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名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目录学史
  • 民国学术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图书学
  • 史学
  • 名著
  • 中国学术
  • 民国文化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0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字数: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必读参考书。作者认为,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因此,该书不以时代为序,而分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等篇,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颇具现代学科理论建设的气象。其谋篇布局采用主题分述法,极富特色,颇为新颖,没有落入一般专史写作的俗套。应该说这是一部别具匠心的学术佳作。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点,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一定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与同时代的,兼有目录学史内容的著作相比,则以纯专科学术史研究迥然而别。谓之开创,未为过电。
  ——严佐之
  
  他是现代目录学史上继往开来一人,堪称中国现代目录学史之父。
  ——柯平

目录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
校雠篇
史志篇
宗教目录篇
专科目录篇
特种目录篇
结论篇
后记

精彩书摘

  然则《七略》何以名略欤?斯可引古义以明之。《公羊传》隐公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之意,盖谓《春秋》记国内之事较详细而记国外之事则较简单也。《七略》较简,故名略;《别录》较详,故名录。先有《别录》而后有《七略》,《七略》乃摘取《别录》以为书,故《别录》详而《七略》略也。《隋志》著录《七略》仅七卷,《别录》则有二十卷之多,即其明证。
  然则何以又谓《七略》为分类之书而《别录》则否欤?吾由《汉书》卷三十六所载刘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之“种别”二字而知之。盖所谓种别者,即依书之种类而分别之,明乎“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并未分类,至《七略》始分类编目也。《七录序》载“会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隋志略同。温室之中书何以须徙于天禄阁上?盖温室为校雠之地,取便学者坐论,不便庋藏书籍。故校雠既毕,乃庋藏之于天禄阁也,书须插架,自不能杂乱无章,故稍依昔日向等分工合作之界域,再分为若干种即类,遂成《七略》而准以为插架之次序。在未徙书天禄阁以前,纵使因校书人之分工而隐约分部,亦未编为固定之目录。故至刘歆然后“种别”为《七略》也。《汉志》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
  ……

前言/序言

  书恒有序,以自炫也;而美其义曰:述著作之旨!自《庄子·天下篇》《太史公自序》已不能无过实之辞;其他复何论哉?名达三十二载之生程,印满汗血与泪之污迹:智不足以免饥寒,仁不足以救妻子,勇不足以雪耻辱,其有忝于达德也甚矣!方且贻讥学阀,见笑高朋,招架不住,落荒而走;允宜效金人之三缄其口,法董子之下帷三年;岂敢妄弄丹铅,嫁灾梨枣,自欺之不足,复以欺世乎?虽然,吾之著作,非以猎取功名,亦非为博得升斗;正因学力孱弱,窃欲借此多读专门之书以自营养耳。忆昔清华园中,涵芬楼下,优游修习,其乐何极?而不幸一遭倭燹,再罹乱离,内增家室之忧,外乏图书之豢;犹复妄据讲坛,漫刊空论;驯致荏苒五年,学无寸进。其不合流同污,与狗争骨也幾希!及乎妻死家残,故交乖戾,然后恍然于傲骨之不容于媚世而实学又不足以称其虚名也,乃有折节读书之志。
  先是,二十四年冬,王岫庐先生以《中国目录学史》相属。名达自维业愧专门,学无创获,旧著《目录学》舛漏百出,方滋内疚。故受命之后,忧心忡忡!每趁课暇,辄走京、杭各圖借读,累月弥年,丛料愈积而组织愈难,乃力辞复旦讲席,移居杭州,专心研求,又历八月,始克告成。其始原欲博搜精考,撰成毫无遗漏之文献史,故逐书考察其内容,逐事确定其年代,逐人记述其生平,依时代之先后叙成系统。佛教目录即其残迹。著作过半,始知其规模太大,非克期出版之预约书所宜;亟毁已成之稿,改用主题分篇之法,撷取大纲,混合编制,几经改造,遂为今式。
中国目录学史:探寻古籍文献的脉络与智慧 目录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对浩如烟海古籍文献进行梳理、分类、著录的技艺,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学术流变的钥匙。本书《中国目录学史》,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究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脉络、重要著作、杰出人物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 一、目录学的肇始与萌芽:古籍整理的早期实践 目录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虽然尚无系统性的目录学理论,但已有朴素的古籍整理和著录活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已有整理和保存本国文献的职责。虽然这些早期实践的文献资料已不多见,但我们可以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端倪。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国家对文献的需求激增,目录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文化典籍的汇集与整理。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工作如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藏书,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目录——《七略》。《七略》的编纂,不仅确立了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图谱”等,还对每类文献的源流、作者、篇目、卷数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后世目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略》的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目录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是图书的总目,更是国家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的一次大检阅。通过《七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学术的概貌,以及当时的文化知识结构。书中对各类文献的区分和著录,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分类和管理能力,为后来的图书编纂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目录学的繁荣与演进:从分类到评论的深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但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新的文献,也对传统的目录学体系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目录学的研究更加注重文献的辨伪、考订和评论。代表性的目录学著作如李轨的《中经新簿》、张表的《七录》、葛洪的《抱朴子·明约篇》等,都显示出目录学在文献整理和学术评价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图书的收藏、整理和编纂。官方编纂的大型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等,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目录学著作,但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细的分类,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知识的组织和传播的重视,也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如李世民亲自主持编纂的《晋书·艺文志》,以及后来的《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不仅是在文献著录方面的进步,更开始融入了对文献作者、学术流派的评价,使目录学从单纯的“著录”向“评论”迈进了一大步。特别是《隋书·经籍志》,其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对各家学派的源流和代表作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成为后世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范本。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传播。宋代的目录学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官方和私人编纂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目录,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这些著作不仅著录详细,更注重文献的考证和评论,对文献的真伪、优劣、学术价值等都有深入的分析。 《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作者陈振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考订和评价,书中对每一部著作的作者、版本、内容、篇章等都有准确的记载,并常常夹叙夹议,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使得《直斋书录解题》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更是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评论集,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目录学的成熟与创新:明清时期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更加活跃。目录学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趋势。官方编纂的《明史·艺文志》、以及大量私人编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等,标志着目录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这部由纪晓岚等人主持编纂的巨著,收录了中国历代文献三千四百多种,十万余卷。其分类严谨,著录详尽,对每一部文献的作者、版本、内容、学术渊源等都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其对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深刻洞察。书中对文献的辨伪、考订、评价,体现了清代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超的学术水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对中国目录学研究的一次最高总结,至今仍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除了官方编纂的巨著,明清时期私人学者编纂的目录学著作也层出不穷,如章学诚的《文献通考》、王鸣盛的《蛾术编》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章学诚的“六经”分类法,以及他对文献“源流”、“沿革”的重视,对后世目录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目录学的现代转型与价值:在传承中创新 随着近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和西方目录学理论的引入,中国目录学也迎来了转型。传统的目录学注重对古籍文献的著录和考辨,而现代目录学则更加关注文献的信息化、检索化,以及学术研究的动态发展。 尽管研究对象和方法有所变化,但中国目录学所蕴含的“求真”、“求是”、“严谨”、“审慎”的精神,以及其对文献的梳理、分类、评价的内在逻辑,依然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 《中国目录学史》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更能够从中汲取治学的方法和智慧。通过梳理目录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都反映了特定时代学术思想的脉络。 结语 目录学,不仅仅是对书籍的记录,更是对知识的整理,对思想的传承。它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着文明的脚步;它又似智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国目录学史》的探索,是一次对民族文化宝库的深度挖掘,是对古人治学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学术研究的启迪。通过对目录学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之宏大,信息密度之高,初次接触时确实让人感到一丝敬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大致浏览完第一遍,期间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参考书目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重要文献或人物。它毫不保留地展现了某一特定领域内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和关键人物,对于那些热衷于追本溯源的求知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等待被开发的宝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梳理庞杂史料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学术视角,没有被浩瀚的材料所淹没,反而能从中提炼出核心的规律和演进的脉络。可以说,这本书为后续的深入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与思想指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学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学术漫游。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逻辑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编排的古代宫廷布局,每一步推理都有据可查,引证的材料扎实得让人无法反驳。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实例分析,过渡得天衣无缝,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历史演变,在他的笔下被拆解得条分缕析,不再显得晦涩难懂。它不是那种只抛出结论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鼓励读者一同参与到对文献和历史的考证过程中,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立刻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墨香的年代。封面那种低调而又不失厚重的色彩搭配,很能体现出其内容的学术分量。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多看了几眼,因为它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值得细品的魅力。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使是引用的一些古籍插图或手稿照片,也能看得出处理得非常用心,没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翻阅时,纸张的触感也让人感到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手指被磨砺得生疼,这对于一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实体收藏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起初读起来有些费劲,它那种特有的学术腔调和对古籍术语的精确运用,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它不像现代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流畅的叙事节奏,而是更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无歧义性。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作者仿佛在用一种古老的、精确的“密码”与我们交流,每读懂一句话,都像成功破译了一段被尘封的知识。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文字背后的历史语境和专业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专注力的极致锻炼,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称赞的跨学科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分类本身的理论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变迁、社会结构、乃至技术发展等因素都纳入了考察范畴,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学科的演进,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某些学术规范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和定型。这种宏大的历史观和细致入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笔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该领域认知的边界,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项学术传统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技术和思想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评分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评分

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你的身

评分

姚名达先生的学术之作,也是经典!

评分

关于读书和写作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这次也不例外,一米九的兽医缺乏专业训练和实战经验,等马三义赶到时,已经被按倒在地打得没鼻子没眼的了。马三义见状大怒——而他其实并不知道牛头炮正在打的是谁——他冲上前去,飞起一腿就把牛头炮踹翻了,如同踢倒了一个巨鼎。此后经年,警院内都传扬着马三义威力无边的一腿,以及牛头炮滚倒时的狼狈相。当时,在场所有人皆使用了不同的感叹词,但大意相同:这回事情可大了!因为他们都以为牛头炮会站起来反扑,而从未吃过亏的牛头炮,一旦恼羞成怒起来,这反扑的一击势必刚猛无比。

评分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评分

今人乍观于此,恐亦多取赞扬之意,但是新分类法是否合用?其实仍逃不过上文所述跷跷板。看上去似乎很不错,其实问题仍有很多。举例言之,十三经分别如何分类?经部里草木疏如何分类?以今天通行归类法推测,恐怕也难免于割裂、不便搜检。故如黄永年即仍以四部分类法适宜于古籍分类。

评分

,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