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刑能够遏制凶杀吗?被父母虐待的儿童长大后会施虐吗?年迈的老人更会受谁的虐待?冬季会比春季的自杀率高吗?小偷喜欢找什么样的人下手? 我们为什么会有偏差行为?如何理解偏差?
  这是一本关于偏差行为学的畅销书,如今这次新版已是第10版了,同时它已被译成18种语言出版。偏差行为是一个社会学和法学交叉研究的领域,本身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 这本书涉及面很广,作者深入分析了大量、具体的偏差行为案例,分析了许多流行的劲爆话题以及最新被确认的越轨行为,例如自杀、家暴、强奸、同性恋、换妻、滥用麻醉品、网络偏差行为等。作者用大量的调查数据,推翻了人们普遍认可的许多关于偏差行为的假设。阅读此书后,你将重新思考和评价传统社会的成见和偏见。
[美]亚历克斯·梯尔(Alex Thio),长期以来担任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梯尔教授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自小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学会多门外语。他早年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中央卫理公会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然后,他以学士身份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研究社会学,并且在从事研究工作和担任教学助理时取得博士学位。梯尔教授主要讲授偏差行为、社会学导论、社会问题学和犯罪学等课程,尤其对于偏差行为有深入的研究。
观点和理论
第一章 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互相对立的界定 
二、关于偏差和犯罪 
第二章 实证主义理论
一、失范—压力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社会控制理论 
第三章 建构主义理论
一、标签理论
二、现象学理论 
三、冲突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暴力
第四章 身体暴力 
一、故意伤害和恶意伤害 
二、谁最有可能杀人?
三、杀人模式 
四、杀人特点 
五、大屠杀和连环杀人 
六、连环杀手的社会特征 
七、环球视野:凶杀
八、校园暴力 
九、跟踪 
十、仇杀 
十一、种族屠杀 
十二、恐怖主义:“9?11”袭击
十三、死刑能遏制凶杀吗? 
第五章 强奸 
一、强奸的类型 
二、强奸的后果
三、强奸文化 
四、环球视野:战时强奸 
五、男人为什么强奸女人?
六、被强奸的男性 
第六章 家庭暴力 
一、对于家庭暴力的误解
二、家庭暴力的程度 
三、婚内强奸
四、殴打妻子 
五、虐待儿童 
六、虐待老人 
七、家庭施虐者的社会特征 
八、环球视野:家庭暴力 
九、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反应 
自我毁灭的偏差行为
第七章 自杀 
一、各种自杀经历 
二、谁最可能自杀? 
三、自杀式爆炸者 
四、哪些情境诱发自杀? 
五、环球视野:自杀 
六、社会对自杀的反应
第八章 精神错乱 
一、关于精神病流行的观点 
二、精神错乱的种类 
三、什么在影响精神错乱? 
四、环球视野:精神错乱 
五、社会对精神错乱的反应
多重生活方式
第九章 异性恋偏差行为 
一、青少年性行为 
二、婚外性行为
三、换妻
四、色情产品 
五、电话性服务 
六、裸体舞 
七、性骚扰 
八、世界各地的卖淫业 
九、环球视野:卖淫
第十章 同性恋和其他污名受害者 
一、对同性恋的误解 
二、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 
三、异性恋和双性恋的同性性行为
四、同性恋恐惧症 
五、环球视野:同性恋恐惧症
六、其他社会污名受害者 
物质的使用和滥用
第十一章 麻醉品的使用
一、麻醉品使用情况概况
二、非法麻醉品:其效用及使用者
三、麻醉品使用的社会维度 
四、成为吸毒者 
五、吸毒者的特征
六、与麻醉品作斗争 
七、滥用处方麻醉品,尤其是奥施康定 
八、吸烟 
九、环球视野:吸烟 
第十二章 饮酒与酗酒 
一、饮酒与酗酒 
二、有关酒精滥用的误解 
三、酒精能让人干什么 
四、饮酒的社会影响因素 
五、环球视野:饮酒 
六、什么是酗酒? 
七、成为酗酒者 
八、大学生与酒精 
九、女性与酒精 
十、控制饮酒和酗酒 
不平等引发的偏差行为
第十三章 特权偏差行为 
一、什么是白领偏差行为?
二、企业偏差行为 
三、企业欺诈的社会特征 
四、职场偏差行为 
五、是什么让白领偏差与众不同?
六、政府偏差行为 
七、环球视野:官员腐败
八、以官方的方式开脱罪行
九、政府行为偏差的原因 
第十四章 弱势群体偏差行为 
一、抢劫 
二、盗车与劫车 
三、入室行窃 
四、入店行窃 
五、有组织犯罪
六、美国打击有组织犯罪 
七、环球视野:有组织犯罪
网络空间——未开发的领域
第十五章 网络偏差行为 
一、网上非法牟利
二、网上猎性 
三、网上泄愤 
四、破坏计算机网络 
五、环球视野:网络偏差行为
  误解:抢劫是一种暴力犯罪,因为它包括暴力,或对受害者以暴力相威胁等。
  事实:抢劫既是财产犯罪又是暴力犯罪。说它是财产犯罪是因为它非法掠夺受害者的财产;说它是暴力犯罪是因为它对受害者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误解:大多数劫匪犯案时都会持枪,因为他们喜欢享受受害者面对武力时表现出的懦弱所带来的刺激。
  事实:大多数劫匪,无论带不带武器,都主要是对钱感兴趣。就像臭名昭著的威利?萨顿(Willie Sutton)。当问他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回答道:“因为那里有很多钱。”
  误解:徒手劫匪要比持枪劫匪危险性小。
  事实:徒手劫匪往往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劫匪会认为受害者看见劫匪没有武器,很有可能会选择反抗。
  误解:所有的抢劫几乎都发生在室内,而且大多数发生在银行。
  事实:银行抢劫案相对较少,大概只占入室抢劫的5%。
  误解:大多数盗车贼是青少年,他们偷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偷车兜风”——把车开上一会儿就遗弃掉。
  事实:“偷车兜风”只在19世纪60—70年代风靡一时。今天,大多数盗车贼只想尽快把车卖掉,获得可观的利润。
  误解:大多数入室行窃都发生在夜晚,在受害者熟睡之后。
  事实:大多数入室行窃都发生在白天没人的时候,因为房主出去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度表了。
  误解:巨型犬能在一定程度上防盗,而小狗却不能。
  事实:大多数窃贼都会远离那些养狗的房子。就算是小狗也能有效防盗,就像一个窃贼说的:“小狗会叫得很凶,而邻居听见了就会过来看看,是什么让它这么兴奋!”
  误解:入店行窃大都是一种女性犯罪,因为女性更经常逛街。
  事实:绝大多数入店行窃的是男性。
  误解:黑手党现在还和30年前一样有影响有势力。
  事实:黑手党已经部分失去了对黑社会的主导地位,事实上,所有的黑手党头目都已经被送进了监狱。
  误解:如果美国在打击有组织犯罪方面相当成功的话,那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日本、俄罗斯也一样能做到。
  事实:这些国家打击有组织犯罪更加艰难,因为犯罪组织的势力和影响已经深深渗透到商界、政界和文化界等传统领域中去了。
  三.入室行窃
  与其他财产犯罪相比,入室行窃案件降幅最大。然而,每年入室行窃造成的损失仍超过40亿美元,大约是汽车盗窃的3倍。
  1�毙星允址�
  入室盗窃犯作案时更理性,也更谨慎。所以,大多数入室行窃都发生在白天没人的时候,因为房主出去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度假了。作案最多的时段为上午9~11点和下午1~3点,这是人们最有可能外出的时间。与人们公认的正相反,盗窃并非发生在夜间,因为夜晚破门而入会引发与房主的正面交锋。不过也有例外,一些小窃贼会悄悄溜进房间,而不会惊醒房主。进入噪声很大的空调房更为容易,就像窃贼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睡着了,听不见空调的声音,那你也听不见我进你家的声音!”其他一些盗窃案发生在夜间,是因为房主外出度假了。
  为了确保他们要进去的房子没有人,大多数窃贼都掌握了一套技巧。最常见的是装成挨家挨户上门的推销员,他们敲门或按门铃,准备推销零售商品。类似的伎俩还有敲门询问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名字,或附近的一个地址(“史密斯先生在家吗?”)。如果没有人应答,他们很快就会破门而入。但是谨慎的窃贼会往门里塞一张卡片。如果第二天卡片还在那里,就表明家里人确实已经外出了。另外一种常见的伎俩,是通过邮箱获得房主的名字,查找电话号码,然后不停地打电话,如果无人应答,那么房子里肯定没人。
  当确定房子里没有人之后,大多数窃贼仍然想确定屋里是否装有防盗报警器,如果有,他们就会离开。他们甚至在经过一栋房子时,仅仅根据一个信号或窗户贴纸就知道,这栋房子有没有报警系统。他们可不想跟那些有防范意识的房主打交道。正如一个窃贼所说:“为什么要冒险?有很多房子都没有报警器。也许他们会虚张声势,也许不会。”狗是另外一种有效的威慑物。大多数窃贼都会远离那些养狗的房子。就算是小狗也能有效防盗,就像一个窃贼说的:“小狗会叫得很凶,而邻居听见了就会过来看看,是什么让它这么兴奋!我可不喜欢爱叫的小狗。”
  2�比胧倚星缘脑�因
  像其他财产类犯罪一样,入室行窃也可以从不正当的动机和机会来解释,但具体的行窃动机和机会与其他经济偏差行为有所不同。
  在盗窃案中,最主要的动机是获得一笔钱来满足奢侈的需要,尤其是维持一种“刺激生活”、吸毒或酗酒的需要。窃贼的这些需要来自街头文化,他们把聚会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入室行窃的机会大多源自于常说的监管不力,有力的监管能阻止他人犯罪。家庭成员只要在家就可以防范入室行窃者,但是当夫妇去工作、孩子去上学时,家里就没人监管了。而且,由于缺乏社区联动,邻居们相互之间缺乏照应,大大降低了社区的防盗监管能力。
  ……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智力上的“震撼”与“反思”的交织。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心理学读物那样热衷于提供“如何变好”的速成指南,而是聚焦于“为什么会如此”的本质探究。在阅读一些关于道德界限模糊地带的论述时,我多次陷入沉思,甚至对自身过往的一些判断产生了动摇。这种感觉很奇妙,它既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受到了挑战,但同时又因为获得了更精细的认知工具而感到兴奋。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科学家的客观性,有效地平衡了主题本身的沉重感。他没有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致力于描绘现实的复杂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镜子,它反射出的不仅仅是社会现象,更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直面的阴影,它迫使我们进行一次诚实的自我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了得,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穿透力,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某些幽暗角落,但奇怪的是,这种直白和冷峻却不让人感到刻薄,反而有一种近乎慈悲的理解在其中流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使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每一步推导都像是在拼凑一块复杂的拼图,直到最后豁然开朗的那一刻,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它们往往蕴含着多重含义,初看是A,深思后却能体会出B和C。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慢热”,但一旦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对既有认知的不断颠覆和重塑,这才是真正好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流,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思想片段”的集合,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立探讨的侧重点,但整体上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知识网络。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中提到的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或人际互动联系起来进行即时检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对接,让知识的吸收率大大提高。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部分,都设置了极具启发性的留白或反问,这些开放性的收尾有效地阻止了读者陷入“书本说完,思考终止”的状态。相反,它们是新的思考周期的起点,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对于渴望进行深度思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智力伙伴,它提供了足够坚实的理论基础,却又将最终的判断权和继续探索的责任,完好无损地交还给了读者本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纸张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索里面的世界。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深度,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仿佛在邀请读者去填补空白,思考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一些经典哲学或心理学理论时,所采用的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不失清晰度的叙述方式,这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好了完美的铺垫,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值得收藏。阅读的初期,我被这种精致的工艺所吸引,它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仿佛在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也如同这外壳一般,坚实而富有内涵。
评分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来看,作者展现了极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似乎毫不费力地将社会学、进化论、神经科学乃至历史学的观察点熔铸一炉,来探讨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阅读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避免掉入任何单一学科的窠臼,他深知“坏事”的成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例如,他对群体心理对个体决策影响的分析,结合了古代部落行为模式的案例,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机制的结合,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重新解读,也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是第一次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事件。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我们未曾察觉的驱动力在起作用。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更深刻、更全面的提问框架。
评分一贯喜欢的,支持京东!哈哈 论文
评分一贯喜欢的,支持京东!哈哈 论文
评分一贯喜欢的,支持京东!哈哈 论文
评分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评分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评分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评分一贯喜欢的,支持京东!哈哈 论文
评分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购买,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