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佛学》第一章为量子佛学概论,主要论述如何通过量子力学方式透视佛学真义,从而彻悟生命宇宙的真相(实相);第二、三章论述的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物质是如何因心而有的;第四章论述的是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第五章论述的是命运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命运;第六、七、八章论述的是如何入定、如何明心见性、如何证悟实相;第九章是关于如何科学修人禅定的问答录;第十章是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证悟佛学实相的问答录。
第一章:量子佛学概论
第二章:揭开世界本质的双缝
第三章:如何证明电子是无处不在的
第四章: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吗
第五章:命运真的存在吗
第六篇:如何入定
第七章:如何明心见性
第八章:如何悟道(一、二)
第九章:科学禅定问答录
第十章:量子佛学问答录
清楚地说,因为我们正在用着“意识本身”(本心)创造着这个世界的存在,同时也是同一个“意识本身”(本心)在感知着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所以在妄想心中发菩提心即是在本心中发菩提心。
当你理解了“真心即妄心,妄心即真心”,再去看佛祖在《网觉经》中所说的成佛境界,就会很容易理解了,经文如下: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下面再用梦相比喻说明理解本段经文。
在梦境相中,说空说有皆是梦中事。说梦中“空”为对治梦中“有”病。如果执著“空”为“有”的话,此空则也是“病”。如同是创造出梦境的意识和在梦境中感知着梦境中景象的意识(这个意识不是指梦境中的妄念,而是指在梦境中的假我大脑中好像是有一个能去觉知的东西)是同一个意识一样,在我们这个幻相存在的世界中,菩提心在觉知着即是真心在觉知着,用妄心在发菩提心即是在用真心发菩提心!真心、妄心无二无别!
就像是人们在梦境中“偶然”出现的事件及其梦境中事物发展的进程是受制于以前“输入”到脑中的潜意识所控制的一样,你正在感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就正在“输入”着因果。因此,如果这个世界是幻相的,或者说如果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意识(此处说的“意识”不是指妄念,而是指“感知着”这件事)与创造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意识是同一个意识的话,那么就一定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波粒二相性证明了这个世界是幻相的,因果是其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因果,就不会有“你”,也不会存在这个世界?
如何悟道?
意识(指意识本身)就是真心白性(真心=本心)。此时此刻,你正在感知着这个世界,实际上你正在创造着这个世界,未悟者皆是以佛觅佛,将心捉心,骑驴找驴。证悟了也就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佛,当下一念即成佛!
在量子佛学系列文章中,凡是有关心理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和量子佛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本质上说的都是指意识本身(做梦者):但是请注意,在某些语境当中,在心理学框架下描述的意识,是从意识在脑中的角度理解心理学的,这时的意识是指意识到的思想或觉知状态。在量子佛学框架下描述意识时,则是“脑”在意识中的描述。这时说的意识是指意识本身——本心。(注:要想融会贯通理解两种意识的分开和统一,需要你对脑科学及心理科学和佛学真义有深入的学习和灵通的领悟!)
……
为什么人们会那么热衷于研究佛学呢?为什么在1600年前,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年)遣吕光不惜派十万精兵去西域,以消灭龟兹等国作为代价,目的只为请一位高僧——鸠摩罗什到中原弘扬佛法呢?
我抱着一种近乎挑剔的心态翻开了这本《量子佛学》,主要是我对市面上那些打着“新概念”旗号却内容空洞的“伪科普”读物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然而,这本书的扎实程度超乎了我的预期。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在处理“纠缠态”和“缘起”的对照时,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严谨。他没有简单粗暴地划等号,而是深入分析了两者在信息传递、非定域性等核心特征上的异同,并且非常诚实地指出了当前理论的局限性,比如,用纠缠态的即时关联来解释“心电感应”是多么的站不住脚。这种不偏不倚、尊重科学边界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感信服。尤其是在讲解“波函数坍缩”与“觉悟的瞬间”这一章节时,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和审慎的叙事方式,他没有把觉悟描绘成一个可以被量化或预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作一种“测量行为”的最终体现,指向了意识在信息整合中的关键地位。全书的论证脉络非常清晰,即便是我这个对量子物理仅有皮毛知识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得益于其精妙的结构设计和对复杂概念的耐心拆解。
评分我很少读到能同时满足我对逻辑思辨和精神探索双重要求的书籍。这本《量子佛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行文风格极为醇厚,用词考究,处处透露着一种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作者处理“信息熵”与“无明”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无明(Ignorance)并非简单的“无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信息阻力”或“相干性的丧失”,它导致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退相干”现象,使得我们无法体验到万物一体的“纠缠态”。这个阐述极其精妙,它将一个抽象的心理状态,赋予了一个可被探讨的物理学模型。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宏大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悬念,邀请读者自己去探索意识的边界。整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极为典雅,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烘托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对于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同时又对生命终极意义抱有追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思想之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量子佛学》的期望值并不高,我更倾向于那些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如纯粹的物理学史或者经典的佛教辩证法)的专著。但这本书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新的阅读路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风格的流动性与多变性。有时候,它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论文,引用了大量近期物理学期刊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量子信息论对传统唯物论的冲击;而下一刻,它又会切换成一种近乎禅宗公案的简洁和留白,用寥寥数语引发读者对时间本质的深思。这种在严谨与灵动之间的自由切换,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多世界诠释”时引入的“业力流转”的观点。他并未将二者简单混同,而是探讨了“选择的无限分支”与“因果链条的不可逆性”之间的张力,这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抉择的全新维度——你的每一次意念都可能在无数个平行的现实中留下了微小的涟漪。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借古说今,以新喻旧”,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当代的光芒。
评分这本《量子佛学》的书名,乍一看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量子力学和佛教哲学,这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竟然能被作者巧妙地联系起来。我本身是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带来全新视角和思考框架的书籍。这本书的开篇非常抓人,作者没有直接陷入那些艰深的量子物理公式里,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诗意和哲思的方式,探讨了“观察者效应”与“心识的能动性”之间的潜在关联。他引用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观点,还穿插了大量古代哲人的思考,比如赫拉克利特关于“变动不居”的论述,这立刻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他论述“空性”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不再是传统佛教中那种略显晦涩的语言,而是借用了量子场论中“虚粒子”的概念,来描绘万物生灭的动态过程。读到中间部分,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现实本质的深度冥想,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经验的限制,去想象一个更深层次、更具不确定性的宇宙结构。虽然有些地方的推导逻辑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正是这种挑战思维的体验,让我觉得物超所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跨学科的工具,用来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线性思维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结构上的颠覆。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要求你停下来,去感受字里行间那种渗透出来的对“实在性”的怀疑。作者在全书的布局上展现了极高的功力,他并非简单地把两个领域的概念并列,而是不断地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起“拓扑结构”上的相似性。例如,他用量子力学中“叠加态”的概念来解释佛教中的“非一非异”的本体论,这个类比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佛教核心教义的理解之深厚。他没有停留在对“因果报应”的通俗理解上,而是深入到了阿毗达磨的“心识刹那生灭”的精微分析,并将其与量子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进行对比,探讨这种“随机性”是否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意志”的物理学基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存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有了一套更加立体、也更加谦卑的理解。它没有试图用科学去“证明”宗教,也没有用宗教去“解释”科学,而是让二者在更高维度的抽象空间中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评分还不错。朱清时院士的量子佛学的文章也很好。
评分比较新解的一本书,想了解一下。
评分海底小纵队探险记(套装 全10册)(注音版) 好书
评分质量很不错,京东值得信耐
评分自营的产品很好,配送员也热心。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量子佛学 挺不错的 正品书 好
评分不错,正版,便宜,送货速度快!
评分量子佛学,以现代量子理论印证佛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