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莫里斯·布朗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学理论将是不可想象的。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这些关键性的理论家都受到了布朗肖作品的深刻影响。
这本浅显易懂的导读:
“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地介绍布朗肖的作品,并将它们锚定在具体的历史和知识语境之中;
考察布朗肖对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的理解,考察这些主题之间的关系;
甚至把布朗肖最复杂的观点也清楚明白地阐释给初学者;
概述布朗肖的作品对批评理论所产生的持久影响。
对于那些想要把握当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法国思想的读者,最好的建议当然是从头开始:从布朗肖开始,从这本导读开始。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布朗肖》围绕布朗肖的四大主题展开: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第1章和第2章讨论布朗肖的文学研究进路。第3章和第4章讨论死亡主题在其作品里的核心性。第5章讨论伦理关系及其与文学的关联。第6章至第8章讨论布朗肖的政治思想。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划分是作者自己而非布朗肖本人的安排。所以,在布朗肖的作品里,并没有专门论述死亡或政治的章节;他也没有用概括的方式总结自己,让自己的立场区别于其他理论家;更别提他会有那么一本单独论述某个主题的书了。布朗肖的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固执地抓住“文学的可能性”问题,拒不松手。因此,即便有人说他的后期作品更关注政治和伦理学,但这些话题也都是在“文学的可能性”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得到思考的。
布朗肖这种透过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来整体地思考文学的方式,是他留给批评理论最重要的遗产。如果一位读者想要完整地体验布朗肖文学批评的整体视野,那么他可以从《火焰之作》(1949)、《文学空间》(1955)和《灾异的书写》(1980)这三本书开始。
本书只意在对布朗肖的作品及其与批评理论的关联做一些介绍,因此作者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将焦点放在布朗肖的理论性文本上,只在有助于说明理论性文本时才参考他的文学作品。本书结尾部分提供的进阶阅读书目也参照了上述决定。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哈泽(Ullrich Haase):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讲师。
威廉·拉奇(William Large):普利茅斯圣马可与圣约翰大学学院讲师。
译者简介
潘梦阳,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现为儿童文学类杂志编辑。主要兴趣方向为现当代西方文学与 哲学,尤其关注文学和哲学的交界领域。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译者前言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名缩写
为什么是布朗肖?
关键思想
1文学是什么?
2语言与文学
3死亡与哲学
4死亡:从哲学到文学
5文学与伦理学:列维纳斯的影响
6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布朗肖:战前的写作
7伦理学和政治
8文学共同体
布朗肖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莫里斯·布朗肖思想源流简图
布朗肖的夜与火 /汪海
法国作家、理论家莫里斯·布朗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将文学看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哲学问题,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人比他更坚决。在他自己的作品和他对其他作家的文本分析里,我们读不到对作品价值的那类置评(这种置评往往是很可疑的):这部小说是否比那部写得好,这位小说家是否比那位高明。相反,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同一个问题——文学的可能性以及文学向我们的思想所提出的特定要求。正是凭借对“文学的可能性”进行长久不懈的思考,布朗肖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理论家,比如雅克·德里达(1930—2004),保罗·德曼(1919—1983)和米歇尔·福柯(1926—1984)。如果没有布朗肖,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后来的所谓后结构主义会是什么样子,同样,也就不会有从后结构主义那里吸纳了决定性影响的英美批评理论。
布朗肖的作品可以分成四类:时政文章、文学评论、小说写作以及一种避开了任何现有文类定义的混合风格,这种混合风格既有哲学的成分,又有文学的内容,用高度凝练的警句写就,十分晦涩。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这些不同的作品或许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这样做立刻就遇到一个问题:布朗肖对文学、文学理论和哲学三者间区别的模糊化,正是其文学理论的关键所在,而不仅仅是它发展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不过,随着这四类不同风格的演变,布朗肖所关注的主题确实有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这几个主题分别是文学、死亡、伦理学和政治。
但是,我们不应把这些主题看成是彼此独立而毫无关联的。布朗肖的思想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文学的意义和可能性。他并不把文学理解为“经典”,换言之,文学并不是将一些伟大作品按照价值高低来安排等级次序。就像我们已经指出的,在布朗肖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细致的文本解读,即便是当他以比较传统的方式来研究某位作者时,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布朗肖而言,文学触及的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所以不仅仅只关乎价值高不高或者品位好不好。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布朗肖认为最重要的写作者是哲学家与作家们,而不是别的什么文学评论家。这样的哲学家包括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与伊曼努尔·列维纳斯(1906—1995);而作家名单里则有奥地利(捷克)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对于这些作家而言,文学问题在写作活动中展露出来。
具体地谈布朗肖的文学研究进路,我们可以将之归纳如下:关键不在于文学文本是否具有某项特别的价值、它们是好是坏、它们属于哪个流派、可否将之列为经典作品,而在于它们如何把他称之为“文学的可能性”的问题带到面前来。对于布朗肖而言,这个问题又与我们如何理解语言和真理密切相关。一般我们都认为文学文本向我们传递了某个“真理”,而文学批评的目标就是要去获取这个真理。布朗肖则认为情况正好相反,文学的重要性就在于——他称之为文学的“要求”——去质疑这个真理的存在。每一份文学文本,在我们把它称作“文学的”这个意义上,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拒绝被还原成某种单一的解释或意思。这种进路的语境可以追溯到那场从十八世纪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的文学与政治运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在这里,布朗肖看到了现代文学理论的起源,因为是这个流派首先注意到了现代小说那与众不同的特征:它转过身来面对自己,把自身当成自己的话题。只有到了这个时刻,文学才真正成为它自己的问题,而不再只是其他学科如哲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
经典语录
他的默默无闻和彻底的隐身反而给他增添了知名度。这是一位不愿沽名钓誉的法国知识分子。他写他的书,这就是全部。如果说他的作品还只是一种抽象表达的话,那么他本人则将这种抽象真正具体化了——他是一位真真正正消失了的作者。以至于当网上疯传一则消息说找到一张布朗肖的照片(我们真能确定那就是他吗?)时,所有人都想拥有一份拷贝,好让一个仅仅只是名字的存在变得更加真实一些。
你所说的作者意图实际上是你自己的意见,只不过是借用了他人的名号,而这是进行每一次解释时都会必然发生的情况。
……
初读起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像是在与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私下交流。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文字的表象,直抵思想的核心。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既保持客观分析,又融入了个人深刻体会的平衡感。在阐释某些关键理论时,作者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比喻或日常的例子,让原本高悬于云端的概念瞬间落到实处,变得可感可知。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甚至在脑海中构建起自己的思考路径。这种“引导”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奥秘。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预期的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激发,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常识”,在作者的引导下,开始露出裂痕。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刚刚读到的那些犀利观点。这种“停顿”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给了我的心智一个消化和整合新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作者所描绘的思想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充满张力,让我体会到了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极致高度。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相反,它更像是一面高精度的棱镜,将复杂的问题折射出无数种可能性,鼓励你去自己寻找答案。我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和灵活,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多了几分辩证和包容。这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不像有些导读书籍那样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悬念,让人不得不放下书本,沉思片刻,然后再急切地翻开下一页。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某个思想家的重要观点时,总是会先勾勒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这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何这些思想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诞生,以及它们又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阅读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积累,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原文时也极其审慎,既保证了对原著精神的忠实再现,又通过精炼的注释消除了潜在的歧义。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为整本书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我可以放心地将它作为自己理解该领域的基础读物。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温度”。尽管探讨的主题是宏大而深远的,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耐心地陪伴着初学者一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学院派写作中常见的晦涩与自娱自乐,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书中大量的类比和对比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和记忆点。每读完一个大的部分,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是知识与理解在头脑中完美契合时产生的愉悦。我甚至开始期待未来能找到更多与此相关的书籍,因为这本书已经为我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实和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本导读,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深邃、更有意义的思考场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真正改变你的提问方式,而非仅仅提供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些深奥的哲学思辨抱有敬畏之心,但又渴望能有那么一盏明灯,能照亮我前行的路。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握住了某种智慧的重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而成。我喜欢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让我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不够的,我真正期待的是它能否真正帮我打开通往那些晦涩思想的大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美之中。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些复杂的理论迷宫,让我领略到思想的精髓,而不是被那些艰深的术语绊倒在起跑线上。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庄重的学术氛围。
评分很好的一本经典书,值得细细精读。
评分活动买的 价格不错 还没有读
评分书是好书,很好看,希望有收获。
评分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改变了批判思想的路径,为知识分子定义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性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特别关注了他者使人异化的注视的重要性
评分齐泽克作品的导读入门指南类书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思考主题。
评分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导读布朗肖是一本很棒的书 值得一读
评分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导读拉康》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
评分买了市面上能见到的布朗肖中文版的几乎全部,加上这本介绍,是比较完满了。只是还抽不出时间看这样多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