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原子光谱分析

实用原子光谱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勃,李玉珍,刘明钟 编
图书标签:
  • 原子光谱分析
  • 光谱学
  • 分析化学
  • 原子发射光谱
  • 原子吸收光谱
  • 仪器分析
  • 化学分析
  • 定量分析
  • 环境监测
  • 物质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9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30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原子光谱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原理,较全面地介绍了三种原子光谱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对联用技术、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为适应不同行业各类实际样品分析的需要,分章重点介绍了原子光谱在地矿、冶金材料、精细化工和轻工产品商检、石油及其加工产品、环境、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实用原子光谱分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文字表述流畅,可读性好。
  《实用原子光谱分析》可供在相关领域从事分析检测的科技人员和实验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分析检验人员职业培训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邓勃,男,1934年出生于湖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

  曾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学组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国产分析仪器CAIA金奖评审组组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析试验室》、《分析科学学报》编委,《分析仪器》、《现代仪器》副主编,《干旱环境监测》顾问。

  现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编委,《现代科学仪器》副主编,《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编委,国家“十二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的基础研究。

  出版《分析测试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原子吸收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等专著6部。主编或合作编著的著作有《仪器分析》、《分析化学辞典》等10部。参加过《英汉·汉英分析化学词汇》等多种辞书的编写。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1篇。

目录

第1章 结论
1.1 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1.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1.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1.1.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的建立和发展
1.2 三种原子光谱分析法的比较
1.3 原子光谱分析法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3.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3.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1.3.4 原子光谱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1 概述
2.2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和特性
2.2.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2.2.2 原子发射光谱的基本特性
2.2.3 谱线的强度
2.2.4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2.5 发射光谱分析的干扰
2.3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2.3.1 激发光源
2.3.2 单色器
2.3.3 检测系统
2.3.4 控制系统和信号处理
2.4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2.4.1 火花/电弧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4.2 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4.3 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4.4 激光原子光谱分析
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2.5.1 等离子体光源概述
2.5.2 ICP光源的物理化学特性
2.5.3 ICP光谱仪装置结构与操作
2.5.4 几种典型的ICP发射光谱仪
2.5.5 ICP分析的干扰效应与校正
2.5.6 ICP.AES分析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3.1.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3.1.2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和特性
3.1.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关系
3.1.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方法
3.2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3.2.1 概述
3.2.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原理
3.2.3 辐射光源
3.2.4 光学系统
3.2.5 检测系统
3.2.6 自动进样器
3.2.7 软件
3.3 原子化技术
3.3.1 火焰原子化
3.3.2 电热石墨炉原子化
3.3.3 石英管原子化
3.3.4 低温原子化
3.4 背景校正技术
3.4.1 氘灯法校正背景
3.4.2 空心阴极灯自吸收法校正背景
3.4.3 塞曼效应法校正背景
3.4.4 连续光源高分辨率法校正背景
3.5 仪器的安装及检验维护
3.5.1 安装条件
3.5.2 仪器的检验标准和方法
3.5.3 仪器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参考文献

第4章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4.1 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和特性
4.1.1 原子荧光的产生
4.1.2 原子荧光的类型
4.1.3 各类原子荧光的应用
4.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定量关系
4.2.1 荧光强度与被测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2.2 荧光猝灭与荧光量子效率
4.2.3 原子荧光的饱和效应
4.3 原子荧光光谱仪器
4.3.1 原子荧光光谱仪器中的专用部件
4.3.2 典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结构
4.4 蒸气发生样品导入技术
4.4.1 蒸气发生概述
4.4.2 蒸气发生方法
4.4.3 蒸气发生在线富集技术
4.5 蒸气发生?苍?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4.5.1 蒸气发生?苍?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实现
4.5.2 典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器
4.6 蒸气发生?苍?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干扰
4.6.1 干扰的分类
4.6.2 干扰的判别
4.6.3 液相干扰
4.6.4 气相干扰
4.6.5 光谱干扰
4.6.6 荧光猝灭干扰
4.7 蒸气发生?苍?子荧光测量要点
4.7.1 测量通则
4.7.2 形态、价态歧视的解决
4.7.3 酸度的调控
4.7.4 污染、损失的控制
4.7.5 增敏与掩蔽
4.7.6 冷蒸气和热蒸气发生
4.8 非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4.8.1 燃烧?苍?子荧光法测汞
4.8.2 电热蒸发?苍?子荧光分析技术
4.8.3 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4.9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展望
4.9.1 原子荧光技术的发展方向
4.9.2 具体技术改进
参考文献

第5章 原子光谱联用技术
5.1 概述
5.2 原子光谱与流动注射联用
5.2.1 改进原子光谱分析的样品前处理
5.2.2 实现原子光谱分析样品的分离富集
5.2.3 改善原子光谱分析的其他功能
5.3 原子光谱与蒸气发生技术联用
5.3.1 原子发射光谱与蒸气发生技术联用
5.3.2 原子吸收光谱与蒸气发生技术联用
5.4 原子光谱与色谱联用
5.4.1 原子发射光谱与色谱联用
5.4.2 原子吸收光谱与色谱联用
5.4.3 原子荧光光谱与色谱联用
5.5 其他联用技术
5.5.1 原子光谱与冷阱联用技术
5.5.2 原子光谱与超临界流体色谱联用
5.5.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原子光谱分析样品前处理
6.1 概述
6.1.1 样品类型与前处理的一般要求
6.1.2 取样与样品保存
6.1.3 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损失与玷污
6.1.4 样品前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6.2 样品分解
6.2.1 溶解与提取
6.2.2 湿法分解
6.2.3 灰化分解
6.2.4 熔融分解
6.2.5 烧结分解
6.3 样品净化与富集技术
6.3.1 沉淀与浮选
6.3.2 挥发分离
6.3.3 溶剂萃取
6.3.4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
6.3.5 超临界流体萃取
6.3.6 电化学分离法
6.3.7 在线富集与原位富集
6.4 进样技术
6.4.1 概述
6.4.2 氢化物发生进样
6.4.3 悬浮液进样
6.4.4 电热蒸发进样
6.4.5 激光烧蚀进样
6.5 形态分析样品处理
6.5.1 物质形态类型
6.5.2 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
6.5.3 形态分离
参考文献

第7章 原子光谱分析数据
7.1 原子光谱分析及其分析数据的特点
7.1.1 原子光谱分析的特点
7.1.2 原子光谱分析数据的特点
7.1.3 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重要性
7.2 原子光谱分析方法评价
7.2.1 检出限和定量限
7.2.2 灵敏度、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
7.2.3 精密度
7.2.4 准确度
7.2.5 适用性
7.3 分析质量控制
7.3.1 异常值判断
7.3.2 精密度评定
7.3.3 准确度评定
7.3.4 室内精密度与准确度同时控制
7.3.5 室间精密度与准确度同时评定
7.4 分析参数优化
7.4.1 单因素轮换试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7.4.2 多因素同时优化试验设计
7.4.3 试验设计应用示例
7.5 分析结果的校正
7.5.1 校正曲线的建立
7.5.2 校正曲线的置信区间
7.5.3 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
7.6 分析结果的表示
7.6.1 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
7.6.2 不确定度的计算
7.6.3 分析结果的表示
7.6.4 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
参考文献

第8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
8.1 概述
8.2 岩石矿物样品的特性与样品分解方法
8.2.1 岩石矿物样品的特性
8.2.2 岩矿样品的分解方法
8.3 分析方法
8.3.1 造岩元素分析
8.3.2 有色金属元素分析
8.3.3 稀有金属元素分析
8.3.4 稀土元素分析
8.3.5 分散金属元素分析
8.3.6 贵金属元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冶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9.1 概述
9.2 钢铁及合金分析
9.2.1 钢铁分析
9.2.2 铁合金分析
9.2.3 非铁合金分析
9.3 金属及其化合物分析
9.3.1 金属材料纯度分析
9.3.2 金属氧化物中杂质分析
9.4 稀土及稀土化合物的分析
9.4.1 稀土元素分析的特点
9.4.2 稀土化合物分析实例
9.5 电子及电气产品分析
9.5.1 分析检测的要求
9.5.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9.5.3 电子及电气产品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第10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精细化工和轻工产品商检中的应用
10.1 概述
10.2 精细化工产品和轻工产品商检的特点和要求
10.3 玩具检测
10.3.1 玩具检测的要求
10.3.2 取样原则及要求
10.3.3 分析方法
10.4 纺织品检测
10.4.1 纺织品检测的要求
10.4.2 取样原则及要求
10.4.3 分析方法
10.5 食品接触材料检测
10.5.1 食品接触材料检测的要求
10.5.2 取样原则及要求
10.5.3 分析方法
10.6 化妆品检测
10.6.1 化妆品检测的要求
10.6.2 取样原则及要求
10.6.3 分析方法
10.7 涂料检测
10.7.1 涂料检测的要求
10.7.2 取样原则及要求
10.7.3 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11章 原子光谱在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分析中的应用
11.1 概述
11.2 分析特点
11.3 样品预处理简述
11.3.1 油类样品预处理
11.3.2 石油加工产品分析的样品处理
11.4 分析方法
11.4.1 油品分析
11.4.2 石油加工产品中的痕量元素分析
11.4.3 催化剂和其他样品分析
参考文献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2.1 概述
12.2 环境监测中应用的原子光谱标准分析方法
12.3 环境监测特点及分析要求
12.3.1 环境监测的特点
12.3.2 环境监测的类别
12.3.3 监测数据的特性
12.4 水环境样品分析
12.4.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2.4.2 水环境监测方法
12.4.3 应用实例
12.5 大气环境样品分析
12.5.1 大气环境
12.5.2 空气及废气样品的采集
12.5.3 空气及废气监测分析
12.5.4 应用实例
12.6 固体废物样品分析
12.6.1 固体废物及其监测
12.6.2 应用实例
12.7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分析
12.7.1 土壤环境及沉积物
12.7.2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13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3.1 概述
13.2 食品分析
13.2.1 样品的采集
13.2.2 样品预处理与试样制备
13.3 食品分析应用实例
13.3.1 谷类、薯类、淀粉及其制品分析
13.3.2 豆类及其制品分析
13.3.3 蔬菜、水果类及制品分析
13.3.4 畜禽肉类及其制品分析
13.3.5 乳、蛋类及其制品分析
13.3.6 菌藻与鱼虾蟹贝类分析
13.3.7 坚果、种子、油脂与调味品类分析
13.3.8 其他食品分析
参考文献

第14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生物和医药领域内的应用
14.1 概述
14.2 生物样品分析
14.2.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储存
14.2.2 生物样品前处理
14.3 生物样品分析实例
14.3.1 血样分析
14.3.2 尿样分析
14.3.3 发样分析
14.3.4 其他组织中生物样品分析
14.4 药物样品分析
14.4.1 药品质量标准
14.4.2 药物的分类
14.5 药物样品分析实例
14.5.1 中草药分析
14.5.2 中成药分析
14.5.3 化学药物分析
参考文献

第15章 原子光谱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15.1 概述
15.2 形态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15.2.1 形态分析的特点
15.2.2 形态分析方法
15.3 样品前处理
15.4 形态分析的应用
15.4.1 元素价态分析
15.4.2 化学形态分析
15.4.3 赋存状态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B 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B.1 标准样品的基本属性
B.2 标准溶液配制与保存的一般方法
B.3 各元素标准储备溶液配制方法

前言/序言


原子光谱包括原子发射光谱(AES)、原子吸收光光谱(AAS)和原子荧光光谱(AFS)。三种原子光谱的共同点都是原子外层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的结果,但跃迁方式不同,AES属于自发发射跃迁,AAS属于受激吸收跃迁,AFS的激发同于AAS,是受激吸收跃迁,其发射同于AES,是自发发射跃迁。由于三种原子光谱产生的机理不同,因此,基于AES、AAS和AFS建立的三种分析方法各有特点和所长,各有最适宜的应用范围,但都已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ES、AAS和AFS仪器已是各类现代化检测和分析实验室必备的测试仪器。随着三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及仪器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大,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还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
原子光谱分析在我国发展迅速,据近几年不完全的统计,我国原子光谱仪器年销售总量近万台。随着我国分析检测事业的发展,每年有大批的新人加入到原子光谱分析队伍,需要进行培训,已在岗的分析人员亦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相关的学习和参考资料需求量非常大。
多年来,国内出版过多种AES、AAS和AFS方面的专著或译著,基本上都是侧重于其中某一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 同时兼顾三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专著在市场上尚属少见。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分析人员同时了解三种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灵活选择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编者认为,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进修和参考资料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决定应化学工业出版社之约,合作编写本书,以适应读者和当前市场的需要。
本书以工厂、研究所、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实验室中从事实际检验工作的分析人员为基本对象,也兼顾从事分析检测的科技人员的需要,希望他们通过阅读和参考本书能对原子光谱基础理论与基本的实验技术有较好的了解,侧重于实际应用。因此,将本书定位为《实用原子光谱分析》。

本书共分为15章,参加撰稿的人员分别列在各章的后面。第1章绪论(邓勃),第2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郑国经),第3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李梅、孙宏伟、刘学文),第4章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刘霁欣、刘明钟),第5章原子光谱的联用技术(刘霁欣、杨晟杰、郑建明、秦德元、孙华峰、游小燕、张晓红、赵婷),第6章原子光谱分析样品前处理(丁明玉),第7章原子光谱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邓勃),第8章原子光谱分析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陈友祎〖HT10.《方正兰亭纤黑简体》]),第9章原子光谱分析在冶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李玉珍),第10章原子光谱分析在精细化工和轻工产品商检中的应用(高峰、卢晓宇),第11章原子光谱在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分析中的应用(邓勃、尹洧),第12章原子光谱分析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尹洧、王辉),第13章原子光谱分析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何洪巨、武彦文、高苹)、第14章原子光谱分析在生物和医药领域内的应用(韩南银、曹晔)和第15章原子光谱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尹洧)。书稿拟就之后,采取编委之间交叉互审方式,对各章内容进行审读。全书最终由邓勃教授统稿和定稿。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分析仪器生产厂家。多是在本领域工作多年有经验的老同志,少数是正在原子光谱分析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中青年分析工作者。由于我们学识和能力有限,书中不足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欢迎各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国内外大量公开发表的资料,在此亦向文献的原编著者表示感谢。本书能顺利出版,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各位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本书撰稿和出版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中国化学会、防化研究院、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高树林、黄启斌、骆东淼、吴珍珠、杨啸涛、章诒学、张海蓉、张锦茂、周志恒、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等为本书撰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给予了热情的帮助,趁本书出版之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2013年3月于北京
书籍简介:深空探测与行星地质学前沿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资深研究者或团队名称,例如:李明 教授,张薇 博士]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权威出版社,例如:宇宙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一个未来的或架空的日期,例如:2025年10月] --- 导言:叩问宇宙的边界 在人类探索的宏伟叙事中,对太阳系乃至更遥远宇宙的认知拓展,始终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深空探测与行星地质学前沿》并非传统意义上侧重于地面实验室分析技术的专著,而是聚焦于太空尺度下,如何通过先进的探测器、遥感技术、在轨实验以及对新采集样本的综合分析,来揭示行星、卫星、小行星乃至彗星的形成历史、演化机制及其内部结构。 本书旨在为行星科学、空间物理、遥感技术及天体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面向未来的知识框架。它摒视了对基础光谱原理的冗长论述,而是直接切入应用场景,探讨当代行星任务如何利用电磁波谱以外的多种物理学原理,构建起我们对“他者世界”的完整认知模型。 第一部分:下一代深空探测任务的架构与挑战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当前及未来十年内,各国航天机构规划的关键任务及其科学目标,重点关注任务设计中如何克服极端环境的挑战。 1.1 极端环境下的探测器设计哲学: 传统的地面分析仪器设计往往基于恒温、低振动和可维护性的假设。然而,行星表面(如水星的日照面、木卫二的冰壳下)和星际空间(如柯伊伯带)的环境对电子学、材料科学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本章详述了抗辐射加固设计、热控系统的创新(例如,非接触式冷却技术在“信使号”后续任务中的应用预研),以及如何利用体内(In-situ)材料表征技术,替代依赖高精度实验室分析的传统模式。例如,如何通过高能粒子撞击诱导的X射线发射(PIXE)的简化版来实时判断风化层矿物成分,而非等待样本返回地球。 1.2 通信延迟与自主导航的融合: 远距离任务的巨大通信延迟(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要求探测器具备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本书详细阐述了基于场景识别的自主漫游算法。这包括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地质特征进行实时分类(如识别古老的河流三角洲、断裂带或热液喷口特征),并据此动态调整采样点的优先级和路径规划。我们探讨了“好奇号”和“毅力号”火星车在地形匹配和避障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深空探测器如何实现半人马座天体群的自主会合与采样。 1.3 样本返回任务的复杂性与生物安全: 样本返回任务是行星科学的“圣杯”,但其涉及的行星保护协议和地球生物安全风险极其复杂。本章重点分析了多级隔离系统的设计标准,尤其关注对潜在地外生命体(Extremophiles)的无害化处理流程。我们深入探讨了针对月球挥发物(如月壤中的捕获气体)和来自遥远天体的有机质的原位锁定与降解风险评估,这与传统实验室中对惰性岩石的分析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遥感光谱之外的行星物质探测手段 本书突破了依赖可见光、红外或拉曼光谱的传统分析局限,专注于探测器在复杂介质中获取信息的新技术。 2.1 亚表面结构探测:地质雷达与地震学: 理解行星的内部结构(地壳厚度、幔的粘度和核心状态)是行星演化的关键。本章细致比较了探地雷达(GPR)在不同介质中的穿透深度与分辨率。例如,在火星稀薄的大气和干燥的表层下,GPR如何区分冻土层、冰层和基岩;而在木卫二的冰壳下,如何利用被动地震学(监测冰壳破裂和潮汐应力引起的微震)来推断冰层与液态海洋的耦合程度。我们引入了最新的“冰震”(Cryoseismology)模型。 2.2 磁层、等离子体与风化层的耦合作用: 行星的磁场环境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表层物质的化学变化(空间风化)。本节阐述了如何利用质谱仪和离子捕获器来直接测量进入探测器电离层的带电粒子流,并将其与表面元素的空间分布图谱相关联。特别强调了对月尘荷电效应的研究,以及这如何影响月球表面稀有气体和挥发物的捕获效率。 2.3 天体化学:同位素分馏与溯源分析: 传统的同位素测定依赖高精度质谱仪。然而,在太空任务中,我们必须依赖小型化、高精度的飞秒激光烧蚀技术,用于原位对微量矿物颗粒进行蒸发和分析。本章重点讨论了在样本返回任务中,如何利用硫、氮、惰性气体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来追溯早期太阳星云的物理条件,区分不同来源的物质(如星际云物质与太阳风注入物质)。 第三部分:特定天体的地质学解析案例 本部分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具体案例,展示如何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行星地质模型。 3.1 火星的古水文与热液活动重建: 聚焦于盖尔撞击坑和杰泽罗撞击坑的最新发现。本书不侧重于水存在的“证据”,而是深入分析水-岩石相互作用的时空序列。我们结合了便携式X射线衍射仪(XRD)的数据,重建了早期火星硫酸盐、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的形成温度和pH值范围,用以佐证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复杂性。 3.2 欧罗巴与木卫二:冰下海洋的物理化学: 木卫二的科学核心在于其液态海洋的存在。本章利用对极地撞击坑的重力场反演数据,结合潮汐加热模型的最新参数,评估了海洋的盐度范围和热流密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电导率测量(通过电磁感应法)如何指示冰壳与盐水界面的离子交换速率,从而间接推断生命支持化学物质的迁移潜力。 3.3 小行星与彗星:太阳系“时间胶囊”的解密: 针对“OSIRIS-REx”和“隼鸟2号”任务的回顾与展望。本书详细解析了碳质球粒陨石与富含挥发物的彗星样本在被截获后,如何利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SEM)和高分辨质谱技术,识别出星际尘埃颗粒(IDPs)中的非晶态硅酸盐结构,并探讨这些原始物质如何为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基础化学模块。 结语:展望行星科学的未来图景 本书最终强调,行星地质学的未来在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对遥远天体的认知已不再是单一探测器、单一仪器的胜利,而是计算建模、原位物理分析、深空工程学与地球生命科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本书力求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下一代任务将如何超越我们目前的认知局限,最终回答“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这一终极问题。 --- 目标读者群: 行星科学家、天体化学家、空间任务规划者、高年级研究生。 关键词: 深空探测、行星地质学、原位分析、空间风化、冰震学、样本返回、自主导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我一直认为,学习科学知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实践。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在讲解每一个理论概念之后,都会紧随其后地介绍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流程,甚至细致到每一个步骤的注意事项。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实战技巧”和“常见问题解答”,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有着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指导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实验室里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翻阅资料却常常找不到答案。而这本书,仿佛能预知我们的困惑,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思路。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是什么”,更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才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原子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探讨。我发现它不仅关注了分析技术本身,还涉及到了相关的仪器选择、数据处理,甚至是一些质量控制和法规方面的考虑。这种全方位的视角,对于想要真正掌握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明白,一项分析技术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原理的精妙,更在于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人茅塞顿开,它揭示了许多在文献中难以找到的实际操作中的“坑”,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讨喜,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常常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在和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而不是在硬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书中的逻辑结构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没有任何生涩感。即便是那些涉及到复杂计算或者精密仪器的章节,作者也能够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图示,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彩的比喻或者某个巧妙的解释而会心一笑。这种阅读体验,对于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此领域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相关知识的书籍。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实用原子光谱分析》给我带来的惊喜,恰恰在于它的“实用”二字。它并没有把理论讲得高深莫测,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原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方法和仪器选择上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最适合的工具非常有帮助。书中的图例和实验步骤描述得非常详细,甚至连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都一一提及,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深厚功底。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章节,但仅凭前几章的内容,我就能感受到它对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让你在动手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书页纸张的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封面配色沉稳大气,几个核心的概念用简洁的图标勾勒出来,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我喜欢它那种不追求花哨,但处处透露着细节的用心。打开扉页,那种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瞬间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仿佛都凝聚在这本书里了。翻阅目录,章节的划分也很合理,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即便我不是这本书的专业读者,光是看目录也能感受到它内容的丰富和系统性。而且,我注意到它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一些关键的公式和图表也处理得清晰明了,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值得读”气息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

评分

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

对于一般的人了解还行,专业人士可能有些不太满意

评分

书的类容还好,就是纸质差了点

评分

质量还可以,有点小瑕疵。

评分

值得深入学习值得深入学习值得深入学习

评分

是正版书,就是看着旧了点,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好,作为参考使用,其实都大同小异

评分

是正版,到货很快,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