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磐,號大石,南宋天台宗山家派僧人,籍貫、生卒年均不詳。據其自述,兒時從學於儒者袁機先生,在文、史學以及文章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出家之後,精通天台教觀。嘗住四明(浙江余姚)福泉寺,弘宣教綱。志磐平日又留心僧傳,愛好鑽研,早有修僧史之志。除了《佛祖統紀》這部巨著之外,志磐還著有《宗門尊祖議》一篇(收於《佛祖統紀·名文光教志》),《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收於《卍續藏》第129冊)。以其著述的成就和影響而言,無論在中國佛教史上,還是在天台宗史上,志磐都遠稱不上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可是在中國佛教史學史上,志磐則以《佛祖統紀》奠定了其里程碑式的不朽地位,堪稱中國佛教史學的大成就者。
(注:原书为竖排繁体)
佛祖統紀敘
志磐法師《佛祖統紀》一書,歷序從上諸祖授受淵源、支分派別,亦如一花五葉,傳衣受記,歷歷分明。自是天臺一家眷屬,又廣之以華藏世界、天宮、地獄諸圖,蓮社諸賢、往生僧尼,其於《法運通塞》尤惓惓三致意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盡火傳,燈燈相續耳。近日宗門盛行,講、律或廢,不知如車雙輪,如鳥雙翼。后之紹統者,若眞如天台深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棒喝狂禪皆當反走矣!是伊仲刻《統紀》意也。
——德山 楊鶴題
第 一 卷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一
明本迹 敘聖源 名釋迦
第 二 卷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二
下兜率 託母胎 住胎宮 示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第 三 卷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三
轉法輪(五時)
華嚴 鹿苑 方等 般若 法華涅槃
第 四 卷 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四
入涅槃 分舍利 集三藏
第 五 卷 西土二十四祖紀二
大迦葉尊者 阿難陀尊者 商那和脩尊者 末田地尊者 毱多尊者 提迦多尊者 彌遮迦尊者 難提尊者 密多尊者 脇比丘尊者 夜奢尊者 馬鳴尊者 摩羅尊者 龍樹尊者(已上十三祖繫東土所承正祖) 提婆尊者 羅睺尊者 僧佉尊者 邪舍尊者 鳩摩羅尊者 闍夜多尊者 槃?尊者 摩拏羅尊者 鶴勒那尊者 師子尊者
第 六 卷 東土九祖紀三之一
龍樹尊者 北齊禪師 南岳禪師 智者禪師
第 七 卷 東土九祖紀三之二
章安禪師 法華禪師 天宮禪師 左溪禪師 荊溪禪師
第 八 卷 興道下八祖紀四
興道法師 至行法師 正定法師 妙說法師 高論法師 淨光法師 寶雲法師 法智法師
第 九 卷 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南岳世家(僧照禪師下二十一人) 天台世家(眞觀禪師下六十五人)
第 十 卷 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章安世家(弘景禪師下六人) 天宮世家(眞覺禪師一人)
左溪世家(神邕禪師下二十八人) 荊溪世家(普門禪師下一十四人)
興道世家(守素法師下二人) 至行世家(良湑法師下五人)
正定世家(敬休法師下四人) 妙說世家(常操法師下五人)
高論世家(志因法師下十九人) 淨光世家(宗昱法師下二十人)
寶雲世家(遵式法師下八人)
第 十一 卷 諸祖列傳六之一
慈雲(下二十九人) 興國(下二人) 錢唐(下二人)
第 十二 卷 諸師列傳六之二
法智第二世 廣智(下二十五人)
第 十三 卷 諸師列傳六之三
法智第三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學、浮石、廣慈六家(四十人)
第 十四 卷 諸師列傳六之四
法智第四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第 十五 卷 諸師列傳六之五
法智第五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第 十六 卷 諸師列傳六之六
法智第六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第 十七 卷 諸師列傳六之七
法智第七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第 十八 卷 諸師列傳六之八
法智第八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第 十九 卷 諸師列傳六之九
法智第九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 二十 卷 諸師列傳六之十
法智第十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二十一卷 諸師列傳六之十一
法智第十一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二十二卷 諸師雜傳七
淨覺 神智 草菴
第二十三卷 未詳承嗣傳八
東陽大士(下四十一人)
第二十四卷 歷代傳教表九
第二十五卷 佛祖世繫表十
第二十六卷 山家教典志十一
第二十七卷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淨土七祖 廬山十八賢 蓮社百二十三人 不入社諸賢
第二十八卷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往生高僧
第二十九卷 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往生高尼 往生雜衆 往生公卿 往生士庶 往生女倫 往生惡輩 往生禽魚 往生續遺
第 三十 卷 諸宗立教志十三
達磨 賢首 慈恩 灌頂 南山
第三十一卷 三世出興志十四
過去莊嚴劫千佛 見在賢劫千佛 小三灾 未來星宿劫千佛 大三灾
第三十二卷 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一
華藏世界圖 萬億須弥圖 九山八海圖 大千三界圖 忉利天宮圖 諸天通論
第三十三卷 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二
東華地理圖 西域諸國圖 西土五印度 八熱地獄圖 十六遊增圖 八寒地獄圖
第三十四卷 法門光顯志十六
第三十五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一
周 秦
第三十六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二
西漢 東漢 三國
第三十七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三
晋 宋 齊
第三十八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四
梁 陳
第三十九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五
北魏 北齊 北周
第 四十 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六
隋(文帝 煬帝 恭帝)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第四十一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七
唐(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第四十二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八
唐(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第四十三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九
唐(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景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五代 梁 唐 晋 漢 周
第四十四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太祖 太宗)
第四十五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眞宗)
第四十六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仁宗 英宗 神宗)
第四十七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哲宗 徽宗 欽宗)
第四十八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高宗 孝宗 光宗)
第四十九卷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寧宗 理宗)
第 五十 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禪林寺碑》(梁肅)、《天台止觀統例》(梁肅)、《智者大師傳論》(梁肅)、《聖安寺無姓和尚碑》(柳宗元)、《無姓和尚碑陰記》(柳宗元)、《龍興寺淨土院記》(柳宗元)、《法智大師行業碑》(趙抃)、《止觀坐禪法要記》(陳瓘)、《三千有門頌》(陳瓘)、《與明智法師書》(陳瓘)、《南湖淨土院記》(陳瓘)、《仁王般若經?序》(晁說之)、《明智法師碑論》(晁說之)、《南湖智者大師像贊》(眞隱居士)、《永嘉西湖法明寺?》(葉適)、《重刊刪定止觀序》(吳克己)、《與喻貢元書》(吳克己) 、
第五十一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始終心要》(唐 荊溪禪師)、《四十二章經?序》(孤山)、《與駱御史書》(孤山)、《南岳止觀序》(慈雲)、《書紳》(《論語》子張書諸紳)、《圓頓止觀十法界圖》(慈雲)、《宗門尊祖議》(沙門志磐)
第五十二卷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奉法 屢朝拜佛 天書御製 聖君護法 試經度僧 特恩度僧 進納度僧 士夫出家 沙門封爵 僧職師號 不拜君父 不稱臣僧 崇禮高行 沙門著書
第五十三卷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二
聖祖開先 歷朝讖瑞 先聖世家 大儒名世 興建儒學 天師世次 仙眞顯跡 道流知名 修舉道科 宿命前身 放生禁殺 祈禱灾異 國朝典故 諸國朝貢
第五十四卷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佛牙 鄮山舍利 鳳翔佛骨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出化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東土譯經 經目僧數 天台傳教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神尼異行 名山勝迹 聖教感通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第五十五卷 歷代會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出興 三教戹運 三教訞偽 三教談論 僧道角法 僧先道後 內律分財 僧制治罰 僧籍免丁 賜謚封塔 褒恤終亡 臨終瑞相 君臣慢法 韓歐排佛 化胡偽經 事魔邪黨 毁法惡報
(注:原书为竖排繁体)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來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本垂迹、開迹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謂也;迹者,八相之謂也(義見《釋籤》)。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迹相融,俱不思議。自非《法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之談,則不足以深知此旨。今故通列八相,別敘五時,散引羣經,會歸一實,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義,則若本若迹,無餘蘊矣。
《妙玄》釋本迹有六義:謂本者,理本,即是實相一究竟道(《大論》:佛言唯一究竟道,無衆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名為迹。又理之與事,皆名為本(科云:理眞事俗);說理說事,皆名教 (《籤》云:眞俗是理,說此眞俗為教)。又理事之教,皆名為本;稟教修行,名之為迹,如人依處,則有行迹,尋迹可得處也。又行能證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迹。又實得體用,名為本;權施體用,名為迹。又今日所顯者為本,先來已說者為迹。此之六義,通論諸佛本迹也。
其別論者,唯在今佛,亦有六義:一、約理事明本迹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眞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此釋本迹之相。○《籤》云: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為本,故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既通,是故眞諦指理也,一切諸法,事也)。由實相眞本,垂於俗迹;尋於俗迹,即顯眞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次明本迹相顯理融○《籤》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
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名為迹(釋本迹相)。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
三、教行為本迹者。最初稟昔佛之教,以為本;則有修因致果之行(釋本迹相○應有“以為迹”三字)。由教詮理,而得起行;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引文證)
四、約體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釋本迹相○應有“以為迹”三字)。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作如此說。(引文證)
五、約實權明本迹者。實者,最初久遠得法、應二身,皆名為本;中閒數數唱生唱滅,種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為迹(釋本迹相)。若非初得法、應之本,則無中閒法、應之迹,由迹顯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引文證)
六、約今已論本迹者。前來諸教已說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迹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門,及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名為已;涌出已後,方名為今);今經所說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為本(釋本迹相)。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非已說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本迹相顯理融)。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眞實。(引文證)
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實成,既未垂迹,故唯屬本)。最後已說,但迹而非本(已說迹門,未顯本時,故唯屬迹)。中閒亦迹亦本(中閒相望,互為本迹。又中閒垂迹,名為亦迹;顯本之時,名為亦本)。若無本時之本,不能垂得中閒、最後之迹;若無已說之迹(舉今日迹門),不能顯得今說之本(今日本門)。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已上並六重本迹文)。
若執迹為本者,斯不知迹,亦不識本。有言 文殊、 觀音、 調達,或稱為師,或稱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閒,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疑本,則二義俱失(《玄》文)。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校注工作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在仔细浏览了其中几页后,我立刻感受到了校勘的严谨性。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注释部分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不仅释义精准,还常常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进行阐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原著的精髓至关重要。很多地方的交叉引用和版本对比,都非常清晰地标注了出来,这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理解和研究这些珍贵文献的门槛,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我能感受到校注者在文字背后倾注的心血与智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信服。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感。我平日里对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颇有研究,尤其钟爱那些经过细致整理和考证的古籍。这套书的排版设计得很用心,古朴而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尊重历史的敬畏感。在众多版本中,能遇到这样注重细节的校注本,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纸张的触感、字体的选择,到整体的装帧风格,都体现了编者对文化遗产的深深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新的学术启发和阅读乐趣。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深度。它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的简单整理,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多方史料的综合性研究。每一处校注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试图还原最接近原始的面貌。对于那些热衷于历史细节和文献考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本,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世界的窗口。我发现其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和辨析,极其到位,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课题研究有直接的帮助。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呈现,是很多普通读本难以企及的。
评分装帧设计和整体的呈现方式,也为阅读增添了仪式感。三册的厚度恰到好处,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手持阅读,都显得大气庄重。内页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压抑或疲惫。特别是在引文和注释的区分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主文的流畅性,又不影响对注释的查阅。这种设计上的体贴,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阅读舒适度。可以说,从外在到内在,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和对文献本身的珍视。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是为真正热爱和钻研传统文化的人准备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小说或随笔,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品读的学术重器。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无数探索和深入理解的机会。每次合上书本,我都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得到了极大的夯实。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反复研读的经典文献汇编,它在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评分弘明集(《弘明集》),佛教文集。南朝梁僧祐撰于天监年间。14 卷。该书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所收佛教文论,自东汉末年至南朝梁时。牟子《理惑论》便赖此书得以保存。集子中还有数篇排佛的论著,如范缜《神灭论》等。其中另有作者自撰《弘明论》,意在驳斥非佛疑佛之说。本书价值在其文献性,载文总计183篇,涉及人物122人。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材料。《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由南朝梁武帝时律学名师僧祐编撰。今本《弘明集》共14卷,约14万字,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185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此一时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状况以及佛教与儒家、道教等本土思潮的相互关系。该书涉及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冲突融合的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研究爱好者和对佛教中国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均有极大参考价值。
评分不错,看看有收获。
评分很不错啊,产品清洁完整。
评分京东书城的东西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名著,可以了解佛教传入初期佛教和道教儒教的冲突与妥协
评分佛门典要,笺释简明,很好的书。物流也很快
评分这个很仔详啊。。。。。。。
评分是本好书,值得认真一读
评分《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