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年来研究中国人的之作
一部鲁迅先生力荐“立此存照”的惊世之作
一部备受潘光旦、费正清等大师力荐的经典之作
第一章 脸面/001
第二章 节俭/003
第三章 勤奋/009
第四章 恪守礼节/015
第五章 对时间的漠视/019
第六章 对精确的漠视/025
第七章 误解的天赋/031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天赋/037
第九章 灵活的顽固/043
第十章 智力混乱/049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055
第十二章 对外国人的轻视/061
第十三章 公共精神的缺失/067
第十四章 保守主义/073
第十五章 对舒服和便利的无视/079
第十六章 顽强的生命力/091
第十七章 耐性和毅力/097
第十八章 知足者常乐/105
第十九章 百善孝为先/111
第二十章 仁/121
第二十一章 同情心的缺失/127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141
第二十三章 互相的负责和对法律的遵守/147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忌/157
第二十五章 不够诚信/171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185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境况及当前所需/203
第一章
脸 面
初看一眼,就形容中国人的个性来说,没有什么词比这个词更荒谬了,但是“脸面”一词在中国可不仅指脑袋上前面的那部分,它还有更多的语义,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脸面”一词,我们不得不举出这么一个事实来,那就是中国人有很强的演戏本能。戏剧可以说是中国全民唯一的休闲活动,戏剧之于中国人,正如运动之于英国人,斗牛之于西班牙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挑拨,都足以让一个中国人将自己视为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尽情于戏剧里的每个动作,如跪地、鞠躬、伏地、叩头,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动作既滑稽又无聊。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富有戏剧化。当在两三个人面前,一个中国人要为自己辩护时,他会将那几个人当作一大群人,他会大喊道:“我是当着你,你,你的面说的。”当他的麻烦被解决时,他会说他已经“下了台”,否则,他会觉得自己“下不了台”。这些自然与实际情形无关,事实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形式。同样一句话,在好的时机道出来才算漂亮,这样一来,演戏的需求才能满足。不要去幕后,否则世界上所有的戏都会被毁掉。恰如其分地在复杂的生活中“演戏”,就叫有“脸面”。如果“演戏”失败,就是“没面子”。一旦有了正确的理解,“脸面”就会成为一把为我们所用的钥匙,去解锁中国人的重重个性。
再补充一点,中国人调节“脸面”以及获得“脸面”的原则常常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而且西方人总会忽略戏剧因素,步入无关紧要的领域。他们还认为中国人的“脸面”如同南洋的塔布 ,不可抗拒又扑朔迷离,毫无规则可言,废除和替换的依据只在于一致的理念。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达成一致的是,他们对同一个东西的观点不会永远都一样。在对每个村庄的争吵调停中,“和事佬”必须考虑周全,保住双方的“脸面”,正如西方政客对权利的权衡。如此并非为了公平,绝对的公平即使在理论上行得通,但也不会发生在中国。这样的调停只为了双方的“脸面”,同样的规则也往往被用在诉讼和判决中。
在中国,给一个人呈上大礼就是“给他脸面”。但若是此礼接手于个人,那就只能收一部分,几乎从未有过全部拒收的情形。有一些例证对于保住“脸面”有足够的典型性。错误被指出则是“没面子”,所以哪怕证据确凿,也不能说出实情,为的是保住“脸面”。一只网球不见了,几乎能肯定是被苦力捡走了,他气愤地辩驳,然后跑去丢球的地方,丢失的网球很快就被他“发现”了(其实是从他的袖子里滚出来的),他还会喊道:“你‘丢失的’网球在这里。”一个女仆将客人的折刀藏进主人的卧室,接着在桌布下取出来,若无其事地给别人看。上述情况中,“脸面”都被保住了。有一个用人把一个东西弄丢了,他清楚自己得扣除一部分薪资作为赔偿,所以他会主动辞工,而且会留一句:“银勺子的钱我不要了。”如此,他的“脸面”保住了。借出外债之后,自知要不回钱的债主却还要去纠缠一番,以此来表明他的立场和威严。虽然没有了钱,但他保住了“脸面”,而且以后再也不会陷入这种讨债的境地。一个用人犯错或者失职,得知自己将被主人解雇后,他会重复自己的过错,自我解雇,以此来保住“脸面”。
为了脸面而丧命,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价值。但据说有一位中国官员在被砍头之际被恩准身着官服,作为皇帝特别的恩惠,这仅仅只是为了保住他的“脸面”!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像有些西方视角下的作品那样,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反而带有一种探索和学习的谦逊姿态。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偏见”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提出观察结论时,总会辅以大量的历史渊源或社会背景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间观念”的讨论,它不再停留在“中国人守时不守时”的表层争论,而是追溯到了农业文明对周期性规律的依赖,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种观念正在经历的撕裂与重塑。这种对文化动态演变的关注,显示出作者极高的学术敏感度。整本书读下来,并没有给我带来“被定义”的压迫感,反而有种被邀请加入一场高水平对话的兴奋感,仿佛作者是位高明的向导,带着我们绕开那些陈旧的偏见陷阱,直接抵达了文化肌理深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带来的初次冲击,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会,逻辑缜密到令人窒息。作者显然不是那种热衷于煽情或使用华丽辞藻的作家,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或者人类学家,用一种近乎冷峻的、数据支撑的叙述方式,层层剥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面纱。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论断的力度太大,需要时间消化。他似乎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后,隐藏着一个尖锐的文化悖论。比如,他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人奋斗”之间的张力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的穿透性。这种文风,非常适合那些习惯于深度思考、追求事物本质的读者。它不提供慰藉,而是提供挑战,逼迫你用一种全新的、带着距离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你认为早已了如指掌的“国情”。这种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微妙的平衡,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它拒绝简单的赞美或批评,只致力于呈现一种被复杂性包裹的真实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质疑的种子”。它迫使我——一个自认为对本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不断地反思和自我修正。每次读到一个关于“面子”或“等级秩序”的论述时,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对不对”,而是“在何种情境下,这个观察是成立的?”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辩证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收获。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个“他者”的强光灯,照亮了我们文化中那些长期处于阴影地带的角落。这本书不是为了讨好我们,也不是为了刻意贬低我们,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精心打磨的观察工具。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个体思维与社会行为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参考资料,它带来的启发是深远且持久的,远超出了书页合上之后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某种历史厚重感的色调,配上醒目却不失精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个主题的认真态度。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它的,那一瞬间,我就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外部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只有从“他者”的镜头里,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审视自身。拿到手里掂量,分量很足,显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这预示着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光是目录那一瞥,就展现了其广阔的视野,涵盖了从哲学思想到日常生活习惯等多个维度,那种试图构建一个多面、立体的“中国人”形象的野心是清晰可见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概括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毕竟,任何试图定义一个庞大群体的尝试都充满了挑战与争议,而这本书的开篇所展现出的那种谨慎与洞察力,让我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承诺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之旅,而非肤浅的标签堆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它对“文化语境”的重构能力。许多描述我们自身的论述,常常因为身处其中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当这些描述被抽离到完全陌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翻译”时,其内在的结构逻辑便暴露无遗。作者在处理“人情世故”与“契约精神”的对比时,尤其展现了这种高超的技巧。他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何种交流模式更具生存优势和效率。这种深入到社会运作层面的剖析,远远超出了肤浅的风俗介绍。阅读此书,如同拿到了一副不同于我们自己绘制的“社会地图”,上面标记着我们习惯忽略的隐形边界线和潜规则。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并非是“天经地义”的,而是特定历史和环境选择的结果。这种“去陌生化”的处理,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外部参照系,甚至比许多本土的社会学著作更能激发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
评分想象另一种生活,每天抽出个半个小时读下书。
评分想象另一种生活,每天抽出个半个小时读下书。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评分想象另一种生活,每天抽出个半个小时读下书。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评分包装不错,看了之后再写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