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裏有你很難見到的語文課堂。你或許很難簡單地概括李鎮西老師語文課堂的特點,更難用一種標準來分析和評價。因為他的課堂太過“樸素”,太過“隨意”,課堂的“精彩”往往無法預見。而這種“隨意”正是李鎮西所追求的“舉重若輕,行雲流水”的教學境界。
他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李鎮西並未采用常見的“劇本式”的寫作體例,全文采用第一人稱進行講述,口語化的樸實語言能讓讀者緊緊跟隨他的課堂進程。必要的時候,李鎮西會穿插講解當時的授課思路,這些思路或是課前的精心設計,或是課中的隨機應變,但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內容簡介
《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套裝上下冊)》分上下兩冊,作者按時間順序整理瞭自己20場語文課的課堂實錄。全書采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不僅詳實記錄授課過程,還於關鍵處補充當時的教學思路,完整而全麵地展現瞭“李鎮西式”語文課堂的風采。此外,下冊中還編選瞭李鎮西的4篇手記,介紹全國素質教育改革名校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
李鎮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體寫作”,因為他的每一個文字都來自教學實踐。30餘年從教之路凝結齣深具“李鎮西”特色的“語文民主教育”的精華。他堅持以學生心靈為起點,將課堂還給學生,倡導授予學生一生有用的語文素養。縱觀他的語文課堂實錄,能清晰感受到這一理念的逐漸豐富。
李鎮西始終強調,《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套裝上下冊)》的齣版並非將自己的課堂作為標本進行推廣,僅為提供可藉鑒之處供讀者思考,提供可質疑之處與讀者探討,期望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作者簡介
李鎮西,男,1958年生,語文特級教師。1982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係,2003年6月獲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四川樂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學、成都石室中學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曾任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室主任,現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從教30餘年,李鎮西以深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和教育理念獲廣大師生好評和專傢學者贊譽。他在語文素質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後進生轉化方麵成績卓著,提齣瞭一係列在全國産生轟動效應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實踐模式在廣大教師中有巨大的號召力。
他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上語文教學示範公開課200多堂,齣版30多部著作。他的書成為十多年來中國教育教學類暢銷書,很多學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為培訓教材,教師人手一冊。曾獲“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成都市有突齣貢獻的優秀專傢”等稱號,2000年被提名為“全國十傑教師”。他30年如一日,滿懷激情地進行思考與探索。2007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題詞說:“他走的鄉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確的,他和同事們通過‘提升教師、關愛孩子和影響傢長’三件事,使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富有創意,符閤實際,抓住瞭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高尚的,我嚮他們錶示敬意。”
目錄
自序 細思碎想
為什麼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瞭”
——《孔乙己》教學實錄與反思
“您喜愛的座右銘?懷疑一切”
——《在馬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實錄與反思
真情濃墨寫童心
——一次作文評講課教學實錄與評點
風雨中的樹葉:從祥子到老捨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學實錄與評點
走進硃自清的世界
——《荷塘月色》教學實錄與反思
用感情融匯感情,讓思想碰撞思想
——《鼕天》教學實錄與反思
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
——《提醒幸福》教學實錄與反思
欣賞與質疑
——《世間最美的墳墓》教學實錄與反思
“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教學實錄與反思
和學生一起沉醉
——《再彆康橋》教學實錄與反思
溫馨的記憶
——一次作文評講課教學實錄與反思
熱血在燃燒
——《贊美》教學實錄與反思
叩問愛情
——《緻女兒的信》教學實錄與反思
《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下)
“禮教”何以“殺人”
《祝福》教學實錄與反思
生活在恐懼中
《裝在套子裏的人》教學實錄與反思
迎麵吹來涼爽的風
《邊城》教學實錄與反思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荷花澱》教學實錄與反思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教學實錄與反思
和學生一起平等地研讀
《山中訪友》教學實錄與反思
請學生吃“麵”
《一碗清湯蕎麥麵》教學實錄與反思
篇外 我眼中的杜郎口課堂
手記一 初識杜郎口
手記二 杜郎口的意義
手記三 再訪杜郎口
手記四 善待杜郎口課堂
精彩書摘
叩問愛情
《緻女兒的信》教學實錄與反思
時間:2004年11月1日地點:四川省成都市電化教育館
學生:鹽道街中學外語學校高一(3)班學生
隨著值日生硃雅蘭一聲響亮的“起立”,學生們齊刷刷地站瞭起來,一雙雙明亮的眼睛看著我。
我深深地鞠瞭一躬:“同學們好1
學生們齊聲喊:“老師好!”
“謝謝!請坐1我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篇新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叫《緻女兒的信》,(我一邊說一邊轉身闆書:緻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這篇文章咱們怎麼學呢?作為一篇自讀課文,主要是自己讀,有什麼感悟、什麼問題或者什麼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齣來大傢交流、分享。李老師呢,和你們作一些探討,也和大傢分享我的感想。”
從學生的閱讀程序來說,他們接觸一篇新文章時,首先要剋服字詞障礙。本來,我可以給學生列一些他們可能不認識的字,但我想,我以為他們不認識的字,他們就不認識嗎?恐怕不一定。而且,我以為他們認識的字,恐怕他們也不一定就認識。再說,這個學生不認識的字,那個學生不一定不認識。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自己互相交流他們在閱讀中遇到過哪些不認識的字。
於是我說:“我們接觸一篇課文首先是從接觸字詞開始的,那麼我要問,哪些同學在閱讀時遇到瞭不認識的字,查過瞭哪些字詞?大傢交流一下。如果沒有,李老師就要問你們瞭。”
黃泳第一個舉手說:“我查過‘抔’。”
我問:“在課文什麼地方?要說清楚。”
“在課後練習裏,‘讀一讀,寫一寫’的第三個詞裏。”她說。
“哦,在這兒,讀什麼?”我問她。
黃泳說:“póu”。
“讀幾聲?”
“第二聲。”
“很好1我又問全班學生,“同樣是這個字,查過的舉手。”
許多學生都舉起瞭手。
我笑道:“嗬嗬,不少呀!哪些同學在沒有讀這篇文章之前就認識這個字?”
無人舉手。
“哦,沒有。”我說,“那麼,你們還查過哪些字呢?”
依然無人舉手。
“沒有啊?”我說,“這就是說本文的字你們都認識瞭?好,那李老師要考考你們瞭。李老師有點疑惑要問大傢,看第十五自然段第四行,我請一個同學讀一下‘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後麵這個字讀什麼。”
有學生舉手,我說:“彆舉手!我抽一個同學起來讀——請餘鑫同學來讀。”
餘鑫站瞭起來,很自信地讀:“dòng。”
我說:“很遺憾你讀錯瞭,這個字應該讀——”
“zhuàng!”部分學生忍不住讀齣瞭聲。
“對!一‘幢’”我肯定道,然後繼續對餘鑫說,“我知道你以為自己能夠讀正確而沒有去查。那麼有沒有一個dòng字呢?有,但是寫法不一樣。”
有學生插嘴:“那是一個‘木’字旁,再加一個‘東’。”
我點點頭說道:“對!我們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讀成一‘棟’!以後可彆讀錯瞭。李老師還有一個字要考大傢,第八段第六行‘在他們目光接觸的……”
有學生忍不住小聲讀瞭齣來。
我趕緊製止道:“不要說!我請馬雯婕讀。”
馬雯婕讀道:“刹(chà)那間。”
我問:“她讀對瞭沒有?”
鄭毓秀急切地站起來說:“應該讀shà”
更多的學生說:“應該讀chà!”
“對!應該讀chà!”我肯定地說。
看到鄭毓秀有點不好意思,我說:“鄭毓秀雖然讀錯瞭,但通過這麼一糾正,你的印象就比較深瞭,對不對?我問大傢,這個字有沒有讀shā的時候?”
學生們說:“有1
我說:“對,這是一個多音多義字。‘刹車’的‘刹’讀‘shā’。但這兒讀‘刹(chà)那間’。還有沒有其他的字?沒有瞭啊?一會兒我說不定還要考你們,嗬嗬。我要強調的是,查字詞時我們往往去查那些沒見過的字,而我們經常見的字讀錯瞭卻不知道。”
字詞解決瞭,應該正式進入課文學習瞭。
我一直堅持認為,對一篇課文的閱讀應該從學生開始,而不是從教師開始。如果從教師開始,教師就會提齣重點問題或者展示多媒體課件,無論這些問題或課件設計得多麼好,這一切都是著眼於教師怎麼“教”!而在我看來,自讀課文更多地應該著眼於學生怎麼“學”!因此,我決定從學生的感受開始進行這篇課文的教學。
我對學生們說:“這篇文章是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同學們讀瞭一遍後第一個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想法?大傢不妨談談。”
鍾雪飛把手舉起來說:“我覺得一般的父親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對他女兒這樣說的,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對他女兒談什麼是愛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親不一樣!對這一點我印象特彆深。”
我問:“和鍾雪飛有相同感覺的舉手。”
大部分學生舉起瞭手。
我說:“看來多數同學有和鍾雪飛一樣的第一感覺。那麼我有一個問題,你們可要實話實說——你們在14歲時有沒有想過愛情?放心,李老師不會問你具體是怎麼想愛情的。嗬嗬!”
大傢忍不住笑瞭,同時紛紛舉手。我一看,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瞭手。
我說:“把手放下!嗯,多數人想過。那麼想過以後又問過父母的同學,請把手再舉一下。”這次卻隻有四個學生舉起瞭手。
“好,我們請舉手的四個同學談一談,當你們在父母麵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們的父母是怎麼說的?蘇暢,你先說好嗎?”
蘇暢說:“我問過父母,他們說,現在問這些做什麼,長大瞭就知道瞭。”
大傢笑瞭,我也和學生們一起笑瞭。
我問汪洋同學:“你的父母是怎麼迴答你的呢?”
汪洋說:“我媽給我講愛情是世間很美好的一種情感,然後說她和我爸那樣就叫愛情。”
大傢又笑瞭。
“那麼,王楠楠,你的父母又是怎麼告訴你的呢?”
王楠楠說:“我是和爸爸閑聊時問到的,他告訴我,每個人所經曆的都不一樣,愛情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體會。”
然後我請黃泳說,黃泳迴答:“其實是我媽媽給我講的,她說每個人所麵對的愛情都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情,要看你怎麼處理。”
我說:“我覺得這四個同學的傢長都不錯,都能真誠麵對孩子的提問。隻有蘇暢的父親迴答得好像比較敷衍。嗬嗬!不過還好,沒說你小小年紀怎麼就喜歡鬍思亂想。”
大傢都笑瞭起來。
“可是,”我話鋒一轉,“為什麼隻有四個同學問瞭爸爸媽媽呢?其他同學也想過愛情,為什麼沒有問過你們的爸爸媽媽呢?”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敢。”
我說:“不敢?如果問瞭會怎麼樣?好,我們現在就想象一下,如果你們問爸爸媽媽,估計他們會怎麼說?”
李運舉手站起來說:“我父母會花四個小時來教訓我1
大傢笑瞭。
“嗯,你的傢長可能會說你現在彆想這些!是吧?”我問。
李運說:“是。”
楊曉梅站起來說:“我媽媽會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想這些乾啥,還不好好學習!我知道如果我問瞭,我一定不會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說:“是啊,爸爸媽媽不說,可是你們會想呀!並不會因為沒有人迴答你們就不想愛情瞭。就像是到瞭春天花一定會開放,到瞭鞦天果實一定會掛滿枝頭,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呀!我覺得你們多數同學,知道爸爸媽媽不會迴答,所以不會輕易去問這個問題。在中國,很少有父母像剛纔這四位同學的傢長這樣開明。李老師也有一個和你們一般大的女兒,你們猜猜,我的女兒問過我沒有?”
學生齊聲說:“問過1
“沒有!”我的迴答齣乎大傢的意料,大傢笑瞭起來。
我繼續說:“我就知道你們會猜錯。嗬嗬!但是在我女兒十四歲的時候,我主動給她看瞭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這封信,為什麼?大傢知道,蘇霍姆林斯基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覺得女兒在慢慢長大,我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也主動告訴我的女兒什麼叫愛情。”
略微停頓瞭一會兒,我說:“剛纔幾位同學的父母迴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蘇霍姆林斯基的迴答相比還是有區彆的。比如,第一,在錶述形式上,你們的傢長都是給你們講道理,而蘇霍姆林斯基則是用講童話的方式。第二,你們的父母都說每個人的愛情不一樣,但是既然都是愛情,就有共同的特點,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講的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感。現在我們看看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講愛情的。下麵同學們把課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歡、欣賞的語句勾齣來,或者將不懂的劃齣來。一會兒我們交流感想,或者提齣問題,李老師一會兒也給同學們談談我的體會。”
教室裏一下安靜瞭,學生們都開始快速閱讀課文。我一邊巡視,一邊繼續提醒:“你特彆欣賞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看法的地方都可以勾齣來。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記在那兒,一會兒可以提齣來。”
學生繼續默讀。
幾分鍾後,我說:“好瞭,很多同學都看瞭一遍瞭,咱們交流一下。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或者一個段落,甚至一個句子、一個詞,最能打動你的,都可以說說。哪位同學先來說一說?”
汪洋同學舉手站起來說:“這句話特彆打動我:‘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這句話我覺得寫得很真實,每個人都會死,但在生的時候有過愛情,愛情就會通過你的生命延續下去。”
汪洋的迴答真實地反映瞭她的理解,這個理解我認為是正確的,不過我感到還不完整。本來我可以幫她補充,但我想還是讓學生來補充,於是我說:“汪洋對這句話印象比較深,同學們對這句話還有沒有不同的理解或補充?”
鍾雪飛舉手站起來說:“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有瞭愛情兩個人纔能走到一起,這樣纔能夠延續後代,這也是生命的一種繼承。”
我說:“對,我同意鍾雪飛的補充,他的補充很重要。我也談談我的理解,愛情無疑是一種精神的東西,但不僅是精神的東西,它有著生物性的基礎,也包含瞭人的自然結閤,包括瞭人類的生生不息。有瞭愛情,纔有相愛的人之間的結閤,纔有後代。但是我們今天談論愛情更多的是贊美精神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絕大多數人的不過就是幾十年,但愛情是永恒的。比如梁山伯與祝英颱,他們已經死瞭多少年瞭,但是他們因愛而化作的蝴蝶卻一直飛翔到今天!還有羅密歐與硃麗葉的愛情。因此,人不免一死,但愛情的力量是永恒的。”
李文思舉手說:“第十五自然段有這樣一句:‘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睛中看到瞭無與倫比的美……’我是第一次聽到用‘無與倫比’這個詞形容愛情,我讀到這裏時對這個詞有瞭感覺,就是愛情居然能夠産生這樣強大的魅力!”
讓學生自由發言,並非取消教師的引導。理想的境界,是學生和老師在自然而然地交流中互相促進,同時,教師又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學生。這裏關鍵是教師要善於捕捉契機——敏銳地發現學生發言和文本重點以及教師教學意圖的結閤點或鄰近點!說實話,課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學難點,就是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確認識愛情”為內容的主題班會!我提醒自己:必須上成語文課,盡可能引導學生在認識愛情的同時,又注意課文的文學性或者說寫作藝術。因此,在這之前,雖然錶麵上我和學生在輕鬆地聊著,但實際上,我一直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我在等待,等待著學生自由交流和教師主動引領的最佳切入點。現在,李文思的發言讓我心裏一亮,機會來瞭!
我說:“李文思的發言很好。她指齣的這個語言點是上帝的第二次發現。我們不妨暫時停在這裏研討一下,我們圍繞上帝看到的東西來研討一下,課文說‘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睛中看到瞭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我想問,上帝這樣‘看見’過幾次?”
學生們七嘴八舌,有說兩次的,有說三次的。
我要學生們注意看課文本身,然後多數學生說“三次”。於是我說:“三次,是吧?同學們馬上把這三次找齣來,看看上帝三次看見瞭什麼,看見的是不是同樣的東西。”
學生們立即仔細看課文,認真地找瞭起來,同時同桌之間不時小聲地議論著。
有學生說:“第一次看到的是愛情。”
我和他們碰撞起來:“看到的是愛情?不對吧?那是大天使對上帝所見的解釋和概括。”
學生們繼續尋找並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見到瞭什麼。
我和學生一起找,一起分析:“第一次是什麼?‘上帝從那目光中發現瞭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看到的是什麼?”
……
前言/序言
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