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日记

徐铸成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铸成 著
图书标签:
  • 日记
  • 徐铸成
  • 近代史
  • 个人回忆
  • 历史
  • 传记
  • 民国
  • 手稿
  • 史料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904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铸成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工作的徐铸成先生,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生活颠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记时断时续。这些日记有的在早年的战乱流离中遗失,有的在政治运动中被查抄而未发还。《徐铸成日记》就是从作者现存的日记中选取了1947年、1949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5年、1966年这七个片段,参与、见证了国共内战、建国大业、朝鲜战争、中苏友好、“反右”运动、整理文史资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当典型的历史代表性。日记原文均据作者手迹实录,不做删改。原文中涉及的人与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范围内作了大量注释,使得《徐铸成日记》的资料性和可读性都大大增强,极具史料价值,是读者走进20世纪中国、触摸历史时不可多得的读物。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目录

前言

1947年

1949年

1951年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1966年


前言/序言


《尘封的航迹:一位海洋科学家的不朽探索》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 ISBN: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一、序章:冰封的渴望与无垠的远方 《尘封的航迹:一位海洋科学家的不朽探索》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是一部关于知识、坚持与人类对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史诗。本书的主人公,享誉国际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艾略特·范德堡教授,将我们带入了他跨越半个世纪的科考生涯。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那个海洋科学尚处于萌芽期、深海探索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年代。艾略特教授并非出身名门,他源于一个位于美国新英格兰海岸的小渔村。正是童年时期面对大西洋的震撼与敬畏,点燃了他对海洋深处秘密的好奇心。书中详述了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从一个对声纳技术一窍不通的毛头小子,成长为能够主导国际深海钻探项目的领军人物。 我们跟随年轻的艾略特,踏上了他第一次真正的科学考察——一艘名为“海燕号”的破旧科考船。在这次为期九个月的航行中,他面对的不仅是恶劣到足以吞噬一切的北大西洋风暴,还有来自传统学界对他“不切实际”理论的质疑。他记录了如何在狭小的船舱内,用自制的简易设备测量海底热液喷口的温度,以及第一次发现那些在极端高压和高温下依然繁衍生息的奇特生物群落。这些早期的手稿和观察笔记,充满了原始的激动与对科学真理的纯粹渴望。 二、中篇一:板块的低语——重塑地球的认知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艾略特教授对深海地质学的颠覆性贡献。在那个时代,主流科学界对洋中脊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对静态的阶段。然而,艾略特教授通过对全球多条洋中脊的系统性测绘和岩石取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壳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持续不断地被创造和消亡。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深海漂移计划”(Project Abyssal Drift)的实施过程。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任务,更是一场与时间、资金和政治角力的持久战。艾略特教授详细记录了在夏威夷以西的太平洋深处,如何部署和回收他们自行研发的深潜器“提坦一号”。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章节,描述了对马里亚纳海沟边缘一处不寻常的磁异常带的勘探。在深度超过九千米的海域,深潜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压,控制室内的紧张气氛几乎凝固。正是这次近乎毁灭性的潜水,采集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形成年代迥异的玄武岩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精细分析,艾略特教授及其团队最终完成了对“海底扩张学说”的完善,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不可辩驳的物理证据。书中对当时化学分析的步骤、显微镜下的矿物形态描述,以及最终得出结论时的那种“洞穿岩石,直视地球历史”的震撼感,展现了科学发现的严谨与浪漫。 三、中篇二:生命的奇迹——从黑暗到光明的哲学反思 随着技术的发展,艾略特教授的目光逐渐从地质结构转向了深海生态学。他深信,如果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化学物质能够支撑生命,那么宇宙中其他看似不适宜生存的星球也可能存在生命形式。 本书的这一部分,充满了对生物学和哲学的交织探讨。当他在加拉帕戈斯裂谷首次发现热液喷口周围的巨型管虫群落时,他的反应并非简单的科学记录,而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深刻致敬。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没有阳光的生态系统,依靠硫化物而非叶绿素维系生命”的场景。 书中收录了大量早期对这些极端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记录。他详细记录了如何设计能模拟海底高压环境的实验室培养皿,以及当第一个被证实能在完全黑暗中进行化学合成作用的微生物被成功分离出来时,整个团队的狂喜。这些发现,不仅彻底改变了生物学教科书,也促使艾略特教授开始思考“生命起源”的边界在哪里。 四、尾声:风暴之后与未竟的使命 本书的后记部分,聚焦于艾略特教授晚年的工作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他不再亲赴前线,而是致力于国际海洋科学的合作与教育。他记录了他在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为保护深海采矿热点区域免受过度开发的努力。他的声音,从一个孤独的船长,转变为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大使。 《尘封的航迹》没有回避科学家的局限性——那些因工作而错过的家庭时光,那些因过度专注而被忽视的个人情感。但最终,这些牺牲都被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被审视:为了那片深蓝的秘密,他无怨无悔。 本书的结尾,是一段对读者发出的邀请。艾略特教授最后一次潜入海底,不是为了采集样本,而是为了“聆听”。他描述了在绝对寂静的深海中,唯有自己的呼吸声和船体轻微的金属摩擦声相伴,那一刻,他感到自己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融为了一体。 结语: 《尘封的航迹》是一部集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工程技术与个人意志于一体的壮阔画卷。它向我们揭示了,构成我们脚下世界的最大部分——海洋,是如何被一步步从迷雾中解析出来的。阅读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真正的探险家,穿越了地球最深处的黑暗,亲眼见证了科学的伟大与人类精神的无穷潜力。这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更应俯瞰深海的人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徐铸成日记》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它以一种极其个人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重要节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并没有将历史事件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亲历了那个年代的某些片段。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朴素的力量,不矫揉造作,却字字珠玑。他对于事物的判断,对于人性的洞察,都显得十分深刻和独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作者也始终保持着一份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份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徐铸成日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没有很高,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史料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读起来毫无障碍,而且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他记录的事件,无论是重大的还是琐碎的,都写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的刻画,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十分真挚,让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时代,更像是认识了一群活生生的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和鲜活,它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徐铸成日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史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历史,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察和记录时代的变迁。作者的文字质朴而有力,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缓缓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太多的细节,那些细节让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对于自身情感的记录也相当细腻,有得意时的意气风发,也有失意时的黯然神伤,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的书。

评分

《徐铸成日记》这本书,我真心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当我翻开它的第一页,仿佛就被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吸引住了,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朴实而又深沉的力量,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时代的洪流,更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份份细微的感受和思考。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细节而驻足,因为一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那些鲜活的事件,都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定,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他的日记,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分享着岁月的点滴,感悟着人生的无常。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一份份情感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历史是如何由无数个个体共同塑造的。

评分

不得不说,《徐铸成日记》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种高谈阔论、理论深刻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正是这种平实,反而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情世故。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看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书中对个人情感的描绘也十分细腻,既有慷慨激昂的时刻,也有低回婉转的忧伤,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个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评分

快递给力,书不错,学习

评分

杂文的抨击 ,并未完了 ”。①延宕至新时期以

评分

史料价值有限,但是研究反右史还是要备的。

评分

第一件是徐铸成在上海市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稿,日期当在1958年10月27日后。此时,“反右”斗争已经结束,他在运动后期被定为“右派”,不仅撤销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撤掉了《文汇报》社长兼总编的职务,行政级别也从八级降到了十四级,但被安排列席了这次大会并发言。他开首就说:“我是一个还在改造中的右派分子,这次有机会参加会议,既感激,又悔恨。”随后说明“现在,请允许我把一年多来党如何千方百计教育和挽救我,以及我一年多来思想上的变化经过,简单地向大会汇报”。在发言中,他提到之前参加的一些活动:前一年10月起在民盟市委两个多月集中学习、当年4月底聆听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报告、7月中加入江苏参观团到农村了解大跃进形势、9月中起到上海郊区颛桥乡劳动五十多天,等等。

评分

对于七十年前关于“鲁 迅风 ”杂文 的论 争 ,我们应该从大背景上去认识这场论争的 起因及深层次上的原因 。鲁迅逝世八个月又 十七天 ,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日寇大举进攻 华北 ,中华民族危机 。上海 沦为“孤岛 ”后 , 留上海的进步作家 ,群情激昂 ,许多崇仰鲁迅 的青年 ,拿起了鲁迅使用过的杂文这一投枪 、 匕首般的武器 ,以其锐利的锋芒刺向日寇 、汉 奸 、特务及社会的一切黑暗 。在日伪炸弹硝 烟中 诞 生 的《文 汇 报 》副 刊《世 纪 风 》,《译 报 》副刊《爝火 》、《大家谈 》,《申报 》副刊《自 由谈 》等 ,都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涌现出一大 批杂文作者 。他们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日寇 、 敌特 、汉奸的凶残 、暴戾 、无耻 ,指斥他们狼狈 为奸 、沆瀣一气 、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等罪恶 和丑行 。这些杂文作者的主将是王任叔 ——— 巴人 。他仅在鲁迅风杂文的重要阵地《世纪 风 》上 ,从 1938年 2 月 11 日创刊至翌年 2月

评分

快递给力,书不错,学习

评分

史料价值有限,但是研究反右史还是要备的。

评分

此书与《通鉴》、《续通鉴》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陈鹤《明纪》、《通鉴纲目三编》都十分简略,《明实录》、《国榷》等书,史料丰富,而不便于观览阅读,《明通鉴》却妙得其中,继承了《通鉴》的传统。惟文章稍嫌板滞,与《明朝那些事儿》等现代人所写的通俗史书相比,虽然多了史家的严谨,但人性的关怀却显得颇为不足。寻行数句,栉次考索之间,多正统天命之辩,于重大决策之历程颇少描绘,对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于肤泛的诏诰辞令的汇编。   然此系中国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独此书为然。。作者并非缺乏史识,他曾著有《中西纪事》,对当时的世界大势还比较了解,但执笔续作通鉴,似乎不知不觉间受了官修史书风格的影响。      此书之优点,在此书与《通鉴》、《续通鉴》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陈鹤《明纪》、《通鉴纲目三编》都十分简略,《明实录》、《国榷》等书,史料丰富,而不便于观览阅读,《明通鉴》却妙得其中,继承了《通鉴》的传统。惟文章稍嫌板滞,与《明朝那些事儿》等现代人所写的通俗史书相比,虽然多了史家的严谨,但人性的关怀却显得颇为不足。寻行数句,栉次考索之间,多正统天命之辩,于重大决策之历程颇少描绘,对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于肤泛的诏诰辞令的汇编。   然此系中国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独此书为然。。作者并非缺乏史识,他曾著有《中西纪事》,对当时的世界大势还比较了解,但执笔续作通鉴,似乎不知不觉间受了官修史书风格的影响。      此书之优点,在于详略得当,事实丰富。文笔虽与《通鉴》大有差距,但较之《续通鉴》亦不遑多让。总之,夏夑诚《通鉴》之功臣也。于详略得当,事实丰富。文笔虽与《通鉴》大有差距,但较之《续通鉴》亦不遑多让。总之,夏夑诚《通鉴》之功臣也。

评分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时爆发的关 于“鲁 迅 风 ”杂 文 的 论 争 , 于 今 已 近 七 十 年 了 。这场激烈的论争虽然以座谈会的形式作 结 ,似乎统一了意见 ,但实质上仍是“各持己 见 ,并无结论 ”,并未“言归于好 ”,“对鲁迅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