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真正的歸宿》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阿薑查?須跋多(1918-1992年)的教導。阿薑查大師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達數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禪師阿薑曼度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含義卻深遠。他善於用日常周遭事物引齣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也因此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從他受教。《我們真正的歸宿》主題集中在對人生歸宿的探討、對生死的體悟以及對真正的修行的見解。
作者簡介
阿薑查(1918—1992),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之一,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長達數十年,教導方式簡明,含義卻深遠,吸引瞭不少西方人從他受教。
內頁插圖
目錄
法耘譯者序
前言
阿薑查傳略
我們真正的歸宿
真理的兩麵
感官的陷阱
世間道和解脫
不斷地修行
風幡何有?
感官的森林
來到正中央
脫逃
與眼鏡蛇同住
師父的教導方法
精彩書摘
此刻,生起堅定心,恭敬地聆聽佛法。在我說話的當兒,注意我所說的話,好像世尊就坐在你的麵前一樣,閤上你的眼,讓自己感到舒適;安下你的心,讓心專注在一點上,謙遜地讓三寶的智慧、真理與清淨住在你的心中,這是錶示對一位圓滿覺者的敬意。
今天,除瞭佛法——佛陀的教法,我沒有帶任何有形的物品來給你。請仔細地聆聽,你應當瞭解,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在他年老時,他捨棄瞭身體,也放下瞭沉重的擔子。現在你也應該學著對你這早已依靠多年的身體感到滿足,感到很足夠瞭。
你可以將它比喻成已在傢裏用久瞭的器皿——你的杯子、碟子、盤子等等。當你剛擁有它們時,它們是乾淨而光亮的,但是現在,經過瞭長時間的使用之後,它們變得陳舊。有的早就破瞭,有的不見,而那些遺留下來的,也在逐漸毀壞當中。它們沒有一成不變的形體,它們本來就是那樣。你的身體也是相同——從你齣生的那一天,經由孩童到青年,直至現在的老邁,它始終不停地變化,而你要接受這個事實。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的、生理或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好好地思惟這個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見它。
這具躺著的衰微肉體是真實法(sacca-dhamma),是事實。這身體的事實是真實法,這是佛陀永不變的教導。佛陀曾教我們去觀察這個色身,去思惟這個色身,並麵對這個事實;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要能夠去安住這個色身。佛陀曾經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被鎖在牢獄的隻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瞭。如今,你的身體已隨著年齡開始退化,這原是不需要去違抗的,但卻不要使你的心也隨著腐朽瞭;要保持心的獨立。佛陀曾經教示,有生就有老、病、死,這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再沒有任何其他的瞭。現在你已親身體驗到這個偉大的真理,就以智慧來觀察這色身並領悟它吧!
即使,你的房子已被水淹沒或被火燒毀,無論如何危險的威脅,就讓它隻是房子的問題吧!如果有一場洪水,不要讓它泛濫瞭你的心;如果有一場大火,不要讓它燃燒瞭你的心。讓它就僅僅是房子吧!洪水或大火對你而言,不過是外在的災害。現在,該是讓心放下執著的時候瞭。
你活在這世上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你的雙眼曾看過形形色色的東西,你的兩耳也曾聽過許許多多的音聲,你有過無數的經驗,而它們就隻是——經驗而已。你曾吃過好吃的食物,而好吃也隻是好吃,沒有更多的瞭。令人不愉快的滋味也隻是不愉快,就是這樣。如果眼睛看到美麗的外貌,也隻是美麗的外貌;醜陋也隻是醜陋;耳朵聽到吸引人的音聲、美妙的音聲,而這些聲音也隻是這樣而已。
佛陀說過,無論富有或貧窮,年輕或年老,人類或動物,沒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地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每一件事都會曆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我們沒有任何的對策;但佛陀說,我們能做的是去思考這身和心,去瞭解到它們的無自性,觀察到它們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們擁有的隻是一個暫時性的存在。這就好像這間房子,它隻在名義上屬於你,你卻無法帶著它跟你到處跑,你的金錢、財産和傢庭也是一樣——它們都隻在名義上是你的,它們並不真正屬於你,它們屬於自然。這個真理,不單單適用於你一個人,每一個人也都在同一種情況下;即使是世尊以及他已開悟的弟子們也都一樣。他們會不同於我們,隻在於他們接受瞭事物的本來麵目,看到瞭這些本來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仔細地觀察這個軀體,從腳底到頭頂,然後再迴到你的腳底。看看這軀體吧!你看見瞭什麼?在你的身體裏,有任何東西實質上就是乾淨的嗎?你能找到任何不變的本質嗎?這整個身體都在衰退中,而佛陀要我們去瞭解,它並不屬於我們。身體會這樣子,那是自然的,因為一切都隨因緣在變化著,你還要它怎麼樣呢?事實上,身體的這個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對,導緻你受苦的不是身體,而是你錯誤的知見;當你有瞭錯誤的見解時,你就被混淆瞭。
這就好像一條河裏的水,它會很自然地往下流;它絕不會逆流而上,那是它的本性。如果有人站在河邊,看著水急速往下流,心卻異想天開地要讓水逆流而上,他會因此而痛苦。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錯誤的思想,將不會讓他得到心靈的平靜。他將因他錯誤的知見——想要逆流而上的想法,而不快樂。要是他有正確的知見,一定會知道水必然是往下流的;他如果無法覺悟和接受這個事實,就會感到煩擾不安。
河水必須往下流的道理,就如同你的身體:一度年輕的身體變老瞭,而今,它正趨嚮死亡。彆去期望還會有彆的方式齣現,那並不是你擁有什麼力量可以挽迴的。佛陀告訴我們,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以這種“放下”的感覺作為你的依歸吧!縱使你感到疲勞和倦纍,也要繼續禪坐;讓你的心與呼吸同住,做幾下深呼吸,再利用咒語“—哆”(BUD-DHO),將心專注在呼吸上,使這樣的修習成為一種習慣。愈是疲倦,你感到愈需要細微且專注你的注意力;那樣的話,你便可以對抗痛覺的生起瞭。當你開始感到疲倦時,將你所有的思緒停止,讓心自然會集,然後再轉迴來注意呼吸。就隻是不斷地在心中持念“—哆、—哆”。放下外在的一切,彆對你的小孩和親戚念念不忘,彆抓取任何的事物,完全地放下。讓心係於一個單一的點上,讓那安靜的心住於呼吸;讓呼吸成為唯一的認知對象。集中注意,直到這顆心變得愈來愈細微,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而心境卻是一片的清明和覺醒。那麼,當痛覺生起時,它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停止,最後你看待這呼吸就好像一位親戚來拜訪你一樣——當一個親戚要離開時,我們會隨他齣來,看他離去;我們會注視著,直到他走或駛離視綫,我們這纔返迴傢門。我們也以同樣的方法來觀照呼吸:如果呼吸粗大,我們知道它是粗的;如果它細微,我們知道它是細的。當它愈是細微,我們愈要跟進,同時使心覺醒,最後,呼吸會全然地消失,而所存留的,隻是清明覺醒的感受,這便叫作“見佛”。我們所擁有的那種清楚的覺知稱作“哆”,是正知者、覺醒者、光明者,那是與佛陀,與清明、覺知相遇而同住的。因為入滅的,隻是曆史上血肉之軀的佛陀,真正的佛陀——是清澄、明覺的,今天我們仍能經驗及達到,而如果我們達到它,便是與佛陀的心相應瞭。
因此,放下吧!除瞭這覺知,放下所有的一切。禪坐時,不要被你心中生起的幻象或聲音愚弄瞭。把它們全都放下,完全不要抓住任何事物。隻要住於這“不二”的覺知,彆煩惱過去或未來;隻需靜靜地,你將到達那不前、不後、不住的境地。在那兒,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我,沒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沒有。佛陀教導我們,要用這個方法去空掉一切,不要讓任何事物係縛瞭我們;要去瞭解這個道理,瞭解之後,就是放下!
……
前言/序言
多年來,阿薑查以老撾語、泰語展開社會弘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語係社會的影響力,則是由於他那些有能力把老撾語、泰語譯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得。雖然,目前這些英文作品流傳到華人世界已經有一段時間,特彆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而最近是颱灣,但美中不足的是,讀者群僅限於精通英文的華人,而這些從阿薑查的教導中得到啓示、鼓舞的華人讀者,對於同胞中有人因為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淺,而沒有機會從阿薑查言語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為憾。有鑒於此,我們決意為廣大的中文讀者盡些心力。在徵得泰國國際叢林寺院(’Wat.PahNanachat)住持的首肯之後,我們從《菩提道》一書中取齣兩篇文稿——《與眼鏡蛇同住》、《真理的兩麵》以及一篇已印成單行本的演講詞——《我們真正的歸宿》(Out.RealHome)閤輯,另為瞭讓讀者對阿薑查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書後附加一篇他的弟子迦耶沙羅比丘所寫《師父的教導方法》,共有四篇譯成中文,以《我們真正的歸宿》為書名齣版。
本書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眾的發心奉獻下協力完成。他們來自中國颱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傢。他們不僅熟知中、英文,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對佛法都已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因而對阿薑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領悟且真切理解。也由於他們的善行以及為弘揚佛法不惜一切代價的願心,此刻,這份作品纔能呈現在您的手中。
但願所有與本書編印有過因緣的人,都能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阿善查的一位弟子
《我們真正的歸宿》 序言 在浩瀚宇宙的無垠畫布上,人類文明如同一簇渺小的火苗,在黑暗中搖曳,努力地尋找著自己的位置,理解自身的起源與未來。數韆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對“傢”的追尋。這個“傢”,並非僅指我們棲息的星球,而是更深層次的,關於我們存在意義、宇宙法則以及我們最終將走嚮何方的終極答案。 《我們真正的歸宿》這本書,正是這場宏大探索的結晶。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教科書,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學論著,更不是一本空洞的哲學思辨集。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程,一次對人類已知與未知邊界的深刻叩問,一次對存在本身最本源的追溯。我們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理解驅動一切的根本力量,並最終揭示我們內心深處對“歸宿”的渴望,以及這種渴望背後所隱藏的、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宏大和深刻的真相。 這本書的誕生,源於對當下人類文明現狀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卻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與迷茫。我們擁有瞭徵服自然的強大能力,卻似乎遠離瞭內心深處的平靜與歸屬。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卻常常被紛繁的錶象所迷惑,難以觸及事物的本質。這種睏境,促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或忽視的古老智慧,重新連接那些早已存在於我們基因深處,卻被現代生活所遮蔽的連接。 《我們真正的歸宿》並非要提供一個現成的、標準化的答案,因為生命的奧秘與宇宙的廣闊,豈能輕易被三言兩語所概括?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探索的工具,一種激發你內心深處好奇與求知欲的火花。它邀請你與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旅程,用開放的心態,去質疑,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 第一章:星塵的低語——生命的宇宙根源 我們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迴蕩在人類的心頭。從濛昧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如今的科學探索,答案始終在不斷演進。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生命的宇宙起源。 我們將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追尋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它們是如何在恒星的熔爐中誕生,又如何在超新星爆發的壯麗景象中散播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從氫、氦到碳、氧、鐵,構成生命的基石,它們本身就是宇宙演化的奇跡。我們會探討生命的“巧閤”:地球適宜的溫度、液態水的存在、磁場的保護,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是否在暗示著某種更深層次的安排? 我們還將審視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曆程。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形態萬韆的動植物,生命的復雜性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壯麗的畫捲,但在這幅畫捲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一些更難以解釋的推動力?基因的奧秘,DNA的編碼,它們是如何承載著生命的藍圖,並一代代傳遞下去? 這一章,旨在喚醒讀者對自身宇宙根源的深刻認識。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宇宙大傢庭的一部分,是星辰大海的産物,與宇宙萬物共享著同一份古老的基因。這種連接,將是我們理解“歸宿”的第一個關鍵。 第二章:意識的裂痕——現代人心的迷失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擁有瞭一切,卻又感到一無所有。科技的進步,信息爆炸,社交媒體的喧囂,這一切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內心,並讓我們感到疏離與不安? 本章將深入探討現代文明對人類意識的影響。我們將分析信息過載如何導緻注意力分散,深度思考的能力被碎片化信息所侵蝕。社交媒體的“點贊”文化,如何在潛意識中建立一種對外部評價的依賴,讓我們迷失瞭自我認同的坐標。消費主義的盛行,如何將人的價值與物質擁有掛鈎,製造齣永無止境的欲望,讓我們在追逐中疲憊不堪。 我們會探討“比較心理”在現代社會中的泛濫,如何讓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獲得真正的滿足。工具理性的過度發展,如何讓我們將世界視為可以被改造和控製的對象,卻忽視瞭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內心的深層連接。 這一章,旨在揭示現代社會中,個體意識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與自然緊密相連,與社群彼此依靠。我們變得更加原子化,更加孤獨。這種意識上的“裂痕”,正是我們感到“無傢可歸”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失落的共振——被遺忘的宇宙法則 縱觀人類曆史,古老的文明往往擁有著一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宇宙精神連接的智慧。然而,隨著現代科學的崛起,這些被視為“迷信”或“落後”的觀念,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遺忘。 本章將嘗試重新發掘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宇宙法則”。我們將審視不同文明中關於“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的精髓,它們是如何試圖解釋宇宙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在其中的位置。我們會探討一些被現代科學逐漸證實或正在探索的領域,例如意識的能量場、集體潛意識、共振與頻率等概念,試圖將古老智慧與前沿科學進行對話。 我們還將分析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節律”,例如四季的更替、晝夜的循環,它們是如何影響著萬物的生長與消亡,以及我們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我們是否在過度忽略這些自然的提醒,從而與生命最根本的節奏失調? 這一章,旨在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那些可能被我們誤解或遺棄的宇宙智慧。我們並非要迴歸原始,而是要從中汲取養分,理解那些超越物質層麵的、深刻的運行機製。尋找與宇宙“共振”的能力,是找到我們真正“歸宿”的重要綫索。 第四章:內在的星圖——心靈的導航係統 如果外在的物質世界讓我們感到迷失,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另一條尋找歸宿的道路——那就是嚮內探索,發掘我們內在的“星圖”。 本章將聚焦於人類心靈的深度探索。我們將討論“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如何超越錶麵的身份和角色的束縛,去觸及那個更本源的“我”。我們會探討直覺、洞察力、以及創造力等非理性能力的價值,它們是如何成為我們探索未知、理解生命的有力工具。 我們將深入研究“情緒”在人生中的作用,如何理解和轉化負麵情緒,釋放內在的能量,而非被其所睏。冥想、正念等古老的實踐,為何在現代社會重新受到重視?它們是如何幫助我們平息內心的喧囂,連接更深層的意識? 我們會討論“愛”與“連接”作為人類最本源的驅動力,它們如何超越個體,形成社群,甚至與宇宙産生共鳴。當我們真正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萬物時,我們內心的“歸宿感”是否會油然而生? 這一章,將引領讀者踏上心靈的深度之旅,認識到我們內在擁有著豐富的資源,等待著被發掘和激活。我們的內心,本身就蘊含著通往“歸宿”的導航係統。 第五章:重塑的坐標——我們真正的歸宿 在理解瞭生命的宇宙根源,反思瞭現代人心的迷失,重拾瞭被遺忘的宇宙法則,並學會瞭運用內在的心靈力量之後,我們終於可以開始真正定義“我們真正的歸宿”。 本書認為,“歸宿”並非一個固定的地點,也不是一個可以被簡單定義的終點。它是一種動態的存在狀態,一種與宇宙深度連接的覺知,一種生命意義的持續實現。 我們將探討,真正的歸宿,可能意味著: 與宇宙的深度同頻: 理解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而非獨立於宇宙之外的存在。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將自身視為“徵服者”,而是“共生者”。 生命的內在圓滿: 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不再以外在的物質或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我價值。這意味著,我們不再焦慮,不再攀比,而是享受當下,活齣真實的自己。 意義的創造與貢獻: 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在於其意義的創造,在於我們為他人、為世界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是索取者,而是貢獻者。 對未知的好奇與開放: 擁抱生命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去麵對挑戰。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恐懼,而是勇敢地前行。 連接與愛的流動: 建立深層的人際連接,體驗無條件的愛,並將其傳遞給更廣闊的範圍。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孤立,而是溫暖的參與者。 《我們真正的歸宿》最終希望傳遞的是一種全新的生命觀:我們並非在尋找一個遙遠的、不可及的“終點”,而是在當下,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與世界的互動中,不斷地“迴到”我們最真實的本源,與宇宙同頻,與內在共振,從而體驗到一種恒久的、流動的“歸宿感”。 結語 《我們真正的歸宿》的旅程至此,並非終結,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你探索生命奧秘的一盞明燈,為你指齣一條通往內心深處、連接宇宙之源的道路。真正的歸宿,不在遠方,而在你我之中,在你我之間,在你我與整個宇宙的永恒連接之中。願你在這段旅程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那份最深刻、最真實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