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兽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兽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元亮 编
图书标签:
  • 中兽医学
  • 兽医
  • 动物医学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兽药
  • 动物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5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696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5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兽医学》分四篇系统介绍了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理论和技术。一篇为基础理论,介绍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第二篇为中药与方剂,介绍了中药的采收、炮制、性能、配伍和方剂的组成、剂型、剂量、用法等理论,15类常用中药的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17类常用方剂的处方、用法、功能、方解和主治;第三篇为针灸,介绍了兽医针灸工具、针灸穴位、针灸基本操作、针术、灸术、其他针灸术等理论,马、牛、猪、犬的常用针灸穴位和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处方;第四篇为临床诊疗,介绍了中兽医诊法(望、闻、问、切)、辨证(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防治法则(预防、治则、治法)等理论,家畜脾胃、心肺、肝肾和其他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一、发展源流 1
一、主要内容 4
三、基本特点 5
四、学科优势 6
五、学习方法 7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0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4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15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章 脏腑 18
第一节 五脏 18
一、肝 18
二、心 20
三、脾 21
四、肺 21
五、肾 23
第二节 六腑 24
一、胆 24
二、小肠 24
三、胃 24
四、大肠 25
五、膀胱 25
六、三焦 25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6
一、脏与脏 26
二、腑与腑 27
三、脏与腑 28
第三章 气血津液 29
第一节 气 29
一、气的概念 29
二、气的生成和分类 29
三、气的运动 30
四、气的生理功能 31
第二节 血 31
一、血的概念 31
二、气的生成和循行 31
三、血的生理功能 32
第三节 津液 32
一、津液的概念 32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3
三、津液的牛理功能 33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3
一、气与血 33
二、气与津液 34
三、血与津液 34
第四章 经络 35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35
一、经脉 35
二、络脉 36
三、连属体系 36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36
一、十二经脉 36
二、奇经八脉 37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38
一、生理作用 38
二、病理作用 39
三、在病证防治中的作用 39
第五章 病因病机 40
第一节 病因 40
一、外感致病因素 41
二、内伤致病因素 45
三、其他致病因素 47
第二节 病机 48
一、邪正消长 48
二、阴阳失调 49
三、升降失常 49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
第六章 中药方剂概论 52
第一节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52
一、药材采收 52
一、产地加工 53
三、贮藏 53
第二节 中药炮制 54
一、炮制目的 54
二、炮制方法 54
第三节 中药性能 57
一、四气五味 57
二、升降浮沉 59
二、归经 60
四、毒性 60
第四节 配伍禁忌 61
一、配伍 61
二、禁忌 62
第五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63
一、方剂的组成 63
二、方剂的变化 64
第六节 剂型、剂量和用法 65
一、剂型 65
一、剂量 66
三、用法 67
第七章 汗和温清方药 68
第一节 解表方药 68
一、辛温解表药 68
麻黄68桂枝69防风69
荆芥69紫苏叶69细辛70
白芷70辛夷70苍耳子70
生姜70
二、辛凉解表药 71
薄荷71柴胡71升麻71
蝉蜕71葛根71桑叶72
菊花72牛蒡子72
三、辛温解表方 72
麻黄汤72桂枝汤72
荆防败毒散73
四、辛凉解表方 73
银翘散73桑菊饮73
柴葛解肌散74双黄连口服液74
第二节 和解方 74
小柴胡汤74逍遥散74
四逆散75痛泻要方75
半夏泻心汤75
第三节 温里方药 76
一、温里药 76
附子76干姜76肉桂76
吴茱萸77小茴香77高良姜77
艾叶77花椒77荜澄茄78
二、温中散寒方 78
理中汤78吴架萸汤78
茴香散78温脾散79
桂心散79
三、回阳救逆方 79
四逆汤79参附汤79
四、温经散寒方 80
丁香散80阳和汤80
第四节 清热方药 80
一、清热泻火药 81
石膏81知母81栀子81
夏枯草81淡竹叶82芦根82
二、清热凉血药 82
生地黄82牡丹皮82 白头翁82
玄参83水牛角83紫草83
白茅根83
三、清热燥湿药 83
黄连83黄芩84黄柏84
龙胆84苦参84秦皮85
四、清热解毒药 85
金银花85连翘85
紫花地丁85蒲公英85
板蓝根86大青叶86
射干86 豆根86
黄药子86白药子87
穿心莲87
五、清热解暑药 87
香薷87荷叶87 白扁豆87
六、清虚热药 88
青蒿88地骨皮88胡黄连88
七、清热泻火方 88
白虎汤88洗心散88
清肺散89清胃散89
八、清热凉血方 89
清营汤89犀角地黄汤89
清瘟败毒饮90
九、清热解毒方 90
黄连解毒汤90郁金散90
五味消毒饮90三子散90
消黄散91公英散91
苇茎汤91
十、清热燥湿方 91
白头翁汤91龙胆泻肝汤92
菌陈蒿汤92通肠芍药汤92
止痢散92
十一、清热解暑方 93
香薷散93清暑散93
十二、清虚热方 93
青蒿鳖甲汤93
第八章 下消痰湿方药 94
第一节 泻下方药 94
一、攻下药 94
大黄94芒硝95
番泻叶95巴豆95
二、润下药 95
火麻仁95郁李仁96
蜂蜜96食用油96
三、峻下逐水药 96
牵牛子96下金子96大戟97
甘遂97芫花97高陆97
四、攻下方 97
大承气汤97木槟硝黄散98
无失丹98马价丸98
五、润下方 98
当归苁蓉汤98猪膏散99
六、峻下逐水方 99
大戟散99
第二节 消导方药 99
一、消导药 99
神曲99山楂100麦芽100
鸡内金100莱菔子10C
二、消导方 100
曲蘖散100消积散101
保和丸101木香导滞丸101
第三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101
一、温化寒痰药 102
半夏102天南星102
旋覆花102白前103
二、清化热痰药 103
贝母103瓜蒌103火花粉103
桔梗104前胡104
三、止咳平喘药 104
杏仁104紫菀104款冬花104
百部105马兜铃105葶苈子105
枇杷叶105白果105
四、温化寒痰方 106
二陈汤106半夏散106
五、清化热痰方 106
百合散105辛夷散106
六、止咳平喘方 107
止嗽散107麻杏石甘汤107
清燥救肺汤107苏子降气汤107
第四节 祛湿方药 108
一、祛风湿药 108
羌活108独活108威灵仙108
木瓜109桑寄生109秦艽109
五加皮109乌梢蛇109防己110
藁本110马钱子110稀莶草110
路路通110丝瓜络111伸筋草111
二、利湿药 111
茯苓111猪苓111泽泻111
车前子112滑石112木通112
通草112瞿麦113茵陈113
薏苡仁113金钱草113
海金沙113地肤子113
萹蓄114**114
灯心草114
三、化湿药 114
藿香114佩兰114苍术115
豆蔻115草豆蔻115
四、祛风湿方 115
独活散115防风散115
独活寄生汤116
五、利湿方 116
滑石散116五苓散116
八正散116五皮饮117
六、化湿方 117
藿香正气散117平胃散11
第九章 气血补涩方药 118
第一节 理气方药 118
一、理气药 118
陈皮118青皮119香附119
木香119厚朴119砂仁119
乌药120枳实120丁香120
草果120槟榔120赭石121
二、理气方 121
橘皮散121三香散121
越鞠丸121
第二节 理血方药 122
一、活血祛瘀药 122
川芎122丹参122益母草123
桃仁123红花123牛膝123
王不留行123赤芍124乳香124
没药124延胡索124无灵脂124
三棱125莪术125郁金125
虎杖125土鳖虫125水蛭126
自然铜126
二、止血药 126
白及126仙鹤草126棕榈126
三七127蒲黄127 血余炭127
大蓟127小蓟127侧柏叶128
地榆128槐花128茜草128
血竭128
三、活血祛瘀方 129
桃红四物汤129血府逐瘀汤129
跛行镇痛散129红花散129
生化汤130通乳散130
白术散130
四、止血方 130
十黑散130秦艽散131槐花散131
第三节 补虚方药 131
一、补气药 132
人参132党参132黄芪132
山药133 白术133甘草133
大枣133
二、补血药 134
当归134白芍134熟地黄134
何首乌134阿胶134
三、滋阴药 135
沙参135天冬135麦冬135
百合135石斛136女贞子136
鳖甲136枸杞子136黄精136
玉竹137山茱萸137
四、助阳药 137
巴戟天137肉苁蓉137
淫羊藿137益智仁138
补骨脂138杜仲138
续断138菟丝子139
骨碎补139锁阳139
葫芦巴139蛤蚧139
五、补气方 140
四君子汤140参苓白术散140
补中益气汤140
六、补血方 140
四物汤140归芪益母汤141
炙甘草汤141透脓散141
七、滋阴方 141
六味地黄汤141百合同金汤141
生脉散142
八、助阳方 142
肾气丸142巴戟散142
第四节 收涩方药 143
一、涩肠止泻药 143
乌梅143诃子143肉豆蔻143
石榴皮144五倍子144
二、敛汗涩精药 144
五味子144牡蛎144
浮小麦145金樱子145
桑螵蛸145芡实145
麻黄根145莲须145
沙苑子146
三、涩肠止泻方 146
乌梅散146四神丸146
四、敛汗涩精方 146
金锁固精汤146牡蛎散14
玉屏风散147
第十章 平安虫疮方药 148
第一节 平肝方药 148
一、平肝明目药 148
石决明148决明子148木贼149
谷精草149密蒙花149
青葙子149夏枯草149
二、平肝熄风药 150
天麻150钩藤150
全蝎150蜈蚣150
僵蚕100蔓荆子151
地龙151天竺黄151
白附子151
三、平肝明同方 151
决明散151洗肝散152
四、平肝熄风方 152
千金散152牵正散152
镇痫散15

前言/序言


《中兽医学》 前言 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兽医学作为其重要分支,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与动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即中兽医学。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疗效显著的方药,为保障家畜健康、促进农业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动物疫病防治、健康养殖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兽医学,发挥其在绿色、安全、高效方面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兽医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应运而生。 本教材在吸取历代中兽医学经典著作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兽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系统、全面、深入地阐释中兽医学的核心理论、基本原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我们希望通过本教材的编写,能够为广大中兽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部权威、实用、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参考用书。 第一部分:中兽医学概述 第一章:中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萌芽与实践: 追溯中兽医学的起源,可以发现其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在与动物的长期相处中,通过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疾病表现,以及采食某些植物后的反应,初步认识到动物的生理病理规律。古代文献如《神农本草经》等虽然主要记录了人类用药,但也隐约可见动物用药的萌芽。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求日益迫切,为中兽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典著作的形成: 历代中医经典著作中,部分内容涉及动物疾病的诊疗,如《黄帝内经》中的“五常之道”等理论,虽然主要针对人体,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对后世中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真正标志着中兽医学独立学科发展的,是出现了一批专门论述动物疾病的著作。其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三国时期[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的《千金翼方》附《牛马方》,系统地记载了马、牛等家畜的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法。之后,宋代的《斯辰集》,元代的《养马经》,明代的《兽医指南》等,以及清代的《医宗金鉴》附《兽医》、《执金口诀》等,都对中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兽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动物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形成的。其核心包括: 阴阳五行学说: 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藏象学说: 阐述动物体内各脏腑(心、肝、脾、肺、肾等)的生理功能、病理联系,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情志、饮食等因素的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 解释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病因病机学说: 总结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及其在体内的病理机制,如邪正斗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 病症诊断与辨证论治: 强调“四诊”(望、闻、问、切,在兽医实践中常结合触、嗅、听等)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辨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等)和治疗方药。 现代发展与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兽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兽医学相结合,拓展其应用领域。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药理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 对传统中药材进行现代药理学、药化分析,揭示其有效成分及其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制。 临床疗效评价: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设计科学的临床试验,客观评价中兽药的疗效,为中兽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新剂型与新疗法开发: 研发中兽药的新剂型(如注射剂、颗粒剂、预混剂等),以适应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并探索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 理论现代化: 运用现代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重新阐释中兽医学的理论,使其更易于被现代科技接受和理解。 面临的挑战: 尽管成就显著,但中兽医学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理论的解释尚待完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中兽药在特定疫病防治中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以及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 第二章:中兽医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介绍阴阳的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基本原理,并阐述其在解释动物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如体温的恒定、机体代谢的动态平衡),病理状态(如热证、寒证、虚证、实证)以及疾病的传变(如从阳转阴、从阴转阳)中的作用。例如,阳气不足则表现为寒象,阴气偏盛则表现为热象;疾病初起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后期则可能转为阴证、虚证、寒证。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阐释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所构成的系统,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在中兽医学中,五行被用来类比和解释动物各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心的生理功能(木火相生);脾属土,肾属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日久则可能损伤肾阳(土克水,母病及子)。 藏象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动物体内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脑、髓、血、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五脏: 心: 主血脉,藏神志,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心气不足可导致心悸、乏力;心火亢盛可致烦躁不安。 肝: 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气郁结可致食欲不振、情绪不宁;肝阳上亢可见眼斜、运动失调。 脾: 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导致腹泻、水肿;脾不统血可引起鼻出血、便血。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肺气虚则咳嗽、呼吸困难;肺热则发热、咳黄痰。 肾: 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对某些动物而言)、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亏虚可致发育迟缓、繁殖能力下降;肾阳不足则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六腑: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小肠(主受盛、化物)、大肠(主传导、糟粕)、膀胱(主贮尿、排尿)、三焦(运行水谷、通行元气)。六腑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传导、吸收、排泄等方面的障碍。 奇恒之腑: 脑(主髓)、髓(充养骨骼、脑髓)、血(濡养全身)、脉(运行血液)、胆(藏精汁)、女子胞(主生殖)。 气血津液理论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兽医学中的“气”包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分别主宰着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动力、防御、营养等。气虚则动力不足,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肢体乏力。 血: 是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血的功能在于濡养全身,滋润脏腑,承载和运输气。血虚则出现贫血、皮肤黏膜苍白、毛发枯燥等。 津液: 是指人体内除血以外的所有正常水液,包括汗、涕、唾、泪、尿、关节滑液、淋巴液等。津液的功能在于滋润、濡养。津液不足则出现口渴、皮肤干燥、鼻孔干涩等。 病因与病机: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这些致病因素是动物疾病最常见的外部原因。例如,风邪易引起感冒,寒邪易致风湿痹痛,暑邪易发热、中暑。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过度、持久,会扰乱气机,损伤脏腑。例如,长期的恐惧可能伤肾,突然的惊吓可能伤心。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偏食、过食生冷或辛辣之品,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倦过度: 长期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会耗伤气血、损伤脏腑功能。 外伤跌扑: 跌打损伤,直接造成形体损伤,气血阻滞。 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主要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水肿、毒邪)的生成与演变等。 第三章:中兽医学的诊疗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观察动物的整体神态、精神状况、体型肥瘦、姿势动态、被毛色泽、黏膜颜色、舌象、分泌物(如鼻涕、眼屎、粪便、尿液)等。例如,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粪便稀薄可能提示脾胃虚寒;舌质红绛、苔黄腻可能提示体内有热毒。 闻诊: 听动物的呼吸、咳嗽、嗳气、呃逆等声音,以及嗅其身体、呼吸、排泄物的气味。例如,呼吸急促、喘鸣可能与肺病有关;粪便臭秽可能提示肠道感染。 问诊: 通过对饲养人员的询问,了解动物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饮食饮水、排便排尿情况、精神状态变化、治疗情况等。虽然动物不能直接回答,但通过饲养者的描述,可以获取重要的病史信息。 切诊: 脉诊: 触摸动物桡动脉、足背动脉、耳缘静脉搏动,或感知动物体温、皮肤的异常。不同动物的脉搏强弱、快慢、节律各有特点,通过脉象可以判断病情寒热、虚实。 触诊: 触摸动物的体表温度、有无肿块、压痛、腹部是否胀满、有无积液等。 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阴阳: 区分病情的寒热虚实。阳证多见热象(高热、红、快、实),阴证多见寒象(低热或不发热、白、慢、虚)。 表里: 区分病变的浅深。表证多见于皮毛、腠理,症状较轻(如发热、咳嗽、鼻塞);里证则涉及脏腑,病情较重(如腹痛、呕吐、腹泻)。 虚实: 区分正气(抗病能力)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或内生病理因素(如痰、食积)引起,正气未衰,表现为精力充沛但症状明显(如高热、脉洪有力、腹胀、疼痛);虚证则多由久病、劳倦、先天不足引起,正气虚损,表现为精力不足,症状隐晦(如倦怠、食欲不振、脉细弱、面色苍白)。 寒热: 区分病邪的性质。寒证多由寒邪侵袭或阳气虚衰所致,表现为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脉沉迟;热证多由热邪侵袭或阴虚阳亢所致,表现为发热、口渴、尿赤便秘、脉洪数。 脏腑辨证: 结合望、闻、问、切所得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判断疾病发生在哪一脏腑,以及该脏腑的功能状态。 六经辨证(主要应用于某些特定疾病,如温病): 借鉴中医温病学说,用于分析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治则治法: 扶正祛邪: 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 调和阴阳: 恢复机体阴阳平衡。 补虚泻实: 根据虚实辨证,采用补法或泻法。 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祛风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 中兽药的运用: 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解释药物在方剂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配伍达到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 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 介绍常用中兽药的性(寒、热、温、凉)、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入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等基本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与药效的关系。 方剂的组成与加减: 讲解经典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以及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动物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 第二部分:中兽药学 第四章:中兽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性味与功效的关系: 详细阐述药物的“性”(寒热温凉)和“味”(辛甘酸苦咸)如何决定其临床功效。例如,性寒味苦的药物多用于清热泻火;性温味辛的药物多用于温里散寒、发表散邪;甘味药物多有补益、缓急止痛作用。 药物的归经: 介绍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作用于哪些脏腑经络。例如,进入肺经的药物多能治疗咳嗽、咳喘;进入肝经的药物多能治疗肝病、眼疾;进入脾经的药物多能健脾、止泻。 常用中兽药的分类与功效: 解表药: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例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清热药: 用于治疗热证,如发热、口渴、烦躁、红肿等。例如,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泻下药: 用于治疗便秘、积滞等。例如,大黄、芒硝。 祛风湿药: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等。例如,独活、羌活、杜仲、续断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气喘等。例如,半夏、陈皮、款冬花、紫菀等。 理气药: 用于调理气机,治疗气滞引起的腹胀、疼痛等。例如,木香、砂仁。 消食药: 用于治疗食积不化,食欲不振。例如,山楂、麦芽。 补益药: 用于治疗脏腑虚损、气血不足等。例如,人参、黄芪、熟地黄、白术、茯苓等。 活血化瘀药: 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疼痛、肿块、肢体麻木等。例如,丹参、桃仁、红花。 安神药: 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失眠、惊悸等。例如,酸枣仁、柏子仁。 解毒药: 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疔疮等。例如,蒲公英、紫花地丁。 (本章将对上述各类药物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部分代表性方剂。) 第五章:常用中兽药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深入解析君臣佐使在方剂配伍中的具体体现。 经典方剂的运用: 麻黄汤: 治疗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桂枝汤: 治疗风寒感冒,发热,汗出恶风,鼻塞流涕。 白虎汤: 治疗热病高热,大渴,汗出,脉洪大。 承气汤类(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治疗实证积滞,腹胀便秘。 归脾汤: 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健忘、食少。 补中益气汤: 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引起的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内脏下垂。 玉屏风散: 治疗表虚,易感冒,汗多。 (本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对其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加减变化以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涵盖感冒、内伤、脾胃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病症。) 第三部分:中兽医临床各科 第六章:中兽医内科 内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辨证施治,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 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 区分病因病机,选择宣肺止咳、清肺化痰、健脾化痰、滋阴润肺等治法。 泄泻(伤食泄泻、脾胃虚寒泄泻、湿热泄泻): 调整脾胃功能,根据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消食导滞、温中健脾、清热利湿等方法。 便秘(食滞便秘、阳明腑实便秘、脾肾阳虚便秘): 辨明病因,采用通腑泻下、温阳通便等方法。 呕吐(寒湿呕吐、湿热呕吐、脾胃虚寒呕吐): 调理胃气,根据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温中散寒、清热和胃、健脾止呕等方法。 (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并结合实际病例,详细讲解辨证过程、治则治法、方药选择及用法。) 第七章:中兽医外科 外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肿毒: 早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托毒生肌等治法。 乳腺炎: 辨证论治,如急性乳腺炎多为热毒壅盛,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慢性乳腺炎可能涉及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皮肤病(如湿疹、癣): 根据湿疹的湿热、风湿等不同证型,以及癣的毒邪侵袭,辨证施治,选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杀虫等药物。 (本章将重点介绍疮疡肿毒等外科常见病的中医认识,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以及常用的外用药和内服药。) 第八章:中兽医骨伤科 骨伤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骨折: 强调“治骨先治血,血行骨自生”,并结合辨证分型,采用活血化瘀、接骨续筋、补益肝肾等方法。 脱位: 采用整复复位,辅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中药。 跌打损伤(筋骨扭伤): 早期治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后期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本章将阐述骨伤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如“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等,并详细介绍骨折、脱位、扭伤等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原则和具体方药。) 第九章:中兽医妇科与产科 妇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孕不育: 辨析卵巢功能减退、输卵管阻塞、子宫发育不良等中医病机,采用温肾健脾、活血调经、疏肝理气等治法。 子宫内膜炎: 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病机,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难产: 气滞、血瘀、胎位不正等原因,采取调气血、破瘀滞、助分娩等方法。 产后感染: 辨证论治,如热毒壅盛治以清热解毒,气血虚弱治以益气养血。 产科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胎衣不下: 气滞血瘀、子宫收缩乏力,治以活血通经、促进宫缩。 产后出血: 气虚、血虚、血热等原因,治以益气摄血、补血止血、清热凉血。 (本章将详细介绍生殖系统疾病和产科疾病的中医认识,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则治法,并提供相应的经典方剂和单方。) 第十章:中兽医针灸与推拿 针灸学基础: 介绍经络、穴位、针刺手法等基础知识。 常用穴位及其主治: 针对常见动物疾病,介绍具有治疗作用的重点穴位,如百会、大椎、关元、足三里、阳陵泉等。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 肢体麻木、疼痛: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消化系统疾病: 调理脾胃,健脾和胃。 神经系统疾病: 镇静安神,调整神经功能。 推拿学基础: 介绍推拿的基本手法和作用。 推拿治疗常见病症: 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调理消化功能,治疗腹泻、便秘。 改善动物精神状态,缓解应激。 (本章将系统介绍中兽医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常用穴位或手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其在治疗各种常见动物疾病中的应用。) 结语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兽医学》的编写,是希望能够为推动中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深知,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兽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仍有广阔的空间。我们鼓励广大学子在学习本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勤于实践,不断探索中兽医学的奥秘,使其在现代兽医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期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一批既懂中医理论,又掌握现代兽医技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兽医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专业和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入门读物。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也很考究,摸上去带着微微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中医药古韵。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复杂的图表和文字内容能够清晰地分层呈现。尤其是那些经典医案的引用部分,字体会特意做一些变化,使得重点更加突出,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细微的用工简直是福音。翻阅起来,不会有那种廉价书籍的刺鼻油墨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书墨香,让人更容易沉浸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整体来看,作为一套面向高等教育的规划教材,它在视觉传达和物理形态上,已经完成了对学科严肃性的完美诠释,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非常积极和尊重的基调。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套教材真正做到了“实用性”与“理论深度”的完美平衡。很多中兽医学的教材往往过于偏向理论的哲学探讨,使得初学者在面对真实的临床病例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反过来,只是一本“万用方剂手册”,缺乏深层次的机理阐述。但这本书显然不是如此。它在讲解了某一特定脏腑功能失调后,会立刻紧接着展示数个不同动物模型下,相似病症的辨证思路图谱。而且,它对炮制学在兽药制剂中的应用讨论也非常到位,比如某种草药如何根据动物的食性或体表结构特点进行调整,这些细节的体现,无疑是为临床实践铺平了道路。每一次学习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如何运用中兽医的智慧去解决实际动物健康问题的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设计,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内容的逻辑组织和知识的递进关系上,处理得极其精妙,几乎找不到明显的跳跃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个病症和方剂,而是从最基础的“气血津液”理论在动物体内的特殊体现讲起,层层深入,直至复杂慢性病的辨证论治。比如,初学阶段对“四诊合参”在马、牛、犬等不同物种间的侧重点差异,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表格对比,而是通过几个贯穿始终的案例,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去体会这些微妙的差别。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临床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论条文。尤其欣赏它对古代经典原文的引用,不仅给出了现代的解释,还附带了对古代语境的解析,避免了现代理解偏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像是在与古代名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让人感觉自己获取的知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知,而非昙花一现的新潮理论。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证体系之庞大,着实让人肃然起敬,看得出编撰团队在这方面下了血本。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论点背后,都能找到确切的出处,无论是古代医籍,还是近代国内外最新的兽医研究报告,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引用。这对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条清晰可循的求证路径,避免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这是谁说的?”的疑问。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一些争议性较大的理论或疗法时,并没有采取一言堂的作风,而是公正地列举各方观点,并引导读者思考其局限性与适用范围。这种开放且批判性的学术态度,正是高等教育教材所应具备的品质。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审慎的眼光去吸收知识,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有结论,这对于培养未来优秀的兽医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从学术规范和现代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整合能力非常出色。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而是巧妙地将现代动物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体系,作为理解中兽医学理论的桥梁。例如,在阐述“寒湿郁遏”的概念时,书中会辅以现代免疫学和循环系统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使得那些初次接触传统理论的读者能够迅速建立起认知锚点。此外,教材中大量使用的流程图、概念树状图和重点提示框,极大地优化了知识的结构化记忆过程。这表明编撰者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信息接收模式,他们并未牺牲内容的深度,而是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工具,提升了学习效率。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得这本教材不仅是学科学习的基石,更是一份跨越时代的中兽医知识整合报告。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评分

一、辛温解表药 第三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防风 第二u节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温里方药 四逆汤 病因 解表方药 石膏 理中汤 细辛 阴阳Y五行 二、产地加工 汗和温清方药 麻黄 第一节 四逆散 麻黄汤 苍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关系 紫苏k叶 逍遥散 药材采收及加工贮藏 第二节 四逆散 第二节 第五节 三、在病证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节 第xx五y节 二y、五行的相互关系 血 三、归经 清热方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