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s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pro- grams in modern economics. It aims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the functioning and properties of market economies. Develop- ments of and reactions to this program constitute a major part of economics.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ends,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focuses on four broad questions. First,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equilibrium states exist? Seco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are equilibrium states optimal? Third, are equilibrium states relatively small in number, stable relative to adjustment processes and do they behave predictably in the face of shocks to the economy? Fourth, are equilibrium states congruent with nactual economic data?
内页插图
目录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GeneralEquilibrium Theory: An Overview
Chapter 2: Existence ofEquilibrium: Sufficient Conditions
Chapter 3: Existence ofEquilibrium: Necessary Conditions
Chapter 4: Equilibrium andlrreducibility: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Chapter 5: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Under Alternative Income Conditions
Chapter 6: Existence ofWalrasian Equilibrium in Some Non-Arrow-Debreu Environments
Chapter 7: Uniqueness ofEquilibrium
Chapter 8: Stability of Equilibrium
Chapter 9: Optimality ofEquilibrium
Chapter 10: Comparative Statics of Equilibrium States
Chapter 11: Empirical Evidence on General Equilibrium
Chapter 12: GeneralEquilibrium Theory in Retrospect
References
Index
前言/序言
经典数学与金融教材导读:深入探索经济学核心理论 本书旨在为经济学、金融学、数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专注于特定应用或案例分析的教科书,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支撑现代经济分析的那些最基本、最深刻的数学结构和逻辑框架。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经济问题的指南,而非仅仅是“应用什么工具”的速成手册。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基本公理与分析工具 本书的开篇着眼于建立分析的基石。经济学并非空中楼阁,它的所有宏大理论都建立在对个体行为的若干基本假设之上。 个体选择的逻辑:偏好与效用 我们从最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单元——理性决策者——开始。这里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将人类的直觉偏好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形式。本书详细探讨了偏好关系的完备性、传递性等基本公理如何导出效用函数的存在性。我们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效用函数,例如: 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之辩: 区分了仅仅描述偏好顺序(序数)与能够衡量满足程度(基数)之间的理论差异及其在模型构建中的影响。 凸性偏好: 解释了“多样性偏好”的数学含义——即经济主体倾向于消费一篮子商品而非仅仅消费某一种商品——以及它如何确保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随机偏好与期望效用理论: 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理性选择如何通过期望效用的最大化来实现。这部分内容细致地剖析了冯·诺依曼-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n-Morgenstern)效用函数的构造过程,这是风险评估和金融决策理论的理论核心。 市场机制的抽象描述 在个体选择的基础上,本书转向了市场这一宏观概念的抽象化。市场不再仅仅是买卖双方聚集的地方,而是一个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的函数。 竞争的数学定义: 竞争的本质在于个体行为对价格没有显著影响。本书将竞争状态形式化为“价格接受者”的条件,并探讨了在何种市场结构下这种假设是成立的。 稀缺性与约束: 预算约束是经济分析中最重要的限制条件之一。本书详细考察了预算线的几何含义以及如何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等优化技术来求解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第二部分:局部均衡与局部稳定性分析 在掌握了个体的优化问题后,我们将视角扩大到特定市场或特定群体内的均衡状态。 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的交汇 本书细致地推导了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数学特性。 需求函数的导出: 重点分析了希克斯(Hicksian)需求与斯卢茨基(Slutsky)需求之间的区别,这涉及到补偿变异(Compensating Variation)和等效变异(Equivalent Variation)的概念,它们是衡量福利变动的关键指标。 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 生产者如何根据技术约束和市场价格来确定最佳的生产规模。我们探讨了利润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其拟凸性(quasi-convexity)在确定均衡时的重要性。 局部均衡的唯一性与比较静力学 当特定市场达到供需平衡时,我们称之为局部均衡。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供求曲线相交”的描述,转而关注: 均衡的存在性证明: 运用拓扑学工具(如不动点定理)来证明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均衡解至少存在一个。 比较静力学: 一旦均衡建立,任何外部冲击(如税收、补贴或技术进步)将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本书教授如何通过微小扰动分析来量化这些影响,并严格论证了这些分析的有效范围。 第三部分:福利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基础 理论模型不仅要描述世界如何运作,更要评估其是否“好”。福利经济学提供了评估市场效率的数学框架。 福利经济学的两大定理 这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书用严谨的数学语言重述和证明了这两个定理: 1. 第一个福利定理: 在无外部性、完全信息和竞争性的市场中,任何一个瓦尔拉斯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都是帕累托最优的(Pareto Optimal)。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在效率层面上是完美的。 2. 第二个福利定理: 只要偏好满足某种凸性要求,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初始禀赋重新分配后,通过竞争性市场实现。这为社会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边界。 信息不对称的冲击 当市场偏离完全信息假设时,效率可能会被破坏。本书引入了信息经济学的经典模型: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在交易发生前,一方比另一方更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我们分析了如阿克洛夫(Akerlof)的“柠檬市场”模型,理解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在合同签订后,一方的行为无法被另一方完全观察。本书探讨了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数学结构,以及如何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Incentive Compatibility)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 第四部分:动态系统与宏观经济学建模的数学基础 经济活动是随时间演变的。本书在最后部分将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框架,这对于理解经济增长、商业周期和最优控制至关重要。 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 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的决策都依赖于跨期优化。 动态规划: 介绍贝尔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这是解决离散时间动态规划问题的核心工具。我们分析了消费者如何在生命周期内平滑消费,以及储蓄决策的边际条件。 最优控制理论: 对于连续时间模型,本书引入了哈密顿函数(Hamiltonian)和庞特里亚金最大值原理(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这套工具是推导拉姆齐(Ramsey)经济增长模型、最优税收政策以及最优金融资产配置策略的数学基础。 稳定性和演化:时间序列的视角 经济系统并非总是静止不动。本书讨论了经济变量如何随时间演变,并引入了稳定性分析的概念。 差分方程与微分方程: 如何用这些工具描述经济变量(如资本存量、通货膨胀率)的演化路径。 稳定性分析: 考察经济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后,是倾向于回归到均衡点(稳定),还是发散到无穷大(不稳定),或是在一个循环中运行(极限环)。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递进,其目标是让读者透彻理解经济学理论背后的数学严密性,为未来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或复杂的政策分析打下无可动摇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