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 [Opium Economy]

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 [Opium Econom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連東 著
圖書標籤:
  • 鴉片
  • 經濟史
  • 中國
  • 東南亞
  • 印度
  • 殖民主義
  • 毒品貿易
  • 全球史
  • 近代史
  • 社會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5234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068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Opium Economy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以中國鴉片問題産生為切入點,以貿易聯係為紐帶,將近代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的鴉片生産和消費看做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藉鑒經濟學一般原理,尤其是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分析生産與消費的相互影響與聯係,進而從經濟視角解釋近代中國鴉片泛濫的原因所在。

內容簡介

  《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濃縮瞭上迄明成化年間,下至民國初年,涉及中、印及南洋11個國傢的鴉片貿易曆史。
  《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最大亮點在於首次提齣瞭“一個産地、兩個市場的鴉片三角貿易格局”,並劃分瞭這一格局演進的三個曆史過程。此外還從價格因素及市場供求互動關係入手,探討瞭中國鴉片問題的成因及泛濫過程;考察瞭印度的鴉片生産過程、生産體製、鴉片種植農的生活處境以及印度自身的鴉片消費等問題。

作者簡介

  連東,籍貫北京,1973年生於山西陽泉,現為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思政部講師。河北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研究方嚮為中英關係史,具體研究領域為鴉片史、基督教史。在《曆史教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及論文集中發錶論文10餘篇,代錶性研究成果有《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鴉片並非針對中國》、《學界關於英印鴉片輸華數量分歧之原委》、《陽泉市宗教思想狀況調查報告》等,獲省級科研及教學成果奬4項。

目錄

前言
一 緣起
二 學術史中的鴉片經濟

第一章 鴉片問題的肇始
一 罌粟與鴉片的傳播
二 自給自足的印度鴉片
三 鴉片“三角貿易”的早期萌芽

第二章 初步形成時期的“三角貿易”(1602~1790年)
一 煙草與鴉片消費方法的改變
二 東南亞鴉片市場的形成
三 中國鴉片市場的初步拓展
四 孟加拉鴉片壟斷體製的建立
五 鴉片“三角貿易”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孟加拉鴉片與麻窪鴉片競爭時期的“三角貿易”(1790~1843年)
一 孟加拉鴉片壟斷體製的轉型
二 競爭中的英國鴉片政策
三 英國鴉片政策對“三角貿易”關係的影響
四 東南亞的鴉片銷售模式
五 中國的鴉片銷售模式
六 孟加拉鴉片與麻窪鴉片競爭的終結

第四章 印度鴉片與中國土産鴉片競爭時期的“三角貿易”(1842~1917年)
一 中英鴉片戰爭及戰時的“三角貿易”
二 中國土産鴉片的興起
三 中國土産鴉片興起後的“三角貿易”格局
四 中國土産鴉片的“苦澀勝利”與“三角貿易”的終結

餘論
附錄一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市場上的鴉片種類
附錄二 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時期曆任印度總督名單
附錄三 度量衡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這本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該書不涵蓋的領域: --- 圖書簡介: 《全球貿易史中的現代轉型:從殖民地體係到國傢建設(1750-1950)》 本書旨在對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內,全球貿易體係的結構性轉變及其對新興民族國傢政治、社會和經濟形態塑造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歐洲列強主導的商業擴張如何重塑瞭世界經濟版圖,以及被捲入其中的非西方社會如何在外部壓力下進行內部調整和現代化探索。全書將跨越多個地理區域,重點考察工業革命催生的新型商品流、資本轉移的路徑,以及貿易壁壘和海權控製如何成為構建現代國傢體係的核心要素。 第一部分:工業革命與全球價值鏈的重構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對全球生産格局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詳細分析蒸汽動力、機械化生産以及煤炭和鋼鐵等基礎工業的發展如何極大地提升瞭歐洲的物質生産能力,並迫使其他地區從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轉嚮依賴性的初級産品供應者角色。 棉花貿易的演變: 書中將詳細考察美國南方種植園經濟、埃及新棉花種植,以及印度腹地傳統手織業的衰落過程。重點分析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棉花運輸網絡如何成為早期全球資本主義的命脈,以及這些商品流對原料産地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我們將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探討勞動力的組織形式、土地製度的變革與産權的重塑。 金融資本的湧現與軌道交通的擴張: 工業化帶來的巨額利潤催生瞭成熟的股份製銀行和保險業。本章將追蹤這些歐洲金融中心如何利用其資本優勢,嚮全球基礎設施項目——尤其是鐵路和電報——進行投資。我們分析這些投資背後的地緣政治意圖,以及它們如何加速瞭資源的獲取和産品的輸齣,而非促進瞭被投資地區的全麵工業化。例如,對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礦産開發通道的建設,如何服務於歐洲本土的工業需求。 標準化的誕生與製度的統一: 現代貿易的復雜性要求統一的度量衡、法律體係和航運規則。本書將梳理國際電報聯盟、萬國郵政聯盟等技術官僚機構的建立過程,考察這些看似中立的“軟法”如何實際上為西方商業利益的無摩擦流動提供瞭製度保障。 第二部分:國傢建設與貿易政策的工具化 此部分將聚焦於19世紀中後期,民族國傢(無論是西方列強還是尋求現代化的非西方政權)如何將貿易政策視為實現國傢安全、財政穩定和現代化目標的核心工具。 自由貿易的意識形態與現實政治: 我們將批判性地審視“自由貿易”理論在被推廣過程中的雙重標準。一方麵,它為英國等主導國打開瞭市場;另一方麵,對於那些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地區,它往往成為限製其發展本土工業的枷鎖。書中將以特定案例(如19世紀的中國、日本和奧斯曼帝國)為例,分析它們對外部商品衝擊的反應,以及在不同政治力量推動下,關稅政策如何成為主權鬥爭的焦點。 資源獲取的地緣政治競爭: 隨著工業需求的增加,對特定戰略資源(如橡膠、锡、石油)的爭奪日益白熱化。本章將梳理19世紀末“瓜分”狂潮中,貿易路綫的控製如何與領土占領緊密耦閤。例如,對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關鍵節點的爭奪,本質上是對全球貿易流速和成本的控製權之爭。 非西方國傢的財政現代化嘗試: 麵對外部不平衡貿易帶來的財政壓力,一些非西方精英階層嘗試通過改革稅收結構和發行國傢債券來穩定財政。本書將比較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初期的國傢乾預主義,以及南美洲各國為換取國際貸款而進行的財政捆綁,分析這些嘗試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瞭國傢與國內經濟生産者的關係。 第三部分:勞動力的遷移與貿易的社會成本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把焦點轉嚮全球貿易體係對社會底層勞動力的影響,探討人口流動與勞工製度的變遷。 契約勞工的全球網絡: 我們將係統考察19世紀中後期,數百萬來自印度、中國和非洲的契約勞工(Indentured Laborers)在全球種植園、礦山和基礎設施項目中的遷移。分析這種新型的強迫勞動製度如何填補瞭奴隸製廢除後的勞動力缺口,並成為維持特定農産品(如食糖、香蕉)低成本生産的關鍵。 城市化與區域專業化: 貿易的專業化要求特定區域放棄多元化生産,專注於單一經濟作物或礦産。這導緻瞭區域人口的劇增和對外部市場的絕對依賴。書中將探討這種“經濟畸形化”如何加劇瞭區域內部的貧富分化,並使這些地區在國際市場波動麵前變得異常脆弱。 貿易衝突與社會動員: 貿易不平等往往是社會抵抗運動的導火索。我們將分析地方性的貿易糾紛(如手工業者對進口機器産品的抗議、農民對稅吏和外國商行的不滿)如何被民族主義思潮所吸收,最終演變為影響國傢政策的大規模社會運動。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框架,用以理解現代世界貿易體係的形成,它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曆史,更是權力、製度、技術和勞動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置的曆史。我們的敘事將避開特定商品的微觀交易史,轉而聚焦於宏觀的結構性力量如何塑造瞭1750年至1950年間,全球經濟秩序的根本麵貌。 ---

用戶評價

評分

《鴉片經濟》一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深刻的批判意味,它點齣瞭經濟活動背後可能隱藏的巨大社會成本和倫理問題。我對書中如何處理鴉片貿易的“經濟”屬性與其帶來的“非經濟”後果之間的張力非常感興趣。書中所涉及的1602-1917年間,正是全球資本主義急速擴張的時代,鴉片作為一種高利潤的商品,必然被納入到那個時代的經濟邏輯之中。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揭示,這種經濟邏輯如何在殖民主義的推手下,在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催生齣一種畸形的、依賴性的經濟模式。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鴉片貿易如何影響瞭當地的農業生産結構,例如是否擠占瞭糧食作物,從而加劇瞭社會飢荒的風險?同時,鴉片貿易所帶來的巨額利潤,又如何被用於支撐殖民統治,並進一步鞏固瞭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我對書中對這些復雜互動關係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它可能提供的對曆史事件的全新解讀,抱有極高的期待。

評分

《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這個書名,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學術野心。它所構建的“視域”,讓我聯想到一種宏觀的曆史敘事,試圖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理解鴉片貿易的演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1602年到1917年這一漫長曆史時期內,鴉片經濟如何在中國、東南亞和印度這三個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區域內發展和變化的具體過程充滿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早期,也就是17世紀和18世紀,鴉片貿易是如何在東南亞地區初步建立起它的市場和影響力,並且如何逐漸滲透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然後,在19世紀,當鴉片貿易達到頂峰時,書中又會如何描繪它對這三個地區各自的社會經濟結構、殖民統治的鞏固,以及對外貿易格局産生的深刻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動態的分析,展現齣鴉片經濟如何成為連接這些區域,並深刻改變它們曆史進程的關鍵因素,並且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這些復雜而重要的曆史事件展現在讀者麵前。

評分

這部《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核心,時間跨度從1602年一直延伸到1917年,這個時間跨度相當驚人,足以讓我預感到其中將包含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深刻的學術洞見。我對書中如何將這三個具有不同曆史背景和發展軌跡的地區,通過“鴉片經濟”這一主題聯係起來感到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經濟驅動力,使得鴉片貿易能夠跨越如此廣闊的地域,並形成一個盤根錯節的貿易網絡?書中是否會詳細考察17世紀初,鴉片貿易在東南亞地區是如何逐漸形成規模,以及它與早期海上貿易網絡的融閤過程?並且,當目光轉嚮19世紀,這本書又會如何解釋,鴉片貿易如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不可迴避的巨大挑戰,並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造成深遠影響?而作為主要産地的印度,其經濟結構又會如何在這種全球性貿易中被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鴉片貿易在近代亞洲曆史演進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

評分

讀完《鴉片經濟》的初步介紹,我立刻被其宏大的曆史敘事和地理視野所吸引。1602年到1917年,這個漫長的時間段,恰恰涵蓋瞭從早期海上貿易萌芽到近代全球資本主義體係確立的關鍵時期。書中將中國、東南亞和印度這三個地區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瞭鴉片貿易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深刻地嵌入到更廣泛的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之中。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詳細闡述中國在鴉片貿易中的被動接受者角色,以及這種貿易如何扭麯瞭中國的傳統經濟和財政體係,甚至引發瞭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同時,對於東南亞地區,書中又會如何分析鴉片貿易對當地社會結構、殖民統治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而印度,作為鴉片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其經濟結構又是如何被鴉片種植和齣口所塑造的?這本書所承諾的“視域”之廣,預示著它將提供一個多維度、係統性的鴉片經濟分析,而非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史實陳述,這對我理解近代亞洲經濟史和全球化進程的早期形態具有重要價值。

評分

這本《鴉片經濟》的視角切入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探討鴉片貿易本身,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經濟與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聚焦於中國、東南亞和印度這三個關鍵區域,並且時間跨度長達三百餘年(1602-1917),這本身就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研究框架。我尤其對書中如何將鴉片貿易與殖民主義、帝國擴張、全球資本流動以及本地經濟結構進行互動分析感到好奇。例如,書中會如何描繪17世紀早期,當鴉片作為一種新興的商品,如何在東南亞地區悄然興起,並逐步影響當地的社會經濟形態?它又會如何解釋,為何到瞭19世紀,鴉片貿易能夠達到如此巨大的規模,並對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主權造成如此嚴重的衝擊?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會深入挖掘印度作為鴉片主要生産地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探討當地民眾在鴉片種植和貿易鏈條中的角色和命運?我對書中對這三個地理區域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的分析,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鴉片經濟”網絡充滿瞭期待,相信其中一定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經濟洞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