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是西方思想的伟大探索者,他不仅以《忏悔录》震撼了西方历史的心脏,还用许多其他文字拓展了人对自我、世界和上帝的知识。《论灵魂及其起源》就是这样的作品。该书预示了古典希腊灵魂论向现代人论的转向,编入其中的另一重要作品《论基督教教义》,则可视为奥古斯丁所有作品的总纲。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创世记释义》《论基督教教义》等作品。奥古斯丁的作品几乎是后来整个基督教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源头,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批评,一直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思想基础。
目录
2016 年再版序1
2004 年译丛总序1
中译本导言1
中译者前言35
论基督教教义
英译本编辑导言3
内容提要5
前 言9
第一卷14
第二卷43
第三卷88
第四卷128
论灵魂及其起源
第一卷 致僧侣莱那图(Renatus) 179
第二卷 写给长老彼得的一封信214
第三卷 致维克提乌·维克多241
第四卷 致维克提乌·维克多263
译名对照表306
2016 年再版序
我们对哲学的认识无论如何都与希腊存在着关联。如果说人类的学问某种程度上都始于哲学的探讨,那么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希腊的学徒。这当然不是说希腊文明比其他文明更具优越性和优先性,而只是说人类长时间以来都得益于哲学这种运思方式和求知之道,希腊人则为基于纯粹理性的求知方式奠定了基本典范,并且这种基于好奇的知识探索已经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主要存在方式。
希腊哲学的光荣主要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这套译丛则试图走得更远,让希腊哲学的光荣与更多的哲学家——伊壁鸠鲁、西赛罗、塞涅卡、爱比克泰德、斐洛、尼撒的格列高利、普罗克洛、波爱修、奥古斯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在编年史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是罗马人,有些人在信仰上已经是基督徒,但他们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他们著作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在续写希腊哲学的光荣。他们把思辨的艰深诠释为生活的实践,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信仰的勇气,把城邦理念演绎为世界公民。他们扩展了希腊思想的可能,诠释着人类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
这套丛书被冠以“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之名,还旨在显示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冲突相生。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希腊已经不再是城邦时代的希腊,文明的多元格局为哲学的运思和思想的道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思想家致力于更具个体性、时间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哲学探索,更倾心于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塑造一种盼望的降临,在一个国家的时代奠基一种世界公民的身份。在这个时代并且在后续的世代,哲学不再只是一个民族的事业,更是人类知识探索的始终志业;哲学家们在为古代哲学安魂的时候开启了现代世界的图景,在历史的延续中瞻望终末的来临,在两希文明的张力中看见人类更深更远的未来。
十年之后修订再版这套丛书,寄托更深!
是为序!
包利民 章雪富
2016 年5 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细腻得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靛蓝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神秘的光芒,仿佛真的能从中窥见一丝关于“彼岸”的端倪。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开头的引言部分,那些古老的哲学断章被巧妙地嵌入其中,像是为接下来的探讨设置了某种古老而庄重的基调。当然,作为一本探讨形而上学议题的著作,它在文字的密度上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前几章关于本体论的论述,那些严密的逻辑推导和术语的精确界定,让我想起某些古典哲学家的著作,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这本书的排版细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这个严肃的主题显得不那么枯燥,更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知识朝圣之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探讨“灵魂与物质的交互作用机制”时,其论证的力度似乎有所减弱,我个人感觉有些地方略显牵强和臆测。作者在前面部分建立了一个非常坚固的批判框架,对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试图提出自己的替代模型时,似乎陷入了某种逻辑上的循环论证,或者说,那些用来解释超自然现象的“桥梁”构建得不够扎实,缺乏确凿的逻辑支撑。比如,他引入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信息场”概念来解释记忆的非物理性存储,虽然这个概念在概念上很吸引人,但作者未能提供足够的工具来检验或证伪这个场域的存在。这使得读者在读到关键结论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说服力不足”的感觉,仿佛作者本人也对这个最终的解释抱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并非说全书就此崩塌,而是说在最核心的突破口上,它显得不够果决和自信。
评分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心灵哲学与科学交叉领域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保持极高理论深度的同时,还能时不时地抛出一些让人醍醐灌顶的洞察。作者对于意识的“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的探讨,简直是直击要害,他没有采取主流科学界流行的还原论视角,反而大胆地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类比,比如从量子纠缠的某些特性中寻找关于非局域性心智活动的蛛丝马迹。这种大胆的假设和谨慎的论证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过,对于不熟悉现象学或分析哲学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作者在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哲学观点作为参照,需要读者频繁地在不同知识体系间跳转思考。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那些真正对“我思故我在”的本质感到好奇的深度思考者,一同进入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思想迷宫。它不是提供快速答案的读物,而是催生更多问题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陷入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思想家的生平轶事,让原本抽象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关于某个中世纪神学家如何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新兴的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不朽灵魂”的论述,那段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那位学者在昏暗的烛光下,为了维护信仰的完整性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智力搏斗。这种将宏大理论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当然,这种叙事上的丰富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有时读者可能会被那些精彩的侧面故事分散注意力,稍微偏离了作者构建的主干逻辑线。我花了点时间才适应这种“理论铺陈——历史插曲——理论深化”的循环结构。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本严肃的哲学专著,处理出了一种具有史诗感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是它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命本质”观点的包容性和对比分析能力。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局限于西方哲学传统,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考察东方,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中关于“阿特曼”(Atman)和“般若”(Prajna)的论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异域概念套用西方的术语框架,而是努力去理解其内在的语境和目的性。例如,他对“轮回”概念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其宗教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信息持续性的哲学模型,这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全新视角来理解“不朽”的含义——并非是单一个体永存,而是某种模式的不断迭代。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存在”这一概念的边界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了多少新理论,更在于它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终极问题时,思维路径的丰富多样性。
评分内容非常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趁活动囤的,很经典的书
评分京东买书,京东买好书,很好!
评分两希文明的书还是挺不错的,都收集齐就好了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关于摩西的经典著作。好书!
评分都是节选的,这样不好,应该把整个都翻译了放上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