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社会学译丛·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

时空社会学译丛·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赫尔嘉·诺沃特尼(Helga Nowotny) 著,景天魁,朱红文 编,金梦兰,张网成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时间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时空
  • 经验
  • 文化
  • 理论
  • 译著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336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12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1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分析和批评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时更以嘲讽的口吻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分析过程中删除了时空概念。他认为,在以往的社会理论中,时空被看做一种自然的常态、一种外生变量,而并非连续性的社会创造。然而,事实上,“时空”不仅是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关键所在。
  社会科学研究中之所以存在这种严重的理论和方法论缺失,有理论本身和社会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从理论的角度看,这可以说是牛顿经典时空观和康德虚空的时空范畴在社会思想中的后遗症,但是,与此同时,也是社会科学中普遍主义理论模式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固有的弊端。古典社会学尽管有着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育作为现实的基础,并从生物学等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中引入了“进化”“节奏”“规律”和“发展”等概念,但是,由于物理学主义或理性主义(笛卡儿主义)的影响,总是把社会看做一个超历史的、统一的过程,醉心于揭示“社会实体”中类似自然界的“规律”,恰恰忘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的时空的复杂性。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同时性假象
第二章 从未来到扩展了的现在
第三章 新时代的克洛诺斯之忧
第四章 时间政治学:工作与时间的分配
第五章 渴望这样的瞬间
后记
译者后记
附录

精彩书摘

  第一条乌托邦时间的路径直接通往全天候的世外桃源,如若对于想要吃饱肚子不再遭受饥馑之苦的人们来说,可以假定在这片想象的乐土上发生过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那么,对现代人来说,充满这一尘世天堂的就是这样一些神奇的公式:“只要我有用于……的时间……”到那时,这种想象会自由驰骋,因为,要实现它所提出的所有愿望只需满足两个条件:有更多的闲,也尽可能有更多的钱。穷人希望享有富人的交通工具以及所有在时间和金钱方面的奢侈品;自由时间的狂热追求者想要创造他们自己的可瞬时并同步实现的娱乐方式(受到擅长架空地广告宣传的工业的诱惑),此外,喜欢沉思冥想的人还想要那么点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是纯粹永恒的时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对时间的饥渴得到抚慰,而不再产生饥渴;他们想要在不会因之而短命或晚景无托的情况下活得更酣畅、更满足。更多的自由时间等于更少的工作;更多的消费等于更多的乐趣;更多的生活方式等于截然不同的生活;如此等等,这些简式还可以有多种变体。
  第二条乌托邦时间的路径要复杂得多。这是一条最富于传统的道路,其中满是戴着苦役枷锁的被压迫者,在贵族老爷和奴隶主统治的世界中艰难跋涉的足迹。这里变换了时间上的重点。这种乌托邦时间允诺从所遭受的时间之苦中解放出来,人们所遭受的时间苦难不再是12小时或16小时的工作日,而是不断加剧的劳动强度、负面的时间压力,最重要的是,个人自己的时间可自主性日益匮乏。尝试获得简化的强化,尝试以
  时间“生态学”对抗时间经济,尝试把工作“带到生活之中”——所有这些尝试都是为争取“重新擅用时间(指人们被工业化以集体或个体的方式剥夺了的时间)而斗争”的代名词,这种斗争具有同时代人耳熟能详的话语表达方式,如“只有理想国才是真实的”(Oskar Negt),并且这种斗争现在也已经找出了时间。①自主与自决、代表雇员利益的时间弹性化以及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分配的新形式,是寻求对抗时间束缚的周而复始的主题,它们要用自决的梦想来消除和取代时间的束缚。
  ……

前言/序言


时空社会学译丛·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 导论:时间性的多维透视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下的社会变迁 本书,作为“时空社会学译丛”的重要一环,旨在深入剖析“时间”这一既古老又常新的概念,并在其现代与后现代的经验维度下,展开一场细致入微的社会学考察。我们并非仅仅满足于对时间流逝的抽象思辨,而是着眼于时间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制度建构、文化表征以及个体经验中被塑造、感知、利用与颠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两个关键阶段,各自以独特的方式重塑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把握当代社会的特质、应对其挑战,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客观、均匀、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范畴,而是深刻地嵌入在社会结构与互动之中。从古老的农业社会依赖自然节律的时间观,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机械化、标准化时间,再到信息时代加速、碎片化、非线性化的时间体验,人类社会的时间性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逻辑,为这一演变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复杂性。 在现代性视野下,时间被理性化、工具化,成为组织生产、规划生活、衡量效率的核心要素。钟表的发明与普及,标准化工作日的建立,铁路交通的时间表,以及科学技术对时间操控能力的提升,都标志着一种以进步、发展、控制为导向的时间观的崛起。这种时间观强调线性、可预测、可累积的进程,个体被置于一个需要不断“追赶时间”、提升效率的序列之中。历史被视为一个不断向前演进的宏大叙事,未来被寄希望于通过对时间的有效管理而实现。然而,这种高度工具化的时间也带来了异化、焦虑与疏离,个体在冰冷的机械时间面前,可能感受到自身生命力的消逝。 进入后现代时期,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且充满张力。后现代社会不再是单一、同质的理性秩序,而是充斥着碎片化、多元化、不确定性的景观。在这种语境下,我们观察到时间性出现了新的维度: 时间的加速与压缩: 信息技术、全球化以及消费主义的浪流,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周期。即时通讯、24小时新闻、快时尚等现象,都表明时间在被压缩,一种“即时性”成为常态。这种加速感,一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深刻的疲惫感、漂浮感,以及对当下瞬间的过度迷恋而忽视长远考量。 时间的碎片化与非线性: 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时间分配模式。我们被海量信息包围,注意力被不断打断,时间不再是平滑的直线,而是被分割成无数个微小的、不连贯的片段。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不同个体、不同事件的时间线杂糅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多视角的观看方式。 时间的异质化与主观化: 后现代社会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主观体验。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个体,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时间感知和节奏。例如,数字游民、零工经济从业者、传统节日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对于工作时间、生活节奏、未来规划的理解和实践,都可能与现代性的标准模式产生显著差异。时间不再是统一的“钟表时间”,而是被高度个人化、情境化。 时间的景观化与怀旧: 消费主义与媒体文化将时间转化为一种可供消费的“景观”。历史被重新编码、重塑,以怀旧为名,成为一种商品化的情感体验。复古潮流、主题公园、历史题材影视剧等,都试图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情感连接,但这往往是一种被精心建构、选择性呈现的“怀旧”,而非对真实历史的回归。时间在这里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情感的投射。 时间的政治化与抵抗: 在强调效率和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以及消费主义和景观主导的后现代社会,对时间的掌控权本身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例如,劳动者对于工作时间的争取,对于“慢生活”的倡导,对“数字排毒”的追求,都反映出一种对被加速、被压迫的时间的抵抗。不同社会运动、文化实践,都在试图重新定义和 reclaim 属于自己的时间。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围绕上述核心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我们审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我们的时间感知,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如何让我们随时随地进入“在线”状态,从而模糊了工作与休闲、公共与私人的时间界限。我们考察消费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时间价值的判断,例如“即时满足”的诱惑如何让我们忽视长期规划。我们分析全球化进程如何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时间节奏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时差与张力。 同时,本书也关注时间在权力关系中的作用。谁掌握了定义和分配时间的权力?时间如何成为一种控制和规训的工具?例如,工作时间表的制定,教育体系的年级划分,法律诉讼的时效规定,都体现了权力对时间的塑造。在后现代语境下,这种权力可能更加隐蔽,体现在算法推荐的时间排序,社交媒体的“点赞”与“关注”对个体注意力时间的争夺。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个体如何在后现代社会中构建和管理自身的“时间性”。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碎片化信息时,个体如何寻找意义、建立连续性、规划未来?“时间管理”作为一种流行的概念,在后现代社会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含义?是追求效率,还是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平衡? 总而言之,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时间社会学”框架,将时间这一看似抽象的范畴,还原到具体的社会现实之中。我们相信,通过对现代与后现代经验中的时间性进行深入的考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洞察社会变迁的深层动力,并为个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提供深刻的启示。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节省时间”或“加速生活”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理解时间”、“感知时间”、“反思时间”的书,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探索时间本质与社会关联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译丛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将一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关于时间概念的探讨,系统性地整合在了一起。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时间”仅仅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讨论,而是将其牢牢锚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权力关系之中。例如,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如何拥有或被剥夺“时间资本”的分析,就极其犀利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隐性维度。它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的强大分析框架,无疑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加速、碎片化、永不休止的“在场”状态的关键钥匙。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考工具箱被大大拓宽了,面对任何社会事件,我都会下意识地去追问:“在这个事件中,时间是如何被组织、被分配、被利用的?”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智力遗产。

评分

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近乎于解剖学家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任何宏大的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耐心地铺陈现象,细致描摹社会现象在时间维度上的位移。那种论证的层层递进,不是简单的逻辑推导,更像是一种在不同历史断面之间搭建的复杂桥梁,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实证材料之上。我注意到他频繁地引用那些看似毫不相关,实则暗藏玄机的跨学科案例——从工业革命时期的钟表制造标准,到当代社交媒体上信息流的瞬时消亡,他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轴心来统摄这一切。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你正在跟随一位智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切片中,亲眼见证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时间塑形、又如何反过来重塑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时间线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冲突感,像是直接从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哲学著作里跳出来,却又带着赛博朋克式的迷幻色彩。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某些关键概念的引用处做了细微的加粗或斜体处理,显得很专业,看得出编辑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引用的开场白,虽然内容我还没完全消化,但那种带着宿命感的笔触,瞬间就将读者的心神拉入一个严肃探讨“存在”与“流变”的场域。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译著,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它成功地在视觉上建立起一种与主题高度契合的“时间感”——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乏现代的锐利。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反思我自身的“时间体验”。过去,我总觉得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客观流逝的背景,直到读到其中关于“地方时间性”的那一章,我才意识到,我们对速度、等待、效率的集体想象是如何被现代化的实践所塑造和规训的。那些关于“准时文化”如何成为一种隐形的社会控制工具的论述,让我猛然惊醒。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无意识的时间习惯——早上急于赶地铁的焦虑,对邮件回复速度的内在要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竟是深厚的社会结构力量在起作用。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日常运作逻辑,让人在恍然大悟之余,又感到一丝隐秘的解放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率地说,非常有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它明显是经过了精心的翻译,保留了原作那种德语或法语学术写作中特有的那种结构复杂、从句繁复的内敛力量。很多句子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核心的哲学意图,它拒绝任何廉价的概括和肤浅的类比。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可能会是第一道坎,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它迫使你慢下来,用更接近于沉思的状态去阅读,去追溯每一个术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含义。这种对语言的“较真”,恰恰体现了它对“时间”这个宏大命题的尊重——时间不容敷衍,它的复杂性也要求我们用同等审慎的态度去对待。

评分

还没好好拜读,看过前面几本,还不错

评分

有意思的议题,有意思的书。

评分

米香,不用淘洗,很干净!米饭特别好吃!

评分

有意思的议题,有意思的书。

评分

时间与空间,值得永远思考。不能遗忘空间和时间的视角

评分

好好爱好唔好了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好好拜读,看过前面几本,还不错

评分

东西很不错,正是我想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