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龚鹏程讲佛
定价:58元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6078894
字数:
页码:4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A124
编辑推荐
 《龚鹏程讲佛》对于佛教与文学、儒学关系的*精密的论证与梳理,资料庞博翔实,逻辑周详,文采浩然,令人惊叹。
内容提要
《龚鹏程讲佛》首论学佛与佛学之不同,尔后据佛教史,着重讨论历史上佛教与文学、与儒教之互动关系,如唐代的文人与佛教、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李商隐与佛教、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宋代论学诗与参禅、明代袁中郎与佛教、达摩《易筋经》与佛教等;另一部分为对佛教社会面向的研究,如关于佛教饮食伦理的争论、佛教模式及义理与企业管理、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两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目录
“三教论衡”自序
一 佛学与学佛
二 孔颖达《周易正义》与佛教
(一)绪论
(二)三教讲论
(三)参用佛义
(四)斥佛之误
三 成玄英《庄子疏》与佛教
(一)与郭象注不同的*部道教庄子解
(二)成玄英注疏诸书所显示的两个方向
(三)由其吸收佛学看唐初道教义理之新发展
(四)由其贬抑儒家论成疏之诠释情境与策略
(五)成玄英治身与治国合一的理论结构
四 唐代的文人与佛教
(一)文人与佛教关系
(二)文人的儒佛关系
(三)文人的佛道关系
(四)有待健全的论域
五 李商隐与佛教
(一)李商隐学佛的经过
(二)李商隐学佛的原因
(三)李商隐与僧佛有关的诗作
(四)结语
六 晚唐的禅宗与道教
(一)论易卜
(二)谈鬼神
(三)说心通
(四)参同契
(五)唐末禅宗发展史的一种解释
七 释“学诗如参禅”——兼论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
(一)本文研究之观点与方法
(二)宋代诗学之理论结构
(三)转识成智的几种途径
八 袁中郎的佛教与文学
(一)不被人知的袁中郎
(二)参究人天性命之学
(三)受用处在破执任性
(四)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五)才性生命的转向与修持
(六)鼓吹西方弥勒净
(七)端重自守以归平常
(八)对袁中郎之再认识
九 摄道归佛的儒者:焦竑
(一)运用道藏
(二)诠释道经
(三)反对仙道
(四)修性*
(五)复命归根
(六)摄道归佛
(七)三教归一
(八)克己复礼
(九)摄情归性
(十)死生情切
十 蕅益智旭唯识学发隐
(一)复杂的历史形象
(二)唯识观心之法门
(三)通别兼圆的唯识
(四)以渐修矫治禅弊
(五)真常心与阿赖耶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
(七)思想史的意义
十一 达摩《易筋经》论考
(一)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
(二)少林武术不本于佛教
(三)《易筋经》乃道教导引内功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范
(五)仙佛武学的路向与疑难
(六)《易筋经》的流传与误解
十二 人间佛教的开展
(一)人间的佛教
(二)失败的运动
(三)佛教现代化
(四)当代新佛教
(五)*现代化
十三 佛教模式与企业管理
(一)新萌芽的关系
(二)企业内部统整
(三)建构企业精神
(四)志业生涯规划
(五)可期待的未来
十四 佛学义理与企业管理
(一)佛学的管理学比附
(二)佛教的现代性依附
(三)现代化及*现代化
(四)佛学义理对现代的意义
十五 佛教的非营利事业管理及其拓展性
(一)两种管理学
(二)非营利事业管理
(三)向非营利事业学习
(四)自主的非营利管理学
(五)结语
作者介绍
龚鹏程,1956年生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南华大学创校校长,佛光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等教职;及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著书四十余种,涉猎极广,兼通儒释道,号称天下*才子,当代孔孟。
文摘
佛学与学佛
*近读到台大哲学系教授杨惠南先生的新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颇有些感触。杨先生是著名的佛学研究者,可是据他说,他原本却是甚为排斥“佛学”,只注重“学佛”的人士:……我是一个讲究“学佛”而轻视“佛学”的传统佛教徒。我周遭的师父和老师,都告诫我:不要读太多经典,因为那和解脱成佛无关。有一次,我请教过台中一位有名的净土居士,问他在我读完《阿弥陀经》之后,应该继续读些什么经典?结果他反问我一句:“读那么多经典干什么?”还有另外一位法师也叮咛我:除了《阿弥陀经》《楞严经》之外,不许再读其他的经典!当时,我是多么相信这些老师和师父的话,我忘了每天早课时,在佛菩萨面前所发下的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事实上,就一个刚刚进入佛门的我来说,并不了解这句弘愿的真义。原来,在佛门中,强调“学佛”的人,常常批评那些研究“佛学”的人只是“说食数饱”“画饼充饥”,永远不能解脱成佛。现在突然要我放弃“学佛”的修行,跳入自以为矛盾冲突的“佛学”异域,着实困扰了好一阵子!
杨先生后来是抱持着悲痛壮烈的心情去进行佛学研究的。这一段佛学与学佛的矛盾冲突,现在当然不会再困扰他了。但是整个佛教界呢?不是还一样存在着佛学与学佛的矛盾吗?佛教界不仍是只重学佛而较忽视乃至贬抑佛学吗?我在《国际佛学研究年刊》第二期的序文中,曾经谈到当前佛教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教义的研修”:台湾佛教的活动固然十分蓬勃,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各寺庙无不香火鼎盛,经忏法会亦从不间断。每逢
法师开示或宣讲,辄见万头攒动,即使是达官显宦,也往往参禅打七。但在这类佛教活动极其繁盛的背后,却是对教义的极度陌生,表面热闹而内里空洞。因为绝少人了解什么佛教的教史与教义,他们信佛拜佛,仅是随俗或祈求功利福报而已。某些以学佛修密为时髦的知识分子,亦以神秘经验为主,谈佛法义理,类皆荒诞不经。这是佛法传布的危机,我们不能只要求信教者做功德而不让他们明白自己信的究竟是什么。宗教的道理,关涉了客观真理及
个人*关怀两个方面,此为何等大事,而可以迷糊蒙混乎?故如何加强信众对教义之了解,如何在教义的研修方面提出我们这个年代的贡献,实在是个大问题。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对教义的阐发,我们这个时代可不能交了白卷。
信教而不知义理,蔚为风气,成为当今佛教的大问题,相信此处说得并不过分。这不是教界及信众仅重学佛修证而不重佛学使然吗?正因佛教界不甚重视佛学,故一旦盖寺庙,各方捐献极多,若是办佛学院或研究中心,信徒、寺院都兴趣寥寥。*的几座佛学院,也往往经费困窘,发展困难,使得佛教教育迄今仍未步入正轨,整个佛教界仍然缺乏够水准的弘法人才,对于信徒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例如经典的义理、历史发展所造成的教义变化、各宗派教理的差异、不同区域教理的分别及其发展状况,等等,往往不能正确或深入地解答。因此,我们会发现,目前的佛教界似乎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弘法人员,在指导着茫无头绪的信众。盲以导盲的情况,实在令人忧虑。或许一般信仰佛教者并不以为这是个问题,只要佛教的道场仍然兴旺、法会仍然盛行、其所推动之宗教慈善事业仍为社会所肯定,佛教仿佛就会一直蓬勃发展下去。这真是大谬不然之见。须知中国佛教自隋唐以来,一般都认为宋元明清已渐衰颓,晚清以来始渐复兴。而宋元明清诸朝民间信仰佛教者难道少了吗?道场、法会、经忏又何尝不兴旺呢?佛教所办的养老、慈幼、救济、租赁事业不也十分普遍吗?既如此,何以谓其为衰?于此便可见教义发展之重要了。隋唐以后,佛教的教义已无太大
发展,流行于民间之佛教信仰,事实上仅成为一种缺少灵魂的仪式化行为,烧香、拜佛、念经、吃素以及超度亡魂而已。整个佛教,在个人,便是欲求往生净土或利益福报(求菩萨佛祖保佑平安富贵、子孙昌旺之类);在教团,则是赶经忏办法会(甚至出现迎财神之类法会)。
这种仪式化的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佛教的世俗化与庸俗化。
……
媒体推荐
暂无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风骨。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照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庄重感,让人在阅读时能更好地沉浸到作者构建的那个思想世界里。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仿佛在呼吸,这在当代快餐式阅读的图书中实属难得。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无论是平摊阅读还是夹着速记,都感觉很稳固,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诚意。总的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文化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内里的乾坤。我期待着,这样的外在美,是否能衬托出内在的丰富与精妙。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里头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初看之下确实有些令人望而却步,毕竟涉及到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作者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简直堪称一绝。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典词汇,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和“转译”,同时又确保了原意的精准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典故和引文时的谨慎态度,他总会附上简短而精到的注释,让你在不打断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快速掌握背景信息。这种对读者的体贴入微,使得原本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地方,反而成了令人惊喜的知识点补充。它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深度需求,也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门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
评分我接触过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板着脸孔的说教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将那些深奥的哲理拆解得清晰明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或者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下去。这种交流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长者在茶馆里,把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慢慢地、有条不紊地灌输给你。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细细品味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仿佛心灵被轻轻地涤荡了一番。这种叙述的节奏感和温度,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一种高超的逻辑驾驭能力。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看似分散的论点紧密地联系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巧妙,前一章的余音尚未散尽,下一章的论据便已然铺陈开来,衔接到天衣无缝。这种层层递进的布局,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说服力。读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严谨的体系性,让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导览图,避免了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迷失方向的困境。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自我审视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在阐述某种理论,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箱。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开始产生新的疑问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提问的方式本身,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当下社会中,那些被忽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根基。它促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那种被触动后产生的内心涌动,远比被动接受知识要深刻得多,这才是好书的终极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