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大全集(套装上下册)

黄帝内经大全集(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帝,岐伯 等 著,苗晶,张坤 译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养生
  • 健康
  • 经典
  • 医学
  • 古籍
  • 中医养生
  • 中医经典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ISBN:9787543076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23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07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易经》、《道德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为中国医学之宗。《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的对话问答来阐述医学的问题。全文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每部分各81篇。《素问》用阴阳五行学说就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加以系统论述;《灵枢》内容与《素问》大体相近,但对经脉、腧穴、针刺及营卫气血等均有独特的发挥和精详的论述,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医疗基本原则,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宝典。

作者简介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传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曾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取得胜利。后又联合炎帝,在涿鹿之野大败蚩尤,并代神农而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他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位列五帝之首。
  岐伯,我国上古时代知名的医生,精于医术脉理,黄帝师事之,尊为“天师”,著《内经》行于世,为医学之祖。

  苗晶,在北中医求学七载,离校后从事中医诊断十年,平素酷爱钻研《内经》,在国家医学杂志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获得殊荣十数项。心怀悬壶济世之精诚,手下妙笔生花。自我评价:一个好人。

目录

素 问
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4.金匮真言论第四
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7.阴阳别论篇第七
8.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0.五藏生成篇第十
11.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12.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13.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4.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5.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16.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8.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19.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20.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2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22.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23.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24.血气形志篇 第二十四
25.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26.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27.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28.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29.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30.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31.热论篇第三十一
32.刺热篇第三十二
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34.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35.疟论篇第三十五
36.刺疟篇第三十六
3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38.咳论篇第三十八
39.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40.腹中论篇第四十
41.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42.风论篇第四十二
43.痹论篇第四十三
44.痿论篇第四十四
45.厥论篇第四十五
46.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4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48.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49.脉解篇第四十九
50.刺要论篇第五十
51.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52.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53.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54.针解篇第五十四
55.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56.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57.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58.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59.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60.骨空论第六十
6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62.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63.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64.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65.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66.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67.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68.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69.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70.五常致大论第七十(上)
70.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下)
71.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72.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73.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上)
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下)
75.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76.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77.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78.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79.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80.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81.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 枢
1.九针十二原第一
2.本输第二
3.小针解第三
4.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5.根结第五
6.寿夭刚柔第六
7.官针第七
8.本神第八
9.终始第九
10.经脉第十
11.经别第十一
12.经水十二
13.经筋第十三
14.骨度第十四
15.五十营第十五
16.营气第十六
17.脉度第十七
18.营卫生会第十八
19.四时气第十九
20.五邪第二十
21.寒热病第二十一
22.癫狂病第二十二
23.热病第二十三
24.厥病第二十四
25.病本第二十五
26.杂病第二十六
27.周痹第二十七
28.口问第二十八
29.师传第二十九
30.决气第三十
31.肠胃第三十一
32.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33.海论第三十三
34.五乱第三十四
35.胀论第三十五
36.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37.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38.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39.血络论第三十九
40.阴阳清浊第四十
41.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42.病传第四十二
43.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45.外揣第四十五
46.五变第四十六
47.本藏第四十七
48.禁服第四十八
49.五色第四十九
50.论勇第五十
51.背腧第五十一
52.卫气第五十二
53.论痛第五十三
54.天年第五十四
55.逆顺第五十五
56.水胀第五十六
57.水胀第五十七
58.贼风第五十八
59.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60.玉版第六十
61.五禁第六十一
62.动输第六十二
63.五味论第六十三
64.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65.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66.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67.行针第六十七
68.上膈第六十八
69.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70.寒热第七十
71.邪客第七十一
72.通天第七十二
73.官能第七十三
74.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75.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76.卫气行第七十六
77.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78.九针论第七十八
79.岁露论第七十九
80.大惑论第八十
81.痈疽第八十一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的渊薮,人类智慧的奇葩。它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华民族医学的发展,为增强国人体质,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宝典,不仅被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细加研读,现代人也在努力挖掘其中的宝藏。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治未病一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内经》强调治未病,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人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它里面讲述的养生之道一直为后人多称道,所践行。《黄帝内经》不仅讲述了医学的精髓,还对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历史等都有所阐发,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本书严格按照《黄帝内经》原著进行编撰,《素问》、《灵枢》各81篇,计162篇。每篇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内容充实,结构简明清晰。
  现在市面上有关《黄帝内经》的书令人眼花缭乱,要么学术性特强,难于理解;要么太过简易,不能很好地诠释《内经》。因此,我想到要编这样一本书:一是它必须通俗易懂。译者有较深厚的医学功底和语言功底,通过长时间对《内经》的细心研读,最终用较通俗的现代语言一字一句地翻译,使广大普通读者都能领会到原著中的蕴意。二是内容必须严格遵循原著。本书的译文严格按照原著一字一句译来,较客观诠释了这部医学巨著。三是必须让读者读有所得。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地呈现《内经》的精髓,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一个小解读,对于读者而言,即使没有从原文中领会到文章的要旨,只要阅读一下后面的解读,便会恍然大悟,有所收获。
  相信这本书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水平所限,书中必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译者
  2010年8月19日


《医道溯源:中华传统医学精粹》 编著者: (此处可填写历史上的名医或相关领域专家,若无特定编著者,可使用“中华医学文献编纂委员会”等具有权威性的名称)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医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仁心,以求索生命奥秘为己任,以守护苍生健康为天职,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智慧的传统医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注重养生防病,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医道溯源:中华传统医学精粹》并非对某一特定经典进行简单汇编,而是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让读者得以窥探中华传统医学的宏大图景,领略其智慧的光芒。本书力求以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式,呈现中华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发展脉络、主要学说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其成为当代人理解和传承中华医学瑰宝的有力工具。 内容梗概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每一册均承载着中华传统医学不同维度的知识体系。 上册:溯本求源——理论基石与思维模式 上册的重点在于构建中华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梳理其核心概念,让读者能够理解这套医学体系的“道”与“术”。 第一篇 思想源流与哲学根基: 追溯中华传统医学的思想源起,探讨其与中国古代哲学,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等思想的深刻关联。阐述这些哲学理念如何渗透到医学理论的构建中,形成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例如,阴阳学说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五行学说如何类比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篇 脏腑学说:生命的枢纽与运作的智慧: 深入解析中医的脏腑理论,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更是一个功能系统。详细介绍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及病理变化。重点在于理解脏腑之间的精妙配合,如何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第三篇 气血津液:生命物质的运行与转化: 阐释“气”、“血”、“津液”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物质。详细介绍它们各自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疾病是如何在气血津液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目的。 第四篇 经络学说:生命的通道与传导的枢纽: 讲解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络脉、孙络、浮络),以及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的生理功能。阐述经络在气血运行、联系脏腑、传导感邪、抵御外邪等方面的作用。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及其与相关脏腑、体表的联系。 第五篇 病因病机:探寻疾病的根源与演变: 详细分析导致疾病的各种因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等。深入阐述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如“邪正交争”、“虚实转化”、“传变”等。理解病因病机是认识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第六篇 诊法与辨证论治:洞察病情,对症施治: 介绍中医经典的四诊(望、闻、问、切)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四诊收集信息。重点讲解“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即根据疾病的证候(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总纲)来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下册:医术与实践——疗法运用与养生智慧 下册将重点放在中华传统医学的各种治疗手段、养生保健方法及其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篇 治法与方药:药物的奥秘与组方的智慧: 介绍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等基本药性理论。讲解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及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脏腑病变等不同证候,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组成方剂。本书将精选历代经典方剂,深入解析其配伍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二篇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技艺: 详细介绍针灸的理论基础(腧穴、经络、刺激)、操作方法(进针、行针、出针)及常见病症的应用。讲解推拿的原理、手法(按、摩、推、拿、揉、点、抖、振)及其在治疗跌打损伤、痹证、内伤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篇 养生保健:顺应自然,颐养生命之道: 深入探讨中华传统医学的养生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治未病”的理念。介绍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养生要点,如饮食调养、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导引吐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强调通过主动的健康管理,提升生命质量,延缓衰老。 第四篇 食疗与药膳:药食同源,滋养身心的智慧: 介绍“药食同源”的理念,即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讲解如何根据食材的性味、功效,结合个人体质和疾病状况,制作具有食疗作用的药膳。本书将提供一系列针对常见病症、体质的药膳方,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第五篇 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古人的经验与智慧: 回顾历史上中医在应对瘟疫等传染病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如“辨时疫”、“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等治法。探讨中医在古代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经验对于当今传染病防治的启示。 第六篇 医德与传承:仁心仁术,薪火相传: 探讨中医的医德规范,强调“大医精诚”的精神,以及医者对患者的责任和关怀。回顾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如师徒相授、经典学习等,并展望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书并非碎片化的知识罗列,而是力图勾勒出中华传统医学的完整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再到养生保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注重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际应用,让读者能够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并学习如何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语言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深度: 编著者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辅以图表和概念解析,降低阅读门槛,使其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 本书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人文关怀和哲学智慧的读物,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史料考证与现代视角: 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视角和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阐释,展现中华传统医学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结语 《医道溯源:中华传统医学精粹》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中华医学智慧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如何治病救人,更能领略到古人对生命、健康与自然的深刻洞察,从中汲取养分,应用于现代生活,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健康。本书的出版,旨在唤醒更多人对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视与兴趣,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敬畏,尤其是《黄帝内经》,更是被誉为中医的“圣经”。终于入手了这套《黄帝内经大全集》,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这本书的纸质非常好,阅读起来十分舒适,而且印刷清晰,让我能清晰地辨认每一个汉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古人对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的深刻认识。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人体的“整体观”,以及如何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为我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养生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典雅大气,烫金的“黄帝内经大全集”几个字,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圣的气息。拿到手里,厚重感十足,上下一整套,感觉就像捧着一座知识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医的源头非常好奇,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里蕴藏着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深刻理解。这套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殿堂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关于生命、健康、养生、疾病的本质。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厚重的典籍,更是一本能够指引我走向更健康、更和谐的生活的智慧之书。它是否真的能为我解答那些关于身体的困惑?是否能让我领悟到古人的养生之道?这些都是我最期待的。我对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涵盖《黄帝内经》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具体的方剂,都能有详尽的阐述和解读。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这套《黄帝内经大全集》,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初步感受。首先,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分量,上下两册,内容必定是相当详实的。我一直对中医的养生理念深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读物都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更权威、更全面的信息,让我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养生精髓,而不是人云亦云。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治未病”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此外,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古代医案和方剂也充满好奇,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古人是如何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总的来说,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我个人健康管理的宝典。

评分

拿到这套《黄帝内经大全集》的时候,一股庄重感油然而生。厚重的书页,精美的装帧,仿佛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与智慧的精华。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深入了解它的医学,而《黄帝内经》无疑是中国医学的源头活水。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更能让我体会到中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我期待它能够带我理解“阴阳五行”的辩证关系,以及“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培养一种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方式,学会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从而达到身心俱佳的理想状态。这套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理解《黄帝内经》精髓的读物。这套《黄帝内经大全集》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承。我尤其欣赏它所呈现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它将人与自然、身与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与现代医学的碎片化视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以及古人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疾病。这本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和细致品味。我期待它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位伟大的医圣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中汲取他关于生命奥秘的洞见。

评分

上古三书之一,买了,平时看看,有助于身体健康~

评分

购买简单!

评分

黄帝内经中华医学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

评分

上下册,白话文,有注释。很好

评分

书不错,还有解释,适合我这种文言文的半吊子

评分

很厚的书,内容丰富,外行人,看看学知识啊。

评分

翻译现代文比较具体,还引注也是我比较喜欢的。

评分

好评,好书,喜欢。能学中医,也能调理情致、养生保健的好书。

评分

买了看看,做为一个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