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汇聚了邱振中、宗白华、吴冠中、卞尊昌、薛永年、刘曦林等著名艺术家的24篇文章,系统论述了对书法与绘画相关性的美学思考,对传统观念与研究方法进行深刻检讨,在历史与个案中寻找比较书画关联性,从作品与创作实践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全书精选并集结了众多艺术大家的研究成果,文章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不失为一次书法与绘画研究的盛宴。
  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国艺术史中重要的命题之一,热爱中国绘画的人们无不倍加关注,研习书法者亦由此获益良多。历代有关论述无以数计,本书从近代以来的数百篇文章中精选24篇,分为四辑,代表了思考的不同方向。这是有关文字的一次结集,是关心书画关系者必读的文献。
  《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虽为文选,实则有深远的思考,序言对此有剀切的论述。
  历代有关的片段论述编为附录,搜罗广博,选择精审,极便读者。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生于南昌,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状态IV》等。在北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前言
【对传统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检讨】
张彦远之书画异同论
“书画同源”之源
书画的“同源”与“同法”——从赵孟頫题画诗的英译谈起
《法书要录》对《历代名画记》画论的影响
《历代名画记》的“编述”性质与援书入画
【对书法与绘画相关性的美学思考】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画法与书法的关系
从书画同源到笔墨表现——书画艺术分合辨析
画法“关”通书法“津”——也谈石涛的一画论
在第三维与第四维之间
“画入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现代性基因
【历史与个案】
款识题跋与宋元绘画的图式变革
元人以书入画论探析
吴镇《墨竹谱》中的笔墨问题
从明画论书风与画笔的关联性
八大山人书法与绘画作品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
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
【从作品与创作实践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书法与画法——卢辅圣访谈
门外人再谈——关于书法与绘画的一点补充
文人画引书入画之利弊
画家书法初论
书法与中国画教学
学画微言
我看书法
【附录】
“2008兰亭论坛: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发言综述
历代关于书画相关性的论述摘要
后记
作为一名常年练习国画的画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立竿见影改善我构图和用墨的“秘籍”。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些关于“气”与“势”的理论指导。它用了很多篇幅去解析“计白当黑”的原理,并将其与书法中的“飞白”技巧进行对照,这对我理解留白的处理有了新的启发。但是,书中对于“墨分五色”的探讨,更侧重于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不同媒介上的晕染效果,而不是如何在具体的山石皴擦中去体现这种层次感。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时,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隔着一层纱。它把“书法”抬得太高了,仿佛绘画只是书法的一种衍生品,这种略显失衡的价值判断,让我这个以“画”为主的实践者在阅读时,总有一种被“俯视”的感觉。我需要的是并肩而坐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诲。
评分这本《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的书籍,坦白说,我期待了很久,毕竟书法和绘画这对孪生艺术,其间的联结与区别,一直是困扰我多年的一个审美谜题。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浩瀚的引经据典,让我不得不放慢了阅读的节奏。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和哲学思辨出发,去探讨“气韵生动”在两种艺术形式中是如何被构建和传递的。书中对魏晋风度在笔墨精神上对宋代山水画的影响,分析得鞭辟入里,引用的文献从《历代名画记》到现代的艺术理论期刊,看得我瞠目结舌。但说实话,对于一个更偏爱动手实践的爱好者来说,书中对于具体技法,比如如何通过楷书的结构来理解画面的章法布局,或者篆刻的刀法如何影响写意的笔触,这些“干货”的着墨点似乎有些不足。它更像是一份高屋建瓴的理论纲要,需要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消化其中深邃的见解。整体上,它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认识到这两门艺术绝非孤立存在,但若想从中找到即刻上手的指导,或许还需要另寻他途。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是它在“形神”论上的辩证分析。作者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将书法奉为至高无上的传统窠臼,而是严肃地探讨了“形似”与“神似”在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书中对比了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对不同画派的影响,指出颜体的“拙厚”如何孕育出北宋山水的雄伟,而苏体的“意趣”又如何导向了文人画的洒脱。这种细致入微的风格对接分析,对我理解“笔墨语言”的复杂性大有裨益。不过,一个显著的缺点是,全书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当代艺术家的案例。艺术史的叙事在近五十年戛然而止,这使得全书的视野显得有些“复古”和封闭。在讨论这种古老的相关性时,未能展示其在现代社会如何延续、变形或产生新的张力,让这本书的讨论深度停在了过去,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和插图的印刷质量都达到了收藏级别。光是那些宋元时期的经典摹本高清图,就值回票价了。然而,内容方面,我个人觉得它更像是几篇优秀学术论文的汇编,而非一个连贯的整体叙事。每一章之间,虽然主题都围绕“相关性”,但论证的侧重点和深入程度差异很大。比如,有一章洋洋洒洒讲了“线条的生命力”,篇幅很长,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佐证中国线条的独特之处,读起来有些绕口,感觉像是为了迎合国际学术标准而做的“注水”;而另一章关于“印章对绘画题跋的影响”则精炼有力,直击要害。我更倾向于后者,那种直截了当、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泡一杯茶,慢慢品读的“重型”读物,不适合那些寻求快速入门指南的读者。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热情买了这本《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主要就是想看看它能如何阐释“用笔”在两种艺术中异曲同工的奥妙。书中对“中锋”和“侧锋”在行草和皴法中的应用对比,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图表式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董其昌“以书入画”理论的深度挖掘,他不仅仅是简单引用,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阶层对“雅”的追求,来解释为何强调笔墨的内在修养。不过,个人感觉,在谈及近现代艺术的融合时,探讨的力度略显单薄了。比如,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何从东方笔墨中汲取灵感,以及这种“相关性”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变异,书中的论述就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仿佛很快就回到了对古代经典的膜拜之中。这让我有些遗憾,毕竟艺术是流动的,我期待看到更多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仅仅是对经典的梳理和赞美。
评分书还行,主要是价格实惠。
评分非常好的书法理论书,经典中的经典!!!
评分同时,每册还精心设置了幼儿生长发育监测表和相关故事主题的育儿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从各个小故事表达的习惯培养主题出发,帮助年轻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宝宝成长规律和培养宝宝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各种技巧,从而让宝宝在最关键的时期,获得最珍贵的能力。
评分与作者的系列著作内容有重复,不够精炼
评分书法大家,不断学习中
评分同时,每册还精心设置了幼儿生长发育监测表和相关故事主题的育儿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从各个小故事表达的习惯培养主题出发,帮助年轻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宝宝成长规律和培养宝宝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各种技巧,从而让宝宝在最关键的时期,获得最珍贵的能力。
评分同时,每册还精心设置了幼儿生长发育监测表和相关故事主题的育儿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从各个小故事表达的习惯培养主题出发,帮助年轻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宝宝成长规律和培养宝宝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各种技巧,从而让宝宝在最关键的时期,获得最珍贵的能力。
评分全书共16册,通过各种色彩明快、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和简单传神的图画,让故事充满童趣,既能加深宝宝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能轻松抓住宝宝注意力,提高宝宝的阅读兴趣。并在设计制作上,全心为宝宝考虑,专门采用了大小适宜的开本、贴心的圆角设计和安全环保油墨,努力做到让安全和内容并驾齐驱,快乐与学习同行,让宝宝更开心和家长更放心地使用。《幼儿生活能力第一书》是一套曾荣获2012年美国“最佳妈妈选择奖”金奖的大奖精品。该书专为0-3岁宝宝量身打造。根据宝宝成长的特点,结合宝宝日常生活的简单小事,从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出发,全方位解决宝宝成长所面临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情商发展等问题,帮助宝宝轻松迈出成长第一步。
评分书法大家,不断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