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时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民国
  • 学术
  • 文化
  • 名著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9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编,每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中,各编之后又分别附有《小学问答》、《创作家(发明家)问答》、《小说家问答》及《妇女作家问答》、《图书总说》五种附编。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组成了五百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君渊源家学,致力甚专,比岁往来平津,任教各院校,耳目所及,听夕无间,用宏取精,乃有此作。观所撰是书,采问答法,易记忆也;分为四部,便翻检也;增列附体,期详尽也。得此一书,不但知国学分类之矩矱,且可明历代文学之演变,故是书出而问世,甫及一载,竟销售达数千册之多,足证其为研究国学之利器矣。
  ——冯梅先
  
  李时先生本书,完全以原典为依据,所设问题虽然浅显,但俱有所本,其中对于古人及古典作品,均持有明显的尊重态度。因此,本书对于初入国学之门的人,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崔曙凤

目录

再版序
原序
甲编 经部
一、何谓“四部”,其名始于何时
二、“四库”之名何时成立
三、经史子集之略说
四、何谓经书
五、何谓“六艺”
六、试言六艺之功用
七、何谓“六经”、“五经”
八、何谓“七经”、“九经”
九、何谓“十经”、“十二经”
一○、何谓“十三经”、“十四经”
一一、试举“二十一经”之说
一二、纬书产生于何时
一三、何谓“三易”
一四、问《易》之意义
一五、《易》为四圣所作、
孔子赞“《易》有十翼”之说
一六、“四圣作《易》”试指明其部分
一七、试言《易》之内容
一八、说《易》家之派别
一九、以道教解《易》
二○、以释教解《易》
二一、以新说解《易》
二二、何谓《尚书》
二三、《尚书》有今古文之别
又有伪《孔传》之说
二四、《今文尚书》略说
二五、《古文尚书》略说
二六、谁传《洪范》,何谓《洪范·九畴》
二七、问现今流行本《尚书》何如
二八、问《诗》之兴起
二九、《诗经》共有几家
三○、何谓“四始”、“六”
……
乙编 史部
丙编 子部
丁编 集部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六九、问“三礼”、“三传”注家之事迹
  “三礼”皆汉郑玄注。玄字康成,后汉高密人。少为乡啬夫,意不乐弃去,往事扶风马融,三年辞归。融喟然日: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既归,客耕东莱,门徒千数百人。建宁初,杜门修业。孔融为北海相,深敬之。所著凡百余万言,今存者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注》。经学家称郑众为“先郑”,玄为“后郑”。
  “三传”:《春秋左传》为晋杜预集解。预字元凯,晋杜陵人。博学多闻,泰始中为河南尹,拜度支尚书,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号日“杜武库”。当在襄阳时,修召信臣遗迹,用滍淯诸水浸原田万余顷,众庶赖之,号日“杜父”。功成之后,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
  《春秋公羊传》为汉何休解诂。休字邵公,后汉樊人。精研六艺,善历算,尤好《公羊春秋》,为太傅陈蕃所辟。蕃败,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者十七年,世传为何氏学。又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等书。
  《春秋榖梁传》为晋范宁集解。宁字武子,晋南阳顺阳人。少笃学,多所通览。初为余杭令,兴学校,养生徒,风化大行,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侯。征拜中书侍郎,补豫章太守,后以王凝言免官。以《春秋榖梁》未有善释,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

前言/序言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尽其业;况平凡之人士乎?况百科杂陈之今日乎?从事国学者,侈然前陈,不知扼要之法;则如游骑于广漠之野,将无归宿之所;又若泛舟于海洋之上,终乏登岸之时。所谓“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头童齿豁,学无要领,岂非天下之苦事哉?
  余昔肄业中大,酷好国学。但由博返约,未得其方;披沙捡金,苦无良策。及见李君,撰《国学问题》,于其去取从舍之间,始觉恍然。君渊源家学,致力甚专,比岁往来平津,任教各院校,耳目所及,听夕无间,用宏取精,乃有此作。观所撰是书,采问答法,易记忆也;分为四部,便翻检也;增列附题.期详尽也。得此一书,不但知国学分类之矩矱,且可明历代文学之演变,故是书出而问世,甫及一载,竟销售达数千册之多,足证其为研究国学之利器矣。
  此次再版,加其篇幅,增其内容,特附妇女作家,原书为问题四百,今则广之为五百;昔疏而今密,彼缺而此全,治学之法,日异而月新,后出者占优胜也。是为序。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是一部深刻探究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转型的扛鼎之作。本书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见,梳理了民国学界围绕“国学”这一核心概念所展开的百家争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价值、发展道路的激烈辩论。 全书以“国学问题”为线索,围绕五百个关键节点,深入剖析了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重新审视、定位、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努力与困境。这些“问题”涵盖了从古典文献的整理与诠释,到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等各个领域,并进一步延伸至教育改革、学术体制的建立、文化认同的建构等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书中,我们能看到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一代巨擘的身影,他们或激扬文字,或深沉思考,或剑走偏锋,共同构建起民国学术史的壮丽图景。本书不仅展现了这些大家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卓越成就,更着重于挖掘他们思想交锋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焦虑。例如,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一些学者力主“复古”,试图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根基,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针锋相对的观点,构成了民国学术最动人心魄的张力。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哪种观点更为“正确”,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精神求索。他们对“国学”的自觉反思,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刻的“内省”,也是一次艰难的“现代化”尝试。这种反思与尝试,塑造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本格局,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思想火花的著作。它不仅是学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对于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命运、渴望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棱镜,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万千气象,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历史根源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捧读《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学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思想光芒。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学术史料汇编,而是一位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所遭遇的种种“痛点”进行的深入剖析与系统梳理。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将那些曾经困扰、激励、甚至撕裂过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问题,一一剥离出来,摆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国哲学如何与西方哲学对话”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中西哲学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中国哲学家是如何尝试用西方的概念、方法来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这种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融合与创新。例如,他对“道”与“Logos”的比较,对“心”与“意识”的辨析,都展现了作者在跨文化思想交流方面的深厚功力。他揭示了,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移植”或“取代”,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张力,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要融入全球思想的潮流。再比如,书中对“中国文学史观”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也深受近代学术范式的影响。作者通过梳理近现代学者对文学史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国学”研究本身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tatic(静态)实体,而是经历过无数次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重塑的dynamic(动态)过程。

评分

初读《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便被它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见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上的国学研究成果,而是以一种梳理、辨析、追问的方式,将近现代以来国学领域中那些最核心、最棘手、最富争议的问题一一呈现。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耐心而又深刻地引导读者穿越复杂的学术脉络,去审视那些支撑起中华文明脊梁的观念、思想和制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铺陈开来,呈现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的见解,让读者在多方观照中体悟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例如,在探讨“国故”的界定与存废问题上,作者并非简单地站在某一立场上进行批判或拥护,而是回顾了从王国维、梁启超到陈寅恪等一代代学人对此的思考,以及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种细致的梳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国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更窥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浪潮下的精神困境与文化自觉。书中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命题的深入剖析,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没有将这句话简单地斥为保守或落后,而是细致地考察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提出的初衷,以及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不同内涵,揭示了它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固有的历史判断,也更加理解了传统与革新之间微妙而又充满张力的关系。读这本书,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文化根脉的深刻体认。

评分

《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挑战我既有认知、又提供全新视角的奇妙旅程。我原本以为“国学”是一个相对固定、可以清晰界定的范畴,但读完此书,我才意识到,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动态、不断被重新定义和解构的议题。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但又饱含深意的笔触,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围绕“国学”所展开的种种争论、探索和反思,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论辩,书中不厌其烦地引用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到鲁迅的“弃医从文”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再到后来的费孝通、钱穆等人的温和反思。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内部产生的巨大张力与思想碰撞。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论辩时的客观与公正,他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学者的思想脉络,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思考。比如,在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全盘否定”,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以及新文化知识分子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同时,他也呈现了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深厚情感,并试图为其寻找出路的学者的努力。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变迁有了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了“国学”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民族存亡、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之间寻找出路的。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极其精炼而又深刻的方式,将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国学”的种种困惑、争鸣与探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探讨所吸引。在那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对于“何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学者的观点,展现了他们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诚意正心”等传统哲学命题的现代诠释,以及对“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深入剖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性批判”的讨论,既看到了对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深刻反思,也看到了在批判中依然流露出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眷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归结为某种标签,而是呈现了其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国学研究的许多重要议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所肩负的民族文化使命感,以及他们为寻找民族精神出路的艰辛探索。

评分

《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它并非一本浅显的普及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的学术力作。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中国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论述所吸引。在民国时期,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艺术家们既要思考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法,又要坚守民族艺术的独特韵味。作者细致地梳理了绘画、音乐、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艺术家们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探索。他举例说明了,像徐悲鸿、刘海粟这样的画家,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的笔墨意趣和审美情怀。书中对“国乐改良”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传统音乐如何尝试与西方乐理相结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某种艺术风格的优劣,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艺术实践所处的历史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国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创新,也看到了中国艺术家们在坚守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如何勇敢地走向世界,并为世界艺术宝库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评分

《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寻根”的思想之旅。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性挑战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那些深层困境与不懈探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解剖麻雀”的精神,将那些构成国学肌理的“问题”一一呈现,并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被书中关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的讨论所深深吸引。在民国时期,无论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还是引进西方教育理念,都充满了激烈的争论和艰难的实践。作者详细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教育改革问题上的主张,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调整。他让我看到,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是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走向,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书中对“学制”的变迁,对“教育目标”的讨论,以及对“教师群体”地位的考察,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站在“西方模式最优”或“传统模式万能”的立场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在本土土壤上进行实践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也恰恰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自我认知与文化自觉。

评分

《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著作。它并非提供廉价的结论,而是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思想空间,去审视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层问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历史学的重建”的讨论所震撼。在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的传入,中国传统的史学范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顾颉刚、钱穆、陈寅恪等史学大家在史料辨伪、史观重建、历史解释等方面的探索。他让我看到,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既要借鉴西方先进的史学方法,又要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艰难过程。书中对“古史辨”运动的深入剖析,让我了解到,那些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历史记载,在严谨的学术审视下,也可能存在着诸多疑问。这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史学叙事的反思,展现了民国学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同时,作者也呈现了像钱穆这样,在批判中依然坚守中国历史主体性的学者,他们是如何在新的学术语境下,重新阐释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独特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学研究并非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一种对过去进行理解、解释和批判的动态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当下,塑造未来。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是一部极具思辨色彩的著作。它没有为读者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在历史的迷雾中自行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 nuanced(细致入微)视角。在民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是与社会变革、政治斗争、思想启蒙紧密相连。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文学流派,如新月派、现代派、左翼文学等,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并反过来影响社会舆论和民众思想的。他举例说明了,像鲁迅、郭沫庄这样的作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传统,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旗手。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文学语言的革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文字形式的改变,更是思想解放、文化普及的重要途径。书中对“文学革命”的剖析,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付出的代价。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传统戏曲、诗歌等形式在民国时期的演变,它们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或是逐渐走向式微。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评分

《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著作,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实验室”。它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那些最 the persistent(持续的)、most challenging(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鼓励我们亲自去探究、去碰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讨论所吸引。在国家动荡、民族危机四伏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何为中国文化之根基”、“如何塑造民族精神”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思考,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分析了不同学派、不同立场的学者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发声的。例如,他对梁启超“新民说”的解读,就让我看到了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大背景下,如何试图通过教育和思想启蒙来重塑国民精神。而书中对王国维“古史辨”的梳理,则展现了在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学者们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去审视传统史料,挑战旧有的历史叙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宏大议题时,并没有流于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史实、文献和人物故事,让这些抽象的问题变得鲜活而具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思考”的方法,一种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保持清醒、审慎、并富有创造性的态度。它教会我,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凭表面的符号,更要深入其思想的肌理,探究其精神的源流。

评分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国学问题五百》这本书,宛如一个思想的聚宝盆,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并非一味地赞美或贬低传统,而是以一种极为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症结”与“解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论述所打动。在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之后,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儒家思想,成为了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作者并不回避儒家思想中那些被时代诟病的部分,如“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但他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儒家思想中那些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的价值,如“仁爱”、“诚信”、“民本”等。他通过梳理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契等学者的思想,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试图为现代社会寻找一种新的伦理支撑。书中对“新儒家”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试图构建一种既能回应现代挑战,又能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哲学体系。这种不懈的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面对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深度,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切关怀与不懈追求。

评分

纸质印刷很差

评分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评分

中国古典诗歌历经先秦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诗歌本身向更高境界飞跃的内在驱动力,正好遇上了唐代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最适宜于诗歌生存、发展、繁荣的时代生活土壤和艺术氛围,终于涌现了从四杰、沈宋、陈杜、刘张直至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这长达二百余年的层波叠浪式的诗国高潮。群星灿烂,蔚为奇观。诗和生活,在唐代是高度融合的。没有诗化的生活,没有最善于发现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中诗美而又各具鲜明个性的诗人,就没有唐诗。正因为如此,唐诗不但无法复制,而且从整体上说也难以超越。它所独具的那种如乍脱笔砚的新鲜感和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也正源于它所植根的社会生态。从唐诗高潮初现之际直至今天,多达近千种的唐诗选本,证明了唐诗永恒的艺术魅力。

评分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1]

评分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评分

最好有点文学底子再看,否则会觉得不知讲什么

评分

最好有点文学底子再看,否则会觉得不知讲什么

评分

纸质印刷很差

评分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