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格言选释 钱念孙 黄山书社 9787546156927

君子格言选释 钱念孙 黄山书社 97875461569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君子格言
  • 钱念孙
  • 黄山书社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格言警句
  • 人生哲理
  • 道德修养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6927
商品编码:1155497396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君子格言选释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君子文化丛书
出版日期:2016-11-01
版  次:1
页  数:355
ISBN :9787546156927
定价:38 元 本店价:29.26 元
折扣:【77】 节省:8.74 元
分类:  →  
货号:1654533
图书简介 为便于阅读,对所选格言进行简单分类,以仁义济世、慎独操守、气节风骨、旷达处世、砺学修身、重诚讲信、友善宽容、怡情养性及君子俗语等九个部分,表现君子人格的不同侧面和丰富内涵。考虑到所选录的格言多为古文,对一些难懂字词做了简要注释,并对每条格言用现代汉语做了翻译和长短不一的解读,期望这些有助于读者对格言的理解和君子文化的普及。由钱念孙等人选编的《君子格言选释》将向你传授关于君子的有关格言。 作者简介 目   录 君子: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代序)
仁义济世
慎独操守
气节风骨
旷达处世
砺学修身
重诚讲信
友善宽容
怡情养性
附录君子俗语 插图和节选
《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书籍介绍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发展到鼎盛的完整历程,以精妙的文字和丰富的图例,揭示了园林艺术如何将自然美学、哲学思想、文学意境与精湛的营造技艺完美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东方人居环境典范。 第一部:溯源与定型——中国园林的哲学基石 中国园林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本部分将追溯先秦时期“囿”与“苑”的雏形,阐述儒家“中庸和谐”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园林布局和意境营造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古典哲学导引下的空间想象: 探讨《周礼》中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规划,以及庄子“逍遥游”的精神诉求如何转化为可游可居的实体空间。园林不再是简单的休憩之地,而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外化和山水意境的浓缩。 文人雅士与园林初探: 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阶层对自然隐逸的向往,以及他们如何开始介入园林的营造和审美之中。从王羲之的兰亭到谢灵运的“游赏之学”,园林开始承载深厚的人文情怀。 第二部:风格的演变——南北分野与地域特色 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中,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南北两大流派。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气象: 以颐和园、圆明园(遗址)为例,解析北方园林如何体现皇权至上、秩序井然的特点。其布局遵循中轴对称、开阔大气、体量宏大的原则,强调“法天象地”的象征意义。详细分析叠山理水的宏大尺度、建筑组群的严谨序列,以及对季节景色的调控能力。 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婉约: 重点剖析苏州园林的集大成者——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江南园林以“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为核心追求,强调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艺术手法。细致解读漏窗、花墙、借景、对景等技法,如何以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意境,使人如入画中。 地域气候下的适应性营造: 探讨岭南园林对炎热气候的应对(如水池、灰塑、通透式建筑),以及四川园林受盆地地形影响的独特景观处理。 第三部:造园要素的精微之美 园林艺术是综合性艺术的体现,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构成园林魅力的核心元素——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的艺术处理。 建筑的融入与点睛: 分析园林建筑(亭、榭、轩、堂)的功能性与装饰性。探讨建筑的选址艺术——如何“藏”与“显”,以及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过渡(如抄手游廊的作用)。特别关注建筑色彩(以白墙黛瓦为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无石不成山,无水不成园”: 深度解析中国园林中假山(叠山)的技艺。从“块状”到“理状”的演变,重点介绍黄石、宣石等不同石材的特性,以及范成大“分、皱、瘦、漏”的审美标准在叠山实践中的运用。同时,论述水体的布局(活水与死水),如何通过水池的形状、水岸的处理来模拟自然湖泊的形态。 植物的文学象征与色彩配置: 探讨中国园林中植物选择的文化内涵,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象征,以及牡丹、芍药的富贵寓意。分析植物在不同季节的配置策略,确保园林四季皆有可赏之处。 第四部:意境的营造——诗情画意的人文载体 中国园林最令人神往之处,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的空间表达。 借景、对景与框景: 详细阐释这三种核心造园手法。借景如何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邻家引入园中,打破边界;对景如何通过轴线安排形成空间的高潮与对比;框景则利用门洞、窗棂将自然定格成一幅幅活动的画卷。 文学与匾额的叙事功能: 匾额、楹联和题刻,是园林的精神坐标。它们不仅提供景观的命名,更是文人哲思的凝练,引导游览者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游览的节奏与体验: 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过程。本书分析了如何通过曲折的路径、空间的开合(由疏到密,再由密到疏)来控制游览者的情绪起伏,达到“步移景异,人在画中行”的最高境界。 结语:当代价值与传承 在现代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其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这份宝贵遗产的珍视与理解。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结合手绘线描图、历史文献插图和高清摄影作品,直观展现园林细节。 专业性与可读性兼顾: 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适合园林专业人士研读,也便于普通古典文化爱好者欣赏。 深度案例分析: 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园林进行剖析,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神上的“重塑工程”。我习惯于在阅读历史或哲学书籍时,习惯性地寻找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但这本书却是以一种极其克制、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平静”的语调,完成对读者心性的雕琢。它的力量是内敛的,如同深埋地下的矿石,需要时间和压力才能显现出其光芒。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作者并没有鼓吹完全的遁世或极端的入世,而是倡导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实践路径。每当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进退两难的抉择时,我都会想起书中某个被重点标记的段落,那个段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问题的全新角度,这个角度往往是基于长远的、超越功利的考量。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外部的奖惩机制来得持久和有效。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刻就能飞黄腾达的书,但它能让你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却不失温润的手感。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它迫使你暂时脱离电子屏幕的快速闪烁和碎片化信息流的轰炸,重新建立起与纸张文字之间那种久违的、专注的连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古代哲理时所采用的现代化的语境切入点,这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训,忽然间与我们当下的困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比如,当谈及“守信”时,作者联系到了现代商业社会中契约精神的缺失,分析得入木三分,令人深思。它不是简单的翻译或注解,而是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时代对话。很多时候,我会合上一本书,对着窗外发呆好一阵子,消化那些被反复强调的理念——它们不是新鲜事物,但被如此系统、如此有条理地重新梳理一遍后,其力量感便被极大地放大了。对于一个习惯于速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力的“慢疗”。它需要的不是一次性的“读完”,而是长期的“温习”与“体悟”。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初次接触传统经典的人来说,或许会略高一些,因为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跟上作者缓慢而深邃的思辨节奏。但对于那些长期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精神疲惫、渴望寻找某种精神锚点的人来说,它简直是一剂清凉的甘露。我发现自己不再急于寻求外部的肯定,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构建自己内在的价值体系上。书中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阐释尤其让我感动,它没有将学习和教导视为任务,而是描绘成一种生命状态的自然流淌。作者用词精准,句式多变,使得即便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章节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感悟深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才是真正好书的标志。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反复咀嚼的营养品。它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耸人听闻的宣传,仅仅依靠其内容的扎实和思想的厚度,赢得了我的尊重和长久的回味。这本关于“格”的书,最终让我明白,真正的格局,是无需言说的,它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和坚持之中。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旧书,书名乍看之下略显古板,但翻开之后却被那种沉静的力量所吸引。这本书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轰轰烈烈的叙事或者奇特的设定,它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朴素真理。它的文字并不华丽,甚至有些许的晦涩,需要读者慢下来,静下心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慎独”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用空泛的口号来要求我们,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场景和古人的事例,展现了在无人察觉时,一个人内心道德罗盘的微妙变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的说教来得更深入骨髓。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里的那些小小的“不经意”,那些在独处时稍纵即逝的念头,其实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品性的试金石。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我外在的成就,而是我内在的根基是否牢固。读完后,虽然生活中的喧嚣依旧,但内心深处似乎多了一份坚实的依托,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仍能保持清醒和正直的勇气。这是一种无声的陪伴,让人觉得踏实。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说教,毕竟这类主题的书籍很容易陷入“大道理谁都懂,但谁都做不到”的尴尬境地。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从未把自己放在一个“导师”的位置上,更像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它没有空泛地赞美“善”,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善”是如何一步步在日常琐事中被构建起来的。它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比如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分寸”,或者面对诱惑时的“心理防线”。这些“格言”的后面往往跟着冗长的“释义”,这些释文不是枯燥的文献引用,而是作者基于自己生活经验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入观察所作出的精妙剖析。这种分析的力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学识和心性上的双重修炼。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道德规范,不如说是一套内观自我、修正行为的精密工具。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是非判断标准似乎更加柔和了,因为我开始理解,真正的“格”并非外加的枷锁,而是向内求索的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