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13岁前是培养孩子性格的黄金期!
好行为,好习惯,好人格、好命运
让孩子离梦想更近!离成功更近!
内容简介
爱、勇于创新、勤勉、重视实验、严谨认真、勇于承担责任、坚持
不懈、无私奉献、决不放弃、锲而不舍……
您孩子的性格中是否也具有这些诺贝尔精神?
巴甫洛夫在11岁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
乔治·波特还才几岁就发现了很多动物都是六条腿。
缪勒在上学的时候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发明了速记手册。
您的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个……
作者简介
木紫,家庭教育研究者,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立足现实,崇尚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有效性,只为实现“个性化培养”让“每个孩子成才”。
已出版的作品:《6-12岁,捕捉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6-12岁,抓住孩子学习能力培养的黄金期》《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内向孩子也优秀》《父母教孩子学习最管用的120个好方法》《三字经墨的家教智慧》《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好父母一定要说的100句话》《家长也要听孩子的话》《女孩必读一一放在枕边的女孩保健手册》等几十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有爱,成长才有力量
大爱大未来
对自己负责
对亲人有真挚的爱
敬爱老师
爱民族,爱祖国
第二章 有梦想,有志向
做个有理想的人
一步步去实现梦想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把父母殷切的希望放在心上
向偶像学习
看得起自己
第三章 爱读书,会读书
热爱读书
读自己喜欢的书
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把书读懂、读透
读书具有慢效应
第四章 讲究学习方法
善于使用学习方法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做错题目,怎么办
课堂上,专心听讲
不用常用方法解题
把书读“活”
第五章 好奇心强
多问几个“为什么”
童年的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
特别的补习班:夏令营
关于生命的追问
第六章 有较强的观察力
走进大自然
热爱动物世界
留心生活中的小细节
热爱旅游
想象力丰富
第七章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抓住思维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
……
第八章 有兴趣、有特长
第九章 有目标,有追求
第十章 独立,有主见
第十一章 重视试验,喜欢研究
第十二章 认真严谨
第十三章 坚韧,有意志
第十四章 乐观,努力
精彩书摘
大爱大未来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P.Pavlov,1849~1936俄罗斯著名生理、心理学家)是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因为在消化系统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她是一位著名的慈善活动家,特蕾莎修女一生救助了无数的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临终者。
巴甫洛夫该是我们大家最广为熟知的诺贝尔获奖者之一,他因发现“条件反射”现象而为人们所知晓,这个现象如今广泛应用于生理(医)学和心理学上,并使得巴甫洛夫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巴甫洛夫不但是俄国生理学家,而且被世界上22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他还是28个国家的生理学会名誉会员、11个国家的名誉教授。巴甫洛夫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源于他在幼年的时候心中的大爱。
巴甫洛夫11岁时进入当地一所教会学习,在父亲的督促下他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在目睹了很多生命被疾病带走后,巴甫洛夫认识到了神只能拯救灵魂,却无法拯救生命。于是,他打算放弃神学转学生理学。
当巴甫洛夫把放弃神学的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很耐心地倾听了巴甫洛夫的理由。父亲问他:“你想学习什么呢?”巴甫洛夫说:“我特别想知道人体的构造是什么样的!”父亲问:“你想当医生?”巴甫洛夫摇摇头。父亲更好奇了:“那你为什么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巴甫洛夫说:“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和幸福。”一个孩子有如此博大的爱,即使父亲是一位神父,也尊重了孩子“科学助人”的梦想。
从巴甫洛夫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胸中有大爱的人,他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宽广!其实,像巴甫洛夫一样有大爱情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很多。特蕾莎修女就是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位。
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她从小心中就怀有大爱。特蕾莎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从特蕾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给她灌输天主教教义。她的小小的心田里,爱的种子在慢慢孕育。她特别地同情那些穷苦的人们,对于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她也格外地尊重。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1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诺贝尔精神》第一章
笔者一直以来都很崇拜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大众的福利,他们是整个人类的功臣!
《孩子,你的梦想有多远?——探索潜能,点燃创造力》 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下一代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勇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集,而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的真挚指南。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而父母的角色,恰恰是那个播下种子、耐心浇灌、静待花开的园丁。这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爱的育儿旅程,聚焦于如何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创造力、逻辑思维以及对世界永不熄灭的热情,为他们未来的无限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看见孩子眼中那个闪闪发光的“为什么”——点燃好奇心的火种 孩子天生就是探索家,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天生的好奇。那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背后,是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渴望,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初步探寻。作为父母,我们有时会因为这些问题过于频繁或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畴而感到疲惫,甚至不耐烦。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构筑了孩子认知世界的基石。 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并呵护孩子那颗宝贵的“好奇心”。我们会分享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您将孩子源源不断的问题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非阻力。我们将引导您学会: 倾听与回应的艺术: 如何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即使您不确定答案,也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当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时,与其直接给出一个科学解释,不如反问“你觉得呢?是什么让它变成蓝色的?”,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 创造探索的环境: 打造一个充满启发性的家庭环境,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新奇的事物。这包括提供丰富的书籍、多样的玩具(而非电子产品)、以及鼓励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连接生活与知识: 将抽象的知识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厨房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或者一起动手制作一个模型,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鼓励提问的文化: 在家庭中营造一个鼓励提问的氛围,让孩子明白提问是勇敢和智慧的表现,而不是被打压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疑问,或者鼓励孩子在我们遇到难题时提出建议,来以身作则。 拥抱“错误”的学习机会: 许多时候,孩子的好奇心会带来“失败”的尝试。学会将这些“失败”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引导孩子从中总结经验,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沮丧。 第二章:在玩耍中搭建逻辑的阶梯——培养缜密的思考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我们常常将玩耍仅仅看作是消遣,却忽略了它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方面的巨大潜力。本章将带领您发现,如何将日常的玩耍活动巧妙地转化为锻炼孩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机会。 我们将为您提供一系列关于如何通过玩耍来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实用建议,包括: 策略性游戏的力量: 棋类游戏、拼图、积木搭建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策略和规则。通过引导孩子理解游戏规则、预测对手的行动、并制定自己的策略,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逻辑规划和决策能力。 叙事与角色扮演的启迪: 鼓励孩子编织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连贯性以及理解不同视角的能力。在故事中,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动机都需要合乎逻辑,而角色扮演则要求孩子在情境中做出符合角色的判断。 观察与分析的乐趣: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并尝试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户外散步时,引导他们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或者比较不同小动物的行为模式,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解决问题的实践课堂: 当孩子遇到小小的困难时,不要急于代劳,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玩具坏了,可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所在,并尝试修复;遇到一个谜题,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线索,寻找答案。 分类与排序的启蒙: 通过让孩子帮忙整理物品、分类玩具,或者进行简单的排序游戏,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逻辑概念,理解事物的共性和差异。 第三章: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释放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引擎,也是孩子未来适应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在一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拥有创造力意味着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本章将致力于帮助您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为他们的创造力插上翅膀。 我们将分享一系列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实用方法,让您成为孩子创意路上的最佳支持者: 鼓励“无用”的想象: 很多时候,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会被成人视为“不切实际”。本章将强调,允许孩子进行“无用”的想象,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诞的想法,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起点。 提供多样化的表达媒介: 绘画、手工、音乐、舞蹈、写作……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将内心的想法具象化。 拥抱“实验性”的探索: 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例如,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颜料混合出新的颜色,或者用废旧物品制作创意玩具。 培养“跨界”的思维: 鼓励孩子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让他们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或者如何从自然现象中获得音乐灵感。 给予自由探索的空间: 允许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自由探索,不受过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有时,最好的创意恰恰是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产生的。 从失败中汲取养分: 创造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态。帮助孩子理解,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第四章:对话的温度,理解的桥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传递和智慧的启迪。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时,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引导,更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起温暖、信任、充满爱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将为您提供一系列关于如何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的实用建议,包括: 高质量的陪伴: 区分“在场”与“陪伴”。放下手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无论是共同玩耍、阅读,还是仅仅是静静地坐在一起,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您的关注。 积极倾听的技巧: 学会用身体语言和言语表达您的倾听,例如眼神交流、适时的点头,以及用“我听到了”、“我明白了”来回应。 理解孩子的感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即使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够成熟。学会共情,用温和的语言表达您的理解。 开放式提问的智慧: 避免使用“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多用“为什么”、“怎么样”、“你觉得呢”来引导孩子表达更深入的想法。 解决冲突的艺术: 冲突在家庭中难以避免,关键在于如何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学会冷静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而非指责和惩罚。 肯定与鼓励的力量: 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即使是很小的成就。真诚的鼓励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 第五章:点亮孩子心中的“星辰大海”——播下热爱与梦想的种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都有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作为父母,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并给予他们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力量。本章将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我们将分享一系列帮助您点亮孩子心中“星辰大海”的方法,包括: 观察与发现孩子的兴趣: 留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事情时最专注、最快乐,即使这些事情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 提供多元的体验机会: 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体验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领域,发现自己潜在的热爱。 支持孩子的每一次尝试: 无论孩子对什么事物产生了兴趣,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探索。 分享榜样的力量: 与孩子分享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们的故事,让他们看到梦想实现的可能,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 鼓励“追逐”而非“强加”: 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他们的兴趣与您最初的设想不同。用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将热爱融入生活: 帮助孩子将自己的兴趣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热爱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播下独立思考的种子: 鼓励孩子对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发展前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结语 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惊喜的旅程。本书并非提供一劳永逸的“秘籍”,而是希望成为您在这段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可靠的向导。我们相信,通过用心去观察、去陪伴、去引导,您将发现自己的孩子拥有远超您想象的潜力和才华。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去探索这个广阔的世界,去追逐他们心中那片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