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理科學的哲學》係由英國著名科學傢和科學哲學傢亞瑟?愛丁頓爵士著,劍橋大學齣版社於1939年齣版英文版。全書共230個頁碼,分為前言和十三章。具體章目為:第一章科學認識論;第二章選擇主體論;第三章不可觀察之物;第四章認識論方法的範圍;第五章認識論與相對論;第六章認識論與量子力學;第七章發現或製造?第八章分析的概念;第九章結構的概念;第十章存在的概念;第十一章物理宇宙;第十二章知識的開端;第十三章知識的綜閤。
《物理科學的哲學》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基礎,探討瞭當代物理學科中的基本哲學問題,對主體選擇論、科學認識論方法的範圍、認識論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關係、以及發現、分析、結構、存在等基本概念和知識的開端與綜閤等,提齣瞭獨到見解,把科學認識論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作者簡介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國天文學傢、物理學傢、數學傢,是第一個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傢,因通過天文觀測日食為廣義相對論而震動整個世界。自然界密實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1919年寫瞭“重力的相對理論報導”,第一次嚮英語世界介紹瞭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著作有《恒星和原子》、《恒星內部結構》、《基本理論》、《科學和未知世界》、《膨脹著的宇宙:天文學的重要數據》、《質子和電子的相對論》、《物理世界的性質》、《科學的新道路》等等。 楊富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學科帶頭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主要著作有《現代西方哲學方法論》、《信息化認識係統導論》等,發錶論文《懷特海過程哲學述評》(國外社會科學)、《波普世界1、2、3理論》、《觀察的客觀性與測不準原理》、《認識的中介係統新解》等。 已齣版個人譯著有:懷特海:《過程與實在》2003年中國城市齣版社齣版;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華夏齣版社1998年版; 史蒂文森:《社會科學哲學》,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9年版;紐拉特:《社會科學基礎》,華夏齣版社1999年版;《鬍塞爾》,中華書局2000年版;鬍塞爾:《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華夏齣版社2000年版;《皮亞傑》,昆侖齣版社1999年等。參加翻譯和編譯著作多部。 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諧與當代社會發展》(第一主研人),司法部項目《旅行社法律責任製度研究》、北京市項目多項。獲省部級二等奬1項,三等奬1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原作者序
第一章 科學認識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二章 選擇主體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三章 不可觀察之物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四章 認識論方法的範圍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五章 認識論與相對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六章 認識論和量子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七章 發現還是製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八章 關於分析的概念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九章 關於結構的概念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十章 關於存在的概念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十一章 物理宇宙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十二章 知識的開端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十三章 知識的綜閤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節
在物理學與哲學之間有一個有爭議的領域,我稱之為科學認識論。認識論是探討知識的性質的哲學分支。不可否認,我們是通過物理科學方法來瞭解整個知識領域中一個重要部分的,這個部分采取的形式是對世界——所謂物理宇宙進行詳細的描述。我把處理這部分知識的性質,並且因此間接地處理在形式上與之相關的物理宇宙的性質和狀態的認識論分支稱為“科學認識論”。
關於這個定義有兩個重要問題一開始就需要闡述清楚。
有人把“知識”一詞限定為我們相當確定的東西;另一些人則認為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這是言語共有的模糊性之一,對此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說明,一個作者隻能聲稱他選擇瞭使用哪一種用法而已。如果“知道”意味著“相當確定”,那麼,這個術語對那些不希望自己武斷的人來說幾乎毫無用處。因此我寜願選擇那個比較寬泛的意義;並且我個人的使用承認不確定的知識。任何被作為知識的東西,即使我們確信其真理性,也仍然是被當作知識(不確定的或者錯誤的知識),即使我們對此並不確定。
我們沒有必要明確地錶達一個普遍的知識定義。我們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明確規定人們或多或少廣泛接受的知識的特殊集閤,然後再從認識論上對其性質進行研究。特彆是我們必須考察通過物理學方法所獲得的知識,盡管我們也不排除對其他知識的考察。為簡便起見,我稱這種知識為物理知識。我們大體上可以把物理學知識看作是某些大百科全書比如《物理學手冊》上的內容,這些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包括物理科學的各個分支。但是,有人明確反對盲目地接受某一特殊的權威;因此,我把物理學知識定義為思維正常的人①迄今所接受的、被物理科學證明為正確的知識。
不容忽視的是,物理知識包括科學教科書中未收入的大量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測量重量的結果就是物理知識,無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決定一個科學問題,還是為瞭決定一位商人的賬單數量。其獲得通過的條件是(在思維正常的人看來)在科學性上是正確的,而不是在科學上是重要的。還應當注意到,使用這個術語的意圖是為瞭包含以今天這個樣子存在的物理科學。我們並不打算去推測物理學將來可能的發展前景,而隻是準備評估物理科學的方法到目前為止所取得的成果,並且審視我們已經獲取的知識是何種性質的知識。
我已經說過,我不認為“知識”一詞包含著對真理的確證。但是,在考慮特殊的知識體係時,人們可能認為已經做齣努力來承認這個體係隻是更為可靠的知識;因此,通常會給知識賦予一定程度的確定性或可能性,對此我們還有機會加以討論。
……
前言/序言
原作者序
本書包含瞭我於1938年春季學期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所做的塔納爾(Tarner)講座講演課程的主旨。這些講演給我提供瞭機會,使我能比在我的早期著作中更加充分地發展那些同現代物理科學進步有關的哲學思想的原理。
經常有人說,根本不存在“科學哲學”,隻存在某些科學傢的哲學。但是,就我們認可某種權威機構的意見,用它來決定什麼是和什麼不是當今的物理學而言,今日卻存在著某種可以確定的科學哲學。這種科學哲學就是那些遵循已經被接受的科學實踐的人通過他們的實踐所堅持的哲學。它包含在他們推進科學的各種方法之中,而有時他們並未完全理解自己為什麼會使用這些方法,並且包含在他們認為能給真理提供保證的方法中,而他們通常並未審查這種方法能提供何種保證。
如果宣稱哲學具有科學的根據,並且宣稱就其現狀而言這種哲學是真正的哲學,這兩種宣稱之間不會發生衝突。但是,在這種專門著作中,主要的目標一定是確定和討論上述意義上現有的物理科學的哲學,不管它是不是真正的哲學。在我們當中,那些相信物理科學的人盡管仍然在不斷地失敗和調整,卻一直在慢慢地接近真理,他們滿足於哲學的真理同樣應當通過不斷的進步而達到。
為瞭使我們的科學基礎確定無疑,人們發現必須相當深入地進入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原理之中。由於這種意嚮不僅是為瞭揭示,而且是為瞭證明它們所導緻的觀點的閤理性,本書的某些部分介紹瞭相當專業的睏難問題。一般地說我盡量避免使用數學公式;然而,這並非完全齣於對一般讀者的考慮,而是因為那些頭腦過於沉湎於數學公式的人,可能會錯過我們在這裏所尋求的東西。
本書中的討論雖然與我十一年前撰寫的《物質世界的本質》一書涉及同樣的主題,本書中探討的主要問題卻與該書的側重點不同。現在的探討,齣發點是知識。先前那本著作的標題可以擴展為《物理宇宙的本質及對物理知識性質的應用》;而現在這本著作的標題相應地應當是《物理知識的本質及對物理宇宙理論的應用》。強調重點發生這種變化是為瞭各種觀念更符閤邏輯的結果,但更主要的是為瞭反映物理科學本身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的重大意義在於,《物質世界的本質》所開啓的科學平颱與日常平颱之間的對比已經成為科學敘事與《科學的新道路》開頭常見的經驗敘事之間的對比。在我看來,第一個對比是根據1928年的科學觀點而形成的自然的錶達形式,而第二個對比則成為六年之後更自然的錶達形式。
無論是上一年代的科學進步,還是這些年的反思,都沒有改變我的一般哲學傾嚮。我聲稱“我的哲學”並非是在宣稱那些在現代思想中廣泛傳播的觀念是由我原創的,而是因為這種最終的選擇和綜閤一定要由個人來負責。如果有必要給這種哲學取一個簡短的名稱,我或許會稱之為“主體選擇論”或者“建構主義”。前一個名稱是指前八章中最明顯的方麵;後一名稱則是指稱在本書其他部分占主導地位的更為數學化的概念。這兩方麵現在都比《物質世界的性質》中走得更遠,包含的內容更多。由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瞭量子力學,主體性的領域得以擴展瞭;而由於物理學的基礎與數學的群論之間的聯係如今已經得到認可,結構的概念比以前更為精確瞭。
由於以這本《物理科學的哲學》為核心,我在最後兩章全力以赴地發展瞭一種一般哲學觀點的框架或梗概,這種觀點是科學傢可以接受的,同時又不會有任何內在矛盾。有些人認為,為瞭尋求真理,所有人類的經驗方麵都必須忽略;而有些人則繼續在物理科學中尋求真理——我不是那些用前者來挽救後者的人中的一員,但是,我發現,包含著關於人類經驗的更廣泛意義的哲學與專門的物理科學的哲學之間並不和諧一緻,即使後者同最近發展起來的某種其穩定性仍然有待檢驗的思想體係密切相關。
阿瑟·愛丁頓爵士
1939年4月於劍橋
物理科學的哲學:一部探索宇宙奧秘與人類認知的深度之旅 《物理科學的哲學》並非一本簡單的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扇窗,開啓我們對物理世界深層本質的凝視,也映照齣人類探索未知、構建理解的漫長心路曆程。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支撐我們物理學知識體係的基石,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科學概念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學命題。我們不在這裏羅列具體的物理定律或實驗數據,因為那屬於物理學本身的領域,而本書的關注點,在於“為何”和“如何”——物理學如何成為可能?我們如何通過科學探究來認識宇宙?這些科學發現又對我們的世界觀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本書從“科學方法論”這一最基本的問題齣發。我們如何區分科學與僞科學?科學的進步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是綫性積纍,還是範式革命?本書將帶領讀者迴顧科學思想史上的關鍵時刻,解析從歸納法到證僞主義,再到更復雜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等多種理論視角。我們將探討科學解釋的本質,即我們究竟是在描述現象,還是在揭示事物運作的真正原因。是“實在論”者相信我們正在接近宇宙的真實圖景,還是“反實在論”者認為科學模型隻是有用的工具,而非對客觀現實的準確反映?這些根本性的哲學立場,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科學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進入物理學的核心領域,《物理科學的哲學》將對幾個最具顛覆性和哲學爭議的領域進行細緻的考察。例如,我們對“時間”的理解。牛頓力學中的絕對時間,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時空彎麯和時間膨脹,究竟意味著什麼?時間是否僅僅是一種幻覺,抑或具有更深刻的本體論地位?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又如何隨之演變?從歐幾裏得幾何的靜態舞颱,到微分幾何中動態、可塑的時空,空間的概念本身也充滿瞭哲學張力。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這些看似抽象的物理概念,如何重塑我們對存在、運動和因果關係的根本認知。 量子力學無疑是本書濃墨重彩的一章。這個領域以其反直覺的現象和深奧的理論,對我們日常的經驗性直覺構成瞭嚴峻的挑戰。從波粒二象性到疊加態,從測量問題到量子糾纏,每一個概念都引齣瞭海量的哲學疑問。量子力學究竟描述的是真實粒子的不確定狀態,還是僅僅是我們觀察者認知能力的局限?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隱變量理論等各種解釋,並非簡單的技術性分歧,而是關於實在、測量和因果關係的不同哲學立場。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解釋所蘊含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假設,試圖理解為何量子世界如此“怪異”,以及這種怪異性對我們理解“現實”本身意味著什麼。 本書還將觸及“因果關係”這一古老而又核心的哲學難題。在物理學中,我們常常假定因果鏈條的存在,但當我們將目光投嚮宏觀的宇宙大爆炸,或微觀的量子漲落時,傳統的因果觀念是否仍然適用?是決定論主導著宇宙的運行,還是概率和隨機性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分析各種哲學理論對因果關係的辯護與挑戰,並探討在現代物理學框架下,我們應如何理解“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係,尤其是在那些看似沒有明確前因的量子事件中。 再者,本書會審視“實在”的本質。物理學描述的客觀世界,是否獨立於我們的觀察和認識而存在?“測量”在物理學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被動的記錄,還是主動地塑造瞭我們所觀察到的現實?從宏觀物體的確定性,到微觀粒子的模糊性,我們對於“什麼是真實存在”的理解,隨著科學的進步而不斷被挑戰和重塑。本書將探討實在論、反實在論、現象論等多種哲學觀點,幫助讀者辨析科學結論背後的本體論預設。 此外,《物理科學的哲學》還將關注物理學與數學的關係。數學作為物理學賴以構建模型的語言,其在描述宇宙規律中的有效性,本身就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哲學問題。是數學“發現”瞭世界的規律,還是數學“創造”瞭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柏拉圖主義者認為數學對象具有獨立的實在性,而形式主義者則將其視為符號遊戲。本書將分析數學與物理實在之間的深刻聯係,以及這種聯係如何影響我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最後,本書還會探討科學知識的局限性及其發展。物理學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不斷演進的認知過程。當科學遭遇“不可知”的邊界,例如宇宙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等未解之謎時,哲學便成為我們反思和拓展思維的重要工具。本書將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科學的現狀,思考科學的未來可能走嚮,以及人類在認識宇宙的漫長旅途中,哲學所能扮演的角色——它不僅是科學的“前奏”或“餘音”,更是貫穿始終的“反思之鏡”,幫助我們辨明方嚮,理解邊界,並以更深刻的智慧去擁抱那片無垠的未知。 《物理科學的哲學》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是問題。它希望激發讀者獨立思考,去質疑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事實”,去探索科學思想背後更廣闊的天地。它是一場關於認知、存在和宇宙奧秘的深刻對話,邀請每一位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求知者,一同踏上這場智識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