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列奥·施坦伯格 著,范景中 编,沈语冰,刘凡,谷光曙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
  • 20世纪艺术
  • 艺术批评
  • 文化研究
  • 西方艺术
  • 艺术史
  • 凤凰文库
  • 另类艺术
  • 艺术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49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90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全新成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本《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是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宄罗丹、奠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靳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人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宄,提供了卓越的范本。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根据芝加哥大学2007年版译出.包含作者撰写的《新序》,以及多达283幅高清青插图,特别的图幅版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与作者详尽而奢华的分析合成精姜的图文经典。

作者简介

  列奥·施坦伯格,20世纪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之一,鉴于他对美国艺术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被誉为美国“文化三伯格(三山)”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范本。

目录

2007年版新序
序言
致谢
1 当代艺术及其公众的困境(1962年)
2 贾斯帕-约翰斯:最初7年的艺术
3 另类准则
4 毕加索的窥寐者
5 毕加索的“头盖骨”
6 《阿尔及利亚女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毕加索
7 莫奈的《睡莲》
8 冈萨雷斯(1956年)
9 美国近期素描(1956年)
10 德·库宁的《女人》(1955年)
11 波洛克的第一次回顾展(1955年)
12 帕辛(1955年)
13 躯干雕像与卢奥·海格(1956年)
14 弗里兹·格拉纳和菲力普·加斯顿在现代艺术博物馆(1956年)
15 保罗-布拉奇的画(1963年)
16 眼睛是心灵的一部分(1953年)
17 客观性与畏缩的自我
18 罗丹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修订版补记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本图书简介,该书主题为“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与现代语境下的重塑”。 --- 图书简介: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与现代语境下的重塑 作者: 王景鸿 出版社: 建筑与人文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开本/装帧: 16开 / 精装附插图版 --- 导言:时间的刻度与石材的史诗 本书并非对古典建筑进行简单的编年史梳理,而是试图深入探究那些穿越千年依然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建筑语汇——比例、秩序、象征与光影。自古希腊的柱式规范,到罗马的拱券结构,再到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致敬,古典建筑早已超越了其实用功能,成为人类文明连续性的物质载体。然而,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这些“永恒的准则”?它们是否已成为僵硬的教条,还是仍蕴含着面向未来的设计潜能? 《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与现代语境下的重塑》正是在这一张力中展开。作者王景鸿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养和敏锐的当代批判视角,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本书旨在辨析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并考察其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建筑实践中如何被解构、挪用、乃至颠覆性地重构。 第一部分:法则的诞生与神圣的秩序 (The Genesis of Order) 本部分聚焦于古典建筑理论的基石,探讨西方建筑美学如何从实用主义转向哲学思辨。 第一章:从摩斯代码到黄金比例——古希腊的数学精神 深入分析了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的结构逻辑与象征意义。重点剖析了《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对“完美”的定义,以及比例在维系建筑“人与神之间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探究了帕台农神庙中的光学修正,揭示了古典主义者对“视觉真理”的执着追求。 第二章:帝国的骨架——罗马的工程学与空间叙事 本章侧重于罗马人对拱、券、穹顶技术的革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宏大的公共叙事。万神殿的采光机制不再仅仅是技术展示,而是对“宇宙中心”概念的具象化表达。分析了浴场和巴西利卡等公共空间如何确立了欧洲城市广场的雏形。 第三章:文艺复兴的觉醒——人文主义与古典的复兴 探讨了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如何将古典元素从神圣殿堂解放出来,注入到以人为本的理性思辨中。通过对帕拉第奥别墅的细致解读,展示了对称性、轴线和模块化原则如何成为西方精英阶层生活美学的标准范本。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古典的消解 (Modernity’s Scrutiny and Classical Dissolution) 随着工业革命和哲学思潮的演变,古典的“绝对真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考察了现代主义对古典范式的批判与摒弃。 第四章:理性化的审判——现代主义对形式的祛魅 详细梳理了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以及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先驱对古典装饰和冗余叙事的激烈反对。现代主义如何将建筑简化为“盒子”与“功能”,并将其视为对工业时代效率的最终回应。本章对比了新古典主义的终结与功能主义的兴起。 第五章:后现代的反思——符号的回归与语境的错位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面对现代主义的贫乏与失语,建筑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被抛弃的词汇。本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如何戏仿古典元素,例如对“断裂的柱子”或“色彩斑斓的三角楣饰”的运用。讨论了这种挪用是真正的回归,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符号游戏。 第三部分:当代重塑——语境、技术与精神的再生 (Contemporary Reshaping: Context, Technology, and Spiritual Renewal)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典建筑的魅力并非固定不变的风格,而是一套可被当代技术和语境激活的“语法”。本部分是对于未来方向的探索。 第六章:技术赋能下的新秩序——数字建模与参数化古典 探讨了参数化设计工具如何帮助当代建筑师在不牺牲古典的复杂性(如曲面、复杂的交织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施工精度和更灵活的结构表现。分析了某些当代公共建筑如何利用先进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或智能玻璃)来模拟古典的光影效果和材料的厚重感。 第七章:在地性与气候的对话——古典逻辑的生态学转化 将古典原则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例如,考察了传统中式院落的围合与通风策略,以及地中海沿岸建筑的厚墙与小窗如何被重新解读为被动式降温的有效手段。古典建筑的“场所精神”如何转化为对可持续性和地方文脉的尊重? 第八章:纪念碑的再定义——新古典精神在公共空间中的介入 本章通过分析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新建的重要文化机构和纪念性建筑,考察建筑师如何处理“宏大叙事”与“当代感知”之间的张力。讨论了当代建筑如何在保持庄严感和历史致敬的同时,避免落入僵硬的复古主义陷阱,实现一种“有距离的亲近”。 结语:在继承与革新之间 《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与现代语境下的重塑》认为,古典建筑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和对永恒比例的数学表达。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复制柱子或山花,而是要学习其背后的“思考方式”——那种将结构、美学、哲学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这本书为建筑师、设计师、历史学者以及所有对建筑美学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反思和前瞻性思考的平台。 --- 读者对象: 建筑学专业学生、结构工程师、艺术史研究者、城市规划师、对西方古典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文化爱好者。 随书附赠: 经典柱式图解索引卡片一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二十世纪后半叶艺术思潮演变的著作,市面上的书要么过于侧重视觉形式,要么就是陷在意识形态的泥淖里出不来。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不仅关注了达达、超现实主义之后那些更具颠覆性的实验,比如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兴起,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构建一个解释这些现象如何共同指向一个“新的审美范式”的理论框架。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的结合,让复杂的艺术史脉络变得清晰可见。它提供了一种工具,让我今后在面对新的艺术作品时,能够用更宽广的视野去评判其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不美”的肤浅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会。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时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判断力,绝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堆砌文献的教科书式写作。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论证过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与二十世纪那些巨匠们的精神对话。在解读一些关键的艺术流派时,他引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起来,像是一部悬疑推理小说,需要读者不断地跟进和思考。这种富有激情的写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我的主动求知欲,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其对“准则”的反思。我们太习惯于用既定的标准去衡量艺术的优劣,仿佛存在一个不变的真理。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暗示了它将要解构这种宿命论。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推翻既有准则的过程。我预感,书中会对那些被历史修正的“失败者”给予公正的评价,或者至少重新审视他们存在的价值。这种对“标准”的质疑精神,是我非常欣赏的。它促使我跳出自己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审美定势,去拥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看待“不确定性”的哲学指南。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摘要,我感觉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完全跳脱了传统艺术史叙事的窠臼。他似乎不满足于对既定“经典”的梳理和赞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或刻意忽视的艺术现象和理论脉络。这种“另类”的视角立刻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不是要重述我已知的知识,而是要提供一把新的钥匙,去开启理解二十世纪艺术复杂性的另一扇门。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边界消融”和“跨媒介实践”的论述很感兴趣,感觉这能有效解答我在观看一些当代装置艺术时产生的困惑。这是一种挑战权威、重塑认知框架的勇气,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很舒服,阅读体验首先就加了不少分。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内页的插图和图表的呈现,色彩的还原度很高,线条也清晰锐利,这对于艺术理论类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独运,结构逻辑非常清晰,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里漫步,每翻开一页都能看到一个精心打磨的展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里面的具体论述,但仅凭这种专业而又美观的呈现方式,就足以让人对它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总而言之,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精美书籍。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系列棒适合艺术入门

评分

太喜欢这本书了,强烈推荐阅读

评分

这套书整体还不错 买了好几本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老师推荐的…正在看

评分

其实最想赞的是京东快递!

评分

活动买的 价格不错,期待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