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獸醫學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獸醫學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元亮 編
圖書標籤:
  • 中獸醫學
  • 獸醫
  • 動物醫學
  • 傳統醫學
  • 中醫藥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規劃
  • 獸藥
  • 動物疾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750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696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9
字數:50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獸醫學》分四篇係統介紹瞭中獸醫學的理、法、方、藥理論和技術。一篇為基礎理論,介紹瞭陰陽、五行、髒腑、氣血津液、經絡、病因、病機等學說的理論及臨床應用;第二篇為中藥與方劑,介紹瞭中藥的采收、炮製、性能、配伍和方劑的組成、劑型、劑量、用法等理論,15類常用中藥的基原、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量,17類常用方劑的處方、用法、功能、方解和主治;第三篇為針灸,介紹瞭獸醫針灸工具、針灸穴位、針灸基本操作、針術、灸術、其他針灸術等理論,馬、牛、豬、犬的常用針灸穴位和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處方;第四篇為臨床診療,介紹瞭中獸醫診法(望、聞、問、切)、辨證(八綱、髒腑、氣血津液、六經、衛氣營血)、防治法則(預防、治則、治法)等理論,傢畜脾胃、心肺、肝腎和其他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前言
緒論 1
一、發展源流 1
一、主要內容 4
三、基本特點 5
四、學科優勢 6
五、學習方法 7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 10
第一節 陰陽學說 10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10
二、陰陽的相互關係 11
三、陰陽學說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12
第二節 五行學說 1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4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15
三、五行學說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15
第二章 髒腑 18
第一節 五髒 18
一、肝 18
二、心 20
三、脾 21
四、肺 21
五、腎 23
第二節 六腑 24
一、膽 24
二、小腸 24
三、胃 24
四、大腸 25
五、膀胱 25
六、三焦 25
第三節 髒腑之間的關係 26
一、髒與髒 26
二、腑與腑 27
三、髒與腑 28
第三章 氣血津液 29
第一節 氣 29
一、氣的概念 29
二、氣的生成和分類 29
三、氣的運動 30
四、氣的生理功能 31
第二節 血 31
一、血的概念 31
二、氣的生成和循行 31
三、血的生理功能 32
第三節 津液 32
一、津液的概念 32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3
三、津液的牛理功能 33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33
一、氣與血 33
二、氣與津液 34
三、血與津液 34
第四章 經絡 35
第一節 經絡係統的組成 35
一、經脈 35
二、絡脈 36
三、連屬體係 36
第二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36
一、十二經脈 36
二、奇經八脈 37
第三節 經絡的主要作用 38
一、生理作用 38
二、病理作用 39
三、在病證防治中的作用 39
第五章 病因病機 40
第一節 病因 40
一、外感緻病因素 41
二、內傷緻病因素 45
三、其他緻病因素 47
第二節 病機 48
一、邪正消長 48
二、陰陽失調 49
三、升降失常 49
第二篇 中藥與方劑
第六章 中藥方劑概論 52
第一節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52
一、藥材采收 52
一、産地加工 53
三、貯藏 53
第二節 中藥炮製 54
一、炮製目的 54
二、炮製方法 54
第三節 中藥性能 57
一、四氣五味 57
二、升降浮沉 59
二、歸經 60
四、毒性 60
第四節 配伍禁忌 61
一、配伍 61
二、禁忌 62
第五節 方劑的組成和變化 63
一、方劑的組成 63
二、方劑的變化 64
第六節 劑型、劑量和用法 65
一、劑型 65
一、劑量 66
三、用法 67
第七章 汗和溫清方藥 68
第一節 解錶方藥 68
一、辛溫解錶藥 68
麻黃68桂枝69防風69
荊芥69紫蘇葉69細辛70
白芷70辛夷70蒼耳子70
生薑70
二、辛涼解錶藥 71
薄荷71柴鬍71升麻71
蟬蛻71葛根71桑葉72
菊花72牛蒡子72
三、辛溫解錶方 72
麻黃湯72桂枝湯72
荊防敗毒散73
四、辛涼解錶方 73
銀翹散73桑菊飲73
柴葛解肌散74雙黃連口服液74
第二節 和解方 74
小柴鬍湯74逍遙散74
四逆散75痛瀉要方75
半夏瀉心湯75
第三節 溫裏方藥 76
一、溫裏藥 76
附子76乾薑76肉桂76
吳茱萸77小茴香77高良薑77
艾葉77花椒77蓽澄茄78
二、溫中散寒方 78
理中湯78吳架萸湯78
茴香散78溫脾散79
桂心散79
三、迴陽救逆方 79
四逆湯79參附湯79
四、溫經散寒方 80
丁香散80陽和湯80
第四節 清熱方藥 80
一、清熱瀉火藥 81
石膏81知母81梔子81
夏枯草81淡竹葉82蘆根82
二、清熱涼血藥 82
生地黃82牡丹皮82 白頭翁82
玄參83水牛角83紫草83
白茅根83
三、清熱燥濕藥 83
黃連83黃芩84黃柏84
龍膽84苦參84秦皮85
四、清熱解毒藥 85
金銀花85連翹85
紫花地丁85蒲公英85
闆藍根86大青葉86
射乾86 豆根86
黃藥子86白藥子87
穿心蓮87
五、清熱解暑藥 87
香薷87荷葉87 白扁豆87
六、清虛熱藥 88
青蒿88地骨皮88鬍黃連88
七、清熱瀉火方 88
白虎湯88洗心散88
清肺散89清胃散89
八、清熱涼血方 89
清營湯89犀角地黃湯89
清瘟敗毒飲90
九、清熱解毒方 90
黃連解毒湯90鬱金散90
五味消毒飲90三子散90
消黃散91公英散91
葦莖湯91
十、清熱燥濕方 91
白頭翁湯91龍膽瀉肝湯92
菌陳蒿湯92通腸芍藥湯92
止痢散92
十一、清熱解暑方 93
香薷散93清暑散93
十二、清虛熱方 93
青蒿鱉甲湯93
第八章 下消痰濕方藥 94
第一節 瀉下方藥 94
一、攻下藥 94
大黃94芒硝95
番瀉葉95巴豆95
二、潤下藥 95
火麻仁95鬱李仁96
蜂蜜96食用油96
三、峻下逐水藥 96
牽牛子96下金子96大戟97
甘遂97芫花97高陸97
四、攻下方 97
大承氣湯97木檳硝黃散98
無失丹98馬價丸98
五、潤下方 98
當歸蓯蓉湯98豬膏散99
六、峻下逐水方 99
大戟散99
第二節 消導方藥 99
一、消導藥 99
神麯99山楂100麥芽100
雞內金100萊菔子10C
二、消導方 100
麯蘖散100消積散101
保和丸101木香導滯丸101
第三節 化痰止咳平喘方藥 101
一、溫化寒痰藥 102
半夏102天南星102
鏇覆花102白前103
二、清化熱痰藥 103
貝母103瓜蔞103火花粉103
桔梗104前鬍104
三、止咳平喘藥 104
杏仁104紫菀104款鼕花104
百部105馬兜鈴105葶藶子105
枇杷葉105白果105
四、溫化寒痰方 106
二陳湯106半夏散106
五、清化熱痰方 106
百閤散105辛夷散106
六、止咳平喘方 107
止嗽散107麻杏石甘湯107
清燥救肺湯107蘇子降氣湯107
第四節 祛濕方藥 108
一、祛風濕藥 108
羌活108獨活108威靈仙108
木瓜109桑寄生109秦艽109
五加皮109烏梢蛇109防己110
槁本110馬錢子110稀薟草110
路路通110絲瓜絡111伸筋草111
二、利濕藥 111
茯苓111豬苓111澤瀉111
車前子112滑石112木通112
通草112瞿麥113茵陳113
薏苡仁113金錢草113
海金沙113地膚子113
萹蓄114**114
燈心草114
三、化濕藥 114
藿香114佩蘭114蒼術115
豆蔻115草豆蔻115
四、祛風濕方 115
獨活散115防風散115
獨活寄生湯116
五、利濕方 116
滑石散116五苓散116
八正散116五皮飲117
六、化濕方 117
藿香正氣散117平胃散11
第九章 氣血補澀方藥 118
第一節 理氣方藥 118
一、理氣藥 118
陳皮118青皮119香附119
木香119厚樸119砂仁119
烏藥120枳實120丁香120
草果120檳榔120赭石121
二、理氣方 121
橘皮散121三香散121
越鞠丸121
第二節 理血方藥 122
一、活血祛瘀藥 122
川芎122丹參122益母草123
桃仁123紅花123牛膝123
王不留行123赤芍124乳香124
沒藥124延鬍索124無靈脂124
三棱125莪術125鬱金125
虎杖125土鱉蟲125水蛭126
自然銅126
二、止血藥 126
白及126仙鶴草126棕櫚126
三七127蒲黃127 血餘炭127
大薊127小薊127側柏葉128
地榆128槐花128茜草128
血竭128
三、活血祛瘀方 129
桃紅四物湯129血府逐瘀湯129
跛行鎮痛散129紅花散129
生化湯130通乳散130
白術散130
四、止血方 130
十黑散130秦艽散131槐花散131
第三節 補虛方藥 131
一、補氣藥 132
人參132黨參132黃芪132
山藥133 白術133甘草133
大棗133
二、補血藥 134
當歸134白芍134熟地黃134
何首烏134阿膠134
三、滋陰藥 135
沙參135天鼕135麥鼕135
百閤135石斛136女貞子136
鱉甲136枸杞子136黃精136
玉竹137山茱萸137
四、助陽藥 137
巴戟天137肉蓯蓉137
淫羊藿137益智仁138
補骨脂138杜仲138
續斷138菟絲子139
骨碎補139鎖陽139
葫蘆巴139蛤蚧139
五、補氣方 140
四君子湯140參苓白術散140
補中益氣湯140
六、補血方 140
四物湯140歸芪益母湯141
炙甘草湯141透膿散141
七、滋陰方 141
六味地黃湯141百閤同金湯141
生脈散142
八、助陽方 142
腎氣丸142巴戟散142
第四節 收澀方藥 143
一、澀腸止瀉藥 143
烏梅143訶子143肉豆蔻143
石榴皮144五倍子144
二、斂汗澀精藥 144
五味子144牡蠣144
浮小麥145金櫻子145
桑螵蛸145芡實145
麻黃根145蓮須145
沙苑子146
三、澀腸止瀉方 146
烏梅散146四神丸146
四、斂汗澀精方 146
金鎖固精湯146牡蠣散14
玉屏風散147
第十章 平安蟲瘡方藥 148
第一節 平肝方藥 148
一、平肝明目藥 148
石決明148決明子148木賊149
榖精草149密濛花149
青葙子149夏枯草149
二、平肝熄風藥 150
天麻150鈎藤150
全蠍150蜈蚣150
僵蠶100蔓荊子151
地龍151天竺黃151
白附子151
三、平肝明同方 151
決明散151洗肝散152
四、平肝熄風方 152
韆金散152牽正散152
鎮癇散15

前言/序言


《中獸醫學》 前言 在中醫藥悠久而輝煌的曆史長河中,獸醫學作為其重要分支,同樣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與動物的生産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纍和發展齣一套獨具特色的診療體係,即中獸醫學。它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豐富的治療經驗和療效顯著的方藥,為保障傢畜健康、促進農業發展、豐富人民生活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畜牧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動物疫病防治、健康養殖提齣瞭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人們對食品安全、動物福利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強。在此背景下,繼承和發展中獸醫學,發揮其在綠色、安全、高效方麵的優勢,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獸醫學》正是基於這一時代需求應運而生。 本教材在吸取曆代中獸醫學經典著作精華的基礎上,結閤現代獸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係統、全麵、深入地闡釋中獸醫學的核心理論、基本原理、診斷方法、治療原則和常用方藥。我們希望通過本教材的編寫,能夠為廣大中獸醫學專業的學生以及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提供一部權威、實用、與時俱進的學習和參考用書。 第一部分:中獸醫學概述 第一章:中獸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萌芽與實踐: 追溯中獸醫學的起源,可以發現其與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息息相關。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在與動物的長期相處中,通過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疾病錶現,以及采食某些植物後的反應,初步認識到動物的生理病理規律。古代文獻如《神農本草經》等雖然主要記錄瞭人類用藥,但也隱約可見動物用藥的萌芽。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對動物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需求日益迫切,為中獸醫學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經典著作的形成: 曆代中醫經典著作中,部分內容涉及動物疾病的診療,如《黃帝內經》中的“五常之道”等理論,雖然主要針對人體,但其辨證論治的思想對後世中獸醫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真正標誌著中獸醫學獨立學科發展的,是齣現瞭一批專門論述動物疾病的著作。其中,最早且最具代錶性的包括三國時期[唐·孫思邈]的《韆金方》中的《韆金翼方》附《牛馬方》,係統地記載瞭馬、牛等傢畜的常見病癥及其治療方法。之後,宋代的《斯辰集》,元代的《養馬經》,明代的《獸醫指南》等,以及清代的《醫宗金鑒》附《獸醫》、《執金口訣》等,都對中獸醫學的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形成瞭相對完整的理論體係和臨床經驗。 理論體係的構建: 中獸醫學的理論體係是在繼承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基礎上,結閤動物的生理病理特點而形成的。其核心包括: 陰陽五行學說: 運用陰陽的對立統一、五行的相生相剋來解釋動物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傳變規律。 藏象學說: 闡述動物體內各髒腑(心、肝、脾、肺、腎等)的生理功能、病理聯係,以及它們與外界環境、情誌、飲食等因素的關係。 氣血津液理論: 解釋動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以及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代謝異常與疾病的關係。 病因病機學說: 總結動物疾病的發生原因(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及其在體內的病理機製,如邪正鬥爭、髒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等。 病癥診斷與辨證論治: 強調“四診”(望、聞、問、切,在獸醫實踐中常結閤觸、嗅、聽等)在動物疾病診斷中的應用,以及“八綱”(陰陽、錶裏、虛實、寒熱)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等辨證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製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如扶正祛邪、調和陰陽、補虛瀉實等)和治療方藥。 現代發展與挑戰: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獸醫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與現代獸醫學相結閤,拓展其應用領域。現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藥理成分與作用機製研究: 對傳統中藥材進行現代藥理學、藥化分析,揭示其有效成分及其治療疾病的分子機製。 臨床療效評價: 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設計科學的臨床試驗,客觀評價中獸藥的療效,為中獸藥的規範化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新劑型與新療法開發: 研發中獸藥的新劑型(如注射劑、顆粒劑、預混劑等),以適應規模化養殖的需求,並探索中西醫結閤、針灸、推拿等綜閤療法。 理論現代化: 運用現代科學語言和研究方法,重新闡釋中獸醫學的理論,使其更易於被現代科技接受和理解。 麵臨的挑戰: 盡管成就顯著,但中獸醫學仍麵臨一些挑戰,如部分理論的解釋尚待完善,規範化、標準化體係建設有待加強,中獸藥在特定疫病防治中的優勢尚未完全發揮,以及部分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等。 第二章:中獸醫學的理論基礎 陰陽學說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介紹陰陽的相對性、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等基本原理,並闡述其在解釋動物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如體溫的恒定、機體代謝的動態平衡),病理狀態(如熱證、寒證、虛證、實證)以及疾病的傳變(如從陽轉陰、從陰轉陽)中的作用。例如,陽氣不足則錶現為寒象,陰氣偏盛則錶現為熱象;疾病初起多屬陽證、實證、熱證,後期則可能轉為陰證、虛證、寒證。 五行學說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闡釋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所構成的係統,以及五行之間的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相剋(如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關係。在中獸醫學中,五行被用來類比和解釋動物各髒腑之間的生理聯係、病理影響以及疾病的傳變。例如,肝屬木,心屬火,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可能影響心的生理功能(木火相生);脾屬土,腎屬水,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日久則可能損傷腎陽(土剋水,母病及子)。 藏象學說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詳細闡述動物體內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腦、髓、血、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五髒: 心: 主血脈,藏神誌,是生命活動的中心。心氣不足可導緻心悸、乏力;心火亢盛可緻煩躁不安。 肝: 主疏泄,藏血,主筋,開竅於目。肝氣鬱結可緻食欲不振、情緒不寜;肝陽上亢可見眼斜、運動失調。 脾: 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常,導緻腹瀉、水腫;脾不統血可引起鼻齣血、便血。 肺: 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主皮毛。肺氣虛則咳嗽、呼吸睏難;肺熱則發熱、咳黃痰。 腎: 主藏精,主骨,生髓,通於腦,其華在發(對某些動物而言)、開竅於耳及二陰。腎精虧虛可緻發育遲緩、繁殖能力下降;腎陽不足則畏寒肢冷、腰膝酸軟。 六腑: 膽(主決斷)、胃(主受納、腐熟)、小腸(主受盛、化物)、大腸(主傳導、糟粕)、膀胱(主貯尿、排尿)、三焦(運行水榖、通行元氣)。六腑的功能異常主要錶現為傳導、吸收、排泄等方麵的障礙。 奇恒之腑: 腦(主髓)、髓(充養骨骼、腦髓)、血(濡養全身)、脈(運行血液)、膽(藏精汁)、女子胞(主生殖)。 氣血津液理論在中獸醫學中的應用: 氣: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中獸醫學中的“氣”包含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分彆主宰著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麵,如動力、防禦、營養等。氣虛則動力不足,錶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肢體乏力。 血: 是運行於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血的功能在於濡養全身,滋潤髒腑,承載和運輸氣。血虛則齣現貧血、皮膚黏膜蒼白、毛發枯燥等。 津液: 是指人體內除血以外的所有正常水液,包括汗、涕、唾、淚、尿、關節滑液、淋巴液等。津液的功能在於滋潤、濡養。津液不足則齣現口渴、皮膚乾燥、鼻孔乾澀等。 病因與病機: 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之氣)。這些緻病因素是動物疾病最常見的外部原因。例如,風邪易引起感冒,寒邪易緻風濕痹痛,暑邪易發熱、中暑。 內傷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情誌過度、持久,會擾亂氣機,損傷髒腑。例如,長期的恐懼可能傷腎,突然的驚嚇可能傷心。 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偏食、過食生冷或辛辣之品,會損傷脾胃,導緻消化功能紊亂。 勞倦過度: 長期過度勞纍、睡眠不足,會耗傷氣血、損傷髒腑功能。 外傷跌撲: 跌打損傷,直接造成形體損傷,氣血阻滯。 病機: 指疾病發生、發展、傳變的內在規律和機製。主要包括邪正鬥爭、髒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失常、病理産物(如痰、飲、瘀血、水腫、毒邪)的生成與演變等。 第三章:中獸醫學的診療方法 四診(望、聞、問、切)在動物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望診: 觀察動物的整體神態、精神狀況、體型肥瘦、姿勢動態、被毛色澤、黏膜顔色、舌象、分泌物(如鼻涕、眼屎、糞便、尿液)等。例如,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糞便稀薄可能提示脾胃虛寒;舌質紅絳、苔黃膩可能提示體內有熱毒。 聞診: 聽動物的呼吸、咳嗽、噯氣、呃逆等聲音,以及嗅其身體、呼吸、排泄物的氣味。例如,呼吸急促、喘鳴可能與肺病有關;糞便臭穢可能提示腸道感染。 問診: 通過對飼養人員的詢問,瞭解動物的發病經過、臨床癥狀、飲食飲水、排便排尿情況、精神狀態變化、治療情況等。雖然動物不能直接迴答,但通過飼養者的描述,可以獲取重要的病史信息。 切診: 脈診: 觸摸動物橈動脈、足背動脈、耳緣靜脈搏動,或感知動物體溫、皮膚的異常。不同動物的脈搏強弱、快慢、節律各有特點,通過脈象可以判斷病情寒熱、虛實。 觸診: 觸摸動物的體錶溫度、有無腫塊、壓痛、腹部是否脹滿、有無積液等。 辨證論治: 八綱辨證: 陰陽: 區分病情的寒熱虛實。陽證多見熱象(高熱、紅、快、實),陰證多見寒象(低熱或不發熱、白、慢、虛)。 錶裏: 區分病變的淺深。錶證多見於皮毛、腠理,癥狀較輕(如發熱、咳嗽、鼻塞);裏證則涉及髒腑,病情較重(如腹痛、嘔吐、腹瀉)。 虛實: 區分正氣(抗病能力)的強弱和病邪的盛衰。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或內生病理因素(如痰、食積)引起,正氣未衰,錶現為精力充沛但癥狀明顯(如高熱、脈洪有力、腹脹、疼痛);虛證則多由久病、勞倦、先天不足引起,正氣虛損,錶現為精力不足,癥狀隱晦(如倦怠、食欲不振、脈細弱、麵色蒼白)。 寒熱: 區分病邪的性質。寒證多由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所緻,錶現為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脈沉遲;熱證多由熱邪侵襲或陰虛陽亢所緻,錶現為發熱、口渴、尿赤便秘、脈洪數。 髒腑辨證: 結閤望、聞、問、切所得的癥狀和體徵,分析各髒腑的病變,判斷疾病發生在哪一髒腑,以及該髒腑的功能狀態。 六經辨證(主要應用於某些特定疾病,如溫病): 藉鑒中醫溫病學說,用於分析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髒腑的傳變規律。 治則治法: 扶正祛邪: 扶助機體正氣,驅除病邪。 調和陰陽: 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補虛瀉實: 根據虛實辨證,采用補法或瀉法。 清熱解毒、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等。 中獸藥的運用: 君臣佐使配伍原則: 解釋藥物在方劑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配伍達到增強療效、減輕毒副作用的目的。 常用中藥的性味歸經: 介紹常用中獸藥的性(寒、熱、溫、涼)、味(辛、甘、酸、苦、鹹)、歸經(入心、肝、脾、肺、腎等髒腑)等基本屬性,以及這些屬性與藥效的關係。 方劑的組成與加減: 講解經典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以及在具體臨床實踐中如何根據動物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 第二部分:中獸藥學 第四章:中獸藥的性味歸經與功效 性味與功效的關係: 詳細闡述藥物的“性”(寒熱溫涼)和“味”(辛甘酸苦鹹)如何決定其臨床功效。例如,性寒味苦的藥物多用於清熱瀉火;性溫味辛的藥物多用於溫裏散寒、發錶散邪;甘味藥物多有補益、緩急止痛作用。 藥物的歸經: 介紹藥物進入人體後主要作用於哪些髒腑經絡。例如,進入肺經的藥物多能治療咳嗽、咳喘;進入肝經的藥物多能治療肝病、眼疾;進入脾經的藥物多能健脾、止瀉。 常用中獸藥的分類與功效: 解錶藥: 用於治療外感錶證,如發熱、惡寒、咳嗽、鼻塞等。例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 清熱藥: 用於治療熱證,如發熱、口渴、煩躁、紅腫等。例如,金銀花、連翹、黃連、黃芩、闆藍根等。 瀉下藥: 用於治療便秘、積滯等。例如,大黃、芒硝。 祛風濕藥: 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等。例如,獨活、羌活、杜仲、續斷等。 化痰止咳平喘藥: 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例如,半夏、陳皮、款鼕花、紫菀等。 理氣藥: 用於調理氣機,治療氣滯引起的腹脹、疼痛等。例如,木香、砂仁。 消食藥: 用於治療食積不化,食欲不振。例如,山楂、麥芽。 補益藥: 用於治療髒腑虛損、氣血不足等。例如,人參、黃芪、熟地黃、白術、茯苓等。 活血化瘀藥: 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腫塊、肢體麻木等。例如,丹參、桃仁、紅花。 安神藥: 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驚悸等。例如,酸棗仁、柏子仁。 解毒藥: 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疔瘡等。例如,蒲公英、紫花地丁。 (本章將對上述各類藥物進行詳細介紹,包括其性味歸經、主要功效、臨床應用、使用注意事項以及部分代錶性方劑。) 第五章:常用中獸藥方劑 方劑的組成原則: 深入解析君臣佐使在方劑配伍中的具體體現。 經典方劑的運用: 麻黃湯: 治療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 桂枝湯: 治療風寒感冒,發熱,汗齣惡風,鼻塞流涕。 白虎湯: 治療熱病高熱,大渴,汗齣,脈洪大。 承氣湯類(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治療實證積滯,腹脹便秘。 歸脾湯: 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健忘、食少。 補中益氣湯: 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引起的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內髒下垂。 玉屏風散: 治療錶虛,易感冒,汗多。 (本章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經典方劑,對其組成、功用、主治、方解、配伍特點、加減變化以及臨床應用進行詳細講解,涵蓋感冒、內傷、脾胃病、呼吸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等常見病癥。) 第三部分:中獸醫臨床各科 第六章:中獸醫內科 內科常見病癥的中醫辨證論治: 感冒(風寒感冒、風熱感冒): 辨證施治,如風寒感冒用辛溫解錶,風熱感冒用辛涼解錶。 咳嗽(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痰濕咳嗽、陰虛咳嗽): 區分病因病機,選擇宣肺止咳、清肺化痰、健脾化痰、滋陰潤肺等治法。 泄瀉(傷食泄瀉、脾胃虛寒泄瀉、濕熱泄瀉): 調整脾胃功能,根據寒熱虛實,分彆采用消食導滯、溫中健脾、清熱利濕等方法。 便秘(食滯便秘、陽明腑實便秘、脾腎陽虛便秘): 辨明病因,采用通腑瀉下、溫陽通便等方法。 嘔吐(寒濕嘔吐、濕熱嘔吐、脾胃虛寒嘔吐): 調理胃氣,根據寒熱虛實,分彆采用溫中散寒、清熱和胃、健脾止嘔等方法。 (本章將深入分析這些疾病在中醫理論下的病因、病機,並結閤實際病例,詳細講解辨證過程、治則治法、方藥選擇及用法。) 第七章:中獸醫外科 外科常見病癥的中醫辨證論治: 瘡瘍腫毒: 早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階段,采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托毒生肌等治法。 乳腺炎: 辨證論治,如急性乳腺炎多為熱毒壅盛,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慢性乳腺炎可能涉及氣滯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皮膚病(如濕疹、癬): 根據濕疹的濕熱、風濕等不同證型,以及癬的毒邪侵襲,辨證施治,選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殺蟲等藥物。 (本章將重點介紹瘡瘍腫毒等外科常見病的中醫認識,包括其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則治法,以及常用的外用藥和內服藥。) 第八章:中獸醫骨傷科 骨傷科常見病癥的中醫辨證論治: 骨摺: 強調“治骨先治血,血行骨自生”,並結閤辨證分型,采用活血化瘀、接骨續筋、補益肝腎等方法。 脫位: 采用整復復位,輔以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等中藥。 跌打損傷(筋骨扭傷): 早期治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後期治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本章將闡述骨傷科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如“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等,並詳細介紹骨摺、脫位、扭傷等常見病癥的辨證論治原則和具體方藥。) 第九章:中獸醫婦科與産科 婦科常見病癥的中醫辨證論治: 不孕不育: 辨析卵巢功能減退、輸卵管阻塞、子宮發育不良等中醫病機,采用溫腎健脾、活血調經、疏肝理氣等治法。 子宮內膜炎: 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等病機,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難産: 氣滯、血瘀、胎位不正等原因,采取調氣血、破瘀滯、助分娩等方法。 産後感染: 辨證論治,如熱毒壅盛治以清熱解毒,氣血虛弱治以益氣養血。 産科常見病癥的中醫辨證論治: 胎衣不下: 氣滯血瘀、子宮收縮乏力,治以活血通經、促進宮縮。 産後齣血: 氣虛、血虛、血熱等原因,治以益氣攝血、補血止血、清熱涼血。 (本章將詳細介紹生殖係統疾病和産科疾病的中醫認識,包括其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則治法,並提供相應的經典方劑和單方。) 第十章:中獸醫針灸與推拿 針灸學基礎: 介紹經絡、穴位、針刺手法等基礎知識。 常用穴位及其主治: 針對常見動物疾病,介紹具有治療作用的重點穴位,如百會、大椎、關元、足三裏、陽陵泉等。 針灸治療常見病癥: 肢體麻木、疼痛: 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消化係統疾病: 調理脾胃,健脾和胃。 神經係統疾病: 鎮靜安神,調整神經功能。 推拿學基礎: 介紹推拿的基本手法和作用。 推拿治療常見病癥: 按摩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 調理消化功能,治療腹瀉、便秘。 改善動物精神狀態,緩解應激。 (本章將係統介紹中獸醫針灸、推拿的基本理論、操作技術、常用穴位或手法,並結閤實際案例,講解其在治療各種常見動物疾病中的應用。) 結語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獸醫學》的編寫,是希望能夠為推動中獸醫學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們深知,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中獸醫學的研究和實踐仍有廣闊的空間。我們鼓勵廣大學子在學習本教材的基礎上,深入鑽研,勤於實踐,不斷探索中獸醫學的奧秘,使其在現代獸醫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期待,通過本教材的學習,能夠培養齣一批既懂中醫理論,又掌握現代獸醫技術,並且具有創新精神的中獸醫人纔,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動物健康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做齣新的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著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子專業和厚重感,讓人一上手就覺得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入門讀物。封麵選用的紙張質感也很考究,摸上去帶著微微的紋理,仿佛能感受到歲月沉澱下來的中醫藥古韻。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相當用心,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使得復雜的圖錶和文字內容能夠清晰地分層呈現。尤其是那些經典醫案的引用部分,字體會特意做一些變化,使得重點更加突齣,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反復查閱和對比的學習者來說,這種細微的用工簡直是福音。翻閱起來,不會有那種廉價書籍的刺鼻油墨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淡的書墨香,讓人更容易沉浸到知識的海洋中去。整體來看,作為一套麵嚮高等教育的規劃教材,它在視覺傳達和物理形態上,已經完成瞭對學科嚴肅性的完美詮釋,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瞭非常積極和尊重的基調。

評分

從學術規範和現代教學法的角度來看,這套教材的整閤能力非常齣色。它沒有固步自封於傳統,而是巧妙地將現代動物生理學、病理學的知識體係,作為理解中獸醫學理論的橋梁。例如,在闡述“寒濕鬱遏”的概念時,書中會輔以現代免疫學和循環係統對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進行對比分析,使得那些初次接觸傳統理論的讀者能夠迅速建立起認知錨點。此外,教材中大量使用的流程圖、概念樹狀圖和重點提示框,極大地優化瞭知識的結構化記憶過程。這錶明編撰者深刻理解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信息接收模式,他們並未犧牲內容的深度,而是通過現代化的視覺工具,提升瞭學習效率。這種對傳統與現代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得這本教材不僅是學科學習的基石,更是一份跨越時代的中獸醫知識整閤報告。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內容的邏輯組織和知識的遞進關係上,處理得極其精妙,幾乎找不到明顯的跳躍感。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個病癥和方劑,而是從最基礎的“氣血津液”理論在動物體內的特殊體現講起,層層深入,直至復雜慢性病的辨證論治。比如,初學階段對“四診閤參”在馬、牛、犬等不同物種間的側重點差異,作者沒有采用生硬的錶格對比,而是通過幾個貫穿始終的案例,讓讀者在實際應用中去體會這些微妙的差彆。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培養瞭讀者的臨床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理論條文。尤其欣賞它對古代經典原文的引用,不僅給齣瞭現代的解釋,還附帶瞭對古代語境的解析,避免瞭現代理解偏差。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每一次的閱讀體驗都像是在與古代名師進行跨時空的對話,讓人感覺自己獲取的知識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真知,而非曇花一現的新潮理論。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這套教材真正做到瞭“實用性”與“理論深度”的完美平衡。很多中獸醫學的教材往往過於偏嚮理論的哲學探討,使得初學者在麵對真實的臨床病例時感到無從下手;或者反過來,隻是一本“萬用方劑手冊”,缺乏深層次的機理闡述。但這本書顯然不是如此。它在講解瞭某一特定髒腑功能失調後,會立刻緊接著展示數個不同動物模型下,相似病癥的辨證思路圖譜。而且,它對炮製學在獸藥製劑中的應用討論也非常到位,比如某種草藥如何根據動物的食性或體錶結構特點進行調整,這些細節的體現,無疑是為臨床實踐鋪平瞭道路。每一次學習完一個章節,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對如何運用中獸醫的智慧去解決實際動物健康問題的信心得到瞭顯著增強,這種知行閤一的教學設計,是其最大的亮點之一。

評分

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引證體係之龐大,著實讓人肅然起敬,看得齣編撰團隊在這方麵下瞭血本。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論點背後,都能找到確切的齣處,無論是古代醫籍,還是近代國內外最新的獸醫研究報告,都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引用。這對於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學術研究至關重要,它提供瞭一條清晰可循的求證路徑,避免瞭在學習過程中産生“這是誰說的?”的疑問。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介紹一些爭議性較大的理論或療法時,並沒有采取一言堂的作風,而是公正地列舉各方觀點,並引導讀者思考其局限性與適用範圍。這種開放且批判性的學術態度,正是高等教育教材所應具備的品質。它教會我們如何帶著審慎的眼光去吸收知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有結論,這對於培養未來優秀的獸醫師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評分

一、辛溫解錶藥 第三節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防風 第二u節 gJ一、津液的概念 第一篇 二、五行的相互關係 溫裏方藥 四逆湯 病因 解錶方藥 石膏 理中湯 細辛 陰陽Y五行 二、産地加工 汗和溫清方藥 麻黃 第一節 四逆散 麻黃湯 蒼耳子 二J、五行的相互關係 紫蘇k葉 逍遙散 藥材采收及加工貯藏 第二節 四逆散 第二節 第五節 三、在病證u防治中的作用 w第六節 第xx五y節 二y、五行的相互關係 血 三、歸經 清熱方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