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敦群培书系·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

根敦群培书系·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根敦群培 著,白玛旺杰 译
图书标签:
  • 龙树
  • 中观
  • 佛教哲学
  • 般若
  • 空性
  • 智慧
  • 哲学
  • 宗派
  • 经典
  • 心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5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7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敦群培书系·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收录了中观精要·龙树心庄严;根敦群培小传两部分内容。
《空性之光:印度佛学思想探微》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印度大乘佛教空性思想的核心发展脉络,重点关注龙树(Nāgārjuna)及其所创立的“中观”(Mādhyamaka)学派,并延伸探讨空性思想在后世不同学派中的演变与诠释。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力求从历史、哲学、逻辑和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空性思想的深邃内涵及其不朽价值。 第一章 印度哲学背景下的空性萌芽 在深入探讨龙树之前,有必要勾勒出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哲学的大致图景。本书将首先回顾婆罗门教的宇宙论、本体论以及其对“真我”(Ātman)的执着,并指出早期佛教正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吠檀多(Vedānta)思想及其“梵我”(Brahman-Ātman)一体论的一种重要回应。佛教的“无我”(Anātman)观念,虽然与空性概念有所不同,但已为后来空性思想的兴起埋下了伏笔。本书将梳理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阐释,特别是“无自性”(Svabhāva-śūnya)的初步概念,例如《阿含经》中关于诸法“无常”、“苦”、“无我”的论述,以及《般若经》的早期文本,如《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等,探讨这些早期思想如何为龙树发展出更精密的空性论证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考察耆那教(Jainism)关于“多角度”(Syādvāda)的哲学,以及数论派(Sāṃkhya)关于“普鲁沙”(Puruṣa)与“摩耶”(Prakṛti)二元对立的论点,以此来衬托佛教独特的缘起性空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在印度思想史上的相互影响与碰撞。 第二章 龙树中观思想的创立与核心论证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介绍龙树及其《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的伟大成就。我们将详细阐述龙树“八不”(Aṣṭa-niṣedha)的论证方式,即通过否定“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种极端的概念,来揭示一切事物(诸法)的实相——“空”(Śūnyatā)。本书将逐一分析《中论》中关于缘起、苦、空、无我、涅槃等重要论题的论证过程,特别关注龙树对“自性”(Svabhāva)概念的批判。我们将解释“自性”在龙树看来是如何导致“常”与“断”等两种根本性错误的,并指出“空”并非虚无,而是对事物“无自性”状态的如实描述。 具体而言,本书将深入解析龙树如何运用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来摧毁一切关于“实有”的执着。例如,对于“生”的论证,龙树会提出“若法有生,则应有生因”、“若法无生,则无因缘”等问题,层层深入,揭示其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对于“苦”的分析,龙树将苦的根源指向了对“实有”的执取,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事物的“自性”,才产生了烦恼和痛苦。本书也将探讨龙树如何将“空”与“缘起”紧密结合,认为“缘起”正是“空”的体现,而“空”则是“缘起”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我们将重点梳理《中论》中关于“二谛”(Satyadvaya,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阐释,并分析龙树如何通过“依俗成真”的逻辑,避免将“空”理解为绝对的虚无主义。 第三章 中观思想的流派与发展 在龙树之后,中观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演变。本章将聚焦于不同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龙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将首先介绍龙树的弟子或重要传承者,如月称(Candrakīrti)及其《入中论》(Madhyamakāvatāra),着重分析月称如何以“破立”(Prasaṅga)的论证方式,更加直接有力地批驳异议,并对龙树的“不著相”(Apraṇihita)思想进行了更细致的阐发。 随后,本书将探讨自续派(Svātantrika)和应成派(Prāsaṅgika)之间的主要分歧。例如,自续派虽然也承认诸法无自性,但认为可以有“无自性的自性”(Svabhāva-śūnya-svabhāva),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有相对独立的论证体系。而应成派则更加强调龙树的“破立”方法,认为任何正面肯定性的论证都可能落入“自性”的陷阱,因此只进行否定性的破斥。 此外,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其他重要中观学派的观点,如“一切皆空”(Sarva-śūnyatā)的提法,以及后期一些学派对“空性”与“光明”(Prakāśa)或“般若”(Prajñā)的融合性阐释。我们也将触及中观思想与唯识学(Yogācāra)的辩论,例如关于“三无性”(Trisvabhāva)的解读,以及两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例如“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与“自性清净心”(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的比较。 第四章 空性思想在实践层面的意义 空性思想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它对修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章将探讨空性思想如何转化为具体的修行方法和人生智慧。我们将分析“空性”如何破除“我执”(Ātma-gṛhita)和“法执”(Dharma-gṛhita),从而帮助修行者摆脱贪嗔痴等烦恼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本书将结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等经典,阐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著名论述在实践层面的含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照诸法无自性,来培养“无所得”(Anupalabdha)的心态,从而减少对物质、名誉、情感等外在事物的执着,达到“心无挂碍”(Vihāra-anālayā)的境界。 此外,本书还将讨论“悲悯”(Karuṇā)与“智慧”(Prajñā)在中观修行中的关系。龙树认为,证悟空性并非走向孤僻,而是生起更广阔的慈悲心。因为认识到一切众生皆有自性,皆受无明和执着的苦,修行者会更加生起度化一切众生的愿望。本书将阐述中观修行如何将对“空性”的智慧理解与对他人的“悲悯”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悲智双运”的觉悟。 第五章 空性思想的现代解读与价值 在当代社会,空性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本章将探讨空性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解读,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我们将考察空性思想如何能够帮助现代人应对焦虑、压力和不确定性,提供一种超脱于物质和名利的内在安宁。 本书还将讨论空性思想对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议题的启示。例如,认识到一切事物相互关联、无有独立自性,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他人境遇的共情能力。此外,空性思想所倡导的破除偏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对立提供了哲学层面的借鉴。 最后,本书将对印度佛学空性思想的整体发展做一个总结性的回顾,强调其作为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深邃的哲学洞见和实践指导意义,将持续影响着后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通过本书的梳理与阐释,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具有深度理解的空性思想导引,激发读者对这一伟大思想的进一步探索与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益,更像是一次深层次的“心性洗礼”。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和人际冲突的角度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作者在阐述“空性”的圆融之处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抽象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其落脚到对“慈悲”的实践上。他指出,只有真正理解了万法无自性,才能彻底放下对自我和他者的固执与执着,从而生发出最广大的利他精神。读完后,心中那种莫名的烦躁和对得失的过度看重,似乎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宽广、更平和的安住感。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哲学解读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用清晰的语言为你拨开生命中的迷雾,引领你走向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原本以为涉及如此高深的哲学议题,必然是艰涩晦涩的术语堆砌,没想到作者在行文中大量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贴近日常生活的实例,使得那些玄妙的空性概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比如,书中用“水中月影”或“梦中景象”来阐释究竟如何理解事物的“无自性”,这种类比既生动又准确,立刻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画面感。对于习惯了传统经论研读模式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流畅、富有生命力的叙事方式,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中观哲学遥不可及的初学者,也能鼓起勇气深入探索,真正体会到佛法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够指导当下生活的活水源头。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立刻被其深邃的逻辑结构和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所震撼。作者的行文风格,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将中观思想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让人望而生畏的概念,一一拆解、梳理、阐释。读到那些关于“缘起性空”的论述时,原本在脑海中盘旋的诸多困惑,如同迷雾散去,豁然开朗。尤其是作者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展现出极高的辩证智慧,他既能精准地指出某一学说的局限性,又能不动声色地将读者引导向更圆融的见解。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思维体操训练,每一次深入的理解,都伴随着心智边界的拓展,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大智慧,原来可以如此清晰而有力。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佛教思想史的业余研究者,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严谨程度。每一处关键引文的标注都清晰可溯,使得读者在跟进作者的论述脉络时,能够随时查阅原始文本,验证其诠释的准确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脚注中偶尔会穿插一些自己的札记或对相关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这些内容虽然非正文,但信息量极大,常常能揭示出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或流派争论的微妙之处。这不仅仅是一部教学用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研究备忘录”,对于想要深入学术领域的朋友来说,它提供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是无价的财富,值得反复咀嚼和对比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厚实的纸张,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光泽,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住了一段沉淀了时光的智慧。装帧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封面上的书法字体遒劲有力,笔触间流淌出一种古朴而又庄严的气韵。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绘制得极为精妙,线条流畅,色彩运用得体,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视觉化呈现,更是一种独立的审美享受。阅读时,指尖划过那些光滑的纸面,耳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让人在沉浸于文字的海洋时,也能享受到物质载体带来的愉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佛学经典的尊重与敬意,也让这本书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上值得珍藏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