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作品系列·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

杜维明作品系列·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维明 著,李学军 编
图书标签:
  • 杜维明
  • 儒学
  • 中国哲学
  • 现代儒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大陆哲学
  • 思想史
  • 儒家思想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510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杜维明作品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内容简介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壹 北京访谈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
创造的转化
认识传统
超越而内在

贰 上海论学
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叁 庐山反思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肆 曲阜回顾
孟子:士(知识分子)的自觉
从世界思潮的几个侧面看儒学研究的新动向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从“轴心时代”看儒家传统
  薛涌(以下简称“薛”):杜维明先生,从60年代开始你一直对传统的儒学及其文化价值进行长期的、自觉的反省。我很想了解,作为一个主要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的知识分子,你对这一问题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气力,进行这样长时间的思考?有什么动因?古老的儒学,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是否还有它的生命力?
  杜维明(以下简称“杜”):关于儒学的精神及其现代命运,在60年代的美国流行着一种说法,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加州大学的列文森。他们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撞击,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的最突出的文化遗产越来越没落,儒学的现代命运已经定型了。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1911年专制政体被推翻,1919年中国整个传统文化又遭到了全面的批判。这样,儒学所赖以生长的土壤已经丧失,它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说服力、生命力正迅速减退。在现代中国,想要宣扬儒学的,多半是一些抱残守缺的顽固派,或出于狭隘的国粹主义的旧知识分子。像严复这样的先进思想家,开始宣扬西化,后来又回到儒学传统上来,只不过是一种保守的倾向,不足以反映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总之,儒家的文化,在20世纪初就逐渐被埋葬,到20世纪中后期自然更无生命力可言。
  这种说法是否能够成立?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它如果成立,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也是一个特例。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提出的一个观念。他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印度出现了优波尼沙(Upanishad)和佛陀;巴勒斯坦拥有一批希伯来的先知;希腊则产生了足以代表其理性精神的一系列伟大天才。总之,在轴心时代最初发动的、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如犹太教文化(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基督教及回教文化)、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希腊文化等等,不但在20世纪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而且放眼21世纪,肯定还会继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儒家的文化是否将独自没落下去?从中国文化的发展看,这一源远流长、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是否真的将被取而代之?
  在列文森看来,中国知识分子有两难:在感情上,他们不能接受所面临的由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事实,常常回到传统、特别是儒学上去;但在理智上,则是完全西化的。
  ……

前言/序言


思想的潮涌与文明的回响:探寻儒学复兴的未来图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的激荡总能拨动文明的脉搏。当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挑战相遇,当传统的根基在现代土壤中寻求新的生长,一种深刻的求索便由此展开。本书,正是一次对当代中国大陆儒学复兴图景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探析。它并非一篇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场思想的漫游,一次对时代精神的追问,一次对文化基因的重塑。 这是一本关于“当下”的书,关于正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的儒学研究与实践。曾几何时,儒学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经历了跌宕起伏,或被尊为圭臬,或遭逢批判。然而,进入二十世纪末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一股新的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并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股力量,便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掘、解读与激活。本书的主旨,便是要审视这股力量的“前景”,即它将走向何方,将如何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未来。 本书的视角是独特的,它聚焦于“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这一具体的实践场域。这意味着,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儒学思想如何在现实中传播、被接受、被质疑、被回应的生动过程中。想象一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在大学的讲堂,在学术的沙龙,甚至在一些非正式的文化交流场合,学者们在传播着他们对儒家经典的新理解,解答着求知者心中的困惑,也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本书将带您走进这些场景,感受那份热烈与真诚,理解儒学在当下的生命力是如何被孕育和滋养的。 “大陆讲学”是核心的实践环节。它意味着儒学思想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讲学者们,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青年新锐,他们以何种方式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他们如何将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与当下的社会热点、伦理困境、国家发展等议题联系起来?他们是否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让古圣先贤的思想在现代人的心中引起共鸣?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讲学活动中呈现出的不同学术取向、解读视角以及表达方式,勾勒出当代大陆儒学研究的学术版图。 “答疑”环节则展现了儒学复兴的互动性与回应性。每一次提问,都蕴含着求知者的思考与期待。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困惑,也可能来自社会大众对某些道德现象的疑问,甚至可能来自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学者们如何回应这些问题?他们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还是会结合时代特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解答?他们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出现的质疑与挑战?“答疑”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它折射出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以及解答者们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 而“讨论”则是思想交流的最高形式。在开放的讨论中,不同的观点得以呈现,不同的立场得以阐述。可能有人对某些传统的儒家观念提出尖锐的批评,可能有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积极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本书将呈现这些讨论的精彩片段,分析其中蕴含的学术争鸣,揭示不同学派、不同视角之间的张力与互鉴。正是这些开放的讨论,推动着儒学思想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也为我们认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儒学第三期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意味着,儒学的发展并非线性地向前,而是经历了重要的历史分期。第一期,自然是其产生与奠基的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确立了其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第二期,则是其发展、演变与被广泛接受的时期,历经汉唐宋元,形成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儒学形态。那么,“第三期”又将是什么?它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儒学如何获得新生?它是否能够突破其历史局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将如何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其他文明的思想进行对话?本书将通过对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的实践观察,试图为我们勾勒出这“第三期”可能的轮廓与方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切实的观察维度。它不空谈理论,而是从具体生动的实践场景出发,去理解儒学在当下的生命状态。它关注的是那些正在发生的故事,那些思想的火花,那些智慧的碰撞。通过对这些真实场景的记录与分析,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儒学复兴的脉搏,理解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它的未来走向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读者,可能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包括致力于儒学研究的学者、学生,乃至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与思想变迁的政策制定者。它将以一种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探索之旅。它所呈现的,或许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提问,一个邀请,邀请每一个关心中华文明未来的人,一同思考、一同辨析、一同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您将看到学者们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去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如何以创新的眼光去回应时代的需求。您将感受到知识的传播与求索的艰辛,也可能被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瞬间所打动。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思想史的当代回响的记录,一次对未来文化形态的探索,一次对文明基因在新时代中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反思。它相信,古老的智慧并非只能躺在博物馆里,而是依然能够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指引,成为我们构建更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 本书所描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思想画卷。它捕捉到了中国大陆在儒学复兴浪潮中,那些最活跃、最真实、最富有潜力的实践片段。它提醒我们,思想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在于互动,在于与时代的对话。它也让我们看到,儒学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哲学体系,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走近我们,并可能在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是一次思想的启程,一次文明的探寻。本书,正是这段旅程的忠实记录者与深刻思考者。它邀请您,一同走进这场关于儒学复兴的宏大叙事,一同聆听思想的潮涌,一同感受文明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顶级的、高密度的思想讲座。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沉静,又不失现代知识分子那种直击本质的犀利与坦诚。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极为精准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阐释得清晰透彻。在一些关键的论辩处,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出的那种澎湃的学术激情,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与听众进行思想碰撞时的神采飞扬。对于我这种希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积极参与到文化前沿思辨的激励。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确实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米黄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浮躁之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像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而不是随便印印的纸张。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的气质,没有花哨的插图或夸张的标题,完全靠内容的厚度来吸引人。书页的纸张触感也很不错,墨色浓淡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阅,光是这份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儒学发展前景”这类题材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怕内容会落入空泛的口号式赞美或过于保守的复古主义泥潭。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不是在为过去的神圣化做辩护,而是在认真探讨一个活的传统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其合理的坐标和有效的实践路径。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是如此强烈,他讨论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紧密围绕着当下社会结构、青年思潮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等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尊重历史根基,又敢于直面现代挑战的中间道路,为思考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保持其生命力和解释力,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方法论和案例支撑。它让人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精神家园中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细细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许多关于文化传承和现代转型的阵痛,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被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精准地描绘了出来。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不是对现状的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深厚学养的对未来的主动建构。特别是对于“答疑和讨论”环节的梳理,更是体现出作者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高屋建瓴的见解,还细致地剖析了那些看似尖锐的质疑,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这种胸襟和气度,实在令人钦佩。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极其清晰的逻辑导轨,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儒学“第三期发展”这个宏大命题的核心。开篇的几章像是在铺设地基,将背景和关键术语界定得非常扎实,为后续深入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陆讲学”这个具体的实践场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感。整个行文节奏的把握极为老道,松弛有度,张弛有致。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跳回去重读某一段来理解上下文,这说明作者在段落间的过渡和论证的衔接上,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

海外新儒家杜维明的代表作,内容值得反复研读,印刷精美。

评分

壹北京访谈

评分

人心惶惑、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语)。人们那卑微、孱弱的心灵深处对于自由、自我的渴望和执著,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评分

书很好~~在京东买书力度很大~品相也不错

评分

自序

评分

书很好~~在京东买书力度很大~品相也不错

评分

小说的结尾是那么的突兀,那么的意犹未尽。

评分

贰上海论学

评分

认识传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