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学术界网络交换论领域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该领域的重要文章。
◆网络交换论,是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相关行为科学研究中一种较为前沿的理论。
◆如果社会学的核心任务不是理解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网络交换论已表明,人类社会行为受到它得以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型塑,而社会关系也以它所嵌入的结构为条件。当某种社会关系嵌入一类结构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行为。当同一种关系嵌入另一种结构时,会产生另一种行为。将结构、关系同行为联系起来的理论正是本书的核心。
社会网络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80年的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重要进展。但是无论个体网研究、整体网研究,还是复杂网研究,都比较重视“方法”,缺乏“理论”,尽管很多研究都声称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相比之下,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网络交换论则别具一格,因为它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并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严格地讲,要素论及网络交换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实验法是其基本研究方法,这与一般的网络研究坚持的调查法有很大区别。
大卫·维勒(David Willer)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Scudder讲座教授,网络交换论的创始人。
刘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1网络交换论:问题及方向
经典的理论基础
还原主义视角
中心网中的权力
排他机制及经典的结构权力概念
权力事件概念:谁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了什么
2关系中的行动者
裁量
社会关系
社会行动者
社会互动
数量和裁量流
拒抗、第二法则和原理2
3结构中的关系
3类连接
虚无式和排他式的交换支网
内含式支网
结构性权力和强制关系
结论
4权力关系
前言
交换网络中的权力关系
导言
早期的研究
图形�卜治雎�
权力域和多次�步换煌�
新的理论方向
结论
5弱权的发现
引言
什么是弱权
弱权是怎样被发现的,1987—1991年
如何预测弱权
期望价值论与核心论
结论
6排斥和权力
7协商交换
8网络关联
9权力与影响
10网络交换论的新近问题及解决方案
11发展中的网络交换论
要素论(Elementary Theory,ET)及网络交换论(Network Exchange Theory,NE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理论。有关该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以及最新进展等,请读者参见《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的文章“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本书是国外网络交换论领域的第一部著作,收录了该领域的重要文章。本书开篇就已经指出,即便该领域的学者也未必总是清楚该领域各方面的研究,因此,编辑这样一本著作实有必要。鉴于中国学者对此领域基本上没有了解,中国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未真正开展,因此,翻译本书也有必要。
开篇第1章介绍要素论及要素论的一个分支——网络交换论的思想来源。作者指出马克思和韦伯都有对权力机制的洞见,不过散见于其大量论述中。网络交换论与社会交换论完全不同,后者坚持还原论,而还原论式的社会交换却证伪了自身,其关键在于斯托尔特和爱默森(Stolte and Emerson,1977)设计的一个实验。该实验本来希望证明社会交换视角认定的饱腻(satiation)与权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但是该实验却首次证明了结构产生权力,因为实验中的权力差异源于排他机制而非饱腻。马克思与韦伯虽然都认识到排他机制(exclusion)是产生权力的一种结构条件,但是都没有使用“排除”术语,没有因此创建形式意义的权力理论。要素论则是在形式意义上关注权力结构机制。而关于权力有各种界定。尽管作为控制的权力和作为利益的权力都在古典的和当代的社会理论中出现,但多数学者还是分开理解。霍曼斯、布劳等学者坚持权力的社会交换视角,他们虽然考虑到作为利益的权力与作为控制的权力,却指出权力是使他人获益的一种控制,控制与利益是相反的,权力会趋于平等。这种观点显然自相矛盾。网络交换论并不认为权力会趋于平等,而认为权力事件会持续存在,因为产生权力的结构条件持续出现。网络交换论承认结构的有效性,其研究的焦点在于能够发现产生不同权力行为的诸多结构条件。
第2章介绍“关系中的行动者”。顾名思义,本章将行动者置于关系中进行考量。本章开篇便指出,社会结构并不直接影响行动,而是通过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来影响行动。本章重在介绍要素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要素论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建模程序”(modeling procedure),用该程序建构的模型可包含两类要素(elements):一类是行动者层次的要素,包括偏好、信念等;另一类是行动者的外部要素,如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模型开始于一些简单的要素,如偏好、信念、“裁量”(sanctions),将“裁量”联系起来可产生偏好、信念和关系等复杂的要素。这些模型都是处于关系中的行动者模型,而关系又嵌入结构中。因此,可以认为要素论模型一般涉及3个层面:行动者、关系、结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交换论是一种“多层次理论”(multi�瞝evel theory)。本章涉及前两个层面:行动者层面和关系层面,下一章探讨结构层面。在行动者层面,重点关注决策、决策过程,以及它们与行动者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关系。在关系层面,重点关注由行动者的关联方式和决策方式所导致的行动。
……
天呐,我最近在整理书架,翻到了这本《万卷方法·网络交换论》,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它对网络交换的基本原理剖析得极其透彻,简直就像是把交换机的CPU拆开来给我们看一样。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二层转发机制的讲解,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基础知识上的扎实功底。不过,这书的文字风格嘛,有时候读起来感觉有点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学术论文,专业术语堆砌得相当密集,对新手来说,可能需要随时备着一本网络词典才能跟上节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了其中关于MAC地址学习和冲突域划分的那几章。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的技术宅,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菜,它会带你进入一个充满细节和逻辑的世界,让你对“交换”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产生全新的认识。但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快速了解如何配置一台交换机跑通业务,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形而上”了,你可能需要先找本操作手册垫垫底。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将每一个技术点都追溯到其最底层的设计初衷。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但也无形中拉长了阅读战线。特别是关于帧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每一个比特位可能存在的状态。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IEEE 802.1Q标准中的Tagging机制,作者不仅解释了它如何工作,还花了不少篇幅对比了早期非标准方案的缺陷。这种“历史的必然性”的叙事方式,虽然增加了知识的厚度,但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职场人士来说,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有些冗余。我更希望能在重点章节后,能有更简洁的“实战总结”或者“关键点提炼”,帮助我们快速提炼出可立即应用的实践结论,而不是沉浸在无尽的细节推演之中。它像一部详尽的史书,而非一本速查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说实话,真的有点让人“穿越”回了上个世纪末的感觉。封面设计虽然中规中矩,但一翻开内页,那些黑白为主的流程图和拓扑结构示意图,简直让人怀念起那种朴实无华的年代感。我个人对图形化表达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毕竟在处理复杂网络问题时,一张清晰的示意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本书中的很多关键概念,比如VLAN的划分原理或者STP的收敛过程,如果能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彩色的、更直观的仿真截图或者动画演示(哪怕是静态的精美插图),阅读体验一定会大大提升。现在这样子,我常常需要自己动手在纸上画草图,才能把书里描述的那些数据包如何在交换机内部穿梭的场景给可视化出来。这对于提升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阻碍,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视觉体验上有所突破,毕竟,好看的图能让人心情愉悦地吸收知识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偏向于“老派工程学”的表达方式。它大量使用精确、客观、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陈述句,力求做到绝对的准确无误。这在传递技术信息时是巨大的优点,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保真度。但同时,这种刻板的风格也让阅读过程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我尝试在工作休息时翻阅它,但很快就因为文字的密度和缺乏引导性而感到疲惫。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引人入胜”。如果能在一些关键性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对比处,加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类比,哪怕是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理解,我相信这本书的受众面会更广,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已经对网络有一定基础,并且能忍受纯粹学术论述的读者群体。它需要一剂“人性化”的润滑剂来更好地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万卷方法·网络交换论》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大型园区网的项目做技术选型,急需一本能提供高阶理论支撑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特定厂商的CLI(命令行界面),而是专注于交换技术背后的通用算法和设计哲学。这使得书中的知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普适性,无论思科、华为还是其他品牌,其核心交换逻辑都是相通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拥塞控制和QoS策略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设置信道优先级”这种操作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算法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和数学模型。对我这种需要对系统性能进行容量规划的工程师来说,这种理论深度是无价的。然而,也正因为这种纯粹的“理论驱动”,导致它在实际故障排查场景下的指导性略显不足,当你真的遇到一个生产环境中的疑难杂症时,你可能需要更多即插即用的故障定位技巧,而这本书更像是给你了一把衡量世界万物的尺子,而不是一套快速修理工具箱。
评分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不错的书,买来看看。。。
评分作为专业书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推荐
评分?
评分真不好说这本书的优劣,因为还没看。但是目录来看,不是我的菜。但是我估计得硬着头皮读了
评分不错。支持!
评分作为专业书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推荐
评分作为专业书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推荐
评分不错。支持!
评分真不好说这本书的优劣,因为还没看。但是目录来看,不是我的菜。但是我估计得硬着头皮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