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8部分:水工碾压混凝土工程(DL/T 5113.8-2012)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8部分:水工碾压混凝土工程(DL/T 5113.8-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水工混凝土
  • 碾压混凝土
  • 质量评定
  • 工程标准
  • DL/T 5113
  • 8-2012
  • 施工规范
  • 水利建设
  • 混凝土工程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38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
字数: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8部分:水工碾压混凝土工程(DL/T 5113.8-2012·代替DL/T 5113.8-2000)》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09) 163号文)的要求,对DL/T 5113.8-2000《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水工碾压混凝土工程》(以下简称原标准)进行修订的。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总则

2 坝基及岸坡处理
2.1 一般规定
2.2 坝基垫层混凝土浇筑质量评定
2.3 坝基及岸坡处理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3 坝体碾压混凝土铺筑工程
3.1 一般规定
3.2 砂浆与灰浆
3.3 混凝土拌和物
3.4 混凝土运输铺筑
3.5 层间及缝面处理与防护
3.6 变态混凝土浇筑
3.7 坝体碾压混凝土铺筑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4 碾压混凝土质量评定
4.1 一般规定
4.2 机口及现场试样
4.3 钻孔取样
4.4 外观质量评定
4.5 碾压混凝土质量评定

附录A 工程质量评定表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范精选系列 本系列聚焦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与评定体系,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督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行业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导。本系列图书旨在系统梳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脉络,覆盖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要点。 --- 卷一:水利工程基础质量管理与验收规范详解 本书深入剖析了国家及行业关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总则、基本原则与验收流程。重点阐述了质量保证体系(QA/QC)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文件控制、人员资质要求、测量放线控制基准的建立与维护等。 核心内容聚焦: 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详细解读《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规程》(SL 274)等核心文件的精神,阐述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第三方检测五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划分。 2. 工程测量与信息控制: 针对水利工程特有的高精度定位需求,细化了高程基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复核与成果报告要求,强调了三维建模(BIM)在质量控制中的初步应用与数据接口标准。 3. 合同管理与质量接口: 分析了施工合同条款中关于质量标准的约定、变更对质量评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合同语言固化质量目标。 4. 关键隐蔽工程的控制点: 系统梳理了地基处理、混凝土浇筑前准备、钢结构安装前的质量检查清单,强调“一票否决”条款的执行要点。 5. 专业检测与见证取样: 详细规定了原材料(水泥、骨料、钢筋、外加剂)的取样、送检流程及判定标准,区分了见证取样与平行抽样的适用范围。 本书特别强调了水利工程的长期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对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给予定量化的指导。 --- 卷二:土石坝工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与评定 本卷专门针对土石坝这一水利工程的核心构筑物,提供了从坝基处理到填筑成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评定细则。 核心内容聚焦: 1. 坝基处理与防渗体系: 深入讲解了岩石基处理(灌浆、防渗墙)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低压/高压灌浆的压力控制曲线、浆液性能指标的现场验证。对粘土心墙或防渗斜墙的界面处理、压实度和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2. 填筑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探讨了不同土料(如黏土、粉土、砂砾石)的级配控制要求,以及对场地拌合、风干等预处理工艺的质量监管。 3. 压实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详细阐述了碾压过程中的遍数控制、碾压密度标准(相对密度、干重度)的现场测定技术(如核子密度仪使用规范),以及分层铺筑的厚度与平整度要求。强调了碾压过程中振动设备参数的动态调整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分析。 4. 坡面防护与排水系统的质量: 涵盖了护坡石块砌护、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的施工质量验收,以及坝体内部水平/垂直排水网的铺设精度和材料的耐久性检验。 本书集合了近年来国内大型土石坝工程的实践经验,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坝体填筑提供了可靠的质量评估工具。 --- 卷三:水工建筑物主体结构钢筋与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本卷聚焦于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决定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两大关键环节:钢筋工程和模板工程的质量管理。 核心内容聚焦: 1. 钢筋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涵盖了从钢筋的采购验收、存放养护到加工绑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重点解析了钢筋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丝连接)的现场试验要求、拉拔试验合格标准,以及焊接接头(闪光对焊、电阻焊)的无损检测(NDT)比例与判废标准。 2. 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 针对水工结构对耐久性的高要求,细化了保护层厚度的测量方法(钢筋探测仪使用),以及使用塑料垫块、混凝土垫块的规范要求与隐蔽验收程序。 3. 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安全: 详细论述了用于高大模板、异形结构模板的安装精度要求,特别是垂直度、截面尺寸的偏差控制。对模板的刚度验算、支撑体系的荷载传递路径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 4. 混凝土浇筑前的“三检”制度执行: 系统梳理了混凝土浇筑前对钢筋骨架、模板支撑、预埋件/管道安装的交叉检查流程、记录表格和责任人签字制度。 --- 卷四:水工混凝土工程施工与评定:细骨料混凝土与高寒区施工 本卷侧重于水工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评定,特别关注了高寒地区、特殊配合比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难点。 核心内容聚焦: 1. 混凝土配合比的精确控制与调整: 强调了水胶比、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基于骨料含水率变化的即时配合比修正技术。 2. 水工混凝土的运输、浇筑与振捣: 涵盖了泵送、溜槽、皮带机等输送方式的质量保证措施,重点阐述了分层厚度、振捣密实度(排除蜂窝麻面的关键操作)、振捣时间的控制标准。 3. 混凝土养护技术与温控: 深入解析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导热系数的测算,以及蓄热养护、表面保温、循环洒水等措施的实施细节,有效预防裂缝的产生。 4. 高寒地区施工特例: 针对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水工建设的特点,详细规定了混凝土拌合水、骨料的加热要求,出机温度的控制范围,以及新旧混凝土接茬的处理技术。 5. 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评定: 规定了不同龄期试块的取样、制作与试验要求,以及抗渗、抗冻融、抗氯离子渗透性等耐久性能指标的现场复核标准。 --- 本系列丛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理论严谨,图文并茂,力求成为水利行业质量管理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性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案例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水利水电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枯燥的条文解释上,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工程实例,将抽象的质量控制要求具象化。比如,在讨论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骨料条件下的调整策略,还配有详细的施工现场照片和数据记录,这对于我们一线人员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教科书式”的指导。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混凝土的温控和养护环节的论述,考虑到了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提出的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非一刀切的标准。那种深入骨髓的专业精神,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踏实,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手把手地指导。我尤其关注了它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接纳程度,看来规范的更新速度跟得上工程实践的步伐,这对于提升我们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一个刚踏入水利工程行业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入手难度确实不小,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其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刚开始阅读时,面对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感到有些吃力。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工具箱”。我发现,通过跟随书中的质量评定流程一步步操作,我能迅速理解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最终结构验收的完整质量控制链条。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务实地告诉我们“哪里容易出错”以及“如何避免”。特别是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试拌的取样标准、成型试块的龄期控制等,书中都做了详尽的图示说明。这对我建立一个完整的、规范化的项目质量管理思维模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评分

我尝试用一种更偏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出了普通施工手册的范畴。它在基础理论层面,对碾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衰减、耐久性机理以及非线性变形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尤其是在判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的关键指标设定上,作者团队显然进行了大量的回归分析和敏感度测试,使得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堆砌,更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支撑。例如,关于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与结构性能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多维度交叉验证的思路,这对于提升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价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起点和规范框架,激发了我们对更高性能水工结构材料的探索欲望。我甚至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某些模型参数优化,以适应未来超高坝或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场景。

评分

从项目管理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本书提供的质量评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在大型工程招标和合同执行过程中,明确的质量标准是规避纠纷、合理分配风险的基础。本书所建立的单元工程等级划分体系,直接对应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裕度。我欣赏它对“优良”等级的界定,它不仅仅要求“合格”,更侧重于体现出工程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这引导着施工单位追求更高的技术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最低要求。这种导向性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非常有益。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量化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风险敞口,从而更科学地制定应对预案和资源投入计划,真正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数据驱动管理”的转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标准的敬畏。纸张的质地厚实,油墨清晰,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易疲劳,这在如今追求快速迭代的出版物中,显得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的简单汇编,它承载着几代水利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郑重承诺。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种对“百年大计”的责任感。这种精神上的熏陶,对于培养新一代工程师的职业操守和质量意识,其作用甚至超过了具体的专业知识本身。它提醒着我们,我们所建造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关乎国计民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种对工程伦理的强调,是任何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