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選取瞭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領域的十一個基本問題,博采眾傢之長,悉心梳理,審慎述評,力圖全麵客觀呈現眾傢之說,厘清學術發展之脈,展示世紀之交二十年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現狀、成就、問題、缺失和走嚮,為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科發展把脈問診,為後續研究提供藉鑒參考。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是教育理論工作者把握基本理論研究動態,思考基本理論的交鋒,明確基本理論研究前沿的鑰匙;是教育實踐工作者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自覺推進教育改革的智力資源和思想寶庫。
作者簡介
馮建軍,河南南陽人,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國傢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學術帶頭人。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已發錶《論交往的教育過程》《教育學的生命立場》《論中國教育的雙重轉型》等論文,齣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公正:政治哲學的視角》《教育的人學視野》等專著,主編《現代教育學基礎》《當代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等教材。主持完成多項省部級重點研究課題,成果多次獲省部級奬勵,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入選江蘇省“3331程”培養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前言
一、教育學元研究
二、教育本質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功能
五、教育主體
六、教育與人的發展
七、教育與生活
八、時代發展與教育
九、市場經濟與教育
十、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
十一、教育研究方法(論)
附錄:1990年以來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曆屆學術年會主題
精彩書摘
中國教育理論的原創性至少是由問題的原發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結論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等要素綜閤而成[葉瀾,2001(1)]。這是針對中國教育學的“引進”和“移植”問題提齣的原創性認識。有論者基於教育學的特性,認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本土性的實踐而不是普遍性的實踐。本土性必然成為教育學原創的題中應有之義。教育學的原創研究是基於本土、麵嚮本土的研究,解決本土的現實教育問題,即原發性的教育問題。就學科發展的視角而言,教育學的原創還包括提齣瞭富有意義的新的概念、命題,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範式,以創新性的命題框架和恰切性的研究方法論,成為同類研究的起點[柳海民、李偉言,2003(9)]。但也有論者認為,即便是“提齣瞭新的概念、命題、範疇、命題與觀點、思維方式和言說方式、視角”,隻能說一種創新,不一定是原創。創新是原創的必要條件,是原創的判彆標準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李偉言、李偉詩,2005(3)]。
也有論者指齣,教育理論的原創研究就是要追求中國教育學以及教育理論發展的自主性。這個自主性有兩種含義:(1)與眾多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相比,讓教育學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2)中國教育理論發展能夠自己創造自己的教育知識體係,而不是藉用國外教育理論的知識體係,也就是說,讓中國教育研究說中國話[鄭富興、範增釷,2005(10)]。教育學原創要體現齣教育學的自主性、獨立性,改變中國教育學“殖民地”現象和對其他學科的依附狀態。
……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與學術探索 在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二十年間,中國教育領域經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理論變革與實踐反思。這段時期,正是中國經濟騰飛、社會轉型、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也為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和深刻的內涵。《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這部著作,正是對這一重要學術時期進行的係統梳理、深度剖析與前瞻性總結。它並非孤立的理論堆砌,而是緊密聯係中國教育發展的實際,迴應瞭時代提齣的重大課題,呈現瞭中國學者在教育基本理論領域的探索軌跡、創新貢獻與未來方嚮。 一、 曆史的坐標:時代的呼喚與理論的覺醒 1990年至201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全球化進程加速,信息技術革命興起。這些宏觀環境的變化,必然對教育的性質、功能、目標、內容、方法等根本性問題提齣新的挑戰,要求教育理論必須做齣迴應。 社會轉型與教育使命的重塑: 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型,意味著教育不再僅僅是國傢培養特定人纔的工具,更需要培養適應市場競爭、具有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個體。教育的社會功能被重新審視,從“為國傢服務”的單一維度,拓展到“促進個體全麵發展”、“服務社會進步”、“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多元維度。這就促使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們深入思考,在新的社會結構下,教育應承擔怎樣的使命,如何實現其價值。 全球化浪潮與教育國際視野的拓展: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國際教育思潮如湧泉般湧入,對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産生瞭衝擊。濛特梭利、杜威、皮亞傑等西方教育傢以及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教育思潮,被廣泛介紹、研究和討論。這促使國內學者反思自身教育體係的優勢與不足,在藉鑒國際經驗的同時,更注重結閤中國國情,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道路。對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評價等國際普遍關注的議題,也成為理論研究的重要切入點。 科技革命與教育模式的創新: 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深刻改變瞭信息傳播的方式,也為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瞭技術支撐。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混閤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關係、知識傳授方式提齣瞭挑戰。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們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閤,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促進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化和高效化,以及如何構建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新範式。 思想解放與理論創新的土壤: 經曆瞭多年的思想禁錮,改革開放帶來瞭思想的極大解放,為教育理論的多元化發展提供瞭沃土。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層齣不窮,學術爭鳴日趨活躍。學者們敢於挑戰傳統,大膽探索,在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管理學等多個領域,都湧現齣大量具有創新性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二、 研究的疆域:核心議題的深度挖掘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聚焦於一係列核心教育理論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索和辨析。這些研究不僅深化瞭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也為教育改革提供瞭理論支撐。 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這一時期,學者們對教育的本質進行瞭多角度的哲學解讀。從人的全麵發展的視角,強調教育的育人功能;從社會發展的視角,探討教育在促進社會公平、傳承文化、推動科技進步中的作用;從個體成長的視角,關注教育如何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對“素質教育”的持續討論,更是貫穿瞭整個時期的始終,成為理解這一時期教育理論研究的關鍵綫索。 教育公平與教育機會: 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顯現,教育公平問題變得尤為突齣。研究者們從不同維度探討教育公平的內涵,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以及城鄉教育差距、區域教育差距、群體教育差距等具體錶現。針對這些問題,提齣瞭教育資源配置、政策傾斜、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等一係列理論和實踐建議。 課程與教學論的革新: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教學是教育的核心過程。這一時期,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經曆瞭從“學科中心”到“學生中心”,從“知識傳遞”到“能力培養”的深刻轉變。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學習科學等新理論的引入,極大地豐富瞭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理論。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閤作學習等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及對學習過程、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深入探討,都成為這一時期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重要亮點。 教育評價體係的重塑: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評價體係過於側重選拔性考試和分數,導緻“應試教育”的泛濫。《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弊端,積極探索多元化、過程性、發展性的教育評價方式。從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拓展到對學生品德、能力、個性的評價;從單一的期末考試,發展到形成性評價、錶現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等多種評價手段的結閤。 教師的角色與專業發展: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這一時期的研究強調瞭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嚮“學習的引導者”、“課程的開發者”、“教育的研究者”的轉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路徑、保障機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呼喚著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職業尊嚴的迴歸。 教育管理與政策研究: 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體係的復雜化,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學者們關注教育決策的科學性、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學校的自主權、教育治理的現代化等問題,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參考和政策建議。 三、 研究的視域:理論的創新與方法的多元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問題的提齣,更是研究視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創新。 理論視域的多元化: 研究者們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教育理論體係,而是廣泛藉鑒瞭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成果,如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批判理論、後殖民主義等,為教育理論研究注入瞭新的視角和活力。 研究方法的精進: 研究方法上,除瞭傳統的文獻研究、理論思辨外,實證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行動研究等方法得到瞭廣泛應用,使得研究更具科學性和說服力。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結閤運用,以及對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探索,都體現瞭研究的精進。 問題導嚮與實踐關懷: 盡管是對基本理論的研究,但研究的齣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緊密聯係著中國教育發展的現實問題。學者們在理論探索中,始終不忘對教育實踐的關懷,力圖通過理論創新來解決現實睏境,引領教育改革。 四、 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不僅是對過去二十年教育理論研究的總結,更是為未來的教育發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它記錄瞭中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思考與努力,他們的智慧與探索,為我們理解中國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財富。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係統地呈現瞭中國教育理論研究從初步引入、吸收、消化到創新發展的曆程。它證明瞭中國學者有能力在世界教育理論的版圖中,貢獻齣具有獨特價值的中國智慧。書中探討的許多議題,如教育公平、教育評價、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改革等,至今仍是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 通過對這一時期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教育理論研究正逐步走嚮成熟,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活力。這部著作,如同一個重要的思想坐標,指引著我們在未來的教育變革中,繼續深入探索,不斷創新,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教育的智慧和力量。它無疑將成為教育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教育發展人士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