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Lycophytes and Ferns of China]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Lycophytes and Ferns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宪春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石松类
  • 蕨类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志
  • 植物区系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学研究
  • 植物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9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181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Lycophytes and Ferns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1
字数:7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以彩色图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石松类(Lycophytes)和蕨类植物(Ferns)的多样性,介绍了中国分布的全部科和几乎全部的属,共计38科和12亚科,160属,1100种(含杂交种、亚种、变种及变型)。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提出了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分类系统;并按照此新系统,分科属进行介绍。为了方便使用,科下和属下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基于作者长期野外工作获得的彩色图片,展示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形态和识别特征,以期对认识这些美丽的植物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张宪春,博士,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植物标本馆馆长。长期在野外考察研究蕨类,取得了大量标本资料,曾到欧美和亚洲主要植物标本馆查阅模式标本,已经指导了数名从事蕨类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马来西亚植物志》、《韩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的编研。2008年荣获印度蕨类学会s.s.Bir院士蕨类研究突出贡献奖。目前兼任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理事,国际蕨类植物学家协会理事,印度蕨类协会名誉会员,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蕨类保育委员会主任,《印度蕨类》杂志顾问,《植物分类学报》副主编,《植物分类与植物资源学报》编委,《植物学报》编委,《广西植物》编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编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副主编,喜马拉雅植物学会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论
Ⅰ.分类和系统
Ⅱ.生活史
Ⅲ.形态特征
Ⅵ.植物的命名和命名法
Ⅴ.生态
Ⅵ.应用
Ⅶ.珍稀濒危植物
Ⅷ.标本采集和制作
Ⅸ.常用描述术语
Ⅹ.多样性和分布

石松类
1.石松科 Lycopodiaceae
2.水韭科 lsoetaceae
3.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蕨类
1.木贼科 Equisetaceae
2.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3.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4.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5.紫萁科 Osmundaceae
6.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7.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8.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
9.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10.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
11.蘋科 Marsileaceae
12.槐叶蘋科 SaMnlaceae
13.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14.金毛狗科 Cibotlaceae
15.桫椤科 Cyatheaceae
16.鳞始蕨科 L1ndsaeaceae
17.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18.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18a.珠蕨亚科 Cryptogrammoideae
18b.水蕨亚科 Ceratopteridoideae
18c.凤尾蕨亚科 Pterldoideae
18d.碎米蕨亚科 Cheilanthoideae
18e.书带蕨亚科 Vittarioideae
19.冷蕨科 Cystopte ridaceae
20.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21.肠蕨科 Diplaziopsidaceae
22.轴果蕨科 Rhachidosoraceae
23.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24.岩蕨科 Woodsiaceae
25.蹄盖蕨科 Athvriaceae
26.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27.乌毛蕨科 B1echnaceae
28.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
29.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29a.鳞毛蕨亚科 Dryopteridoideae
29b.舌蕨亚科 Elaphoglossoideae.
30.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
31.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32.三叉蕨科 Tectariaceae
33.条蕨科 Oleandraceae
34.骨碎补科 DavaIIiaceae
35.水龙骨科 PoIypodiaceae
35a.剑蕨亚科 Loxogrammoideae
35b.槲蕨亚科 Drvnarioideae
35c.鹿角蕨亚科 Platycerioideae
35d.星蕨亚科 Microsorioideae
35e.水龙骨亚科 Polypodioideae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本书中发表的新组合和新名称
附录Ⅱ 中国省、区、直辖市地名对照表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致谢
后记

前言/序言



华夏大地上的生命织锦:中国被子植物的多样性与演化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详尽而生动的中国被子植物(Angiosperms)的宏伟画卷。作为植物界中历史最悠久、结构最复杂,同时在生态和经济上占据核心地位的类群,被子植物构成了我们所见识的绝大部分绿色景观,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到湿润的南方丘陵,它们以惊人的适应性与演化速度塑造了中国的生物地理格局。 我们深知,植物的多样性是地球健康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被子植物的丰富程度位居世界前列。本书不侧重于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或形态描述,而是将焦点完全集中在开花植物——这个在演化史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的伟大类群。 第一部分:被子植物的宏观格局与生物地理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审视中国被子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1.1 中国被子植物的区系组成与特有性: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被子植物“植物区系中心”之一。本书将详细解析中国被子植物区系的基本格局,划分出主要的植物区系分区,例如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等,并探讨各区系的主要特征植物群落。重点分析中国特有属(Endemic Genera)和特有种(Endemic Species)的地理分布模式,揭示哪些山系、盆地或气候带是这些独一无二物种的摇篮。我们将讨论特有性高的地理单元如何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独特的演化压力,孕育出这些无法在其他地方找到的生命形式。 1.2 气候、地质构造与物种形成: 被子植物的演化离不开地质历史的塑造。本书将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生代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一系列古气候事件(如冰期/间冰期)对中国被子植物物种形成(Speciation)和灭绝事件的影响。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地理屏障(如秦岭、横断山脉)在阻碍物种流动和促进新物种起源中的作用。内容将涵盖“避难所理论”(Refugia Theory)在中国山地被子植物中的应用实例。 1.3 垂直带谱的密码:从热带到寒带的过渡: 中国的地形梯度极其陡峭,垂直带谱现象显著。本章将深入剖析从低地到高山的被子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我们将考察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植物形态、叶片结构、开花时间等特征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应对气温、光照和水分条件的剧烈变化。对热带雨林边缘、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以及高山草甸带中优势被子植物的生态位分配进行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演化谱系与系统分类的深入探索 本书聚焦于被子植物内部主要的支系(Clades)在中国境内的多样性表现,而非对石松和蕨类植物的任何系统描述。 2.1 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s)的统治地位: 双子叶植物是完成物种分化最成功的类群之一。本书将系统介绍中国特有的重要目(Orders)和科(Families)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唇形科(Lamiaceae)的中国成员。我们将探讨这些大科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演化辐射中心,并讨论特定科内(如山茶科或报春花科)的系统发生学研究进展,使用分子数据来澄清中国特有属之间的亲缘关系。 2.2 单子叶植物(Monocotyledons)的适应策略: 单子叶植物,尽管物种数量少于双子叶植物,但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本书将详述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兰科(Orchidaceae)和姜目(Zingiberales)在中国多样性的分布与生态角色。尤其关注兰科植物与特定传粉昆虫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禾本科在全球最大草甸生态系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2.3 早期开花植物与被子植物的起源: 虽然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演化历史悠久,但本书将把时间轴聚焦于被子植物的起源阶段。我们将探讨包括木兰类(Magnoliids)、睡莲目(Nymphaeales)等在内的早期开花植物在中国的残存分布,并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数据,重建被子植物在东亚地区的初始扩散路径。 第三部分:生态功能、人类互动与保护生物学 被子植物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驱动力,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历史悠久且复杂。 3.1 传粉生物学与协同演化网络: 被子植物依赖动物传粉,本书将提供大量案例,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粉群落(如独栖蜂、蝴蝶、特定鸟类)与被子植物的互作关系。重点关注传粉信号(气味、颜色)的演化,以及物种在山地和隔离生境中如何维持有效的传粉系统。 3.2 经济植物学:传统与现代的财富: 中国丰富的被子植物资源是传统医药、粮食和纤维的宝库。本部分将专门探讨经济价值高的被子植物类群,如药用(如人参属、黄连属)、食用(如主要粮食作物和野生近缘种)、以及园艺植物的起源地与驯化历史。我们将聚焦于中国特有的传统利用方式及其对现代生物资源保护的启示。 3.3 保护生物学:挑战与策略: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中国的被子植物正面临严峻的灭绝威胁。本书将列举受威胁的主要被子植物类群,分析栖息地丧失、入侵物种和非法采集等威胁因素。最后,我们将基于最新的保护生物学理论,提出针对中国特有被子植物属和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强调保护区网络设计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总结: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中国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多样性、演化历史、生态功能与保护现状的专著。它为植物学家、生态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所有对中国宏伟植物遗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前沿的参考框架,致力于揭示这片土地上生命织锦中最绚烂、最繁盛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优秀的植物学专著,应该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研究区域的长期投入和深入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国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布往往受制于极为局域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因此,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基于实地考察的地理分布数据和特有种(Endemic Species)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列出“某某省份有分布”,而是要探讨为什么某些物种只在特定的山脉或流域内出现。是冰期避难所的遗迹,还是现代气候微环境的特化?如果作者能够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甚至海拔梯度等环境因子,对这些植物的局部分布进行深入的生态学解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一份简单的名录。我希望读到关于那些尚未被充分记录的“新分布点”或者“存疑种”的勘探故事,这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份工作仍在进行中,充满了探索的激情。这种对地方性和历史背景的深刻洞察,才是区分一本普通工具书和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区域植物志的关键所在。这种深度探索,能让读者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样性产生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抱着挺高的期望的。毕竟,我对植物学,尤其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孢子植物,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想象一下,那些在地球早期就已存在的生命形式,如今依然在我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着我深入中国广袤的土地,去探寻那些隐秘在深山老林中的石松和蕨类。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近乎艺术品的生态描绘,比如它们如何在潮湿的岩缝中扎根,如何与周围的苔藓和菌类形成复杂的共生网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易于理解的分类学钥匙,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大致分辨出那些形态上极其相似的物种。比如,那些鳞毛蕨属(Dryopteris)的成员,它们细微的鳞片、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如果书中能配有高质量的、不同生长阶段的野外实拍图,那简直是锦上添花。这样,我就可以带着书本,在户外进行实地对照,那样的学习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我期待的不是一份枯燥的图鉴,而是一部能激发我对自然界敬畏之心的“植物史诗”。然而,在翻阅了第一遍之后,我感觉这本“史诗”似乎在某些关键的篇章上有所欠缺,留下了一些需要自己去填补的空白,这让我有些许的失落。

评分

作为一名园艺爱好者,我对植物的美学价值和潜在的栽培潜力非常感兴趣。石松和蕨类植物,尤其是那些形态奇特的种类,是营造林下花园或室内“微景观”的绝佳素材。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植物学家的工具书,也能为园艺人士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信息。例如,书中能否对常见物种的生态习性做更深入的挖掘?它们对土壤pH值的偏好如何?喜欢全日照、半阴还是纯粹的深林阴影?对于那些中国特有的、尚未被广泛商业化栽培的种类,如果能附带提及它们潜在的观赏价值,比如叶片的纹理、孢子囊穗的形态(尤其是那些形状奇特的石松科植物),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宠”,激发我去尝试培育它们。此外,如果能有关于繁殖方法的简要介绍就更好了,比如孢子播种的成功率、分株的可行性等等。虽然我知道这可能超出了传统植物志的范畴,但对于提升植物的“应用价值”来说,这些信息是极其宝贵的。我更希望看到一种平衡,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对植物生命力的细腻观察和对园艺潜力的前瞻性挖掘,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将自然之美引入生活的乐趣。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植物的分类系统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我喜欢那种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当我打开这本关于中国石松和蕨类植物的著作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对系统发生学的处理方式。是基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还是采用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来重构整个系统树?如果它能清晰地阐述当前主流的系统发生学观点,例如,对石松纲内部各目之间的关系,以及蕨类植物内部如真蕨类、木贼类等类群的演化分歧,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区分那些在地理分布上存在重叠的、形态上极为接近的种类的。是侧重于遗传学上的隔离,还是依赖于传统上公认的形态标记?对于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或高级爱好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辨识依据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外部形态描述,如叶片分裂程度、羽片排列、叶脉走向的模式,并且辅以精细的解剖学图示,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看到的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梳理,能够将中国这片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特有的珍稀物种,清晰地定位在世界蕨类植物演化树上的具体位置。遗憾的是,我感觉这本书在提供这种深层次的“骨架”支撑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重,更像是一份清单的堆砌,而非深入的科学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说,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可能需要带到野外去的参考书来说,耐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我希望它采用坚固的精装或者高质量的平装,纸张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在翻阅时才不会轻易撕裂。更关键的是,图像的再现质量。蕨类植物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叶片上精致的脉络和孢子囊群的细微结构,这些细节如果印刷模糊、色彩失真,那么所有的描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清晰分辨出叶片边缘锯齿、羽轴上毛被密度的照片或插图。如果配有手绘的、线条精确的植物形态图,那就更好了,因为手绘图往往能比照片更突出关键的分类特征。我个人非常看重排版设计,清晰的页眉页脚、合理的留白,以及物种名称和学名的规范格式,都能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流畅性。如果目录结构复杂混乱,查找起来会像在迷宫里绕圈。对于一本专业工具书,视觉上的清晰度和物理上的耐用度是衡量其专业程度的硬指标,直接关乎它能否成为我工具箱里的“常客”。

评分

挺好。预期那么好。不过已经可以了。

评分

「阿良良木同学。我好像,必须得向阿良良木同学道歉——忍野先生,是这么说的」

评分

不过,就算这么说,一般人类应该是做不到的吧,看来战场原拥有比一般人更优秀的嗅觉应该是事实了。嗯……不过,战场原不在的时候,我跟八九寺第二次扭打的时候,八九寺的气味,没有传到我身上?是不是因为那种事不值得特别说出来吗?还是说,战场原把那气味,混同于我和八九寺第一次在她面前打架时留下的气味了?……又或者,八九寺用的可能是无香型洗发水,嘛怎样都好啦。

评分

「我只是借忍野的话」

评分

张宪春的图书非常好,正版也便宜,网购确实给读者带来了方便。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

评分

大开本的图书,内容很丰富。

评分

评分

「我只是借忍野的话」

评分

很实用的蕨类植物图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