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杜威 著,汪堂家,张奇峰,王巧贞 等 译
图书标签:
  • 杜威
  • 哲学
  • 实用主义
  • 经验主义
  • 教育
  • 社会理论
  • 文化
  • 美国思想史
  • 1920s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01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系列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继续,早期著作的五卷本于1972年完成。与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卷按照年代顺序出版,并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出版的各卷是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版本,加盖有该中心“认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卷,每卷400至600页,总共有7152页,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内容简介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收录了杜威于1923至1924年间发表的所有作品。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文本。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体现了作者在政治、哲学、教育和社会问题诸方面的研究兴趣。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介入政治舞台,作者对包括强制性军队训练以及和平主义的未来在内的许多政治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中,他的许多论文主要集中在战后民族面临的诸多问题上,例如战争非法化、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的议案,等等。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由詹姆斯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心理、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他在这些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对促进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中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也被公认是20世纪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杜威出生于佛蒙特州伯灵顿市一个杂货店商人家庭。他于1875年进佛蒙特大学,开始受到进化论的影响。1879年,他毕业后先后在一所中学和一所乡村学校教书。这时他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深受当时美国圣路易黑格尔学派刊物《思辨哲学杂志》的影响,1882年在该刊发表了<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假定》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二文,很受鼓舞,从此决定以哲学为业。同年,他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研究生,在此听了皮尔士的逻辑讲座,不过当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派哲学家莫里斯(George Sylvester Morris)和实验心理学家霍尔(G.Stanley Hall)。两年后,他以《康德的心理学》论文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论文
基础
康德诞辰两百年祭
传统、形而上学与道德
价值、喜好与思想
对哲学讨论的一些评论
一个病态的世界
科学、信念与公众
伦理与国际关系
逻辑方法与法律
我们应当加入国际联盟吗
对洛夫乔伊“我们应该加入国际联盟吗”的回应
美国要加入国际法庭吗
政治联合还是法律合作
如果战争是非法的
战争的非法化不是什么
战争与战争法规
神权国家的世俗化
安卡拉,新首都
土耳其的悲剧
在土耳其的外国学校
学校作为发展儿童社会意识和社会理想的手段
教育的社会目的
教育中的个性
任课教师
学校为什么目的而存在
文化与教育中的职业精神
使教育成为学生的事务
人文学院的前景
人文学院及其敌人

书评
中国与西方--评《中国问题》
怀疑论与非理性信仰:一种系统哲学的导论--评《怀疑论与非理性信仰》
关于语言对思想影响的研究,以及对符号学的研究
--评《意义的意义》
或然性、爱与逻辑:哲学论文--评《或然性、爱与逻辑》

大纲:社会制度与道德研究
导论
第一部分关于影响社会形式和善的过程的研究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和机构--政治的和法律的

关于土耳其教育的报告与建议
导言
1.规划
2.公共教育部的组织
3.教师的培训和待遇
4.学校体系
5.健康和卫生
6.学校纪律
7.杂记

杂记
附录
文本研究资料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因此,康德在他自己的时代,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革命性的。他教导我们,理智并没有可靠的途径进入对人最为重要的那些事物,进入传统哲学已经关注的那些事物:上帝、灵魂和不朽,甚至包括作为一个客观独立整体的宇宙。从这种观点看,所有以前的哲学都走上了一条错路,它们一直在试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康德觉得,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批评也证明了一个科学知识无法把握的领域的存在,道德经验的必要性让我们确信这样一个超出了偶然性领域的存在。尽管如此,他依然在他的批评和构建中运用了传统哲学的特点、术语和问题。他将它们重新分类,形成一个新的范式;但是,他并未从新观念的最终来源——第一手经验的实在性——的全新的个人利用中吸取灵感。事实上,他在说,看看过去的哲学家所关注的理智碎片吧;看看除了借助根深蒂固的幻觉之外,这些碎片如何没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世界图画。现在,请依据我的指导,用我的方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看看它们如何完整和有条理地拼成一幅单一的图画。
  毫无疑问,康德对传统的同情与革命的意图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结果有利于他的声誉的提高,有利于他的论著在上个世纪(很大程度上在他自己的国家)发生巨大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这种影响扩展到全世界。但是,它也有悲剧的一面。通过划分事物来解决问题,将它们放在因为不能接触、所以不可能发生冲突的不同地方,这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对很多人来说,令人非常惬意的是,知道他们能够像在现象界所期望的那样科学地并以力学的方式认识事物,同时又能够完整地保留更高的理想价值的世界。在那里,自由而非机械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但是,这种惬意所付出的代价却极其高昂。在这个王国(regime)中,科学研究在知识阶层中成了技术性职业,但它在道德领域中毫无用处;在那里,最需要的是通过科学来生殖,它只在物质工具和机器方面产生果实,而这些工具和机器在物质领域被用于世俗的目的;在那个领域,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世界。道德成了公式化的东西,它经常在自身内显得很崇高,但完全不能在理智上或实践中有效地转变成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物。
  ……

前言/序言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 一、 时代的脉搏与思想的潮涌 1923年至1924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反思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物理学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着人类既有的认识框架。社会层面,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浪潮席卷,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受到冲击,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美国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迎来了其思想创作的“中期”创作阶段,他的思考也日益深入,目光更加锐利,著作愈加精炼。 本卷《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正是收录了杜威在这两年间创作的重要文献。虽然此处不详细介绍本卷的具体内容,但我们可以从杜威这一时期更广阔的思想图景来理解其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杜威在中期创作阶段,正值他将早期的实用主义哲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时期。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其与教育、社会改革、政治参与等现实议题紧密结合。他始终关注的是如何使哲学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行动指南,以及如何塑造更具活力的民主社会。 二、 哲学作为行动的艺术:实用主义的深化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他中期著作中得到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释。他强调,哲学不应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而应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一种行动的艺术”。他认为,传统的哲学往往过于沉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如心物、主客、理性感性等,这些僵化的观念阻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理解和有效干预。 在中期创作中,杜威进一步发展了他对“经验”的理解。他认为经验是动态的、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感知。我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认识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和被塑造。这种动态的经验观,为他后续的教育理论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反对将知识视为僵化的事实集合,而是将其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未来行动的指南”。 杜威对“真理”的看法也与传统哲学截然不同。他认为真理不是预先存在、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有效行动的结果”、“一种成功的经验”。一个观念或命题之所以“真”,是因为它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应对环境,解决问题,并带来预期的结果。这种观点,挑战了那些追求永恒真理的哲学传统,也为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的进步,在他看来,正是不断通过实验和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 教育:重塑个体的民主实践 教育是杜威哲学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促进个体的生长和发展”,并为参与民主社会做好准备。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认为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未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 杜威提出的“经验主义教育”或“进步主义教育”,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参与性的,学生应该通过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在其中体验合作、协商、解决冲突,从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在他的理念中,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学科划分。他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兴趣是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去探索、去理解,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此外,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公民。他强调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包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理性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公民,而不是盲目服从权威或被动接受信息的个体。因此,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些公民素质的责任。 四、 民主:经验的社会与活力的共和 杜威对民主的理解,也深深植根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经验的社会”。他反对将民主仅仅理解为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强调民主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参与性的过程”。 在他的视野里,民主的本质在于“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经验”的扩展。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经验,能够通过公开的讨论和协商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时,民主就得以实现和巩固。他强调“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流通”对于民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信息公开、思想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杜威对“公共”的观念也十分重要。他认为,当一项活动或某个行动的后果影响到一群人时,就产生了一个“公共”。而民主的职责,就是通过有效的公共行动来解决这些由共同利益或共同后果产生的难题。他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公民的公共意识,如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如何建立能够有效回应公共需求的公共机构。 与许多政治理论家不同,杜威不迷信任何固定的政治模式或意识形态。他认为,民主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和挑战。他强调“实验精神”在民主实践中的作用,认为民主的进步在于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 五、 科学方法在社会和伦理领域的应用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深受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他认为,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检验——并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伦理学乃至教育学。他倡导将“科学的态度”带入到解决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他看来,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仍然沿用过时、僵化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实验精神。他鼓励人们以一种开放、怀疑、实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问题,而不是沉溺于空泛的道德说教或教条主义的解决方案。 这种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伦理领域的思想,使得杜威的著作充满了现实主义和建设性。他并非仅仅是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案的“工具箱”。这种工具箱,以经验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为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六、 总结:一位思想的探路者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1923-1924》所处的时期,是杜威思想成熟且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以其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的现实关怀,不断探索着哲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更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指导行动的全新方式。 虽然本简介未直接详述该卷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阅读杜威在中期著作中的思想家,都将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无论是对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还是对民主社会形态的积极构想,亦或是对科学理性精神在人类事务中应用的倡导,杜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思考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更有意义、更有效的生活和行动之道。他的著作,至今仍是理解现代社会思潮,特别是教育、政治和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对于这种跨越时代的思想巨著,我最怕的就是翻译腔太重,结果读起来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初步浏览下来,这本译作的流畅度和准确性令人惊喜。它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著特有的那种德语/英语式的复杂句式结构,以体现其思辨的深度,但同时又没有让中文读者在理解上产生巨大的认知负担。这绝对是翻译者的功力所在。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术语,是如何被精准地本土化,而不是生硬地直译。我设想,作者在那个时刻,可能正在试图为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命名和分类,而这些努力,透过这个优秀的版本,依然能清晰地被捕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时代精神风貌的密室之门。

评分

我入手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那个特定的时间段去的——1923到1924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思想界产生了如此剧烈的震荡?我一直在研究战后欧洲的文化转向,而这几年正是旧秩序瓦解、新思潮野蛮生长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高倍显微镜,清晰地展示出那些微妙的语境变化。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毕竟,那会儿机器化浪潮正汹涌,对人的异化问题必然是绕不开的大话题。说实话,光是看到作者对某个概念的定义反复推敲,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学术态度,就让我肃然起敬。这可不是那种碎片化的网络文章能比拟的,它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的支撑。我打算先从那些看似最晦涩难懂的篇目入手,挑战一下自己的理解极限,然后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比较“入门”的论述,希望这种反向阅读能带来不一样的洞察。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思想的力量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沉淀。

评分

我习惯于先从作者的引言和后记开始阅读,试图理解他创作这批论述时的“心境地图”。这本书的排版让这些辅助性文字显得非常突出,它们的字体略有不同,仿佛在提醒读者:注意,这是作者的自我反思环节。我很好奇,在那个激荡的年份,作者对自己的论点是充满了自信,还是潜藏着深刻的自我怀疑?阅读这些“幕后”文字,往往能揭示出文本最核心的驱动力。我尤其关注他如何处理那些未能被最终纳入正文的“边缘思考”,因为往往,真正的创新灵感就藏在那些被舍弃的边角料里。这本厚重的文集,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一位大师长达数周的、高强度的智力对话。我准备用最慢的速度来“品尝”它,确保每一个论证的拐点都能被我充分消化,而不是急于知道“结论”。这种慢读,是对作者智力劳动的最高敬意。

评分

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的“沉甸甸”感征服了。这可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放在背包里随时翻阅的小册子,它更像是一件需要郑重对待的案头工具书。我注意到,书的扉页上印着一些关于本次重印的说明,提到了对原始文本的忠实还原,这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意味着我可以相信我读到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尽可能贴近原意,没有太多现代阐释的“噪音”。我这个人看书有个习惯,就是会特别留意那些页边空白处留给读者的“对话空间”。这本书的空白处理得不错,留出了足够的余地,让我这个带着满脑子当代疑问的读者,可以随时做笔记、画重点,甚至写下我的反驳或赞同。我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想去图书馆找几本同期其他学者的著作对比着看,就像是搭建一个思想的平行宇宙,看看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时代症候时,是如何开出不同的药方的。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研究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看起来厚重的文集,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的,那种老式学术书籍的韵味十足。我光是掂了掂它的分量,就知道里面塞满了干货,估计能让我啃上好一阵子。我本来就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特别好奇,想看看大萧条前夜,那些顶尖的头脑都在琢磨些什么宏大的命题。翻开目录,光是那几个章节标题就让人心头一颤,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什么“经验的结构重建”啦,“实在论的边界探寻”这类,感觉每一篇都像是要扒开现象,直击本质的硬骨头。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钥匙,毕竟,那些时代的困惑和挣扎,似乎总能在今天的回响中找到影子。书页的纸张质感也挺好,闻起来有种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忍不住想马上泡上一杯浓咖啡,就着窗外的阳光,一头扎进去。说实话,这种需要集中精力去啃的学术著作,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强迫你慢下来,去真正地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获取信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显然是为深度阅读者准备的,字体大小适中,注释详尽,看起来编辑团队是下了大功夫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