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簡繁字辨用》、《形近字辨似》、《多音字辨讀》和《口語字辨正》。
《簡繁字辨用》
針對繁體字使用中大量齣現的張冠李戴的錯誤,追根溯源地梳理瞭簡化字和繁體字的對應關係。
《形近字辨似》
搜集瞭一批高度形近的漢字,從文字學的角度作瞭畫龍點睛的辨析。
《多音字辨讀》
在講解正確讀音的基礎上,著眼於總結多音字的讀音規律。
《口語字辨正》
則讓我們對一些耳熟能詳卻又無從落筆的字,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
內頁插圖
目錄
《口語字辨正》
序/薛明揚
口中常說,筆下難寫——口語自說略
口語字例話
“一拃寬”的“拃”
“一庹長”的“庹”
“一遝紙”的“遝”
“一摞碗”的“摞”
“一炷香”的“炷”
“窨井”的“窨”
“篦子”的“篦”
“水氹”的“氹”
“舂碓”的“碓”
“疰夏”的“疰”
“戥戥分量”的“戥”
“扳皵絲”的“皵”
“椅子牚”的“牚”
“雞嗉子”的“嗉”
“蔥烯鯽魚”的“”
“醃鮮”的“”
“鹽焗雞”的“焗”
“熗虎尾”的“熗”
“戧蝦”的“戧”
“烀白薯”的“烀”
“生煸草頭”的“煸”
“煺毛”的“煺”
“嗍螺螄”的“嗍”
“牛奶潽瞭”的“潽”
“牙”的“”
“瞘眼睛”的“瞘”
“齅鼻子”的“髕”
“戇頭戇腦”的“戇”
“肥耳朵”的“圯”
“硌牙”的“硌”
“發嗲”的“嗲”
“殟塞”的“殟”
“糗事”的“糗”
“脾氣恘”的“恘”
“齁死他”的“齁”
“潷齣來”的“潷”
……
《簡繁字辨用》
《形近字辨似》
《多音字辨讀》
精彩書摘
口語字例話
“一拃寬”的“拃”
“拃”是提手旁,其意義也和手有關。手是勞動的器官,有時也可以作為丈量的工具。比如,“一臂長”“一指寬”之類的說法,都是用手作為長度單位。這裏的“臂”和“指”沒有多少書寫難度。可是,如果有人說“一zhǎ寬”呢,這個“zhǎ”字該怎麼寫?有人可能會犯難瞭。原來,“zhǎ”正是我們上麵介紹的“拃”字。
這是一個形聲字,從手,乍聲。所謂“一拃”,就是張開的大拇指尖和中指尖之間的距離。“拃”通常用作量詞,但也可以用作動詞,指用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丈量這個動作。
“一庹長”的“庹”
用手作為長度單位,比“拃”字更讓人感到陌生的,是“庹”。它的讀音是tuǒ。這個字的曆史並不短,早在《字匯補·廣部》中便已收錄:“庹,兩腕引長謂之庹。”意思就是兩臂左右伸直,左手和右手之間的距離便稱之為“庹”,大約閤五尺。
要記住“庹”字並不難,對字形稍作辨析即可。“庹”是由“度”(省掉瞭下麵的“又”)和“尺”兩部分構成的。“度”指由此及彼的丈量行為,“尺”則是最常用的丈量工具,兩部分閤在一起,便構成錶示長度單位的“庹”。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度”既是聲符,也有錶義作用。
“一遝紙”的“遝”
電視裏錶演魔術,魔術師說“這裏是dá紙”,字幕上齣現的是“一疊紙”。其實,“dá”字另有其字,應寫作“遝”,“遝”是一個多音字,常用的讀音是tà,本義是說話不加節製,如流水…般,所以字形下麵是個“曰”字,上麵是個“水”字。由此引申可指雜亂,如“紛至遝來”;又可指鬆懈、鬆弛,如“疲遝”“拖遝”。
“遝”的另一個讀音便是dá,主要用作量詞,用於重疊的包括紙張在內的薄的東西,如“一遝資料”“一遝鈔票”“一遝照片”“…遝信紙”。
“一摞碗”的“摞”
雜技演員錶演“單車踢碗”,騎在獨輪車上不停轉動,同時用腳尖把一個個碗往頭頂上踢,最後頭頂上有一摞碗。這個“摞”字是一個常用口語詞,但不少人寫不齣來。
摞,音luò,形聲兼會意字,“纍”既是聲符,同時也錶示積纍、重疊的意思。所謂“摞”,就是一疊著一個,一個壓著一個。這是“摞”的動詞意義。而在“一摞碗”中,“摞”則成瞭量詞,錶示已經疊放在那裏的東西的單位。
“一炷香”的“炷”
炷,音zHù,它其實是從“主”來的。“主”是一個象形字,古文的寫法很像一個燈座,上麵的一點,是燈碗裏跳動著的燈頭。這是“主”的本義。由於燈頭是燈的最為關鍵、最有價值的部分,由此引申齣主要、主體、主位等一係列的意義。
在後來的用字實踐中,“主”主要用於引申義,其本義則由“炷”來代替。所以說,“炷”是“主”的加旁分化字。“炷”作名詞用時,除瞭錶示燈頭、燈芯外,還可以錶示燈、燭,錶示可燃的柱狀物,如艾炷:“炷”作量詞用時,則用於點燃的香,注意,是點燃的香,存放在盒子裏的香可稱束,稱支,不宜稱炷。
……
前言/序言
《規範漢語大學堂2:簡繁字辨用(套裝共4冊)》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漢語文字規範化與辨識應用的大型係列叢書。該叢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詳實的內容以及貼近實際應用的特點,旨在為廣大漢語學習者、研究者以及對漢字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權威而全麵的指導。 第一冊:繁體字溯源與簡體字演變 本冊是整個係列的基礎,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漢字字體的演變曆程。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本冊將詳細介紹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形態特點、書寫規則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我們將深入探討早期漢字如何從象形、指事等基本構造原則發展而來,以及它們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楷書的確立與發展: 重點解析楷書作為漢字最成熟、最規範的字體,其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們將分析曆代名傢的楷書風格,如王羲之、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以及他們的書法藝術對後世的影響。 簡體字運動的興起與推行: 詳細迴顧20世紀中國漢字簡化運動的曆史背景、動因、原則與具體過程。本冊將列舉大量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對照,並分析其簡化依據,例如閤並、形近、簡化筆畫等。同時,也將客觀呈現簡體字推行過程中遇到的討論與爭議,以及它對漢語普及和教育的深遠影響。 繁體字的文化價值與當代意義: 探討繁體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書法藝術、古籍閱讀、文化傳承等方麵的獨特價值。本冊將分析為何在現代社會,理解和掌握繁體字仍然具有其特殊的意義,例如在特定領域的研究、傳統文化的解讀等方麵。 第二冊:簡繁字形辨識與易混淆字詞例析 本冊是叢書的核心應用部分,專注於解決學習者在辨識簡體字和繁體字時遇到的實際睏難。 同形同義字: 歸納整理大量在簡體和繁體寫法上完全相同,意義也一緻的漢字。這部分內容將通過列錶、例句等形式,幫助讀者快速掌握這些“無區分”的字。 形近字辨識(簡體與繁體對照): 這是本冊的重點。我們將係統梳理大量形體相似,但繁體字和簡體字寫法存在差異的字。例如,“道”與“鬥”,“樂”與“樂”,“為”與“為”等。對於每一組形近字,將提供詳細的辨析: 繁體字形: 清晰展示繁體字的完整筆畫和結構。 簡體字形: 清晰展示簡體字的簡化後的筆畫和結構。 字義辨析: 解釋簡體字和繁體字在字義上的細微差彆或相同之處。 用例分析: 提供豐富的例句,直觀展示這些字在不同語境下的正確用法,幫助讀者區分混淆。 記憶技巧: 針對一些易混淆的字,提供簡潔有效的記憶方法,如聯想、拆解偏旁部首等。 易混淆字詞的辨用: 除瞭單個字的辨識,本冊還將針對一些常用且容易混淆的字詞進行深入的辨析。例如,“辨”與“辯”,“即”與“即”,“後”與“後”等。我們將從字形、字義、詞語搭配、語體色彩等方麵進行詳細講解,確保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和使用。 特殊字形與異體字: 介紹一些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係統中存在的特殊字形,以及一些不常用的異體字,解釋它們的由來和使用範圍。 第三冊:簡繁字詞在不同語境下的應用與規範 本冊將從更宏觀的層麵,探討簡繁字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策略與規範。 兩岸三地(大陸、颱灣、香港)的用字習慣與差異: 詳細分析中國大陸、颱灣地區、香港特彆行政區在漢字使用上的主要差異。這包括: 主要用字集: 介紹《通用規範漢字錶》(大陸)、《常用國字標準字體錶》(颱灣)、《香港常用字》等官方推薦或廣泛使用的字錶。 重點差異字詞: 針對兩岸三地用字習慣不同而産生的常見詞匯差異進行列舉和解釋,如“軟件”與“軟體”、“資訊”與“信息”、“複印”與“復印”等。 齣版、媒體、教育領域的用字規範: 分析不同地區在齣版物、新聞報道、教材編寫等方麵的用字慣例,以及相關的行業標準。 古代文獻與現代漢語的接軌: 探討在閱讀古籍、研究曆史文獻時,如何理解和運用繁體字。本冊將提供一些常用的繁體字閱讀技巧,以及如何將古籍中的詞匯與現代漢語進行有效對接。 科技發展與簡繁字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簡繁字的輸入、處理和顯示都麵臨新的挑戰。本冊將探討如何在計算機、互聯網等新媒體環境中,實現簡繁字的有效管理和跨平颱應用,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 商務與交流中的用字考量: 在國際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瞭解不同地區用字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冊將分析在商務談判、對外宣傳、跨文化交流等場景下,如何選擇恰當的用字,避免因用字差異帶來的誤解。 第四冊:漢字文化傳承與創新 作為整個叢書的收尾,本冊將視角從文字本身拓展到更廣闊的文化層麵,探討漢字與中華文化的聯係以及未來的發展。 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 深入闡述漢字作為承載中華五韆年文明的獨特符號,與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倫理道德、民俗風情等方麵的緊密聯係。我們將通過一些經典的漢字故事、漢字演變中的文化象徵等,展現漢字的文化魅力。 書法藝術與漢字美學: 探討書法藝術作為漢字的重要錶現形式,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本冊將介紹不同書法流派的特點,以及欣賞書法作品的關鍵要素,幫助讀者體會漢字的視覺美感。 漢字與語言學習的互動: 分析漢字的學習對掌握漢語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本冊將提供一些高效的漢字學習方法,以及如何將漢字學習與詞匯、語法、語篇的學習有機結閤。 漢字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與挑戰: 探討漢語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漢字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本冊將分析漢字在海外漢語教學中的現狀,以及如何剋服簡繁字差異等因素帶來的挑戰,促進漢字文化的全球傳播。 麵嚮未來的漢字: 展望漢字未來的發展趨勢,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工智能在漢字研究中的應用、漢字在數字時代的新載體等。本冊將鼓勵讀者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漢字的傳承與創新。 叢書的總體特色: 係統性強: 從字源溯流到辨識應用,再到文化傳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 實用性高: 緊密結閤實際學習和應用需求,提供大量鮮活的例證和辨析方法。 權威性足: 引用大量權威的語言學研究成果和字錶,力求內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可讀性好: 語言通俗易懂,結構清晰,圖文並茂,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 裝幀精美: 套裝共4冊,采用高品質紙張和印刷,適閤收藏和贈閱。 《規範漢語大學堂2:簡繁字辨用(套裝共4冊)》是一部集曆史深度、學術嚴謹、應用價值和文化底蘊於一體的漢字工具書與文化讀物,必將成為漢語學習者和研究者的案頭必備,也是瞭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