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伦理学说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列入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重点课题,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反响。作者曾收到数十封海内外学者的来信,北京大学有名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信中称该书为“传世之作”。靠前一些有名学者在重要报刊上发表书评,华师范大学冯契教授在《人民日报》(1989年6月2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敦康研究员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上、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在《书林》(1986年第3期)杂志上,分别发表了书评。他们肯定该书是建国后靠前部有系统的且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伦理学说史著作。靠前先后有十余家报刊对《中国伦理学说史》发表了书评或书讯。通读三卷,最深刻的感受是“复杂性”与“连续性”的交织。作者极其出色地展示了中国伦理思想并非一条单向度、线性发展的直线,而是一张密布着反思、继承与颠覆的网。它有力地驳斥了那种将中国传统伦理视为僵化教条的刻板印象。书中清晰地揭示了,每一次重要的思想转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动机和时代需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思想,而是展现了思想家们如何面对同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构建一个良善的社会——并给出不同时代的、充满智慧的解答。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使得我们看待传统不再是带着一种俯视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与其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启发性,它强迫我们去审视自己当下的道德困境,并从历史的宝库中汲取养分。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的价值在于其开启了持续的思考,而非提供一个终结性的答案。
评分对于一个对传统哲学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量身定做。它平衡得无可挑剔——既有足够的学术严谨性,确保了历史的准确性和论证的逻辑性,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在引介某一特定思想家(比如朱熹或王阳明)时,不仅阐述了他们的核心观点,更细致地描摹了他们所处的“精神现场”,那种求索真理的急切与挣扎。这种带有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使得那些被供奉在殿堂之上的圣贤形象,变得可亲可感,仿佛能触摸到他们思想火花的迸发瞬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概念,如“心即理”、“知行合一”,作者总能找到极富洞察力的比喻或类比进行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其精髓,而不是被术语绊倒。这套书无疑是打开中国哲学大门的最佳钥匙之一,它的引导性极强,让人在跟随其思绪前进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部浩瀚的巨著,读罢三卷,犹如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它不仅仅是对历代先贤思想的梳理,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勾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间道德观念的演变脉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殷切期盼,孟子激扬的浩然正气,以及后世儒家学者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困惑与坚守。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未将任何一家思想奉为圭臬,而是以一种审慎、包容的态度,展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与互补。那种对“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的深入剖析,远非一般教科书所能比拟,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依然能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提供指导和参照。每读完一个阶段,总会停下来沉思良久,感叹古人对人性的洞察之深远,以及其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宏大构想。这本书的厚度,与其思想的深度是成正比的,是案头常备、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三册,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思想史”这三个字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和佶屈聱牙。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流畅和引人入胜。这位作者的叙事功力绝对是一绝,他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先秦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的清谈、宋明理学的精微,乃至近代思想的激荡。他没有沉溺于故纸堆中的繁复引文,而是擅长用现代的语言去重新诠释那些古老的论述,使得那些几千年前的争论忽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就在昨日发生。我尤其欣赏他对“岔路口”的描绘,比如某个学派的兴起如何回应了当时社会的核心矛盾,哪一种伦理观又在关键时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将思想置于“问题解决”的框架下进行审视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让原本以为枯燥的学术梳理,变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思想探险。读完后,对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类书籍时,更偏爱那种侧重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宏大叙事,对于纯粹的哲学思辨往往敬而远之。但这部关于中国伦理思想的著作,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偏见。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伦理思想视为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视为社会肌理的神经末梢。每一条伦理规范的形成,每一次思想流派的更迭,背后都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家族形态乃至个体生命经验的巨大变迁。例如,书中对宗法制度如何催生和固化特定的孝道观的分析,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这种观念如何受到商业伦理的冲击与重塑,描述得入木三分。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遵循的许多“应该”或“不应该”,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妥协、抗争和选择的产物。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文化溯源,极大地拓宽了对“传统”二字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