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

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伟韬,单欣 编
图书标签:
  • 象棋
  • 象棋谱
  • 开局
  • 起马
  • 对挺卒
  • 中国象棋
  • 棋谱
  • 战术
  • 技巧
  • 进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28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27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象棋谱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2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象棋的每一个布局都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浇水。经过代代优秀国手的努力。如今的起马局已经是枝繁叶茂,各路变化也很成熟。本书就起马对挺卒的变化,选编高手的精彩对局共172局。《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分为六章,每章为一个主流分支变化,这样读者能清晰地看出布局发展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陆伟韬,1988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自幼喜好下棋。2。04年获得全国少年赛第三名,2010年正式进入河北省象棋专业队,在河北棋院领导和阎文清教练的帮助下,棋艺突飞猛进,2011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晋升为象棋大师。2011年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象棋男子专业组团体第五名,在此期间多次获得全国象棋业余公开赛冠军,2011年、2012年、2013年代表河北金环钢构象棋队征战全国象棋甲级联赛。他是一位颇具战斗力的年轻大师,现为河北象棋队主力队员。  单欣,1990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自幼喜好下棋,由于聪慧勤奋,棋艺进步飞快,少年时期就执吉林女子棋坛之牛耳。2005年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第五名,2006年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第三名,2008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晋升为女子象棋大师,2011年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象棋大学生混合组冠军。2009年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任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车九进一第1局 赵庆阁负胡荣华第2局 陈寒峰胜陈启明第3局 汪洋胜洪智第4局 赵庆阁胜蒋志梁第5局 王岐兴负王嘉良第6局 郝继超胜党斐第7局 孙勇征和申鹏第8局 陈刚负杨辉第9局 靳玉砚胜周涛第10局 陈寒峰胜徐天红第11局 靳玉砚负苗利明第12局 张晓平胜鹿小兵第13局 靳玉砚负申鹏第14局 汪洋胜聂铁文第15局 卜风波负陈卓第16局 陈启明负程进超第17局 黎德志胜陆峥嵘第18局 孙勇征胜万春林第19局 成海文负刘宗泽第20局 郑惟桐胜王家瑞第21局 谢丹枫负谢岿第22局 洪智胜许银川第23局 张强胜尚威第24局 孙勇征胜汪洋第25局 陈寒峰胜李群第26局 申鹏胜朱晓虎第27局 陈寒峰负周嘉鸿第28局 王天一胜黎德志第29局 万春林负蒋川第30局 阎文清胜卜凤波第31局 黎德志负李少庚第32局 许银川和王天一第33局 卜凤波胜杨德琪第34局 吕钦胜王跃飞第35局 金波负徐超第36局 黎德志胜刘宗泽第37局 陈舯负李晓晖第38局 黄仕清负申鹏第39局 赵庆阁胜于幼华第40局 周平荣胜许国义第41局 刘宗泽负柳大华第42局 金海英负陈丽淳第43局 宗永生胜才溢第44局 李来群胜张元启第45局 赵利琴负陆峥嵘第46局 黎德志负李鸿嘉第47局 黎德志负许国义第48局 孙勇征胜许银川第49局 孙勇征胜申鹏第50局 陶汉明负阎文清第51局 洪智负赵鑫鑫第52局 程鸣负黄海林第53局 许银川胜孙勇征第54局 陆伟韬负王天一第55局 阎文清胜王晟强第56局 张晓平负张强第57局 黎德志胜李少庚第58局 陈寒峰负王斌第59局 陈寒峰胜吕钦第60局 吕钦胜颜成龙……第二章 车一进一第三章 炮八平九第四章 炮二平一第五章 相三进五第六章 相七进五

前言/序言

  象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因而成为流行极广泛的棋艺活动。同时,它也影响和陶冶着我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象棋在中国古代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的活动。在棋战中,人们可以从攻与防、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的变化中悟出某种哲理。  起马局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开局,它的盛行晚于中炮和仙人指路等开局。象棋的棋理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以兵制马,所以第一步起马很容易被对方挺卒控制马路。但棋坛泰斗胡荣华以其独特的思维,引领了起马局的潮流,使起马局有了一定的套路和立足之地,后来著名的岭南双雄吕钦和许银川也经常使用此开局。使起马局得以传承。  象棋的每一个布局都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浇水。经过代代优秀国手的努力。如今的起马局已经是枝繁叶茂,各路变化也很成熟。本书就起马对挺卒的变化,选编高手的精彩对局共172局。全书分为六章,每章为一个主流分支变化,这样读者能清晰地看出布局发展的来龙去脉。  作者从对局库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对局,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出其中的好棋和坏棋并作出标记。还为每局棋选择两幅棋图,棋图多为每局棋的精彩之处,便于读者记忆和核对信息。  起马对挺卒,这路变化平稳但不平淡,极其考验中局水平和大局观,作者选择这路开局,对其兴起、发展进行梳理,希望能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整体图景,同时体味到象棋博大精深的韵味。布局的不断发展是对固定模式的突破,这也把象棋的变化万千体现得淋漓尽致。  陆伟韬 单欣  2013年11月8日


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 引言: 纵横沙场,兵马交错,一方棋盘,演绎万千战局。象棋,作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传统智力游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妙的战略思想。它不仅仅是休闲娱乐,更是思维的磨砺,智慧的较量。《象棋谱丛书》系列,正是致力于为广大棋友提供系统、深入的象棋学习资源,从基础入门到高深战术,层层递进,力求让每一位热爱象棋的朋友都能在棋道上有所精进,领略象棋的无穷魅力。 本册《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专注于中国象棋中极为常见且具有高度战术价值的开局——“起马”与“挺卒”的对局。这两种开局方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行棋思路和战略意图,它们之间的碰撞,往往能迅速将棋局推向复杂多变的局面,考验着棋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大局观以及对关键棋形的敏锐洞察。本书力求打破市面上同类书籍的陈旧模式,以更为鲜活、更具启发性的视角,深入剖析“起马对挺卒”的精髓,为广大棋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能够显著提升实战水平的学习指南。 第一章:开局的战略思考——为何是“起马”与“挺卒”?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战术之前,有必要从宏观层面理解“起马”与“挺卒”开局的战略意义。 “起马”的特质: “起马”,通常指先出边马或列马,其核心在于“牵制”与“灵活”。边马的出动,能够有效限制对方的子力活动范围,尤其是对对方中路兵卒的推进形成压力。列马的出现,则为己方在中路展开攻势打下基础,并为后续的车、炮配合提供便利。起马开局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可以根据对方的应对,灵活调整后续的行棋方向,避免过早陷入被动。它追求的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通过积极的子力部署,为主动进攻创造条件。 “挺卒”的特质: “挺卒”,即优先推进中路兵卒,甚至是通过兵卒的穿插来争夺空间、牵制对方。挺卒的战略核心在于“主动”与“侵略”。中路兵卒的推进,直接关乎棋盘的中心控制权,能够有效地压缩对方的活动空间,限制对方的子力调动。一旦对方对挺卒应对不当,己方就可能在中路形成优势,进而转化为攻势。挺卒开局的特点是其进攻性,它希望通过早期的积极行动,迫使对方进入防守状态,为己方创造进攻机会。 “起马对挺卒”的博弈: 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开局思路相遇时,棋盘上的对抗便显得尤为精彩。起马方希望通过灵活的子力调动,在对方挺卒的扩张中寻找破绽,利用边路的牵制与中路的配合,伺机反击。而挺卒方则希望通过兵卒的挺进而占领中路优势,压迫起马方,迫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防守。这场博弈,不仅仅是子力间的直接较量,更是两种战略思想的碰撞,是对棋手大局观、防守意识和反击能力的严峻考验。 第二章:“起马”的战术要点与常见应对 本章将聚焦于“起马”开局所蕴含的丰富战术,并分析其在面对“挺卒”时的应对策略。 起马的初始部署: 边马(左/右)的优势与局限: 分析边马出动对对方兵卒的牵制作用,以及在后续阶段可能面临的孤立问题。 列马(中炮旁马)的战略意义: 探讨列马如何为中路攻势铺垫,以及与炮的配合潜力。 “起马”的变招: 介绍一些不常见的起马方式,及其可能带来的出其不意的效果。 面对“挺卒”时的起马策略: “退马盘河”与“闪电”: 探讨在对方兵卒前压时,如何通过马的灵活移动,规避直接冲突,同时保持对中路的压力。 “屏风马”的演变: 分析在起马开局中,如何迅速形成屏风马的防御体系,以及屏风马如何配合炮进行反击。 “牵制”与“反牵制”: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起马的马腿,牵制对方的兵卒,迫使其改变行棋计划,从而为己方创造机会。 “破兵”的策略: 分析在适当时机,如何利用马的冲劲,配合其他子力,破坏对方的兵卒结构,打开局面。 实战案例分析: 精选几局经典的“起马对挺卒”对局,结合棋谱,详细讲解关键着法,分析双方的优劣得失,让读者直观感受战术的应用。 第三章:“挺卒”的战术要点与常见应对 本章将深入解析“挺卒”开局的精髓,以及在面对“起马”时的应对策略。 挺卒的初始部署: 中路兵卒的地位: 强调中路兵卒在争夺中心、限制对方子力方面的核心作用。 “挺左/右翼兵”的协同: 分析如何通过左右翼兵的配合,形成对对方防线的压力。 “挺卒”的后续变化: 探讨挺卒后,如何根据对方的应招,调整炮、车、马的部署,形成进攻或防守体系。 面对“起马”时的挺卒策略: “过河兵”的威力: 分析过河兵如何深入对方腹地,牵制对方子力,并为炮、车提供攻击路线。 “兵马配合”的攻势: 讲解如何利用挺卒打开的局面,结合马的灵活攻击,对对方形成立体打击。 “中炮”的配合: 分析挺卒后,如何快速出动中炮,与兵卒形成“窝心马”或“二鬼拍门”等经典攻杀组合。 “防守反击”的思路: 探讨在稳固中路优势的同时,如何伺机进行防守反击,利用对方的失误取胜。 实战案例分析: 选取几局精选的“起马对挺卒”对局,详细讲解挺卒方的战术思路,以及在关键时刻的精彩妙手,帮助读者理解挺卒的攻防之道。 第四章:中局的转换与攻防转换 “起马对挺卒”的对局,往往在中局进入白热化。本章将重点关注中局的攻防转换。 子力价值的评估: 在动态的棋局中,如何准确评估马、炮、车、兵在不同位置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价值。 “弃子”的艺术: 分析在关键时刻,如何通过弃子来打开局面、调动子力,或者制造陷阱。 “诱杀”与“避杀”: 讲解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诱使对方进入己方设下的陷阱;同时,也要学会识别对方的杀招,并及时化解。 “阵法”的演变: 探讨在“起马对挺卒”的开局下,可能演变出的各种经典阵法,以及如何根据阵法进行攻防。 第五章:残局的技巧与胜负判定 虽然“起马对挺卒”的开局通常引向复杂的局面,但了解残局技巧依然至关重要。 残局的基本原则: 重点讲解残局中的子力协调、兵的运用、以及“抢先”的重要性。 “双马炮”与“车马炮”残局: 分析在“起马对挺卒”的对局中,可能出现的残局类型,并提供相应的破解方法。 “绝杀”与“和棋”的判定: 讲解在残局中,如何准确判断胜负,以及如何尽力争取和棋。 结语: 《象棋谱丛书:起马对挺卒》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棋友,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进象棋的深奥殿堂。通过对“起马”与“挺卒”这两个经典开局的深度剖析,结合大量的实战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棋友: 建立正确的开局观念: 理解不同开局的战略意图,能够根据自身棋风和对手的特点,做出更明智的开局选择。 掌握核心的战术技巧: 熟练运用起马和挺卒开局下的各种常用战术,提升在复杂局面下的应变能力。 培养敏锐的局势判断力: 能够在中局阶段,准确评估子力价值,发现对方的弱点,并制定有效的进攻或防守计划。 提升实战胜率: 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棋力提升,在实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象棋的魅力在于其无穷的变化,而“起马对挺卒”正是这种变化的精彩缩影。愿本书能成为你棋艺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助你在棋盘上挥洒自如,尽享象棋的无穷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复杂理论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的读物。这本书在阐述那些抽象的力学模型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可视化手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受力点、应力集中区域,比喻成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具象的物体或场景,比如“像水坝的泄洪口一样积蓄能量”,这种描述立刻就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物理模型。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触类旁通,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研究结构稳定性还是分析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其底层逻辑往往是相通的。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世界、解构复杂性的基本思维框架,这对于我日常进行设计和故障排查工作大有裨益。

评分

最近我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城市交通流的模拟项目,对如何处理大规模、高频次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特别感兴趣。这本书中对于“全局优化与局部最优解的权衡”的论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武断地宣扬某一种策略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极其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不同策略集合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和长期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类似于一位高明的战略家在制定军事部署时的心态——既要看到眼前的战术胜利,更要着眼于整个战役的走向。它让我意识到,在任何复杂的动态系统中,试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案是徒劳的,真正的智慧在于建立一套能够快速适应新信息的反馈和修正机制。这种对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对我正在进行的模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算法设计中的“僵硬性”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这绝非一般市面上的快餐式读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喜欢他们字体排版的匠心,行距和字号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复杂的棋局图谱即便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不用说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无论是对历史背景的描绘,还是对特定战术的示意,都处理得既专业又不失艺术性,让人在学习棋艺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视觉上的盛宴。从这本书的物理属性来看,它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这份对手工制品的尊重,就足以让我对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棋谱,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体现。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研究早期西方哲学中关于“时间与永恒”概念辩证关系的人,特别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直观形式的探讨。读到这本书中对“变化中的不变性”的哲学思辨,我感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共鸣。它在描述事物发展轨迹时,探讨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表象下,把握那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或“原型”。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努力,与哲学家们试图在现象界中寻找不变真理的路径是何其相似。书中对某一特定情境下,所有可能变数的穷尽性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可能性空间”的精确界定,这与后现代主义对“有限性中的无限选择”的探讨有着某种奇妙的交汇点。这本书的深度,已经超越了其表面的应用领域,触及到了关于系统稳定性和演化规律的普遍性思考。

评分

我最近在钻研古典文学中的叙事结构,尤其是宋元话本的章回体布局和叙事节奏的拿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或者说它组织知识信息的逻辑链条,给我提供了非常有趣的参考角度。它似乎摒弃了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采用了某种高度凝练、富有弹性的结构来组织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我注意到它在引入新的概念时,往往会先用一个极其精妙的、具有画面感的案例来“锚定”读者的理解,然后再层层递进地剖析背后的原理。这种处理方式,与古典小说中“先声夺人,后铺陈细节”的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包装成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迫使读者不得不去思考每一个转折点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信息组织的艺术性,远超出了我原先对技术性书籍的预期,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的“美学呈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