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子蕴 著
图书标签:
  • 知青
  • 时代
  • 回忆
  • 青春
  • 成长
  • 历史
  • 文学
  • 农村
  • 命运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120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87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作者北京知青子蕴往事如烟的个人回忆,狂飙年代一个真实人物的传奇.
  关于“知青运动”,我们“被”忘却了什么?
  北京知青、上海知青、哈尔滨知青……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年青的心,在那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年龄,在那样一个贫穷的、没有金钱物欲的特殊年代,演绎着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别样的浪漫爱情,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世界由嘈杂构成,且这份嘈杂是永恒常态,自己就决定坚守这份自由:即使孤寂,也是自我,即使冷落,也是安宁.你当然是从前的你,我必须是今天的我.这就是曾经的知青.


内容简介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作者简介

  子蕴,本名刘湘,共和国同龄人。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上中学时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该上大学了,却被“上山下乡”十年,而立之年幸遇中国改革开放,拼搏至今。她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即便遭遇许多苦难,对中国的未来永远怀抱着梦想。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终其一生,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角落,遇上某个人,对你一生产生奇妙的影响.在这些不可测的相逢里,人们交会,互放光亮,于是,有人写下一段诗,有人谱上一首曲,在聚散交错的命运当中,有人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一本充满勇气、爱及诚实的人生回忆.

  ——宋政坤(台湾秀威资讯总经理)


  背景的天幕已经更迭;这份更迭,需要时间,然白驹过隙,瞬间,我们就老了;我们老了,但并不麻木.回忆起那战天斗地的时光,我的心依然激情荡漾……青春年华,千锤百炼,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是一首绿色的生命之歌.

  ——陆幸生(《新民周刊》高级记者)


  在我看来,与新中国同龄的子蕴,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社会.若从这个角度看,子蕴家庭的搬迁、父母的境遇、个人的欢乐痛苦迷惘等等,作为个体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整体,她的回忆超出了我的估计,其价值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生纪录.
  ——闻黎明(中国社科院教授、闻一多嫡孙)


目录

宋序 当文青遇上知青
推荐序一 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
推荐序二 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
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的祖上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美人儿二姨
我的兄弟姐妹之姐姐
我的兄弟姐妹之哥哥
我的兄弟姐妹之弟弟

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童年趣事

快乐小学
歌声伴着我长大
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子十二中学
我的电影情结

第三章 “文革”岁月
最后一课
“红色革命”
不该凋谢的花朵
生死之交
国际歌战斗组
革命大串联
军训生活
当矿工
卖货郎
看芭蕾舞剧
告别演出

第四章 峥嵘岁月不峥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初到三十二团某农业连
下乡第一顿饭
修水利
掰苞米棒子
鸿雁传书
抢煤

安团长和一台节目
我被留在三十二团文艺宣传队
一个很棒的集体
到十八团参加兵团文艺汇演
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政治处的新生活
惊魂“九一三”
政治处的三位股长
黑老李、白老李和安团长
政治处的战友和朋友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山火

第五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道是无心却有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
春到心头草木知
西风愁起绿波间
人与青山瘦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章 另是一番天和地
好一个下马威
不一样的感受
漂泊的心有了归宿
噩梦般的经历

漫长的入党历程
令我崇敬又心痛的知青英雄蒋美华
儿子降生了
生活趣事
探亲假的记忆
哀乐低回的年
我的北京知音
父亲接我回北京

第七章 我的待业生活
北京不欢迎我们
艰难的求职之路
图书馆的故事
等待分配的日子
药店学徒
我的笔名叫栀子

第八章 D的辗转返城之路
近距离两地奔波的生活
儿子成了小黑人儿
四处碰壁的日子
迟到的团聚

第九章 求学记
1977年那次高考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十章 难忘八十年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西风不识相
那一股铺天盖地的歌坛西北风
我们都还年轻
我的中国心

尾 声: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精彩书摘

  初到三十二团某农业连
  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颠簸和半天的大卡车在山里的摇滚,我们一行几百个学生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三师三十二团,到弟弟所在连队时,我已灰头土脸连晕带吐不成样子了.原以为连队里会像电影中演的,贫下中农敲锣打鼓来欢迎我们,令我吃惊的是,除了一些老职工家属和孩子围着汽车看热闹,连里没有人出面讲话,也没有人欢迎我们.我和几个六九届的女孩儿被一个女排长安排在一间关不上门的有上下铺的破房子里,大约可以住十多个人吧!而我们的行李(那时北京知青都一人凭票儿购置一个22元钱的大木箱,自己从北京带出来的所有衣物、书、食品都放这只木箱里.在那个特殊年代,这可是每人唯一的私有财产)却被直接拉进了马号,放在废弃的马槽上一个个堆起来.六九届的学生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看到此情此景,她们送完行李就开始大哭起来.十几个女孩儿扯开喉咙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在也无人劝,那就哭吧,哭他个地覆天翻,还能怎么样?我没哭,因为事前我就知道这个连队是全团的老大难,风气坏,人心散.再说哭管什么用?我比她们大四五岁,我得撑着啊!弟弟找来大扫把,我们俩在号哭声中把房间大致扫了扫,我在靠门的地方打开了我的行李(因为门关不上,我不忍心让小孩子睡门边),给自己絮了一个窝,而这个窝就是我在边疆的容身之地,就是我的“家”了.女孩儿们哭得没劲儿了,也渐渐止住了哭声,她们开始“大姐”“大姐”地叫我,会说话的女孩儿甚至说,离开了妈妈庆幸碰到了一个大姐,而我就从这一天起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她们的大姐.
  一周以后,我接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后悔了,从火车开出的一瞬间她就后悔不该让我——她在京唯一的孩子——再下乡,并且回家就病倒了……这下轮到我哭了,隐忍了一年的委屈、矛盾、伤心一下子如洪水决堤般喷涌而出,直哭得嘴唇发麻、手脚冰凉.想到下乡前后种种遭遇,看到目前的艰难困苦,想到自己将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最起码的人格尊严的地方度过一生,我真是感到绝望和不寒而栗.更要命的是因为我的痛哭,引发了又一轮的全宿舍大号啕,孩子们再一次扯开嗓门大哭起来.“这一次连大姐都挺不住了,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哭吧,发泄,控诉,委屈,无助……我们这一群女孩儿就这样一直哭到天黑,哭到夜深人静,哭到呜咽着入梦,哭到梦里回故乡……
  下乡第一顿饭
  我在北京时,主食只爱吃米饭,从不吃馒头、饺子等面食,逢到吃饺子我宁肯吃剩米饭.我更不爱吃豆腐,肥肉是一口都不吃的,父母带我下饭馆吃涮羊肉时我只吃葱蘸酱,但是这些仅有的一点点毛病,到连队的第一天第一顿饭就解决了.
  下乡的第一顿饭我们吃的是中饭.吃饭的地方是连队的大礼堂,说是礼堂其实就是全连开会的地方.地上一排排钉着木头的桩子,桩子上钉着厚厚的横木板,那就是礼堂的坐椅.上面放着几个大笸箩,装满又大又白的馒头.大桶里是白菜熬豆腐.我们这些长途跋涉的学生们,一个人一大碗白菜豆腐、一个大馒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此,我就开始了顿顿吃馒头或窝头的生活,再也没吃过米饭,连个适应的过程都没有.但是吃肥肉是第二年的春节了,那时我已调到团文艺宣传队,司、政、后,三个部门同在团里公共大食堂吃饭,一年里难得有顿炖肉吃,看着大家都买一份炖肥肉,我不吃太亏了,于是我也打了一份.我把大肥肉夹在馒头里,一咬牙一闭眼就吞下去了.我本来就是个什么都不讲究的人,从此世上就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了,天上的不吃飞机,地上的不吃大炮.下乡期间,我吃过橡子面,喝过地沟里的水,加上北大荒的馒头养人,本来身体就不错的我,这下子就更加“茁壮”了.
  修水利
  很快我们就被派修水利去了,我不记得那是哪里,也不记得怎么修,只记得离连队很远很远,大约得好几十里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垫子,我们就在草垫子上扎上帐篷住下来了.十月的北大荒已经很冷很冷,因为我是大姐,我只好又住在帐篷的门帘边.且不说门帘根本关不严,光是夜晚出来进去上厕所那个忽闪劲儿,就够人受的,我没被冻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班长一样的冰人就算运气,就是冻成冰人,也没人向天上鸣枪表达悲痛.
  我们干的活儿就是用铁锹在草垫子上挖泥,草与泥和在一起挖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筐挑到几十米远的一个地方垒起来.湿泥巴连着草和水又沉又脏,溅得满身满脸都是泥,加上脚下踩着草垫子渗出的冰冷冰冷的水,就是再卖力气、跑得再快也出不了汗,一停下来小风嗖一吹冷得前心贴后心.好容易熬到吃中午饭了,送饭的车一到,男青年们就一拥而上,最多的两只手能插上十个包子,几筐包子一抢而光,后面的女生顶多拿上一两个,再后面的,比如像我这样拉不下面子假斯文的,那就干脆吃不到饭.饿一顿两顿倒是死不了,令我难过的是,为什么好好的男生一下乡变成这样,既没有公共道德又没有同情心,更别提什么互相关心爱护帮助了,简直就成了一群狼.
  因为修水利劳动强度大,条件又艰苦,伙食又差,男青年实在熬不住就去附近偷老乡的狗杀了吃.半夜三更他们就在水利工地上的大棚里用做饭的跟井口一样大的铁锅边煮边吃,第二天炊事员再用那只铁锅做大子粥时,其腥无比,恶心得无法下咽,我只好饿着肚子干活儿.这时我想到了弟弟,若弟弟在,至少可以给我分一杯羹,可惜他又被留连队里没抽到修水利.怎么办?为了吃到午饭,我很快也加入了狼群.送饭的车没到就提前望着,远远看到车先扔下手里的工具,车一到一哄而上,能抢几个抢几个,反正不再装淑女假斯文了.为了填饱肚皮,淑女斯文卖几分钱一斤?人啊人!为了活命,你就这么快放弃了十七年的教育成果,没有了自尊和自爱,你就这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
  我这个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不管干活多累多苦,我很少愁眉苦脸,每天回到帐篷还是很高兴.晚上没事,我就给大伙讲故事,讲笑话,很快就成了“孩子王”(所谓的孩子就是六九届的学生).我的故事大都是以前看过的短篇小说和电影,有时还给她们讲鬼故事,吓得她们吱哇乱叫,忘记了的地方就瞎编胡诌,孩子们都很爱听,大家相处很融洽.很快我就有了几个跟屁虫,无论我走到哪儿,去干什么都跟着我,对我言听计从.
  有一个星期天,我想去附近连队或团部去买点吃的或日用品,可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是连队还是团部,我决定去试试撞撞大运,立刻有三四个女孩儿要同我一道去,我们就这样盲目地出发了.那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几个人走在已经泛黄的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里,很有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可惜的是,没有牛羊,只有我们几个单薄弱小的身影.我们就这样在草甸子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啊走,最后迷失了方向.那时已过正午,肚子越来越饿,心也越来越慌,帐篷早就没了踪影,于是我说:“往回走吧,别天黑了连我们驻地都找不到.”因为我不认识东南西北,只好听几个孩子的指点,可她们意见总也不统一,就这样吵吵闹闹地往回找.天黑了,再也没人吵了,大家又冷又饿又怕,穿的棉裤已湿到半截,腿沉得迈不开步.我警告大家,谁也不许哭,团结一心,咬紧牙关,向有光亮的地方走.幸亏我们中间有个女孩儿,我已记不得叫什么名字,她很沉着,有着和自己年龄不相称的镇定,且方向感极强,我让大家都听她的,跟着她走.黑洞洞的大草甸子和天连成一片,好像一口大锅罩着我们,天上星光点点密密麻麻,增加了恐怖和神秘的气氛.这中间我们曾经遇到几次拖拉机拖着犁,我们兴奋地又喊又叫,可气的是,这些人不仅不停车,还在我们身边加足马力,溅得我们满身满脸的泥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知识青年最贱,就像地上的一只小蚂蚁,被碾死了也不会有人管,且那时候人也已经没了人性.更可气的是,连里丢了几个女青年,连队领导管都不管……总之,半夜三更,我们终于回到了连队,钻回了帐篷我们的窝.我们脱下了湿透了的棉衣裤:有的钻进被窝大哭,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不声不响地刷洗自己的鞋和裤子,只有我向睡眼惺忪的全帐篷的女孩绘声绘色讲述一天的遭遇……
  和我一同遭遇此险的有程荣淑、王静懿,和我忘记了其姓名的沉着的女孩.因为我的无知无畏,险些要了你们的小命儿,现在想起来除了愧疚以外,我好好后怕啊!
  ……

前言/序言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我的回忆继2011年在台湾出版、2013年在台湾再版,到今天又能在内地出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怀着感恩之心写下这些文字.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被称为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我亲历了建国以来六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这一代从一降生起,就跟着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天灾人祸,我们和祖国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我知识青年的特殊生活经历,又使我生命中有着解不开的知青情结,正因如此,在生活中我经常会给儿子讲我的经历、我的故事.儿子鼓励我写下来,讲给大家听,并给我开了博客.就这样,我本着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博客中讲开了自己的故事,不曾想仅仅开博半年,就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我明白这是因为我的故事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引起广大知识青年的共鸣.所以,在这里我第一个感谢的,应当是我的儿子段若阳,是他鼓励我拿起笔,在叙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反思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这一特定历史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定称呼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作为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我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直到我写下来,直到搁笔,我的心才终于平静,才终于释怀.因为我知道,作为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这一段特殊经历正在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虽然我只是这场运动中的一滴水、一片树叶,但我应该把我的知青生活写下来,那是我的、我们的历史使命,因为知青的生活是无法复制的.
  本该读高中的年龄,史无前历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大地,最后一堂化学课成为我中学生活的最后记忆.本该上大学的年龄,盛载着我们梦想的高考却废止了,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离开父母上山下乡,而农村那一片广阔天地就成了我的人生大学堂,这一学就是十年.本该三十而立,我们却从农村重返城市,从零开始,重新打拼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一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的青春和着汗水永远留在那一片黑土地上,而我们却两手空空重回故里.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知道,无奈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并勇敢地走下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年青的心,在那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年龄,在那样一个贫穷的、没有金钱物欲的特殊年代,演绎着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别样的浪漫爱情,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青春记忆写到这儿就该搁笔了.尽管岁月蹉跎,经历坎坷,但那一段鲜活的青春经历,那一种纯真的情怀却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
  我要感谢与我同在北大荒下乡,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政治处宣传股报导员,我的战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著名民主爱国斗士闻一多之孙闻黎明教授.是他支持我出书,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亲自动笔修改,编纂目录.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感谢我的兵团战友,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后勤处上海知青,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高级记者陆幸生先生为本书再版作序.
  感谢台湾秀威出版公司总经理宋政坤先生对此书的重视,在出版中给予的友谊和支持,感谢主编蔡登山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并将此书介绍到北京出版.感谢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正山先生在北京出版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感谢我的北京女子十二中学(贝满女中)同学,好友乔林方女士、曲渝邦女士给予我的友谊和关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广大的知青朋友,北大荒战友们,你们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和主人公!
  我想用一首歌结束我的回忆,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冰雪无痕,岁月有情,你可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声?四季不会轮回它的颜色,看林木悄悄更新它的枯荣.严冬己消失在雾散的群峰,让我们守护好彼此的心灵,为山河再搭下一片葱茏。
  2014年5月20日于北京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一本穿越回那个年代、重新审视历史与人生的作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印记,而是深入挖掘一个普通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轨迹、情感纠葛与精神蜕变。本书以主人公“我”的视角,带领读者重返那段被铭刻在中国当代史上的特殊时期——知青岁月。 故事的开篇,并非直接进入广阔的农村天地,而是从“我”在城市中的少年时代开始铺陈。那个时代的城市,同样有着特有的氛围,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着即将到来的变革的微妙预感。主人公作为一个怀揣着理想与好奇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各种想象。这种铺垫,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一个原本在城市中成长的年轻人,会义无反顾地踏上那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当“我”与其他数百万同龄人一样,告别熟悉的城市,奔赴祖国的广袤农村时,新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作者并未回避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辛:简陋的居住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然而,这些描写并非为了渲染苦难,而是为了真实地呈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生命力。 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细节刻画尤为细腻。从泥土的芬芳,到星空下的篝火,从与淳朴农民的相处,到参与集体劳动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读者仿佛能闻到炊烟的味道,听到蛙鸣虫叫,感受到稻田的沉甸甸的收获,亦或是寒风刺骨的冬季。主人公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逐渐学会了尊重自然,也磨砺了意志。 然而,知青岁月并非只有艰辛与劳动。“我”在那个环境下,经历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世界的历练。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主人公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有朴实善良的农民,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接纳了这些来自城市的青年;有与“我”一同下乡的伙伴,他们彼此扶持,共同度过了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形成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萌生了青涩的爱情。 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独特篇章。在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条件下,情感的表达显得尤为纯粹而炽烈。主人公与心仪之人的情感发展,既有青春期的羞涩与试探,也有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他们的爱恋,伴随着对未来的渺茫希望,也承载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这段感情,或许是知青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也可能是最令人唏锐的遗憾。 除了个人情感,“我”在知青生活中,也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涌动。主人公并非被动地接受一切,而是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看到了基层社会的活力与局限,感受到了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观察与思考,使得主人公的思想逐渐成熟,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蜕变成一个对社会有更深刻理解的青年。 主人公在知青岁月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历了迷茫、失落,也曾有过对现状的抱怨。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书中详细描绘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包括他对个人前途的焦虑,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朦胧关注。 当知青生涯走向尾声,主人公面临着返城与留下的抉择。这个抉择,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人生方向的重大转折。主人公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深刻地反思了知青岁月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己在这段经历中究竟收获了什么。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并非一曲简单的怀旧之歌,它更多的是一次对历史的审视,对人性的探究,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主人公在知青岁月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劳动的技能,更是那份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那份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深切情感。 本书通过一个具体的人生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它让读者看到,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无数个普通的个体是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属于他们的传奇。主人公最终走出农村,回到城市,但知青岁月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记,却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地影响着他之后的人生道路。 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已经年届古稀,回首往事,他不再简单地评价那段时光是好是坏,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与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理解了那个时代,理解了那些经历,也理解了那个曾经的自己。书名“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时间的沉淀与身份的变迁,也暗示着主人公对过往的深刻认知与坦然接受。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一段真实而感人的历史,体味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青春、奋斗与成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对话,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生命的致敬。这本书,旨在让读者在主人公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悟生命的价值,理解历史的厚重。它关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关于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它不像很多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而是更加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描绘,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对时代背景的细致刻画。这种“慢”叙事,反而让我能够更好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我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某个细微的动作,某个不经意的表情而动容,因为我知道,那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复杂的情感。作者的笔触是细腻而真实的,他(她)没有刻意去渲染,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姿态,讲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感受着历史的沉重,也感受着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浮沉的普通人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沉静而有力的作品,实属难得。作者的叙述,节奏舒缓,如同潺潺流水,不急不躁,却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读者的心里。我会在午后阳光正好时,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来自遥远年代的温情。它让我放慢了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书中的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所经历的困惑、挣扎、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却有着共通之处。这种共通性,让我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故事的一部分。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了生命的厚重与不凡。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的微涩,但细细回味,却能品出那复杂而醇厚的滋味。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田。我常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一句话深深打动,然后反复咀嚼,体会其中的深意。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一种能够跨越时空,触动灵魂的力量。我仿佛看到了书中的人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历了种种的挣扎与成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随着文字跃然纸上,让我感同身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让思绪随着书中的情节飞扬,去连接自己的过往,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让我明白,有些故事,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们会沉淀在心底,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往事。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怀旧的情绪,但它并非简单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经历的珍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能触碰到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我常常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仿佛作者所描绘的,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是我心中一直藏匿着的某种情感。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艰难的岁月中,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情感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慰藉。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看到了在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的光芒。我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写作风格,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矫揉造作,而是真诚地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现在很多书那样花哨,反而有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棒,不是那种滑腻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些许粗粝的触感,仿佛承载着久远的故事。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这份触感,就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讲述的故事,一定也如这封面和纸张一样,有着深厚的底蕴,不追求浮华,而是沉淀着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与真挚。我很好奇,封面上的那个模糊的人影,是否就是书中主人公的某个侧影?他(她)的眼神是怎样的?带着怎样的故事?是迷茫,是坚定,还是某种不易察觉的温柔?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画面,每一个都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带着岁月的痕迹,却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等待着与我分享那些被时光珍藏的记忆。

评分

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评分

作者真实描述了来自各大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在边疆生活和动人的故事。

评分

书还不错,值得购买,学习学习。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送货快,书也很好,很满意的购买

评分

拍下此书等10多本,都没给发票。

评分

关于“知青运动”,我们“被”忘却了什么?

评分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此次活动的第五天,60多岁的我终于抢到一张书券---,高兴啊!

评分

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