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东北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凯,杨立英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方言
  • 东北文化
  • 方言学
  • 文化人类学
  • 民俗学
  • 语言学
  • 地域文化
  • 中国方言
  • 东北地区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6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83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方言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2
字数:100000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北方言与文化》是方言与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东北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包括东北方言的历史演变、覆盖范围,东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东北方言的应用及其价值,东北方言的艺术形式等。内容既具有专业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同时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普及东北方言与文化的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王世凯,渤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稿》《汉语指示语探索》《语言资源与语言研究》《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等。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秘书长等。
  
  杨立英,宁夏大学硕士,建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高级讲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近年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3项,成果曾获辽宁省教育科研管理协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东北方言概说
第一节 东北“十怪”与东北方言
第二节 东北方言在汉语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东北方言的历史流变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二、东北方言的发展
三、东北方言的影响
四、东北方言的覆盖范围
第四节 东北方言的文化底蕴
一、人文性格
二、饮食文化
三、服饰文化
四、建筑文化
五、用具文化

第二章 东北方言本体概貌
第一节 东北方言语音
一、东北话与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
二、东北话中的轻声和儿化
第二节 东北方言词汇
一、反映东北人生活情状的词语
二、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
三、标记身体部位的词语
四、表示生产生活用具的词语
五、表示服饰的词语
六、表示植物(农作物)的词语
七、表示动物的词语
八、表示人及人的情态的词语
九、表示气候地理等的词语
十、表示食物的词语
十一、东北方言中的俗谚
十二、东北方言中的数字词
十三、东北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词语
第三节 东北方言语法
一、东北方言的构词法
二、东北方言中数词的使用
三、东北方言中“的”的使用
四、东北方言中的几种语序
五、东北方言中的语气词

第三章 东北话的应用及其价值
第一节 东北话的应用范围
一、东北话的日常使用
二、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三、东北方言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 东北话的使用价值
一、维系乡情的东北话
二、娱乐全国的东北话
第三节 东北方言拾趣

第四章 东北话的方言艺术
第一节 东北二人转选段
第二节 东北大鼓戏选段
第三节 东北方言版《猫和老鼠》选段
第四节 东北早期电视小品
第五节 现代东北方言作品赏析

前言/序言


《东北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东北地区独特语言现象及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术著作。本书以严谨的学风和生动的笔触,将语言学理论与田野调查的丰富材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描绘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的精彩画卷。 一、 东北方言的地理分布与分化 本书首先对东北方言的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清晰界定。东北地区,广袤而辽阔,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在这片土地上,方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格局。作者根据历史形成、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将东北方言细致地划分为若干个次方言区。 辽宁次方言区: 以沈阳话为代表,又可细分为沈阳次方言、锦州次方言、鞍山次方言等。这一区域的方言,语音上多有保留古汉语特征,词汇上受关内文化影响较深。 吉林次方言区: 以长春话为代表,又可细分为长春次方言、吉林市区次方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次方言等。吉林方言在语音和词汇上,既有与辽宁方言的共性,也存在一些独特的演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延边地区受朝鲜族文化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语现象。 黑龙江次方言区: 以哈尔滨话为代表,又可细分为哈尔滨市区次方言、齐齐哈尔次方言、佳木斯次方言等。黑龙江方言在语音上,受满语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更为显著,词汇上也保留了更多与渔猎、农耕相关的古老词语。 内蒙古东部次方言区: 指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地,其方言受蒙语影响,在语音和词汇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作者在界定这些区域时,并非仅仅罗列地理边界,而是深入分析了造成方言分化的历史原因。这包括早期移民的来源、迁徙路线、定居模式,以及不同民族间的长期交往与融合。例如,清朝时期大规模的关内移民,为东北方言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中原地区的语音和词汇,同时也与当地原有的语言成分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方言。 二、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征 语音是方言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区分不同方言的重要依据。本书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声母系统: 东北方言的声母系统整体上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部分地区存在“n-l”不分或“zh-z, ch-c, sh-s”不分的现象,这与一些北方官话方言的特点相似。此外,某些地区还保留了入声韵,这是现代普通话所没有的。 韵母系统: 东北方言的韵母系统相对复杂,存在许多普通话中不常见的韵母。例如,一些地区区分“an/ang”、“en/eng”等鼻韵母,而另一些地区则合并。对于一些卷舌韵母,东北方言的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完全卷舌,有的部分卷舌,有的甚至不卷舌。 声调系统: 东北方言的声调系统基本上与普通话一致,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但是,在实际读音中,声调的调值可能会略有差异,导致语感上的不同。例如,某些地区的去声调值可能更低沉,而阳平则可能更平缓。 特殊语音现象: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东北方言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特殊语音现象,例如,“儿化”的广泛使用及其在不同词语中的变化,某些字词的读音习惯,如“的”字的处理,以及在连读、轻读等方面的规律。这些细节之处,恰恰体现了东北方言的生命力与独特性。 三、 东北方言的词汇特色 词汇是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东北方言的词汇系统,既有普遍性,又充满了地域性的色彩。本书从多个维度对东北方言的词汇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源于满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满语、蒙古语、朝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对东北方言的词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列举了大量来源于这些语言的词汇,如“萨日朗”(一种野花)、“格格”(满语称谓)、“喇嘛”(藏传佛教僧侣)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东北地区的演变和使用情况。 来源于北方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的词汇: 东北地区以其广阔的黑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独特的农耕和渔猎文化。本书收录了大量与这些文化相关的词汇,如“囤”(粮仓)、“耪”(农具)、“嘎巴”(一种食物)、“攉”(捕鱼的动作)等,这些词汇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 受历史移民影响的词汇: 如前所述,大规模的移民对东北方言的形成至关重要。本书分析了来自不同地区移民带来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在与当地原有词汇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东北方言的词汇往往非常形象、生动,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色彩。例如,用“嘎嘎”(形容声音或状态)来形容某个事物,用“贼”来修饰程度(如“贼好”、“贼冷”),用“唠”来表示说话,这些都极具地域特色。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了词源和用法的分析。 词的构成与构词法: 除了单个词汇的考察,本书还关注了东北方言中词的构成方式,如双声叠词、叠音词的使用,以及一些特殊的构词现象。 四、 东北方言的语法现象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也是反映语言结构的重要方面。本书对东北方言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其与普通话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异: 语序: 东北方言在某些句子结构中,语序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例如,一些状语的位置,或者宾语提前的现象。 虚词: 东北方言的虚词使用也具有其独特性。例如,“了”字的用法,一些语气词的使用,以及一些介词的替代等。 量词: 东北方言的量词使用可能更加丰富多样,一些量词的使用范围也可能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特殊句式: 本书还分析了东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如疑问句、否定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 五、 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学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东北方言如何折射出东北独特的文化风貌: 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二人转、秧歌、剪纸、年画等。这些民俗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本书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和进行田野调查,揭示了语言与民俗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生活: 东北人民热情豪爽、直率幽默的性格,以及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有习俗,都在方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一些表示称谓的词语,一些表示情感的俚语,都生动地反映了东北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交方式。 地域观念: 东北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东北人民独特的地域观念和身份认同。例如,对家乡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闯关东”精神的传承。 幽默与智慧: 东北方言以其生动、幽默、富有表现力而闻名。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句和故事,展现了东北方言的幽默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东北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乐观精神。例如,一些俏皮话、歇后语,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六、 光盘内容 本书附带的光盘,是其重要的补充和延伸。光盘中收录了大量的东北方言录音材料,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使用者的原声对话、故事讲述、歌曲演唱等。这些录音材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提供直观的听觉体验: 读者可以通过光盘直接听到地道的东北方言,感受其语音、语调的独特韵味,弥补了书面文字的不足。 便于语言学研究: 对于语言学研究者来说,这些录音材料是宝贵的原始数据,可以用于深入的语音分析、语料库建设等研究。 有助于方言学习和传承: 对于想要学习和了解东北方言的读者,光盘提供了绝佳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方言的发音和用法,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展现地域文化: 光盘中的录音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包含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情趣、情感表达,是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结语 《东北方言与文化》(附光盘)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普及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语言学界提供了珍贵的东北方言研究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东北地区语言魅力和文化底蕴的绝佳途径。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穿越地域的界限,领略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独特的语言风情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旧书架时,看到不少关于中国地方志的典籍,总觉得少了些鲜活的生命力,而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文化”二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倾向于那种能够将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著作。例如,东北特有的饮食文化——锅包肉、酸菜白肉,这些食物的名称本身是否就蕴含着方言的特殊表达?如果书里能穿插一些关于东北二人转、秧歌这类传统曲艺中大量使用的方言俚语的解析,那就太棒了。我设想的这本书,应该像一位老铁一样,热情地拉着你,从哈尔滨的中央大街聊到沈阳的故宫,再到大连的海风,每走到一处,都用地道的方言给你讲解当地的趣闻轶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语言记录,去探讨方言在构建地域认同感中的作用。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东北人来说,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锚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更是一份情感的慰藉。光盘里的内容,我更希望是收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比如沈阳口音和黑河口音)的真实对话录音,这样对比起来才更有价值。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化“符号”非常敏感的读者。在我看来,一个地域的方言,就是其最强大的文化名片。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东北文化符号速查表”,那简直是太实用了。比如,当人们提到“盘道”、“整点啥”、“咋地啦”,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的社会潜规则是什么?东北人交流中那种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风格,是否就是方言结构决定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探究这种交流模式对当地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时,我关注到书名中带有“光盘”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视听资料的丰富性。我希望光盘不仅仅是朗读,而是能提供一些文化情境的模拟。设想一下,如果能有一个场景模拟:两个人因为邻里小事发生口角,全是用地道方言激烈争吵的录音,然后紧接着是专家对其中关键冲突用语的精确分析,这会是多么震撼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无疑能让读者在娱乐中学习,在沉浸中理解。

评分

这本《东北方言与文化(附光盘)》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我特别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的语言魅力和风土人情。我个人对语言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东北话那种特有的豪爽和幽默感,总让人听了心里暖洋洋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词汇罗列,而是能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一样,通过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出方言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东北人民的精神内核。比如,书中能否详细剖析“旮旯”、“得瑟”、“埋汰”这些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确切用法和微妙的感情色彩?更进一步,我很想知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东北方言是否正在经历快速的演变或流失?光盘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毕竟方言的精髓在于听和说,只有亲耳聆听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独特的声调和韵律。我盼望着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东北文化的一把钥匙,让我能更深层次地走进那片充满故事和烟火气的地方。这本书的市场定位似乎非常精准,面向的不仅是语言学者,更是所有对东北文化心生向往的普通读者。

评分

坦白说,我买书往往是抱着“寻宝”的心态,希望找到那些不落俗套、能带来全新视角的读物。关于东北方言的研究,市面上不乏一些比较学院派的著作,它们往往过于注重音位、词素的分析,显得有些高冷。我更青睐那些能够将方言融入到故事场景中的描述。这本书如果能收录一些关于“闯关东”历史背景下,方言如何吸收了其他地域语言,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面貌的探讨,那将极具深度。比如,方言中那些带有“土味”却又无比生动的形容词,它们是如何在长期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锤炼出来的?难道不存在一种“环境决定论”的影子?我特别好奇,光盘里是否收录了现代东北流行文化,比如网络段子或者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的讲解?毕竟,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方言向现代网络用语过渡的脉络,并指出哪些是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哪些是自然演化的“新生力量”,那么它在学术和大众接受度上都能取得极大的成功。

评分

我购买图书的标准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这本书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学层面,我会略感失望。我更期待它能将东北方言与当地的建筑风格、服饰习俗甚至哲学思维进行有趣的串联。举例来说,东北话中对“实在”、“敞亮”这些词的推崇,是否映射了当地人对人情世故最核心的价值判断?如果作者能够找到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方言词汇,然后通过详尽的案例(最好是真实的民间故事或历史记载),去追溯这些词汇的“生命史”,那就非常精彩了。我希望光盘能提供一个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简单的音频播放。比如,是否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听力测试或跟读练习,让读者能够亲身参与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中去?真正好的文化普及读物,是能够激发读者的参与欲和探索欲的。这本书若能成功地搭建起“语言——物质文化——精神内核”之间的桥梁,那么它无疑将成为东北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个人感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方言与文化丛书,内容不是很全面,很多都是急就章,可读性不是很大。

评分

购了几种,这本质量最差了,真不知道印刷单位是怎样干活的。

评分

购了几种,这本质量最差了,真不知道印刷单位是怎样干活的。

评分

购了几种,这本质量最差了,真不知道印刷单位是怎样干活的。

评分

个人感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方言与文化丛书,内容不是很全面,很多都是急就章,可读性不是很大。

评分

个人感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方言与文化丛书,内容不是很全面,很多都是急就章,可读性不是很大。

评分

购了几种,这本质量最差了,真不知道印刷单位是怎样干活的。

评分

购了几种,这本质量最差了,真不知道印刷单位是怎样干活的。

评分

个人感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方言与文化丛书,内容不是很全面,很多都是急就章,可读性不是很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