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白玉蟾全集(上下册)
原价:198.00元
作者:董沛文,周全彬 校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802547476
字数:1200000
页码:全两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白玉蟾编著的《白玉蟾全集(道教南宗白玉蟾真人修炼典籍上下)》是董沛文先生主编的《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系列之一。本书以省吾庵藏版《白玉蟾集》为底本,而见于《道藏》、方志、笔记、家谱、网络等诗文歌赋,校者能所见及者,皆一一增录,其诗文出处,随文注明,以便读者勘对。末后附录之序跋题记、传记生平、刊本目录,也可资参考。
内容提要
白玉蟾,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武夷散人。
南宋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建立者。有《玉隆集》《 上清集》《武夷集》等行世。《白玉蟾全集(道教南宗白玉蟾真人修炼典籍上下)》以哈佛燕京大学图书 馆省吾庵藏版《白玉蟾集》为底本,以日本元禄十年(1697)洛阳书林据万历二十二年刻本刊《新刻琼琯 白先生集》、清《重刊道藏辑要》之《琼琯白真人集》、清同治刊本《白真人集》三本为校本。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白玉蟾全集(道教南宗白玉蟾真人修炼典籍上 下)》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册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
《白玉蟾全集》序
前言
卷一
赋
紫元赋
金丹赋
怀仙楼赋
东山赋
天台山赋
鹤林赋
嫡翁斋赋
龙虎赋
麻姑赋
华盖山赋
卷二
序
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
黎怡庵诗集序
蛰仙庵序
蒙庵序
送朱都监人闽序
仙槎序
松岩序
镜溪序
寒松序
翠麓夜饮序
琴乐序
赠道士黄季长遇异人授医方序
汪火师雷霆奥旨序
麻姑山仙坛集序
道法九要序
指玄篇序
跋
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
跋乌符山天篆山钤碑
清闲跋
《施华阳文集》跋
题
题无上九霄玉清太梵紫微仙都雷霆玉经
题张紫阳薛紫贤真人像
题周圆通笊篱歌
……
下册
后记
作者介绍
白玉蟾,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武夷散人。南宋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建立者。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行世。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道家思想在民间传播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传说,讲述了道教的某些核心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信仰中的,比如对福禄寿的追求、对祛病延年的期盼,以及民间神祇的形象变迁等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民间故事,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民间传说时保持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味贬低,而是客观地展示了这些信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书中配有一些手绘的插图,虽然画风略显粗犷,但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增添了几分古朴之气。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也很巧妙,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像是在进行一次次的文化田野调查。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文化地图”,指引我看到了中国传统信仰体系中那些隐秘而强大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它让我对“民间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手头正在钻研的另一本书,专注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营造哲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专业书籍。它不像一般的园林介绍那样,只是罗列名胜古迹,而是深入探讨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核心理念的实践路径。书中详细分析了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等多个维度,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高清的平面图、立面图以及模型照片,对于理解造园者的匠心独运至关重要。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意境”的量化分析尝试,虽然艺术性的东西很难完全量化,但作者试图用空间序列、视线引导等手法来解释如何营造出“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受,这种跨学科的尝试非常大胆和有启发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大师进行现场教学,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要在某个特定的角度设置一座亭子,而不是在别处。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空间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深层次的眼光去欣赏那些静默的园林空间。
评分我最近正在啃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手工业行会的历史研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偏慢,但信息密度极高,它详细描绘了从学徒到大师的漫长晋升之路,以及行会对技术保密、产品质量控制和价格制定的严格规定。作者对不同行业,比如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和印刷业的行会差异进行了深入对比,揭示了这些组织在不同经济形态下的适应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排他性”的分析,行会如何通过复杂的仪式和苛刻的条件来维护现有成员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革新,但也保证了特定产品在几百年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对原始资料的引用和解读,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业背景知识,但如果你对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感兴趣,这本书是绕不开的经典。它将一个看似枯燥的“行会”组织,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权力斗争、技术竞争与社会阶层固化的微观世界,让人对欧洲历史的肌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探寻古代文学宝藏的绝佳向导!我最近沉迷于阅读各种古典诗词集,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重要文集,总觉得能从中找到与古人精神对话的桥梁。我手头正在读的另一本,内容侧重于宋代文人的生活细节和他们的交游唱和,读起来非常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集风貌。书里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札和日记片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文人内心的挣扎,提供了非常生动的视角。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官员贬谪后的生活记录,那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失落感,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释详实,即便是对生僻典故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文本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中对不同时期文风演变的梳理,逻辑清晰,见解独到,为我理解整体的文学脉络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框架。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是聚焦于社会史和文学史的交叉地带,展现了文学如何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而非孤立的艺术品存在。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绝对是案头常备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最近我在看一本关于明清之际江南士绅阶层的商业活动与慈善事业的专著。这本书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士绅仅仅视为文化精英,而是将其放在商业网络和地方治理的复杂体系中去考察。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的族谱、契约文书和地方志,揭示了这些精英阶层是如何通过经营漕运、典当地产、甚至参与跨区域贸易来积累财富,并如何利用这些财富反哺地方的教育和水利建设。书中对某个特定家族的商业帝国如何兴衰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考察,其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史料梳理令人叹服。读起来,你会发现古代的“绅士”绝非只是风花雪月的闲人,他们是精明的资本家,也是地方稳定的维护者。特别是书中关于“义庄”运作机制的分析,展现了古代民间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与复杂。这本书的论证层次丰富,逻辑推演环环相扣,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与“利”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和深刻的见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