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汉字思维》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意指方式:从甲骨文谈起、意指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综述、甲骨文意指方式之意义关系具体研究、甲骨文标记关系的意指原理分析、汉字构形的辩证思维、汉字构形的主体思维、汉字雏文的辩证构义、汉字字义的辩证引申、字义转化的语境制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汉字思维的基础——象意性
第一节 汉字的意指方式:从甲骨文谈起
第二节 意指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第三节 甲骨文意指方式之意义关系具体研究
第四节 甲骨文标记关系的意指原理分析
第二章 汉字的字形思维
第一节 汉字构形的辩证思维
第二节 汉字构形的主体思维
第三章 汉字的字义思维
第一节 汉字雏文的辩证构义
第二节 汉字字义的辩证引申
第三节 字义转化的语境制约
第四章 汉字的字音思维
第一节 汉字声母的象征功能
第二节 汉字韵母的象征功能
第三节 汉字一字多音的文化整合功能
第四节 汉字的谐音妙用
第五章 汉字的叙事思维
第一节 汉字与古代社会的建构
第二节 汉字与古代社会的运作
第三节 汉字与古代社会的观念形态
第六章 汉字的文学思维
第一节 汉字的特色成就汉语文学奇葩
第二节 汉字组合创造文学语汇
第三节 汉语文学人物命名的意境
第七章 汉字的意象陈述功能
第一节 汉字的意象性
第二节 汉字意象的诗性
第三节 汉语的“组块结构”与“名词中心”
第四节 名词的意象陈述功能
第八章 楼盘命名中的汉字思维
第一节 楼盘命名的汉字视角
第二节 汉字的音节特征对楼盘命名的影响
第三节 楼盘通名中的汉字
第四节 楼盘专名中的汉字
第五节 汉字音韵在楼盘命名中的功能
第六节 汉字字形在楼盘命名中的功能
第九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思维
第一节 对外汉字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对外汉字教学调查研究
第三节 教学策略与方法
精彩书摘
在中国远古历史上,商代曾将神鬼凌驾于人与人事之上。我们在汉字的构形中看到,许多自然现象被神灵化。例如:
“神”字,《说文》解释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然而这个引出万物的天神,其形象在汉字上却是附会于空中的闪电。
“帝”字,本义为天帝。《尚书·吕刑》中有“上帝监民”的说法。《说文》释“帝”为“王天下之号”。然而“帝”的神灵,在汉字构形上却是附会于草木花萼。殷商时人敬事鬼神,或迷信占卜,事无巨细,均求卜于鬼神,依鬼神的“指令”行事,如出入之凶吉、旬夕之安否、年岁之丰歉、风雨之有无等等;或以祭祀贿赂鬼神,幻想神灵趋从于主祭者的请求,于是有伐鼓而祭,舞羽而祭,献酒肉黍稷而祭。
占卜,多用烧灼龟甲,根据烧后的裂纹预测吉凶。甲骨文的“卜”字形像龟甲上因占卜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说文解字》:“卜灼剥龟也,像炙龟之形。一日像龟兆之从横也。”“卜”也是象声字,其读音有如占卜时龟甲灼热爆裂时的爆裂声。
殷帝王在一年365日中,几乎无旬不祭,真可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可以消灾弥难,祈求福祉,报谢神灵。然而虚幻的宗教在中土终究不能持久。当风雨不验,祸福不灵,丰歉不时,吉凶不预之时,人们就开始怀疑了。殷后期卜辞中出现的“天”字,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天”字的构形,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舒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由此可见,天的概念是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说文》在解释“大”的字形时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解释“天”的字形时更认为:“天,颠也,至高无上。”而这个“至高无上”,不是神学意义上的,而是人伦意义上的。段玉裁对这一点有很好的阐释:“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者皆曰天是也。”天的人伦意义显示出人对神的超越,人对主体自身价值的反思与肯定。
事实上,“天”字产生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怀疑对神灵的执迷。殷代晚期的帝乙帝辛就已经不信任贞人的占卜,而开始自贞自占自卜了。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当时的人已敢于“作木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据《尚书·微子》的记载,当时的帝辛敢于“沈酗于酒,乃罔畏畏”,而“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商朝的灭亡,更使周朝的统治者“事鬼敬神而远之”,因为鬼神并未保佑虔诚事神的殷人,世间可畏的不是神而是民,与其残民事神,不如敬天保民。《尚书·康诰》记周公对康叔的诰语云:文王灭殷是由于“克明德慎罚,不敢悔鳏寡,庸庸(任用可用的人),祗祗(尊敬可敬的人),威威(畏可畏的事),显民”。他要求康叔“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义民,汝丕远惟(思)商荀成人宅(揣度)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他还指出:“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乃尽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义民。”在这里,人畏已经压倒了天畏。
春秋时代,人的地位进一步升高,“民为神之主”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人们认为“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祭祀以为人也”(《左传·僖公十九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子产更明确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
……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汉字思维 一部深入探索汉字背后思想脉络的力作 在这本《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汉字思维》中,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汉字的起源、演变或形体结构,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方块字背后那独特的思维模式与文化基因。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穿透文字的表象,直抵其所承载的古老智慧与民族精神,为读者呈现一场关于汉字思维的深度探索。 一、 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思想的载体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汉字视为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其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多被视为约定俗成的结果。然而,《汉字思维》却大胆提出,汉字本身并非消极被动的符号,而是主动塑造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意念之形”,是古人观察世界、理解万物、构建思想的生动图景。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汉字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思维特质: 象形与指事的“观物”之道: 许多汉字,尤其是早期象形字,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如“日”、“月”、“山”、“水”。这种“以形表意”的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尊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并非孤立地看待事物,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宇宙和生命联系之中。例如,“月”字,不仅描绘了弯月的形状,更蕴含着阴晴圆缺、时序更替的自然节律。“山”字,则不仅仅是地势的堆叠,更是稳固、崇高、宁静的象征。这种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捕捉和提炼,是汉字思维的基石。 会意的“联想”智慧: 许多汉字并非直接描摹,而是通过组合不同的意素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这便是会意字,如“明”、“休”、“从”。“明”由“日”和“月”组合而成,日与月同辉,光亮自生,这不仅仅是字形上的组合,更体现了古人对“光明”概念的深刻理解,是将两种光明事物的联想升华为抽象的“明亮”。“休”由“人”和“木”组成,人在树下歇息,遂有“休息”之意,这种场景化的组合,展现了古人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文字创造中的能力。这种基于联想、类比、象征的造字方式,恰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以及追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哲学观。 形声字的“逻辑”构建: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它们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这并非简单的语音符号的堆砌,而是汉字系统化、逻辑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形旁如同一个“索引”,将字义归入相应类别,如“氵”旁多与水有关,“木”旁多与树木有关,这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字义,形成一个庞大的概念网络。声旁则提供了读音线索,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声旁准确性有所下降,但在其形成之初,它就蕴含了古人对语音规律的认识和对文字系统化的追求。形旁与声旁的结合,反映了汉字在保持表意性的同时,也向着更高效、更具结构性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严谨的思维特质。 “阴阳”与“五行”的宇宙观: 汉字,尤其是其结构和偏旁部首,常常隐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例如,“夫”与“妻”的构造,以及一些表示对立、互补概念的字,都可能在字形上有所体现。“木”与“火”、“水”与“金”等元素,在字的组合中也可能暗示着事物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隐藏在字形深处的宇宙观,展示汉字如何成为承载和传播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活化石。 二、 汉字思维:中华文明的独特印记 《汉字思维》将进一步探讨汉字思维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社会结构乃至于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整体性思维与关系性认知: 汉字“意念之形”的特点,使得汉字并非孤立的单位,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事物。在看待问题时,不偏重单一要素,而是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以及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艺术、哲学、医学、政治等领域都有深刻体现。例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强调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关联;中国山水画追求“气韵生动”,注重意境和整体氛围的营造。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平衡: 汉字既保留了丰富的具象色彩,又能够通过组合和引申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例如,“道”字,既可以指道路,也指哲学上的“道”,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层次性。这种“具象先行,抽象后置”的特点,使得中华文化在表达复杂思想时,往往能通过生动的意象来引发共鸣,再引申至更深层的含义。 “天人合一”的文化情结: 汉字中大量蕴含的自然意象,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模仿和认同,直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到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之中,使得人们在面对自然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和谐与敬畏。 对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是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强大纽带。共同的文字,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隔阂,共享同一份文化遗产。汉字思维的独特之处,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 三、 探索汉字思维的新路径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汉字思维的静态描述,而是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跨学科的对话: 我们将引入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力求从更广阔的层面理解汉字思维的成因和影响。例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汉字表意机制如何影响大脑的运作模式。 比较研究的借鉴: 通过与拼音文字等其他文字系统的比较,更加清晰地展现汉字思维的独特性和优势,理解不同文字系统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数字化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汉字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入、更系统化的挖掘和研究。 《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汉字思维》,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汉字深层智慧的大门,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方块字,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基因。这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思维内核的深刻回溯,也是一次对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启迪。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认知、如何理解世界的文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