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饲料配方手册

鸭饲料配方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刚才,卜艳珍 编
图书标签:
  • 鸭饲料
  • 饲料配方
  • 家禽养殖
  • 鸭养殖
  • 农业技术
  • 畜牧业
  • 饲养管理
  • 营养配方
  • 养殖技术
  • 禽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1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76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畜禽养殖饲料配方手册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中除了介绍配制饲料技巧外,还列出大量实用配方供读者参考和应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饲料配制技巧。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为鸭的消化特性、鸭的饲料分类及常用饲料原料、鸭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鸭配合饲料的配制方法、鸭的饲料配方举例和配合饲料的质量控制。全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重点突出,文字通俗易懂,不仅适合鸭场饲养管理人员和广大养鸭专业户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农村函授及培训班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鸭的消化特性
第一节鸭的消化系统1
一、喙1
二、口腔1
三、食管和食管膨大部1
四、胃2
五、肠2
六、泄殖腔3
七、肝脏和胰腺3
第二节鸭的消化特点3
一、消化3
二、吸收4
第二章鸭的饲料分类及常用饲料原料
第一节饲料原料的分类6
一、饲料的概念6
二、饲料的分类6
第二节鸭的常用饲料原料11
一、能量饲料12
二、蛋白质饲料22
三、矿物质饲料39
四、维生素饲料44
五、饲料添加剂46
第三节鸭饲料原料的加工调制66
一、有毒饲料原料的脱毒处理66
二、精饲料的加工处理72
三、青饲料的加工处理73
第三章鸭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一节鸭需要的营养物质74
一、蛋白质74
二、能量79
三、矿物质82
四、维生素90
五、水100
第二节鸭的饲养标准101
第四章鸭配合饲料的配制方法
第一节配合饲料概述114
一、概念114
二、组成114
三、形态分类117
第二节预混料的配制方法118
一、预混合饲料的作用和特点118
二、预混料配制的原则118
三、预混料的配制方法119
第三节浓缩饲料的配制方法129
一、浓缩饲料设计的基本原则129
二、浓缩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130
三、浓缩饲料的使用及注意事项135
第四节全价配合饲料的配制138
一、全价配合饲料配制的原则138
二、鸭饲料配制特点140
三、饲料配方设计的方法140
第五章鸭的饲料配方举例
第一节预混料配方举例147
一、维生素预混料配方147
二、微量元素预混料配方148
第二节浓缩饲料配方举例149
一、肉用鸭浓缩饲料配方149
二、蛋用鸭浓缩饲料配方153
第三节全价饲料配方举例156
一、肉用鸭全价饲料配方156
二、蛋用鸭全价饲料配方184
第六章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
第一节配合饲料质量标准及卫生要求202
一、鸭配合饲料的质量要求202
二、饲料及添加剂卫生标准203
三、饲料的质量鉴定方法206
第二节配合饲料的质量控制207
一、饲料配方的质量控制207
二、原料的质量控制207
三、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208
四、配合饲料的安全贮存209
附录
一、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12年第23版)211
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232
三、肉用禽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238
四、允许作治疗使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残留的兽药241
五、禁止使用并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残留的兽药242
六、《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和常量元素部分)243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禽类营养宝典:从基础到精深》 概述 《禽类营养宝典:从基础到精深》并非一本专注于特定禽类养殖细分领域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旨在为广大禽类养殖者、畜牧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系统、深入的禽类营养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旨在搭建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并辅以丰富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理解禽类消化生理、营养需求、饲料原料的特性与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品种、养殖目的和生产环境,科学地设计与优化饲料配方,从而实现禽类健康生长、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通俗,理论联系实际,避免陷入具体某个养殖环节的细枝末节,而是着眼于提升读者对禽类营养学的整体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构成与章节安排 本书共分为十五章,内容涵盖了禽类营养学的方方面面,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第一章:禽类消化生理与营养代谢基础 本章将深入剖析禽类独特的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食道、嗉囊、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等器官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各类消化酶的来源、种类、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同时,详细阐述禽类机体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水等必需营养素的吸收、转运、利用和代谢途径。通过理解这些基础生理过程,为后续的饲料配方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章将特别强调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禽类在消化生理上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其消化吸收效率的影响。 第二章:禽类必需营养素详解 本章将系统梳理和深入讲解禽类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必需营养素。 能量营养素: 详细介绍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和脂肪(必需脂肪酸)在禽类能量代谢中的角色,包括其消化吸收、转化利用以及能量平衡的概念。阐述不同能量单位(如代谢能、净能)的计算与应用。 蛋白质与氨基酸: 深入探讨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禽类生长、生产和免疫系统中的核心作用。重点解析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地位,介绍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配比满足禽类氨基酸需求,降低蛋白水平,减少环境污染。 脂肪与脂肪酸: 细致讲解脂肪的组成、功能,特别是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对禽类健康、繁殖和产品品质的重要性。讨论不同来源脂肪的消化率与利用率差异。 维生素: 全面介绍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叶酸、生物素等)的功能、缺乏症、过量症以及在饲料中的常见来源和稳定性。强调维生素在能量代谢、免疫调抗、骨骼发育、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矿物质: 详细介绍宏量矿物质(钙、磷、钠、氯、钾、镁、硫)和微量矿物质(铁、锌、铜、锰、硒、碘、钴)在禽类体内的生理功能、吸收利用、排泄以及相互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重点突出钙磷比例、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机态与无机态)及其生物利用度。 水: 强调水在禽类生命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包括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排出以及消化吸收等方面。讨论影响禽类饮水量的因素,如环境温度、日粮干物质含量、采食量以及生理状态。 第三章:禽类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估与选择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禽类饲料的各类原料,从营养学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谷物类原料: 详细介绍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主要谷物的营养成分组成、能量值、氨基酸含量、抗营养因子(如植酸、非淀粉多糖)以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应用优势与局限。 饼粕类原料: 重点分析豆粕(大豆粕、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葵花籽粕等蛋白质原料的营养价值,包括粗蛋白含量、氨基酸谱、能量值、必需脂肪酸含量以及潜在的抗营养因子。 动物性蛋白质原料: 介绍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动物性蛋白的营养特点,包括其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同时探讨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如抗生素残留、病原微生物和潜在的免疫原性。 脂肪与油脂类原料: 讲解不同来源脂肪(如动物脂肪、植物油、脂肪粉)的能量值、脂肪酸组成、消化率以及在饲料中的作用,包括提高能量密度、改善适口性、减少粉尘等。 矿物质补充剂: 介绍各种无机盐类(如碳酸钙、磷酸氢钙、氯化钠)和微量元素化合物(如氧化锌、硫酸铜、硒酸钠)的营养特性、生物利用度以及在饲料中的添加原则。 维生素预混料: 讲解维生素预混料的组成、稳定性、添加量以及其在保证禽类维生素全面供应中的重要性。 其他辅助原料: 介绍膨润土、脱霉剂、酸化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酶制剂等在饲料配方中的功能和应用。 第四章:禽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本章将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禽类,细致分析其营养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雏禽期(0-4周): 强调此阶段幼禽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较低,对营养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配方应注重易消化、高营养密度,特别是高质量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易吸收的能量和全面的维生素矿物质。 育成期(5-18周): 此阶段禽类生长速度快,骨骼发育迅速,对能量、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配方应在保证生长速度的同时,注重体型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产蛋前期(20-30周): 随着性成熟和产蛋的开始,对钙、磷、蛋白质、总能量以及部分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大幅提高,以支持卵泡发育、蛋壳形成和产蛋活动。 产蛋高峰期(30-50周): 产蛋率最高,对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等营养素的需求也达到峰值。配方需要精确满足高峰期高强度的生产需求,维持蛋品质。 产蛋后期(50周以上): 产蛋率下降,对营养素的需求相对降低,但仍需保证维持体况和一定的产蛋性能。配方可适当调整,侧重于维持体能和健康。 肉禽( broiler)的生长阶段: 针对肉禽的快速生长特性,详细分析不同周龄(如0-7天、7-21天、21-35天、35-42天)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素的动态变化需求,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配方实现高生长速度、优良料肉比和良好的胴体品质。 第五章:禽类主要品种的营养特点与配方设计原则 本章将针对市场上主要的禽类品种,探讨其特定的营养需求和相应的配方设计原则。 蛋鸡: 侧重于蛋壳质量、蛋黄颜色、蛋清强度、产蛋率和繁殖性能的提升。 肉鸡: 关注生长速度、料肉比、胴体品质(胸肉率、脂肪含量)以及健康状况。 鸭: 深入分析不同类型肉鸭(如北京鸭、番鸭)和蛋用鸭的营养需求差异,包括其对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特定氨基酸(如蛋氨酸)的需求特点,以及在饲料中对粗纤维和矿物质的耐受性。 鹅: 探讨鹅的生长特性、抗病能力以及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特别是其早期生长阶段和肥肝生产中的营养调控。 其他特禽(如鹌鹑、火鸡): 简要介绍这些特禽的特殊营养需求,以及在饲料配方中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饲料配方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本章将系统介绍饲料配方设计的核心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营养需求评估: 介绍如何科学评估禽类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包括查阅饲养标准、参考文献、结合生产实践等。 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 强调建立或使用可靠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新和维护数据库。 线性规划配方软件应用: 详细介绍线性规划软件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原理、操作步骤、目标设定、约束条件设置以及结果分析。 非线性规划与优化算法: 简要介绍更高级的配方优化方法,以应对更复杂的营养需求和原料限制。 配方设计的优化考量: 讨论如何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兼顾成本、适口性、消化利用率、环境友好性以及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七章:抗营养因子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管理 本章将深入研究饲料原料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来降低其不利影响。 植酸及其影响: 详细介绍植酸对矿物质(钙、磷、锌、铁等)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及通过添加植酸酶等方法来降低其危害。 非淀粉多糖(NSPs)及其影响: 分析NSPs对饲料黏度、消化吸收的影响,以及通过添加外源酶(如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来改善其利用。 蛋白质抑制剂(如胰蛋白酶抑制剂): 介绍这些因子对蛋白质消化利用的影响,以及通过加热、发酵等加工工艺来钝化。 其他抗营养因子: 如棉酚、芥子油苷、单宁等,分析其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 第八章:饲料加工工艺对营养的影响 本章将探讨饲料的加工过程,如粉碎、混合、制粒、膨化等,如何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卫生状况以及禽类的采食和消化。 粉碎粒度: 分析不同粉碎粒度对能量利用、消化吸收、粉尘产生以及胃肠道健康的影响。 混合均匀度: 强调混合均匀度对营养素均匀分布的重要性,以及混合不均可能带来的问题。 制粒工艺: 介绍制粒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压力等因素对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的热稳定性影响,以及制粒对饲料适口性、储存和运输的影响。 膨化工艺: 探讨膨化对饲料的营养价值、可消化性、灭菌以及适口性的影响。 熟化与灭菌: 分析不同熟化和灭菌方式对饲料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效果,以及对营养素可能造成的损害。 第九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与选择 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选择原则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营养性添加剂: 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预混料等。 功能性添加剂: 酶制剂: 如植酸酶、木聚糖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用于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益生菌与益生元: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 有机酸: 调节肠道pH,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消化。 抗氧化剂: 保护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氧化,延长保质期,保护机体健康。 脱霉剂: 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降低其危害。 天然植物提取物: 如精油、黄酮类化合物等,用于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 着色剂: 用于改善蛋黄或禽体外观。 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强调根据禽类品种、生长阶段、生产目的、日粮构成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科学选择。 第十章:饲料的卫生与安全 本章将重点关注饲料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配方设计来保障禽类健康。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检测: 介绍常见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等)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 讨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饲料中的污染途径和控制方法。 重金属与农药残留: 分析饲料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来源、危害以及检测与控制。 饲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强调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出库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饲料保质期与储存: 探讨影响饲料保质期的因素,以及正确的储存方法。 第十一章:特殊情况下的营养调控 本章将针对禽类在特殊生理或环境条件下,其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需要进行的特殊调控。 应激管理: 探讨热应激、寒应激、运输应激、疫苗应激等对禽类营养代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营养调控策略,如增加抗氧化剂、维生素C、电解质等。 疾病期间的营养支持: 分析疾病对禽类消化吸收、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疾病期间提供易消化、高营养的饲料,促进康复。 繁殖性能的优化: 针对种禽,探讨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来提高受精率、孵化率、雏禽活力等。 淘汰禽的管理: 简要介绍淘汰禽在出售前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整。 第十二章:饲料配方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分析 本章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关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经济效益问题。 原料成本分析: 介绍如何对不同原料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估,选择性价比最优的原料组合。 目标成本设定: 如何根据市场价格和生产预期,设定合理的饲料目标成本。 优化配方以降低成本: 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原料比例、使用替代原料、精细化添加剂使用等方式来降低饲料成本。 经济效益评估: 通过料肉比、料蛋比、生产周期、死亡率等指标,对不同配方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第十三章:可持续禽业的营养策略 本章将探讨如何在禽类养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友好型饲料配方和资源高效利用。 减少营养素排泄: 如何通过精确配方、添加酶制剂等方式,减少氮、磷等营养素的排泄,降低环境污染。 高效利用饲料资源: 探讨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农业废弃物等作为饲料原料,降低对传统饲料资源的依赖。 改善禽类健康与福利: 强调通过营养管理来提升禽类自身免疫力,减少抗生素使用,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循环农业模式中的营养应用: 探讨如何在循环农业体系中,将禽类养殖与种植业等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十四章:禽类营养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当前禽类营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介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肠道健康与微生态调控: 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禽类健康和营养利用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等的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与营养: 介绍表观遗传学在理解营养与健康、生产性能之间关系中的应用。 精准营养与个体化营养: 探讨如何根据禽类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实现更精准的营养供给。 功能性营养素与免疫营养: 介绍一些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功能的营养素在饲料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营养配方中的应用: 展望AI技术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的潜力。 第十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典型的养殖案例,将前述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学习和借鉴。 不同品种、不同阶段的配方实例: 提供不同类型禽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典型饲料配方,并对其设计思路、原料选择、营养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解决常见生产问题的配方调整: 针对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料肉比升高、蛋壳质量差等常见生产问题,提供相应的配方调整建议。 现场诊断与配方优化: 引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现场诊断,并对现有配方进行优化。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全面性: 涵盖禽类营养学的核心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科学性与前沿性: 融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实践性与指导性: 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大量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帮助读者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严谨性与通俗性并重: 采用严谨的学术语言,但力求表达清晰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普适性: 虽未聚焦于特定禽类,但通过对各种禽类营养特点的阐述,能够为更广泛的禽类养殖提供指导。 目标读者 禽类养殖户、养殖企业技术人员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研究生 畜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饲料生产企业研发、技术人员 关注禽类养殖与营养学的广大从业者和爱好者 《禽类营养宝典:从基础到精深》将成为您在禽类营养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和知识源泉,助您在日益复杂的养殖环境中,实现更科学、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禽类生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看似枯燥的营养学讨论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不同地域的传统饲养智慧。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跨越地域和时代的“饲料文化交流录”。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欧洲不同地区如何利用乳清和啤酒糟来优化鸭子的羽毛光泽,以及亚洲某地如何通过特定海藻粉来提升蛋黄的色泽和风味。作者的广博见识体现在对不同文化中“好饲料”的定义的梳理上。它教会我的不是“一个”正确的配方,而是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配方在不同的环境下是正确的。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对比分析,让读者在构建自己的饲喂体系时,拥有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多的尝试空间,避免了陷入单一标准的教条主义。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有趣的知识探险,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寻找具体的“配方”来的,结果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利用”的深度探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如何利用农田的副产品——比如废弃的蔬菜边角料、过剩的豆类茎秆,通过特定的预处理方式(比如发酵、浸泡)来将其转化为高价值的鸭类营养源。它并没有直接给出“A克玉米粉加B克豆粕”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教导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当地的物产波动来动态调整饲喂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蛋白质来源多元化”的论述,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昆虫蛋白和水生植物蛋白的吸收率差异,用数据说话,但表达方式却异常的朴实易懂。这对于希望减少对外购饲料依赖、走自给自足路线的养殖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教我们的不是“怎么买”,而是“怎么找”和“怎么做”。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新颖,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或食材种类来分类,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型”的布局。比如,“如何应对夏季高温造成的食欲不振?”“幼鸭阶段如何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每一个章节都是针对一个养殖中的实际痛点来展开,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作者才娓娓道来应该调整哪些营养素的比例和形式。这种写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性。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资深专家的沉稳,但又不失亲切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手把手教你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其中关于微量元素吸收的讨论尤为精彩,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举例说明了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下,如何通过添加特定的天然矿物质载体(比如特定土壤或草木灰)来提高鸭子的吸收效率,提供了许多实验室数据之外的“田间智慧”。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是我见过所有养殖类书籍中最具“反主流”气质的。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图表或计算机生成的图片,所有的插图都是铅笔素描,精准地勾勒出各种原料的形态,比如不同成熟度的青草叶片、不同大小的蜗牛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慢下来,去观察和体会每一个食材本身的特性。其中关于“能量密度控制”的论述非常深入,它反复强调,过高的能量摄入对繁殖性能的长期影响,并提供了一系列替代高热量谷物的低GI(升糖指数)原料组合方案。这种“求稳不求快”的理念,非常适合那些追求鸭肉和鸭蛋品质而非单纯追求出栏速度的生产者。它挑战了市场普遍追求快速生长的风气,提倡一种更符合动物天性的慢养哲学。

评分

这本小册子简直是艺术品,封面设计充满了复古的温暖感,那种淡雅的米黄色和手绘风格的插图,让人一拿起来就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中叶的乡间小农场。内容上,它极其注重“喂养的哲学”而非单纯的营养学堆砌。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描绘了不同季节对鸭子的影响,比如春天的嫩芽该如何配比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鸭子的活力,秋天的谷物又该如何烘干存储才能保持其最佳风味。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充满了对自然节律的敬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食物的质地”的章节,详细探讨了不同碾磨程度的谷物对鸭子消化系统的细微影响,甚至建议了如何通过调整湿度来改变饲料的口感,让鸭子吃得更开心。这已经超越了实用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精细养殖的美学层面,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阳光下,精心为自己的鸭群准备晚餐的农场主。读完后,我对养鸭这件事的理解都变得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