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澳门的社会治理方式非常独特,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度高,影响力大,政府公共行政系统具有人性和道义,没有太多对抗性政治,大部分时间官民相处融洽。尽管主权回归和博彩业开放后政府和社会先后发生巨变,但通过社团这种社会中介组织,官民能够积极沟通合作。编者邀请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以社团与政府互动为视角,描述澳门的后-后现代性和后传统生活,在此语境下,客观分析澳门的公共行政状况,定位澳门社会急速发展后的社团新功能,剖析澳门“小政府大社团”格局,为澳门社团社会治理的理论化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简介
黄兆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博士。曾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任教,现任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专著有Environmental Technotogy Development inLiberal and 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Tweaking Institutions、《强政励治与医疗事故》、《新后现代管治:从市政管理看最深层矛盾》、《僵尸之城:香港与澳门的社会模式比较》,合编学术期刊专题“Regulating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译著有《国家的神话:全能还是无能》、《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历史性的分析》。有关论文曾发表于Global Policy,Pacific Review,Policy and Society,Industry and Innovation等SSCI学术期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黄兆辉博士的研究珍视澳门社团的治理价值,并不时引入以解释港澳治理结果的差异,他甚至以后一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思维理解与观照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及绩效,欣喜地从中得出不同凡响的论断。
——娄胜华教授
★本书极力推荐澳门的社团文化,并认为澳门独特的政府-社团合作模式可能比西方对抗性的政党政治更适合后一后现代及后传统生活的社会。
书中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更难得的是,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的学者以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充满热情为澳门这个新兴城市的社会政治发展出谋献策。我深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获得关注澳门社会政治发展的读者及政府官员的欢迎和喜爱。
——余振教授
目录
代序一
代序二
前言
导论 澳门的后一后现代性与后传统生活
第一章 现代社会治理模式需要范式转移
第二章 政党代表还是社团代表:港澳政治代表比较研究
第三章 论澳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典范性
第四章 处理病态赌博问题:澳门非政府组织的理念、服务及定位
第五章 澳门公共政策民意吸纳中的社团角色
第六章 吉登斯的后期理论概说:浅谈澳门的激进现代性
第七章 澳门社团监督:理据、方法与前景
第八章 由传统到后一后现代:营造澳门社团的自主性与公共性
第九章 领域融合社会公共生活之愿景与隐忧:兼论公共精神重建之路
第十章 社群意识与政治效能:第三方评估澳门社团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社团善治:澳门博彩业社会后果的防火墙
第十二章 社团活动对澳门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调查研究
精彩书摘
充满和谐、团结和合作,令领袖易于统领,结果形成与澳葡政府平起平坐的二元政治,使它大有“协商式民主”和“建设性政治”的影子。然而,由于进行急速现代化的澳门增加了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元素,在这个新的社团后传统生活当中,澳门社会的“结构化”和社团的“反身性”却迅速退化,为了令读者更明白如此现象,第六章黄兆辉与夏光合撰的《吉登斯的后期理论概说:浅谈澳门的激进现代性》,从吉登斯的理论出发,陈述以左或右的政治道路来应付,并没有对正现代化问题的焦点,所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与澳门的社团社会何其相似,但澳门没有正视急速现代化增加了私益和私权等的各种社会问题,于是相应减低了社会的公益心和公共理性等的公共精神,这正是澳门“结构化”和“反身性”衰落的原因。
为了弥补澳门社团社会在“结构化”和“反身性”等互动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第七章李燕萍的《澳门社团监督:理据、方法与前景》从监督社团秩序的角度出发,针对急速现代化后社团出现私益和私权的问题,给我们找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与此同时,民众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改变下,不断通过社团和政府互动对话后,出现了各自的公共理性反应和社会新生活模态,可是今天澳门的后一后现代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第八章姚蕴慧的《由传统到后一后现代营造澳门社团的自主性与公共性》把理想中的公民社会与澳门的社团社会对照,立时把后者批判得原形毕露。因为历史原因,20世纪澳葡政府给予社会大众极大的自由和空间,令澳门孕育出世上少有的社团社会格局,400多年来澳门的社会自治文化变得根深蒂固,相比今天境外的大多数由政党执政从上而下推动的狭窄单元价值观,澳门相对显得很特别,尤其是今天政府推动现代化之余,又能保持一定的社会自治,就显得与普世社会的治理格局不一样,即单元现代与多元后现代价值观共存。可是,若与理想中的公民社会相比,澳门的社团社会的反省力、纯粹关系、私人意见会合、统整、可执行的公共领域、了解风险能力等能量并不高,距离理想阶段尚远。
正如第五章姚蕴慧的分析发现,澳门社团社会的许多方面其实并不足够,如此的公私领域互动与融合,令我们的公共生活展开了值得期许的诸多愿景之余,也不乏隐忧。第九章朱国伟的《领域融合社会公共生活之愿景与隐忧:兼论公共精神重建之路》逐一描述愿景和隐忧各有六大点,并认为有双向伦理要求的政府与社群互动模式,才是重建公共精神之路。
对于重建信任、防止社会公共性萎缩、肢解或碎片化等的公共精神维护工作,和第五章的处理民意工作,如果政府与社群仍缺乏自身能力来作有质素的互动,看来订立一些互动准则和评估标准来重建公共精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十章陈建新和伍芷蕾的《社群意识与政治效能:第三方评估澳门社团的重要性》建议何不设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来优化社群意识和提高政治效能,经过中立、专业和理性的评估和背书后,社团意见的公共性和公信力更可大大提升,政府的咨询和决策工作也变得有效和认受性高。
除了第三方评估机制来重建公共精神外,有学者更提出须要把公共利益最大化,接着第十一章夏光的《社团善治:澳门博彩业社会后果的防火墙》探讨近年博彩业对澳门产生的社会后果,特别是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负面影响、贫富分化的日见扩大、澳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可能起到的阻碍作用,认为在政府、有关持份者与民间组织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实行“善治”,才是澳门的出路所在,并大胆建议一些创新的做法,进一步提高澳门的公共利益。
……
澳门:在流变中重塑身份的后现代都市 澳门,这座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孕育了数个世纪的独特城市,在步入新千年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曾经以赌博业和中葡历史遗迹闻名于世的它,如今正以一种更加复杂、多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澳门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城市特质,审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层面发生的转型,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塑造着澳门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份认同。 一、 历史的沉淀与后现代的涌动 澳门的历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融合史。作为中国与葡萄牙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它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建筑、饮食和生活方式。殖民时代的烙印,特别是葡萄牙的统治,为澳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奠定了其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特殊地位。然而,随着1999年回归祖国,澳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澳门的显现,并非是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深刻认知。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澳门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博彩业的蓬勃发展,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肌理和社会心态。这种经济上的高度集中和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与后现代社会强调的多元化、碎片化和不确定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 与此同时,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都在重塑着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权威体系在后现代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调个人选择、自由和自主性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既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也伴随着身份认同的迷失和文化传统的挑战。 二、 “小政府,大社团”:治理模式的嬗变与社会资本的运作 澳门的政治治理模式,尤其是在回归后,“小政府,大社团”的提法,成为了理解其社会运作逻辑的关键。这里的“小政府”并非指政府规模的绝对缩小,而是指政府在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上相对克制,更倾向于扮演一个规则的制定者、服务提供者和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大社团”则指的是在澳门社会中,各种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宗乡会馆、慈善机构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些“社团”在澳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功能。它们既是维系社会秩序、传递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个体与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弱化的背景下,这些社团成为了许多澳门居民获取社会支持、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平台。它们通过互助、联谊、调解等多种方式,弥合了社会原子化的趋势,维持了社区的凝聚力。 然而,“大社团”的运作并非总是透明和普遍参与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这些社团的内部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也呈现出复杂而微妙的特征。一些社团可能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和影响力,在资源分配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普通民众参与度的不足。 本书将深入剖析“小政府,大社团”治理模式的形成机制、运作方式及其对澳门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我们将审视这些社团在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在后现代的社会变迁中,努力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澳门的公共领域和公民参与。 三、 后传统生活:身份的重构与社群的再定义 后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传统”的解构和重新审视。在澳门,这种“后传统”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诸多层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日益多元,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受到冲击,个体在自我认同和社群归属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和困惑。 在家庭层面,传统的父权制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正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调个体情感连接和自主选择的伴侣关系,以及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家庭结构。年轻一代在择业、婚恋、居住等方面,往往拥有比前几代人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但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在社群层面,传统的乡土社群和血缘社群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兴趣、职业、价值观等形成的新的社群。网络社群的兴起,更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和情感寄托空间。然而,这种虚拟社群的连接是否能真正替代现实社群的深度连接,以及它们如何在后现代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更重要的是,澳门的身份认同也处于一种持续的重构之中。回归后的澳门,其“中国性”和“本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定位自身的文化特色,成为了一个持续的讨论焦点。居民在面对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如何在不同的身份标签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如何构建一种既能拥抱多元又具备独特性的身份认同,是后现代澳门居民面临的普遍挑战。 本书将通过对澳门居民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分析,例如他们的休闲方式、消费习惯、社交互动、媒体接触以及文化偏好等,来展现后传统生活的具体图景。我们将关注个体如何在后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重新定义自我,构建社群,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四、 结语:在流变中探索澳门的未来 澳门的后现代转型是一项仍在进行中的宏大叙事。它既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本书的写作,并非意图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澳门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为理解这座城市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相信,通过对“小政府,大社团”治理模式的审视,对后传统生活方式的描绘,以及对澳门居民身份认同重构的探讨,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这座城市在激荡变革中的脉络。澳门的未来,正是在这种持续的流变与互动中,不断被书写和塑造。而对这场流变的深刻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澳门,更有助于我们反思全球化时代下,其他城市和社群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