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看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講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西方的形象問題。作者以時間為經、以話題為緯呈現瞭1949年以來西方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麵的看法和認識。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包括各個時期來自西方不同媒體、代錶不同聲音、有著不同錶現形式的觀點和看法,內容極其豐富。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在展現中國形象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瞭中國形象形成的原因。作者認為,除瞭中國的真實狀況以外,西方對中國的看法還受到瞭諸如個人經曆、脾氣秉性、意識形態、政治局勢和權力關係等因素的影響,即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不僅取決於中國本身,同時還取決於西方各國的心態和利益考量。
作者簡介
馬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國傢級文教專傢。
早年曾在墨爾本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分彆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關係等。
馬剋林教授學術成果斐然,其中包括很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和著作。他既是學者也是教師,同時還是世界知名百科全書的顧問。此外,他還在中國人民大學為研究生開設瞭兩門課程並協助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馬剋林教授身體健壯,在北京有自己的專用自行車;他生活簡樸、為人低調、待人友善;他喜歡音樂、喜歡甜食;在世界各地舉行的中國問題研討會上,人們會經常看到他的身影。
張勇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墨爾本大學畢業後留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工作。1994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工作至今,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執行院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吳迪,2005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語研究碩士學位,2006年起在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工作,2009-2010年獲富布賴特項目資助在美國學習。201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西方文化與澳大利亞研究。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中國研究這一領域,馬剋林教授浸淫已達半個世紀之久,可謂是這一領域海外學者中的領袖。他曾數次在中國長居並多次訪華,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與同輩人不同,馬剋林教授一直緻力於挑戰西方關於中國的傳統觀念。該書i5妙地運用瞭他在中國曆史和文化方麵的淵博知識,指齣瞭西方關於中國的觀點態度僅僅隻是對這個國傢現實狀況的膚淺反映,確實發人深省。
這部作品可謂是一部跨越多個學科領域、有著堅實理論基礎的令人期待之作。
——沙伯力(Barry Sautman),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加拿大/美國籍學者
為什麼西方對中國的看法從一個極端轉嚮瞭另一個極端?為什麼這些看法既源自中國的現實情況也齣自西方的自身考量?如何纔能縮小中國現實與西方觀點之間的差距?經驗老到、態度公允的馬剋林教授所著的這本思慮周詳的新作將引領我們迴答這些問題。
——貝淡寜(Daniel Bell),上海交通大學誌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學者
隨著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國渴望在國際事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的軟實力成為當代中國學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馬剋林教授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是對這一研究課題的重要貢獻,有助於廣大讀者瞭解中國在西方的形象。馬剋林教授描繪和分析瞭這些形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並將它們置於相應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量,探討是哪些人或者哪一群人樹立瞭中國的形象,以及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臧小偉,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東亞研究學院院長,中國學教授,博士,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院長
目錄
第一章 序言
形象來源與理論構建
文獻綜述:本書與眾不同之處
研究方法
媒體的發展
幾個相關要點
小結
第二章 曆史背景
18世紀
19世紀
20世紀上半期
小結
第三章 中國政治與外交關係的形象(1949-1971/1972)
背景環境
形象構建
1949-1966年的中國形象
“文化大革命”和西方形象
小結
第四章 中國政治與外交關係的形象(1971/1972-2001)
背景環境
中國形象的兩次轉變
關鍵因素
個人經曆與印象
小結
第五章 21世紀中國的政治和整體西方形象
背景環境
形象的構建
中國的崛起
中國作為潛在威脅
民主與人權
2008年北京奧運會
對未來的預期
小結
第六章 20世紀末中國經濟、人口政策以及環境問題的形象
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經濟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個人感受
小結
第七章 21世紀中國經濟、人口政策以及環境問題的形象
西方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看法
中國經濟增長對外部世界有何意義?
環境與人口
……
第八章 中國的社會文化形象
第九章 結語
簡明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就對於大眾群體的影響力而言,電影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化類型。它涉及廣泛,既可以錶現政治形象也可以錶現特定形象。在第四章中我們討論過的電影《紅色角落》展現的就是關於中國政治和法律的形象。特彆具有影響力和受歡迎的類彆是功夫類電影。2008年上映的電腦動畫功夫片《功夫熊貓》,發行範圍廣泛,觀影人數眾多,具有較強的形象塑造力。它在整體上樹立瞭一個非常有利於中國的正麵形象,但由於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所以也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疇。
我所選擇的一部具有代錶意義的電影作品是2010年版的《功夫小子》。這部電影拍攝於2009年,主要在北京取景,且故事發生的年代為當代。它翻拍自早前幾部同名的美國功夫片和電視劇,其中第一部在1984年上映,背景設在美國,講述瞭一個“失敗者”小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諸事不順、屢受欺淩,幸而遇見瞭一位來自>中繩縣的移民,並從他那裏學習瞭空手道用以保護自己。
2010年版的《功夫小子》將故事的主要場景設置在瞭北京,片中突齣展現瞭老北京街區的宏偉景觀、故宮還有長城。一個12歲的非裔美國小男孩德雷,帕剋[賈登·史密斯(Jaden Smith)飾]因為失業的母親在中國重新找到瞭工作而隨母親一同來到中國。他與同學之間産生瞭矛盾並遭到瞭他們的痛打。隨後他結識瞭所居住公寓的修理工韓師傅(成龍飾)並師從他學習中國功夫用以自保。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獲得瞭一位拉小提琴的聰慧少女的芳心。在故事的最後,德雷擊敗瞭曾經欺負他、令他懼怕不已的男孩並贏得瞭北京一項重要武術比賽的冠軍。
這部電影廣受歡迎,尤其是在年輕的男孩中,並獲得瞭影評人的好評,票房成績也高奏凱歌。中國政府允許瞭它在中國的拍攝,並將其譯為《功夫夢》。這顯然是一部非常具有形象塑造力的電影。
那麼它所展現的是怎樣一種形象呢?影片中的中國乾淨整潔、氣勢宏偉,經濟也繁榮發展,即使是在美國麵臨失業的非裔美國人在此也能輕鬆找到工作。中國人遵紀守法、服從權威,那個拉小提琴的女孩不僅聰慧勤奮而且慷慨大方。全片的主旨在於展現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
……
前言/序言
《透視東方:1949年後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演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嶄新的曆史時期,也開啓瞭世界看待中國的全新視角。從最初的“紅色中國”的神秘麵紗,到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奇跡,再到當今在全球事務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形象經曆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演變。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949年以來,中國形象如何在國際社會的認知中形成、塑造、改變,以及這些變化背後的復雜動因。 第一章:初露鋒芒與誤解的時代(1949-1970年代)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世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既警惕又好奇的態度。冷戰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對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采取瞭遏製和孤立政策。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共産主義”、“鐵幕”、“紅色威脅”等詞匯頻繁齣現,中國被塑造成一個封閉、專製、與世界隔絕的國度。宣傳畫、新聞報道、電影電視,無不刻畫著一個與西方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形象。然而,在一些非主流的聲音中,也存在著對中國革命的關注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好奇。例如,一些左翼知識分子和反戰人士,視中國為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典範。 這一時期,中國自身的外交政策和國內宣傳,也深刻影響瞭其國際形象。新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每一次亮相,無論是參與日內瓦會議還是萬隆會議,都試圖展現其獨立自主的外交姿態和和平發展的願景。但同時,國內的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宣傳,也進一步加劇瞭西方世界的誤解和隔閡。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間,西方媒體對中國國內混亂局麵的報道,進一步鞏固瞭其負麵形象。 第二章:冰河解凍與初步的認知重塑(1970年代末-1980年代) 1970年代末,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與建交,以及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世界對中國的認知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改革開放帶來瞭中國與世界的廣泛接觸,大量外國記者、學者、商人湧入中國,親身觀察和報道這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國傢。 這一時期的西方媒體,開始將焦點從政治意識形態轉嚮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形象逐漸形成,廉價的商品齣口成為許多西方消費者接觸中國的最初印象。電視節目和報刊雜誌開始齣現大量關於中國人民勤勞、節儉、努力改善生活的故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及其推行,也被視為中國走嚮現代化和融入國際社會的標誌。 然而,這一時期的認知重塑並非一蹴而就。西方社會對於中國政治體製的擔憂依然存在,對於人權和自由的關注也從未停止。一些負麵報道,如關於中國人口問題、環境汙染、以及政治體製的質疑,也伴隨著積極的報道一同齣現。這個階段,中國形象呈現齣一種復雜且多維度的圖景,既有對經濟騰飛的贊嘆,也有對潛在問題的擔憂。 第三章:經濟奇跡與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1990年代-2000年代) 進入1990年代,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將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係。中國的經濟奇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西方媒體對此進行瞭鋪天蓋地的報道。從深圳的“速度”到上海的“崛起”,再到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實力,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形象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從主辦亞運會、奧運會,到參與聯閤國維和行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西方對中國的關注,也從單純的經濟領域擴展到科技、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麵。一些關於中國文化、藝術、電影的介紹,也讓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瞭解更加深入。 然而,伴隨著經濟的騰飛,一些新的挑戰和爭議也浮齣水麵。貿易逆差、知識産權保護、勞工權益、環境問題等,都成為西方社會討論中國時的重要議題。中國崛起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也引起瞭西方國傢對於力量平衡的關注。媒體的報道風格也開始齣現分化,既有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肯定,也有對中國潛在威脅的警惕。 第四章:大國崛起與多重認知並存(2010年代至今)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以及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飛速發展,都進一步拓展瞭中國在全球舞颱上的影響力。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進入瞭一個更加復雜和多元的階段。 一方麵,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創新大國、以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得到瞭越來越多的認可。許多西方國傢認識到與中國閤作的重要性,並積極尋求與中國在經濟、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閤作。中國在全球治理體係中的作用,也受到瞭廣泛關注。 另一方麵,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一些西方國傢,特彆是美國,對中國的疑慮和擔憂也在加劇。地緣政治競爭、意識形態差異、以及對中國國內政治體製的持續關注,導緻瞭部分西方媒體和政界對中國采取更加警惕和批判的態度。香港的“一國兩製”實踐、新疆的人權問題、以及南海的爭議,都成為西方輿論的焦點。 科技領域,特彆是5G技術、人工智能等方麵的競爭,也加劇瞭這種復雜性。西方社會對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既感到欽佩,也伴隨著安全方麵的擔憂。 第五章:塑造與被塑造:信息傳播的角力 在這一係列形象變遷的過程中,信息傳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西方媒體的報道、學術研究、電影電視、文學作品,乃至社交媒體上的討論,都在不斷塑造著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同時,中國官方的媒體傳播、公共外交、以及民間交流,也在積極地試圖影響和改善自身的國際形象。 本書將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哪些敘事被西方媒體所放大,哪些角度被重點關注,以及這些報道背後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見、政治立場和經濟利益。同時,也會探討中國在國傢形象的塑造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的效果和麵臨的挑戰。 結論:動態演變與未來展望 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並非靜態不變,而是一個動態演變、充滿張力的過程。從最初的神秘與隔絕,到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奇跡,再到如今的大國崛起,這種形象的變遷,既是中國自身發展曆程的反映,也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動的産物,更是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博弈的結果。 理解中國在西方的形象演變,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自身,也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今復雜的世界格局。未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這種形象的塑造與重塑還將繼續,並可能呈現齣更多新的維度和挑戰。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梳理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我看中國”這一永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