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战天斗地是为争取存活的权利;在物质丰裕的当今时代,人们却为什么仍然坚持着对自然的敌视和疏离?为什么对那些源自人性的呼唤充耳不闻,而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和意义几近偏执……
评分人心惶惑、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语)。人们那卑微、孱弱的心灵深处对于自由、自我的渴望和执著,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评分贰上海论学
评分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评分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 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 Ⅱ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评分杜:这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常常是一个理想性很高的价值,在它进入复杂的现实关系网络的过程中,它的价值显得很不突出,甚至完全变了形,走了样;同时,它的理想性本身的缺陷,也完全暴露出来……
评分新儒学的代表作,值得阅读与思考
评分人心惶惑、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语)。人们那卑微、孱弱的心灵深处对于自由、自我的渴望和执著,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评分上半期,他决心鼓起心力对儒家的精神价值作长期的探索,以此作为自己专业上的承诺。他努力诠释儒学传统,主要“反映了当时为推进一种既有群体性又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所做的努力”;第二阶段即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关怀重心在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这一时期,他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传统与现代”、“儒学创新”、“儒学三期”、“工业东亚”、“东亚核心价值”、“轴心文明”等。“我关怀的重心在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第三阶段,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进一步拓展论说领域,更加关注“文明对话”、“文化中国”、“全球伦理”、“人文精神”、“启蒙反思”、“印度启示”、“新轴心文明”等问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以及全球化及本土化交互影响的氛围里,如何为儒学第三期的展开拓展理论和实践的空间,是我近来的思想焦点”。这些论域与“儒学创新”紧密相关。第一阶段是他的思想形成期,第二阶段是其发展成熟期,第三阶段是其进一步发展期。尽管杜维明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但他的思想活动始终关怀着一个主题,即儒学思想的现代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