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特色:
国际接轨、国内独创 真实、典型案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引领当代医学教育教材发展趋势
理念先进、模式创新 强调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结合,强化临床理论向临床实践的过渡
突出实用、引导就业 配套教育部教学大纲,紧跟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的命题方向
品质优良、价位适中 国内少见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彩色或双色印制的全新系列医学教材
定位明确、服务教学 供五年制、七年制中医药学各专业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写说明
《伤寒杂病论》序
《金匮要略方论》序
绪论
一、《金匮要略》医案概况
二、医案的分类
三、医案书写体例
四、《金匮要略》医案研究方法
五、《金匮要略>医案学习要点
六、《金匮要略》杂病辨治临床思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二、诊断举例
三、论治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一、病因病机
二、主要脉症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四、证治
五、预后
湿病
一、临床表现
二、基本治法
三、证治
四、误下变证
喝病
一、脉症
二、证治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
一、脉症与病机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
狐惑病
一、脾胃湿热
二、酿脓证
三、外治法
阴阳毒病
一、阳毒
二、阴毒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脉象与基本治法
二、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
一、脉症与鉴别
二、病机与辨证
三、证治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二、证治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
一、成因与轾证证治
二、重证证治
虚劳病
一、脉象总纲
二、病机与辨证
三、证治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二、证治
肺痈
一、病因病机、脉症及预后
二、证治
咳嗽上气
一、辨证及预后
二、证治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成因与主症
一、证治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病因病机
一、证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
一、辨证与治则
一、证治
寒疝
一、证治
一、误治变证
宿食
一、脉症
一、证治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五脏风寒
一、五脏病证治举例
三、三焦病证举例
四、积、聚、罄气
五、五脏死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
一、治疗原则
三、四饮证治
四、预后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
一、病机与脉症
一、证治
小便不利
一、膀胱气化不行
一、上燥下寒水停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四、水热互结伤阴
淋病
一、主症
一、治禁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水气病分类
一、发病机理
三、治法
四、证治
五、治验与预后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二、证治
三、转归与预后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惊悸
一、成因
二、证治
吐衄下血
一、成因
二、辨证
三、预后及治禁
四、证治
胸满瘀血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
一、成因与脉症
二、治则与禁忌
三、证治
胃反
一、脉症
二、病机
三、证治
哕
一、治则
二、证治
下利
一、病机、脉症及预后
二、治法与禁忌
三、证治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
一、疮痈初起脉症
二、痈肿辨脓法
肠痈
一、脓未成证治
二、脓成证治
金疮
一、金疮出血的脉症
二、金疮治法
浸淫疮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精彩书摘
【讨论】
(1)柔痉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其辨证要点是项背强直、肢体拘急、发热、恶风、汗出、脉沉迟,亦可见头痛,甚至角弓反张、口噤等症。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津液不足,邪阻筋脉,失于濡养。
(2)如何理解柔痉的脉象?
本案为痉病初起,虽见太阳表证,但与伤寒中风不同,其脉亦为鉴别关键,如伤寒中风脉必浮紧或浮缓,但太阳证而脉沉迟者,则须考虑痉病的可能。《痉湿喝病》篇第3条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第9条谓:“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瓜蒌桂枝汤证又言“脉反沉迟”,反映了痉病证情的复杂多变,临证需审慎辨析。弦而紧是痉病之本脉,为筋脉拘急所致;脉见沉细,则表明邪入少阴,里气已虚,正不胜邪,一般较难治。本案六脉沉涩属沉迟脉之类,乃津伤而筋脉失养,营卫不利所致,正如尤在泾所云:“沉本痉之脉,迟非内寒,乃津液少而营卫之行不利也。”
(3)柔痉本已汗出津伤,为何仍要“取微汗”?
本案为太阳柔痉,由外感风邪所致,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耗伤阴液,故有汗出津伤的表现,但欲保津液,则治宜祛风散邪,故不得不用汗解之剂,而且只能微汗,以令邪去津复,营卫和调,筋脉得养,则痉病自愈。临证要内外兼顾,祛邪生津并施,一则用瓜蒌清热生津以补内在津液不足,润养筋脉;一则用桂枝汤微汗调和营卫以祛表邪。这亦体现了祛邪与顾护津液并治的辨证施治原则。此外,临证运用瓜蒌桂枝汤时,还需注意瓜蒌根与桂枝汤的配伍关系,包括药味的增减和剂量的变化。有医家认为原方中瓜蒌根量轻,桂枝量偏重,当增加瓜蒌根并减去桂枝的用量为宜。如症见沉迟脉者,为津液不足,营卫不利,故生津养血药须重用。关键是谨守病机,因病制宜。
(4)瓜蒌桂枝汤与桂枝加葛根汤都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两者有何区别?
二方均有解痉作用,所治症状颇为类似,但轻重有所不同。瓜蒌桂枝汤为津伤于里,身体强几几,故加瓜蒌根重在滋液以柔筋脉;桂枝加葛根汤为邪盛于表,项背强几几,故加葛根重在解肌。
(5)现代运用瓜蒌桂枝汤治疗哪些疾病?其临证依据是什么?
现代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席汉综合征以及自汗、盗汗等症,但必须谨守外有表虚兼内伤津液,阴阳不谐的基本病机。
(6)瓜蒌桂枝汤治疗柔痉,临证如何加减运用?
临证若兼见血虚者可加当归;兼气虚者可加党参;兼脾虚者可加白术;若其身痛较重者,则加秦艽、防风等;若口渴重者,加重瓜蒌根至30g,也可酌加麦冬、生地、石斛之品。
……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中华医学瑰宝的现代传承与临床应用 引言: 《金匮要略》,这部由东汉医圣张仲景编撰的医学巨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它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更是无数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临床宝典。其深刻的医学思想、精辟的辨证论治、实用的方剂学说,以及对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等病证的精细阐述,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和深远的学术意义。 一、 《金匮要略》的时代背景与编撰价值: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一个社会动荡、疾病流行的年代。张仲景在经历了广泛的民间考察和临床实践后,将自己毕生的医学成就,以及对前代医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凝聚成这部著作。《金匮要略》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重大飞跃。它系统地阐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思想,将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紧密联系起来,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金匮要略》的编撰,并非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生命规律、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书中提出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辨证体系,能够准确地把握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强调“审因”、“审证”、“审治”,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因人、因时、因地”的变证论治原则。 二、 《金匮要略》的科学体系与核心内容: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收载病证300余条,方剂200余首。其内容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感热病等多个领域,但其核心在于对内科杂病的研究。本书的科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病机理论的深化: 《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它着重阐述了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造成的损害。例如,对“伤寒”的辨证,不仅区分了表里、寒热、虚实,更深入探讨了邪气侵袭人体的不同途径和发展规律。 2. 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 《金匮要略》是辨证论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书中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提出了“审证求因,因证求治”的原则。它强调在辨证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发病季节、病程长短、兼夹症状等多种因素,做到“审证必求其本”。对于每一种病证,都详细列举了其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剂,形成了严谨的临床思维链条。 3. 方剂学的精湛应用: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以其精炼的组方、确切的疗效而著称。张仲景善于根据病证的特点,灵活配伍药物,达到“审因、审证、审治”的目的。书中收录的许多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理中丸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并在后世医家的手中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方剂的组方原则,如君臣佐使的运用,药物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等,都体现了高超的用药智慧。 4. 对杂病的精细论述: 《金匮要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内科杂病的系统性论述。例如: 胸痹(相当于现代的心脏病): 详细论述了胸痹的多种证型,如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如栝蒌薤白白酒汤、乌药汤等,为后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咳嗽: 详细区分了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如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肝火犯肺咳嗽等,并根据不同的证型,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如射干麻黄汤、定喘汤、麦门冬汤等。 腹满(相当于现代的腹胀、腹痛): 详细分析了腹满的病因病机,如寒凝、食滞、湿盛、气滞等,并提供了如厚朴七物汤、大承气汤、理中丸等方剂。 水肿: 详细论述了水肿的不同病因和病机,如阳虚、脾虚、肾虚等,并提出了如五苓散、真武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 消渴(相当于现代的糖尿病): 详细描述了消渴的“上消”、“中消”、“下消”三型,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如消渴方、玉泉散等。 妇人病: 详细论述了月经不调、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如血虚、血瘀、寒凝等证,并提供了如温经汤、当归芍药散、生化汤等方剂。 儿科病: 虽篇幅不多,但也涉及了小儿疳证、惊风等常见病证的论述。 三、 《金匮要略》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自问世以来,《金匮要略》就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和重视,成为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教材。历代学者对其进行注释、阐发、研究,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金匮要略》的价值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凸显。其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疾病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对慢性病的防治: 《金匮要略》中关于慢性病的论述,如胸痹、咳嗽、水肿、消渴等,为现代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强调的“治未病”思想,也为现代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个体化治疗的典范: 《金匮要略》的辨证论治体系,正是现代医学所追求的个体化治疗的典范。通过精准的辨证,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千人一方”的弊端。 药物研发的宝库: 《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许多现代中成药,都是在《金匮要略》方剂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 促进中西医结合: 《金匮要略》所包含的丰富理论和临床经验,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 结语: 《金匮要略》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医学遗产,是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严谨科学方法、精湛临床技艺,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面貌,更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深入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对于理解中医的精髓,掌握辨证论治的要领,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医者,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