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针灸书籍 祝华英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正版现货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针灸书籍 祝华英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华英著 著
图书标签:
  • 黄帝内经
  • 十二经脉
  • 中医
  • 中药
  • 针灸
  • 基础理论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祝华英
  • 经络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15213835
商品编码:1145465255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字数:177000

具体描述

 

以下是单本链接,需要请点击哦!!


 

基本信息

书名:机械制图(第五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朝儒 等,清华大学工程图学及设计机辅助设计教研室 

ISBN:9787040200645

出版日期:2006-12-01  

字数:100000

开本:16开 

页数:639

装帧:平装

版次:5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2001年第四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

本书讲述以下四部分内容:

1.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包括: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视图,轴测图与透视图,表示机件的图样画法和尺寸标注的知识;

2.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关的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包括:机械制造常用的材料,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和形状与位置公差等机械零件常见的技术要求;

3.常见机械图样的绘制与阅读,包括:标准结构、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制,零件图的绘制与阅读,装配图的绘制与阅读;

4.计算机辅助绘图与三维建模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基础、计算机辅助三维实体建模基础和机械零部件的计算机辅助三维建模与工程图绘制实例。

本书附录摘编了国家标准对图幅、图线、比例和字体等内容的基本规定以及螺纹、螺纹紧固件、键与销、滚动轴承和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常用参数。

本书论述详细,分析深入,力求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教给读者。

绘图工具使用、基本尺规作图、徒手画图技巧以及零件测绘技巧等与画图操作相关的必要知识编人由许纪曼、高政一主编的《机械制图习题集(第四版)》,与本书配套使用。

本书和配套习题集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及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各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论

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1.1 点的投影

§1.2 直线的投影

§1.3 平面的投影

§1.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关系

§1.5 换面法

§1.6 旋转法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第二章 立体的视图

§2.1 基本体的视图

§2.2 基本体表面交线的画法

§2.3 组合体视图的绘制和阅读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第三章 轴测图与透视图

§3.1 轴测图概述

§3.2 正等轴测图

§3.3 正二轴测图和斜二轴测图

§3.4 轴测图的选择

§3.5 透视图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第四章 表示机件的图样画法

§4.1 视图

§4.2 剖视图

§4.3 断面图

§4.4 简化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

§4.5 轴测剖视图

§4.6 第三角投影(第三角画法)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第五章 尺寸标注基础

§5.1 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5.2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5.3 尺寸的清晰布置

§5.4 圆弧连接图形的尺寸标注

§5.5 轴测图的尺寸标注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第六章 机械制造基本知识

§6.1 机械制造常用的材料

§6.2 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

§6.3 机械零件的技术要求

本章小结

复习检查问题

 

基本信息
书名:机械制图习题集(第4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2.10元
作者:许纪旻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印刷日期:2015.8
ISBN:9787040200652
字数:
页码: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182kg
内容简介
部分(○单元)为“制图、构形设计与零件测绘基本知识”,介绍与手工绘图相关的绘图工具及其使用、基本作图方法、零件测绘的基本方法以及组合体构形设计方法等知识。
第二部分(~九单元)为练习题,内容包括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视图,轴测图,表示机件的图样画法,尺寸标注基础,零件的技术要求,标准结构及标准零件、组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等。
本习题集对传统的内容做了适当精简,增加了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的内容。
本习题集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有关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制图、构形设计与零件测绘基本知识
0.1 尺规制图工具及其使用
0.2 尺规基本几何作图
0.3 尺规绘图的一般操作步骤
0.4 徒手绘图
0.5 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0.6 零件测绘
0.7 字体练习
0.8 线型练习
0.9 圆弧连接和平面图形画法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一、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1 点的投影
1.2 直线的投影
1.3 平面的投影
1.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对关系
1.5 换面法
1.6 旋转法
1.7 投影变换综合题立体的视图
二、立体的视图
2.1 已知平面体的两个视图,求作第三视图,并标出平面P(所给投影为可见)的其余两投影
2.2 已知回转体的两个视图,求作第三视图,并标出曲面上点A、B的其余两投影
2.3 表面交线的画法
2.4 由组合体的两视图画其第三视图
2.5 改正视图中的错误,少线处补画线,多线处将其圈出
2.6 画具有斜面的组合体的视图
三、轴测图
3.1 根据文字描述画正等轴测图
3.2 画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放大一倍画)
3.3 画组合体的正等轴测草图
3.4 画带交线的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3.5 画组合体的斜二等轴测图(放大一倍画)
四、表示机件的图样画法
4.1 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4.2 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
4.3 局部剖视图
4.4 旋转剖、阶梯剖和斜剖视图
4.5 徒手画轴测剖视图
4.6 断面图及肋的规定画法
4.7 第三角画法
五、尺寸标注基础
5.1 在图(a)中圈出不符合基本规则的尺寸注法,并在图(b)中完成正确的尺寸标注
5.2 标注尺寸(数值从图上按1:1量取)
5.3 标注轴测图的尺寸(数值从图上按1:1量取)
5.4 机件的表达和尺寸标注综合练习
六、零件的技术要求
6.1 极限与配合
6.2 形状和位置公差
七、标准结构及标准零、组件
7.1 螺纹
7.2 螺纹连接和螺纹紧固件连接
7.3 齿轮、键、销
7.4 轴承和弹簧
八、零件图
8.1 根据轴测图画零件图并作3D造
8.2 读零件图
8.3 零件的尺寸标注
8.4 零件局部构形设计和3D造型
九、装配图
9.1 拼画手压阀装配图
9.2 拼画转子泵装配图
9.3 拼画减速箱装配图
9.4 读平口钳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
9.5 读座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
9.6 读快速阀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
9.7 读齿轮油泵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

......


《医宗金鉴》:汇集医林精华,奠定中医典范 《医宗金鉴》是中国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由清代吴谦等奉敕编纂,共计90卷。其编纂目的是为了统一医业标准,提升医疗水平,因此内容包罗万象,体系严谨,融汇了明清时期之前中医的精华,并加入了不少创新性的内容。这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门类,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影响深远,历代医家皆奉为圭臬。 总览全书:体系宏大,内容精粹 《医宗金鉴》的结构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足以令后世医家赞叹。它并未局限于某一部经典,而是将历代重要的医学著作精选整合,并加以梳理、补充和创新。全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方药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中医的全部领域。其编纂的精巧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古籍的精髓,又融入了新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使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系统梳理与深化 《医宗金鉴》的开篇,便对中医最核心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化。 《素问》与《灵枢》的提炼与解读: 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是《医宗金鉴》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并非简单地重述,而是精选了《内经》中的精华内容,对其进行梳理、解释和补充,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例如,在脏腑理论方面,不仅阐述了各脏腑的功能、生理病理变化,还着重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五行生克制化”以及“相生相克”在生理病理中的体现。在气血津液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它们的生成、运行、功能及病理变化,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病因病机方面,全面总结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并细致分析了它们对人体正气的损害和疾病的发生过程。 阴阳五行理论的融会贯通: 阴阳五行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重要哲学思想。《医宗金鉴》将这一理论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从宏观的自然界到微观的人体,从生理到病理,都运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分析。例如,它会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寒热虚实,用五行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这种融会贯通,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统一。 精气神与津液的物质基础: 《医宗金鉴》也对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神、血、津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详细解释了这些物质的生成、运行、贮存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病理方面,则着重分析了它们的亏损、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为临床辨证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辨证论治的完善与推广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医宗金鉴》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 八纲辨证的深化: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医宗金鉴》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八纲辨证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阐述。它详细分析了各种证候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准确判断证型,并强调了病机和证型的内在联系。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整合: 对于温病,《医宗金鉴》结合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实用的温病辨证体系。它详细分析了不同证型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证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杂病辨证的丰富: 除了外感疾病,对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科的杂病,《医宗金鉴》也进行了大量的辨证论治总结。它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等,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第三部分:诊断与治疗的经典荟萃 《医宗金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不仅整理了历代经典,还加入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药和疗法。 四诊合参的精要: 望、闻、问、切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医宗金鉴》对四诊的每一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望诊的舌苔、面色,闻诊的声息,问诊的病史、症状,切诊的脉象,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点。特别是在脉象方面,详细介绍了各种脉象的形态、主病及鉴别要点,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 经典方剂的梳理与应用: 《医宗金鉴》荟萃了历代名方,对许多经典方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药物组成、配伍原则、功效主治、方剂歌诀等。这些方剂,如《伤寒论》中的经典方,《金匮要略》中的杂病方,以及部分明清时期验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针灸推拿的系统介绍: 除了药物治疗,《医宗金鉴》还对针灸和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它详细介绍了人体经络穴位,各种病证的针灸治疗方法,以及推拿手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和应用针灸推拿疗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科与妇产科的专题论述: 《医宗金鉴》中还有专门的外科和妇产科篇章,对一些常见的外科疾病、妇科常见病及妊娠、分娩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第四部分:养生保健与医德规范 《医宗金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疾病的治疗上,还体现在对健康维护和医德的重视。 养生保健的智慧: 在养生方面,《医宗金鉴》提倡顺应自然、调养精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原则。它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建议,强调“治未病”的思想。 医德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一部官方编纂的医学典籍,《医宗金鉴》也十分重视医德的培养。书中包含了对医生职业操守的要求,强调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 《医宗金鉴》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 《医宗金鉴》的编纂,是清代官方对中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总结,其目的在于规范医学教育,统一医疗标准,从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医理论的普及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 统一与标准化: 在《医宗金鉴》之前,中医的知识体系虽然博大精深,但相对分散。该书的编纂,将历代散落的医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了一部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的医学百科全书,为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统一的教材和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宗金鉴》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总结,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指导。书中大量的方剂、治法,以及各科的论述,都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教育的基石: 自问世以来,《医宗金鉴》便成为历代医学教育的重要教材,被誉为“通俗而又大备”的医书。无数医者通过研读此书,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掌握了辨证论治和临床用药的技能。 历代医家的推崇: 历代医家对《医宗金鉴》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搜罗宏富,义精文约,洵为医林之巨擘”。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医学习者和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籍。 总而言之,《医宗金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宝贵结晶,更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梳理、深化和推广。它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代中医人,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我一直想从传统中医寻找解决之道,所以购买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深入。祝华英老师在讲解十二经脉时,特别强调了经脉与情绪、睡眠周期的关系。例如,在讲到心经和三焦经时,它会详细分析这两条经脉的循行与人体入睡、醒来的过程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阳经与阴经的昼夜消长”的论述,以及“子午流注”在调理睡眠方面的应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调理方法和穴位推荐,虽然我还在试验阶段,但感觉确实有了一些初步的改善。它让我明白,中医调理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循序渐进。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如头痛、腰痛、消化不良等)的经络病因分析,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让你“看懂”中医,更能让你“用好”中医,为自己的健康提供有力的指导。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情有独钟,而《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这本书更是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祝华英老师在书中,将十二经脉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昼夜晨昏紧密联系,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比如,书中对春季肝经当令、夏季心经当令等自然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分析,让我对“顺时养生”有了更切实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经络与养生”结合的探讨,它不像一些养生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从经络的根本出发,教你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的目的。书中对一些古代养生方剂的解读,也让我领略到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它已经让我对“未病先防”和“治未病”的中医核心思想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门,让我更加敬畏中医,也更加热爱生活。

评分

拿到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之后,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之前读《黄帝内经》原文,常常因为文言文的障碍和理论的跳跃性而感到头疼,总觉得云里雾里的。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理解巧妙地连接起来。祝华英老师在解读十二经脉时,不仅仅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大量现代医学的视角和临床实践的经验,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络脉”、“孙络”等次级经络的讲解,将它们的作用比喻成人体内部的“信息网络”和“快递系统”,这样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我理解了它们的复杂功能。还有,书中对于“经气”运行的阐述,让我对“气”在中医中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感觉很多之前的疑虑都得到了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让你“知其然”,更能让你“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并且能够指导实践。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也读了不少中医书籍,但《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经络的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书的开篇就带我走进了《黄帝内经》的世界,让我对这部伟大的医学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祝华英老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用一种既严谨又生动的语言,将十二经脉的奥秘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脉与人体五脏六腑、四时气候、乃至情志变化的精妙关联的阐释。举个例子,在讲解肺经时,它不仅仅停留在肺主气、司呼吸的层面,而是将肺经与外界的寒热邪气、人体的卫表防御功能联系起来,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感受风寒会先出现咳嗽、鼻塞等症状。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会追溯方剂的组方思路,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经络理论来达到治疗目的的。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图文并茂,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它已经点燃了我对中医深入学习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我真的看了好久,才敢来写点什么。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就被这厚重感和古色古香的排版给镇住了,感觉像是捧着一本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黄帝内经》原文太深奥,看的过程中总是有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真的把十二经脉这个核心概念讲透了,而且是通过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作者祝华英老师在讲解每一条经脉的时候,不仅仅是罗列经络的走向和循行,而是深入剖析了经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条经脉在临床上的应用讲解,比如讲到肝经的时候,它会结合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理论,解释为什么肝经不舒会导致情志抑郁、月经不调,甚至头痛眼胀。还有它对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区分,以及手三阴、手三阳的联系,都梳理得非常清晰。感觉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理解和运用经络,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书中的图示也很精美,把经络的走向清晰地描绘出来,方便对照学习。虽然我还在摸索阶段,但这本书已经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感觉自己离“中医之门”更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