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藉

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罗马] 扬布里柯,[古罗马] 波爱修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慰藉
  • 人生
  • 思考
  • 自我提升
  • 心灵成长
  • 古典
  • 治愈
  • 人生智慧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45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79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伟大的思想者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滋润着历史的篇章。扬布里柯与波爱修相隔二百余年,其人生际遇、思想旨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颇为不同;尽管如此,两人还是共享者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资源,都把哲学当作人生之根本指南。《哲学规劝录》原书以希腊语写成,作者旁征博引,或喻或证,旨在规劝人们过上一种哲学式的生活,即理性而有美德的生活。《哲学的慰藉》原书以拉丁文写成,该书格调高雅,音律优美,可谓独步一时。波氏力倡“卸轭”“守真”之道,身陷囹圄而能追迹苏氏、澄怀悟道,化心中块垒而趋于平和,诚可谓即事即心、日益日损者矣。

作者简介

扬布里柯(Iamblichus,约公元245-325年),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他出生于叙利亚的卡尔基斯(Chalcis),曾经在罗马听过波菲利(Porphyry)和阿那托留(Anatolius)的讲课,后来约与公元304年回到叙利亚,在安条克(Antioch)附近的阿帕米亚(Apameia)创办学校,充当一位教师和宗教改革家,开创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叙利亚学派。后人对扬布里柯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古典希腊哲学之最终堕落的代表,也有人视他为柏拉图主义观念过渡到中世纪的重要环节。其著作有《毕达哥拉斯的生平》《哲学规劝录》和《尼各马库<数论入门>评注》等。

波爱修(Boethius,约公元480-约525年),古罗马元老,著有《哲学的慰藉》《神学论集》等,作为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思想桥梁,波爱修是继普罗提诺之后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翻译与评论,也构成了中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目录

2016 年再版序1

2004 年译丛总序1

哲学规劝录

中译者前言3

第一章 总论哲学规劝及其方式7

第二章 通过谚语来进行规劝8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派的格言规劝10

第四章 阿尔基塔的哲学规劝15

第五章 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性规劝20

第六章 哲学对现实生活有益29

第七章 智慧本身就值得追求32

第八章 智慧让人生有了价值35

第九章 智慧是人的终极目的38

第十章 理论性的哲学可以指导实践42

第十一章 理性生活给人带来快乐43

第十二章 哲学带来最大的幸福46

第十三章 哲学使灵魂超脱肉体47

第十四章 哲学使人藐视世俗价值55

第十五章 哲学让人摆脱无教养的洞穴状态58

第十六章 哲学让灵魂之眼转向善61

第十七章 用比喻的方式劝人节制63

第十八章 灵魂与身体一样需要健康64

第十九章 灵魂的美德胜过其他各种好处66

第二十章 社会生活的秩序需要哲学69

第二十一章 毕达哥拉斯派的信条76

附录一 毕达哥拉斯的《金诗》94

附录二 扬布里柯的若干残篇99

附录三 普罗克洛关于占星神谕的评注(摘录) 105

哲学的慰藉

 一代文宗波爱修及其《哲学的慰藉》(代译序) 113

 卷一:问疾篇

一 哲学女王呵斥诗神缪斯123

二 哲学女王对我的数落125

三 哲学女王扶正祛邪127

四 我向女王袒露愤懑之情:何以恶人当道、好人遭罪? 129

五 女王初详我的境况134

六 病根在于忘却真我138

七 守真之道140

 卷二:祛蔽篇

一 命运老妖的无常本性142

二 命运的口吻:“人欲不知餍足” 144

三 其实我还是个幸运儿146

四 幸福是有理性者的至善148

五 财富未免累害151

六 权力屡做帮凶155

七 荣誉往往空泛158

八 “厄运优于好运”以及爱的法则162

卷三:卸轭篇

一 先卸下项上之轭164

二 幸福的轮廓: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165

三 财富使人患得患失169

四 官位与尊荣难以持久171

五 权力令人不得安宁173

六 赞誉来自谬赏175

七 肉体享乐如蜂螫刺心176

八 它们都是虚幻的善177

九 论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泉179

十 至善与至福都在神那里184

十一 万物的目的与心灵的亮光188

十二 柏拉图的熏陶193

卷四:慰心篇

一 善的力量总是强大? 200

二 好人有力,恶人虚弱202

三 善是给好人的奖赏,恶是对恶人的惩罚207

四 恶人的多重不幸210

五 是神的统治,还是机遇的摆布? 215

六 论至高的神佑217

七 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225

 卷五:解惑篇

一 机遇的偶然与必然229

二 论自由意志231

三 我对神佑预知的疑惑233

四 预知之事的自由发生以及理智的功用237

五 人类理性服从于神圣理智241

六 论永恒以及赏善罚恶的保障243

译名对照表248

后记254


精彩书摘

一代文宗波爱修及其《哲学的慰藉》(代译序)

伟大的思想者和伟大的圣人总是在滋润着历史的篇章。当雅典公民苏格拉底罹难殉道之际,其在法庭上的申辩,以及在战神山牢洞中的对话,无不浸透着哲人的睿智和豁达。九个多世纪之后,同样身陷囹圄的罗马元老波爱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80—525)写出了千古名篇《哲学的慰藉》。波爱修在诗文中借哲学女王之口,追迹苏氏,祖述先哲(尤其是柏拉图),终于拓展了“卸轭” “守真”的慰藉之道,成就了一代哲学的境界,并在时间的河流上架起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的思想桥梁。

9 世纪末,英格兰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用纯净的盎格鲁—撒克逊语翻译了《哲学的慰藉》。阿尔弗雷德大帝的译本,或直翻,或意译,时有增饰,时有削删。其中开篇第一章便是其所增添的“波爱修身陷囹圄”的事略——也许在今人看来,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损益过于随意,有违翻译的信实原则。然而,《哲学的慰藉》乃忧患之作,诗人因不平而鸣,又因决疑而得以释怀。因此,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眼里,“哲学的慰藉”实是切己之道、为己之学,断断不能脱离个人的生存向度。大智大勇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在其立政之初,屡屡与丹麦人周旋,为统一英格兰而殚精竭虑,其所受磨难可谓多矣。也许正是通过波爱修的生平,感念其功业、名节,感悟其著作、思想,阿尔弗雷德大帝也在戎马倥偬之中得到了哲学的慰藉。阿尔弗雷德大帝以其独特的翻译和作为,向后人表明了:《慰藉》的成书背景与其文本本身一样重要——正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若要阅读《慰藉》,首先就得了解,当年波爱修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困境?波爱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波爱修生于贵族之家,而贵族头衔,则是从祖辈功勋中得来的赞誉。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覆亡,大约三四年之后,波爱修在罗马降生。从长辈为其所起的名字来看,他有相当非凡的家世:安尼修(Anicius)是罗马的名门望族,曼留斯(Manlius)先祖功勋卓著,曾将高卢人逐出了罗马的朱庇特神殿,并不惜以子弟鲜血祭国法,因而备受世人尊敬。波爱修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其岳丈西马古斯也出自官宦世家,不仅德高望重,而且重视才艺,长于修辞。至于波爱修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而他的两个儿子,则“自孩提时起便显露出了有似于乃父、乃祖的政治天分”,并于公元522 年双双被选为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

波爱修曾问:贵族头衔究竟有什么好?他的回答是——“它好就好在:仿佛会有某种义务施加于贵族,使之远绍先祖之德而不堕落。”波爱修虽生活于异族统治、同胞偏安的东哥特王国,但他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不息自强,勤政爱民。有一年坎帕尼亚省发生大饥荒,乡民家家遭殃,眼看一场横征暴敛(Coemptio)势所难免,波爱修毅然挺身而出,在君主面前与执政官舌战,并最终说服了君主,使乡民免于苛税之苦。波爱修富有辩才,甚至有人将他与雄辩家狄摩西尼和西塞罗相提并论;而波爱修的辩才,也总是“始终如一地用以维护正义和人道的事业”(吉本语)。他敢于与皇室司铎崔贵腊等权贵周旋,当宫廷爪牙们贪图保利努斯的财产、意欲侵吞之时,他则“搜刷狼颔,为其抢夺了回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多次担任执政官并具有领事头衔的罗马元老亚尔比努(Albinus),因所谓“通敌未遂之罪”而受惩罚之际,波爱修愤然而起,与控告者居普良针锋相对:“若亚尔比努有罪,那元老院和我本人也当同罪;若我们无罪,那亚尔比努也应受法律保护。”波爱修不计个人安危,毅然为无辜的同事辩护,为元老院正名,为民族伸张大义。最终,波爱修也受奸人陷害,与亚尔比努一样被定了叛国罪。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中世纪的哲学史很可以说是一些人物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虔诚的、高尚的、极其优秀的人物。史学家吉本则称波爱修品性高洁,因为他能够“克尽公私生活中的社会职责”,其慷慨“使穷苦人的苦难得到了宽解”。而素喜臧否人物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为波爱修的公益热忱而击节赞叹:他高瞻远瞩、处世公正、精神崇高,即使在任何时代,都算得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而就他所处的时代而论,则更是令人叹服。

在波爱修所处的时代,大一统的帝国崩溃之后,留下的是多头政治割据、多元宗教杂处的格局。当时统治意大利的是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狄氏立政之初,颇多开明之举:他一方面定都拉文那,同时又允许罗马人保留自己的元老院(以实施有限的自治)。狄氏的怀柔,换取了罗马贵族的政治认同。狄氏在宗教方面也秉承日耳曼征服者的传统,采取了颇为宽容的宗教政策(其时罗马人信奉的是正统天主教信仰,而狄氏一族,虽也是基督徒,但信奉的却是非正统的阿里乌教义)。然而,政治的妥协、宗教的宽容,无论对于哥特人,还是罗马人而言,都意味着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考验。事实上,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多元认同背后的政治—民族—宗教矛盾很容易被放大、被利用。后来悲剧确实发生了:狄氏晚年听信了谗言,致使波爱修的同事亚尔比努、波爱修本人、波爱修岳父西马古斯以及灵性导师、教宗若望一世先后罹难,不久狄氏本人也在追悔中抑郁而亡……

波爱修被处死之前,在狱中度过了三五年时光。他正是在这期间写下了《哲学的慰藉》。对于这个平易而不平凡的人而言,从宰辅到死囚、从受人拥戴到无端蒙羞受辱,始终让他难以接受。他满怀激愤,一再向哲学女王发问:为何我行善换来的却是惩罚?而恶人却可以屡尝甜头以致变本加厉?这世上若有神明,恶从何来?若无神明,善从何来?为何在“伟大主人”的家园,竟然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既然一切都在神佑的支配之下,那人类是否还有自由意志可言?如果没有了自由意志,那惩恶扬善也便无从谈起了!

应该说,古往今来,困顿、激愤如波爱修者,中外皆不乏其人:耶稣临终呼号,以示神人之际;屈原蔽谗放逐,乃赋楚辞离骚;但丁流亡十载,方有神曲问世;史迁遭受腐刑,乃发愤著书……然而,耶稣、但丁也好,屈原、史迁也罢,都是将自己的委屈和愤懑直接宣泄了出来,而未尝(或无暇)做深入、系统的哲学思考。他们的终极之问,固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但那更多的是生存状态上的诘问和感悟,而非反思信仰或实践理性方面的省思。波爱修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自己的疑惑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向哲学女王提了出来,而且《哲学的慰藉》的全部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单纯理性限度内”的一种探讨。

对于波爱修的问题,哲学女王作了如是解答:首先,波爱修面对厄运而一蹶不振,他的病症在于贪图往日的好运。然而,“令尊者为卑、使卑者为尊”乃是命运老妖的一贯伎俩,一旦你的脖子被命运之轭套牢,你只能在其地盘上,默默地承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如果你一时交了好运,也不要受宠若惊,因为财富、荣誉等,都不过是命运的婢女,她们随她而来,伴她而去。虽然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留下了幸福的“轮廓”,但是,财富使人患得患失,权力屡做帮凶,官位与尊荣难以持久,赞誉来自谬赏,而肉体享乐就如同蜜蜂一样, “吐出了甜美的蜂蜜,再留下深深的一螫,痛彻我们的心扉,然后飞走了”。凡此种种,都不过是“虚幻的善”,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如果你不幸遭遇了厄运,你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对人类来说, “厄运要优于好运”。当命运笑嘻嘻、带着幸福表情的时候,往往是在骗人,而当她摆出一副反复无常的面孔时,她却总是诚实的。前一种命运在行骗,后一种命运在教诲;前者束缚人心,后者解放人心。因此,每当聪明人被迫与命运较量的时候,他都要认清命运的无常本性,努力坚守中道,既不让好运宠坏了自己,也不让厄运压垮了自己。

其次,哲学女王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系定理” (porismata):善本身就是幸福,因而,所有好人因其是善的,所以显然也都是幸福的。善本身就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善与好人不能分离,谁缺乏善,谁就不配称为好人。所以,无论恶人怎样发怒,聪明人头上的桂冠都不会坠落或凋谢;他人的邪恶根本夺不走善的灵魂所固有的荣光。既然善是给好人的奖赏,那么恶就是对恶人的惩罚。因为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是一,而一本身又是善,所以事物只要它存在,就应该是善的。而事物一旦脱离了善,便不复存在;因此,恶人不再是他们以往的所是——他们迄今还保留着人类的躯壳,表明他们曾经是人类——因此,他们在转向邪恶的同时,也一举丧失了他们的人性。既然只有善才能够使人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那我们就不得不说,邪恶已将他们拖到人类的状态之下,邪恶的拖累已经使得他们不配称为人类。因此,波爱修大可不必为当下的境遇而忧戚,恶人的力量看似嚣张,其实是虚无,他们根本夺不走善的灵魂所固有的荣光和幸福。恶人的放纵越持久,他们就越不幸福,因为,恶人获得不公正的豁免,比他们因正义的报应而受罚,要来得更加的不快乐。如果一个人想作恶、能作恶并正在作恶,那他肯定是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与正义所要求的惩罚未尝实施的情况相比,恶人接受惩罚反而是更为幸福的。当恶人受到惩罚的时候,就有某种善加给了他们;而当恶人未尝受罚、继续为恶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添一重罪恶……

再次,哲学女王涉及了更为核心的问题: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哲学女王的回答是:至善与至福都在神那里。因为凡是完善的事物,显然要优先于不够完善的事物。因此,为了使论证不致陷入无限的倒退,我们就得承认,至高的神充满了至高的、完美的善。万物的创生、自然变迁的整个历程以及形形色色的变动,都是由至高的神佑赋予其原因、秩序和形式的。因此,命运的秩序也是从神佑的单纯里面生发出来的。正如一个工匠,首先在脑海里构思他要制作的东西的形式,然后付诸实施,一步步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他先前以单纯和瞬发的方式所设想的东西给制作出来;同样,神凭借神佑,以一种单纯、不变的方式,安排了他要做的事情,又凭借命运,以一种展延和历时的方式,完成了他所安排的事情。

既然神就是至善本身,而完美的善就是真正的幸福,因此,真正的幸福也一定栖息在至高的神里面。神佑之所以要使好人陷入苦恼、遭受苦难的折磨,乃是要他们忍辱负重,使他们内心的美德更加强劲有力,从而使他们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至高的神佑还常常制造这么一个惊人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有一些坏人认为,他们正在遭受比自己更坏的坏人的侵害,这时,他们因为厌恶那些坏人而内心窝火,他们力图与他们所厌恶的那些人划清界限,于是他们就重新收获了美德和真正的幸福。

神乃是对无限生命的全部、同时和完满的拥有,永恒构成了神圣实体的本质。正是在永恒的当下里面,神洞悉了万事万物,而他的洞悉之眼,也只是观照眼前事物的性质而从不干涉它们。有些东西是事物必然性的结果,有些东西是行事者努力的结果。一方面,人类意志的自由依然不可侵犯,另一方面,对摆脱了必然性之后的意志进行赏罚的律法也未尝失去公正。正是神的当下永恒的视野与人之行为的未来特质协调作用,保证了好人得赏、坏人受罚的公正性。

最后,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中,女王给出了哲学的慰藉与劝诫:我们对于神的期盼,我们的祈祷,都未尝落空;只要我们的祈求合情合理,就不会没有效果。弃恶扬善吧,一心向往正道吧,恭恭敬敬地向上天祈祷吧!伟大的必然性已经被郑重其事地赋予你;在洞悉万物的法官面前行事,你若不想自欺欺人的话,那就行善吧!

《哲学的慰藉》简称为《慰藉》就是这样,透过哲学女王与波爱修之间的那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达了柏拉图式的主题:引导灵魂从流离到返回家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波爱修最后赴死的那一刻,一定很从容,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安宁。我们今人阅读经典,常嫌其高蹈,厌其履空。但《慰藉》一书最后呈现的纯哲学的宁静,却是澄怀悟道、直探本原而得来的胜境——它是如此的宁静,假如该书写成于顺境,或可被视为孤芳自赏。但是该书却是著者被判死刑后在狱中写成的。这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是同样令人赞叹不已的。

波爱修是否到过雅典或者亚历山大里亚,至今仍然存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有机会在帝国东部接触了后期柏拉图主义的著作(主要是受普洛克勒斯、波菲利等人的熏陶)。从《慰藉》一书来看,柏拉图的影响随处可见,如卷三第九章的长诗便是脱胎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卷三第十一章则援引了柏拉图的“回忆说”,等等。波爱修对于斯多亚派似乎颇有微词,他在《慰藉》卷一曾借哲学女王之口,讥讽“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力图继承其衣钵的一干人等”只是拽着了哲学的碎片。但是,从全书探讨的“德—福”主题来看,尤其是从“善本身就是幸福”这一所谓的“系定理”来看,波爱修的立论其实十分倚重斯多亚主义的道德哲学。为此,法国哲学史家罗斑不无道理地指出:《慰藉》“整个地浸染着柏拉图化的斯多亚主义”。

有意思的是:波爱修声称,他之“追随神”,乃是遵从毕达哥拉斯的命令(而非耶稣基督的命令)。《慰藉》全书盖无一处援引圣经。但是,波爱修从怨尤到释怀,从“德福能否一致”的诘问到最后确立“至善与至福都在神那里”……波爱修入狱后的全部思想历程,似乎都印证了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提出的主张: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宗教。只不过,波爱修的思路依然沉浸在“德即福”的斯多亚主义氛围之中,而康德呢,则在批评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派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德福两分”“德为受福资格”的主张,并最终在实践理性的范围内确立了“作为纯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

波爱修及其《哲学的慰藉》在中世纪有着持久的影响,基督徒们视波爱修为圣徒,视《慰藉》为“宝典”。后世学者对《慰藉》也是赞誉有加,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甚至说,即便是柏拉图和西塞罗,也值得花时间一读“宝典”。《哲学的慰藉》承晚期古典哲学之余绪,开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之先河——正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中世纪大思想家”丛书之《波爱修》卷的作者马伦奔(John Marenbon)所说:波爱修及其《哲学的慰藉》构成了“哲学连续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那个时代的“博学通人” (黑格尔语),波爱修除了在哲学上的持久影响外,还在音乐、诗歌等领域多有建树。《哲学的慰藉》一书中的诗作,格调高雅,音律优美,可谓独步一时,后世诗坛名家,如但丁、薄伽丘、乔叟诸公,皆引以为师法的楷则。

最后向读者交代一下版本问题:《哲学的慰藉》的拉丁文本(Philosophiae Consolationis),自1871 年Rudolf Peiper 推出第一个拉丁文学术版以来,经E. K. Rand (1918 )、Wilhelm Weinberger (1934 )、Ludwig Bieler (1957)、Claudio Moreschini (2000)等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可谓日臻完备。其中Rudolf Peiper 以精审著称,其奠基工作,深受后学推崇。1918 年,哈佛大学拉丁语教授E. K. Rand 博士受邀为洛布古典丛书考订《慰藉》的拉丁文本,Rand 教授最终以Rudolf Peiper 的版本为基础,参校名家August Engelbrecht 的长文(《波爱修的〈哲学的慰藉〉》) (Die Consolatio Philosophiae des Boethius),为洛布古典丛书厘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文本。Rand 的本子虽非最终的善本,却也严格地承接了9、10 世纪手稿的权威性。



前言/序言

哲学规劝录 中译者前言

新柏拉图主义者扬布里柯(Iamblichus,约245—325)出生于叙利亚的卡尔基斯(Chalcis)。他曾经在罗马听过波菲利(Porphyry)和阿那托留(Anatolius)的讲课,后来(约于公元305 年)回到叙利亚,在安条克(Antioch)附近的阿帕米亚(Apameia)创办学校,充当一位教师和宗教改革家,开创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叙利亚学派。扬布里柯拥有来自各地的众多门徒,其中有一位埃德修(Aedesius)最为出色,此人是以弗所马克希姆(Maximus)的老师,而马克希姆曾使朱利安皇帝(331—363 年在位)皈依新柏拉图主义的秘仪宗教,鼓励这位皇帝在面对基督教挑战的情形下复兴传统宗教(paganism)。朱利安皇帝这样赞颂过扬布里柯:“他在时代方面落后于柏拉图,但在天赋方面却不落后。”

当时东方的多数显贵家族都采用了希腊名字,但是扬布里柯保留了自己的闪族名字,这可能是出于对自己显贵祖辈的敬重(这些祖辈中包括了埃美萨[Emesa]的多个大祭司—国王),同时这也反映出扬布里柯对古代东方传统的依恋。扬布里柯详细地研究了毕达哥拉斯派和柏拉图的哲学,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对东方神秘宗教和迷信很感兴趣的人,他对毕达哥拉斯派的重视很可能也是由于其中包含的神秘主义因素。他试图把传统希腊哲学中的理性讨论和古埃及、亚述、卡尔迪亚的宗教修行结合起来。

尽管扬布里柯在当时是一位受尊敬的教师,曾得到神圣教师的称号,但是,现代哲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却不是很高。策勒(E. Zeller,也译为策勒尔)评论他“与其说是一位哲学家,远不如说是一位思辨的神学家”。黑格尔也说:“在他(扬布里柯,引者注)那里,思想下降为想象力,心灵的宇宙下降为充满精灵和天使的国度,对精灵和天使加以分类,并且思辨也下降为魔法了。”的确,传统观点把扬布里柯看作古典希腊哲学之最终堕落的代表。尽管如此,最近也有一些学者对他做了肯定性的评价,认为他复活了公元前4 世纪的柏拉图哲学,是柏拉图主义观念过渡到中世纪的一个重要环节。

扬布里柯的著述有很多,主要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派著作的评注,此外还有对奥菲斯教派和占星学家著作的评注之类。这些著述多数已经遗失或只留下少许残篇,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的几种著作主要是关于毕达哥拉斯主义的阐述,其中有:① 《毕达哥拉斯的生平》(Peri tou Pythagorikou biou);② 《哲学规劝录》(Protreptikos epiphilosophian);③ 《数学知识通论》(Peri tes koines mathematikos epis�玻簦澹恚澹螅�;④ 《尼各马库〈数论入门〉评注》(Peri tes Nikomachou arithme�玻簦椋耄澹� eisagoge);⑤ 《数论的神学沉思》(Ta theologoumena tes arithme�玻簦椋耄澹螅�。除此之外,还有真伪待考的《论埃及人的秘法》(Peri ton aigyp�玻簦椋铮� mysterion)。

本书的希腊文标题是“Protreptikos epi philosophian”。从字面上看,pro�玻簦颍澹穑簦椋耄铮� 表示“催促”或“规劝”,philosophia 也就是所谓“哲学”或“爱智之学”,介词epi 表示“朝向”或“为了某某的缘故”,所以,整个标题的意思是“规劝人们趋向于哲学”或“为了哲学的缘故而做的劝说”,兹译作“哲学规劝录”。“录”有记录、抄录的意思,而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扬布里柯对毕达哥拉斯派和柏拉图某些学说的记录和发挥。

有些人对这本著作的评价不高,认为它没有包含多少创见,只是以特有的方式转述了毕达哥拉斯派和柏拉图的一些说法。这诚然是事实。然而,我们也不要太苛求,毕竟它只是扬布里柯关于“哲学入门”方面的著述,况且它对于我们而言仍然有启发意义。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激发我们重新思考“哲学” (philosophia)这个词的含义,让我们晓得“philosophia”和“philosophein”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原发的思辨活动,甚至,它不仅是一种思辨活动,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tropon tou biou)。在这本书里我们还会看到,哲学的话语不仅可以表现为一般的说理和论证,而且可以表现为规劝和训诫;换言之,某种意义上哲学与宗教可以有相通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扬布里柯生活在希腊哲学传统日益受到基督教冲击的时代,当基督教使用“劝说”的策略吸引大众的心灵之时,哲学无疑也需要以“劝说”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信徒”。实际上,作为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哲学和作为“规劝”的哲学表达方式恰好是柏拉图的“真传”。柏拉图尤其在《欧绪德谟》(Eu�玻簦瑁�demus)和《克利托丰》(Cleitophon)中明确地谈论了“规劝性的论述”(ho protreptikos logos),他把真正的哲学规劝与智者的诡辩式争论区别开来,同时又认为“规劝”只是哲学教育的开始,而不是全部。柏拉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哲学的修辞术说成“灵魂引导术” (psycha�玻纾铮纾椋幔�。哲学活动在古代哲学家那里主要是一种“原生态的”灵魂教化活动。相比之下,今天在学科体制中的“哲学学科”显得苍白乏味了一些,而现代人引以为自豪的缜密论证和“客观立场”也常常使哲学趋于“无用”或“不起作用”。假如哲学活动内在蕴含着“说服”之目的,那么,“论证”诚然是有效果的而且常常是必要的,但是“说服”本身可以有很多样式:除了一般的证明和反驳之外,还可以伴随有警告、规劝、激励和感召之类。这就是“原生态”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或许不能像宗教那样公然地使用大量“祈使句”或“命令句”,但是,谁又能公然地断定哲学只能表现为“陈述句”呢?

言归正传。关于译文,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这个中文译本主要参考约翰逊(T. M. Johnson,1851—1919)的英译本(The Exhor�玻簦幔簦椋铮� to Philosophy,Grand Rapids,MI:Phanes rocSet finPress,1988),同时对照TLG (Thesaurus Linguae Graecae)电子版的古希腊原文进行了修订,一些重要的术语在脚注中给出了原文;章节划分依据英文本,章节名为中译者所拟。其次,附录的内容依照英文本收入的附录编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扬布里柯的几则残篇只是存留下来的全部残篇的一部分。英译本收入了普罗克洛的几段文字作为附录,我们在这里也予以保留;这几段文字涉及古代神谕,意思颇为费解,以致译者虽然参照了希腊原文,但译文所传达的意思仍属有限。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中纰缪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詹文杰

北京万寿兴隆寺,2008 年夏



《沉思录》:罗马皇帝的内心独白与人生哲学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便是这样一本穿越两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的著作。它不是一本刻意雕琢的哲学论著,也不是一篇为后人书写的宏大叙事,而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风餐露宿的边境营帐中,在处理繁杂国事的间隙,写给自己的一系列内心独白、反思与格言。正因其如此真实、如此个人化,这本书才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成为无数读者在迷茫、困惑、痛苦时寻求慰藉与启迪的灯塔。 《沉思录》的书名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性质——它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自我对话,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探求。马可·奥勒留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他对宇宙、社会和人性的理解。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家,而是身处权力巅峰,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理性与德行的凡人。他所面临的挑战,既有来自帝国边境的战事,也有来自宫廷政治的阴谋,更有来自人生无常的苦痛与衰老。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困境,促使他不断地向内求索,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中,寻找安顿身心的力量。 斯多葛智慧的实践:理性、德行与平静 《沉思录》的核心思想深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斯多葛主义强调,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外部的物质占有或他人的评价,而在于内心的理性与德行。马可·奥勒留在书中反复提醒自己,要区分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的思想、判断、意愿)和我们不能控制的(他人的行为、命运、疾病、死亡)。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控制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或者因为我们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你拥有支配你的思想的能力——而外在的一切,你并不拥有。外在的一切,都不是你的,并且在你的控制之外。” 这是马可·奥勒留反复强调的斯多葛主义核心原则。他教导自己,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非为过去而懊悔,为未来而忧虑。这种对“当下”的强调,并非消极地逃避,而是积极地把握住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 德行,在马可·奥勒留看来,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他将斯多葛学派的四大基本美德——智慧(Prudence)、正义(Justice)、勇气(Courage)和节制(Temperance)——视为一切善行的基础。他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德行,是否公正地对待他人,是否勇敢地面对困难,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种对德行的执着追求,使得《沉思录》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人性的洞察:宽容、同情与宇宙的联系 马可·奥勒留的哲学并非冰冷抽象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深知人性的弱点,也见过人性的丑恶,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以宽容和同情来对待他人。他提醒自己,当面对那些行为不端、令人厌恶的人时,要看到他们可能因为无知、因为错误而犯错,而不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恶意。他写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们都是你的同胞,他们都相信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 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怨恨,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更进一步,马可·奥勒留将个体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宇宙框架下进行思考。他相信,宇宙万物都由一个理性的“逻各斯”(Logos)所支配,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整体的一部分。理解并顺应宇宙的规律,便是实现个体与宇宙和谐的关键。他用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去感受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宇宙观,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体的渺小,看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面对苦难时,不至于感到孤立无援。 《沉思录》的魅力:真实、永恒与个人化的指引 《沉思录》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论断,只有一位身居高位却内心挣扎的凡人,在最孤独的时刻,对自己最坦诚的倾诉。马可·奥勒留将自己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疑虑、他的愤怒、他的疲惫,以及他最终选择的理性与平静,都那么真实可感。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永恒的普适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寻求生命的意义——始终未曾改变。马可·奥勒留的思考,恰恰触及了这些问题的核心。他的话语,如同古老的智慧之泉,能够滋养干涸的心灵,为迷失方向的人指引道路。 更重要的是,《沉思录》不是一本要求你全盘接受的教条,而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部分,并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力量。当你感到焦虑时,可以读读他关于控制内心的话;当你感到愤怒时,可以读读他关于宽容的教诲;当你感到沮丧时,可以读读他关于顺应宇宙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你自身的思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次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超越。 《沉思录》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挑战,《沉思录》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发与最温柔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黑暗,我们依然拥有内心的光明;即便命运多舛,我们依然能够活出尊严与平静。这,或许就是马可·奥勒留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兼具诗意的流畅与逻辑的精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个句子或一个比喻的绝妙之处。它拒绝使用晦涩难懂的行话来制造壁垒,而是选择用清晰、优美的叙述,将复杂的观念包裹起来,让它们更容易被心领神会。尤其是在探讨“时间与不朽”的那几章,作者的笔力达到了顶峰,他将对短暂生命的喟叹,转化为对当下行动价值的肯定。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桌前,带着一种近乎慈悲的耐心,试图安抚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感到无助的灵魂。它不是一剂猛药,而是一条细密温暖的溪流,缓缓地洗涤着我们被世俗沾染的疲惫感,让人重新焕发出对内在世界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处理伦理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激烈的批判或道德审判,而是通过深入骨髓的思辨,让你自己“悟”出何为真正的责任和自由。作者似乎深知,最有效的说服,不是强加,而是诱导。他擅长设置那些看似无解的思想实验,将读者置于道德的十字路口,迫使我们检验自己信念的底色。这种“体验式”的阅读过程,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深刻和持久。读罢此书,我发现自己对邻人,乃至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都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耐心和理解——因为我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进行着相似的、艰难的求索。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哲学思辨,成为了一本关于人性共存的温和指南。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可谓匠心独运。它并非采用线性的、从A到B的叙述模式,而是更像一个多维度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可以独立探索的房间,但最终所有的路径都会汇聚到一个中心主题上。这种布局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自由度和重复价值——你可以随时抽取任何一章来细读,都能获得充实的思想养料。我个人对其中对于“审美的慰藉”的论述印象尤深,作者巧妙地将艺术体验提升到了形而上学的层面,认为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有力抵抗。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宗教性的精神寄托方式,让我在面对日常的琐碎和不完美时,多了一份优雅的距离感和欣赏的余地。这本书,是那种值得放在床头,每隔一段时间就翻阅几页的精神伴侣。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久远的,它仿佛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的迷茫与追寻。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抽丝剥茧,将那些看似宏大而抽象的哲学议题,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存在焦虑”的刻画,那种从理性层面出发,却最终导向情感共鸣的处理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联。书中的论证结构严谨,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严肃哲学思考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答案,而更像是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抛出一个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自己去寻找那些不易察觉的生命意义的碎片。读完合上书本时,窗外的世界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新的光晕,一切旧有的认知都受到了温柔而坚决的挑战。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尽管过程需要专注,但收获远超付出。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曾有一瞬的挫败感,因为它并未如我预期的那样,直接给出现代的困境提供即时有效的“心灵鸡汤”。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古典主义姿态,将我们带回了那些被现代生活喧嚣所掩盖的永恒困境。作者对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处理,尤为高明。他没有一味地贬低情感的冲动,而是试图找到一种可以驯服并升华情感的理性路径。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文学的刻板,使得书中的思考具有了极强的穿透力。我注意到,作者频繁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片段,但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巧妙地使之成为论证的支点,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而在于它改变了我审视生活轨迹的视角——更加审慎,也更加宽容。

评分

不错,一直就想看的书,终于看到了。

评分

相较于C罗,我毫不掩饰对梅西的喜爱和崇拜:C罗有颜值有身体先天条件禀赋,梅西从小就身患疾病个子矮小典型的先天不足,但梅西不被这些困难吓倒,刻苦训练付出超常人的耐心,毅力,汗水和寂寞,方才取得当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所以他被当今足球界称为&ldquo;梅球王&rdquo;,是耶稣。C罗取得的成功和成绩比起梅西来要容易得多,但他在球场仍然爱抱怨和使小动作,比起梅西,他的人品和球品都要差一个层次,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他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他的实力和能力。今天早晨的葡西大战,C罗几乎一人扛着葡萄牙在与西班牙对抗,并最终依靠终场前的任意球绝杀逼平西班牙。我还是不会喜欢他,但是会尊敬他。

评分

书已收,质量没说的,存起慢慢研读。

评分

出版社五折买得,为了等其中一本,调货晚了五六天,还是值得。收藏起先,很不错的,相当精致。

评分

速度快。没什么问题。

评分

义务教育教科书·学生学具卡片:数学二年级上册(配课标)

评分

喜之郎 优乐美 u.loveit 香芋味奶茶 22g/包

评分

《论至善和至恶》(《论善和恶的目的》)是西塞罗重要的道德著作,也是西塞罗精致和系统的哲学著作。书中他作为柏拉图主义者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等展开激烈论辩,不仅展现了一种修辞技巧与文风,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快乐主义的目的与可能的后果。西塞罗认为,合乎本性的,具备美德的行为,才拥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呃(~_~;)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