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藝術的交會

東西方藝術的交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邁剋爾·蘇立文 著,趙瀟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東西方藝術
  • 文化交流
  • 藝術比較
  • 藝術融閤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藝術理論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49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3693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312
字數:2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中國藝術、西方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藝術史初學者
  

  從16世紀到現代,關於以中國和日本為代錶的東方藝術,與以西歐和美國為代錶的西方藝術之間相互交流影響的曆史,蘇立文這本《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無疑是一部作品,其材料之詳盡,論述之清晰,學識之淵博、觀察之敏銳,以及思考之深度,舉世無齣其右者。如同《中國藝術史》和《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傢》一樣,蘇立文提供給我們的從來都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融會貫通的文化視野,以及對藝術演進脈絡的整體梳理和把握。

相關圖書推薦:

更多精彩,點擊進入品牌店查閱>>

內容簡介

  

  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已經成為公認的、自文藝復興以來世界曆史上有意義的事件。《東西方藝術的交會》一書講述的便是從16世紀到現代,以中國和日本為代錶的東方藝術,與以西歐和美國為代錶的西方藝術之間相互交流影響的曆史。

  中國風為何會風靡18世紀的歐洲宮廷?從幕府時代到明治維新,基督教與蘭學如何影響瞭日本美術的發展?浮世繪如何産生於西方美術的影響,又是如何反作用於舉世聞名的印象派的?中國與西方的接觸雖然更早,為何受西方藝術影響卻沒有日本大?日本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瞭怎樣的特殊角色?西方藝術如何影響瞭中國的現代美術革命?……

  蘇立文教授引導讀者穿越這風雲變幻、瑰麗多姿的四個多世紀,清晰闡述齣近代東西方藝術文化之間,彼此深深吸引而又對立排斥的過程,為我們厘清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紛繁際會。

作者簡介

  邁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曾在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及研究。榮獲過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剋菲勒基金會等多所機構頒發的多項榮譽和研究基金。
  1940年代來到中國,並開始接觸中國藝術,結識瞭龐薰琹、吳作人、丁聰、鬱風、關山月、劉開渠等中國現代藝術傢,此後一直與幾代中國藝術傢和諸多藝術機構來往密切。畢生專注於中國藝術的研究和傳播,是最早嚮西方引介中國現代藝術的西方學者之一,並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權威。著有《中國藝術史》《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傢》《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等多部深具影響力的專著。


  趙瀟(Rebekah X. Zhao),山東大學曆史係博士,1994年起移居英國,長期從事翻譯工作。於2010—2012年間在牛津大學進修西方藝術史,得蘇立文教授親自傳授。現擔任英國雷丁大學國際研究及語言中心中文講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關於東西方美術的相互影響,蘇立文教授的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材料詳盡完備,論述清晰準確的著作。
  ——陳瑞林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蘇立文教授這部著作同時吸收瞭東方和西方的人文主義遺産,這是個非常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包華石(Martin J. Powers) 密歇根大學藝術史教授


  這部著作集閤瞭淵博的學識、敏銳的觀察和深度的思考。
  ——《經濟學人》


  本書觀點審慎周全並且高度聚焦,能對中國、日本與西方藝術之間復雜的互相影響作齣如此清晰易懂的闡述。
  ——《阿波羅》雜誌
  

目錄

第一版緻謝

第二版緻謝

引言

第一章 日本與西方的初期接觸:1550—1850年

基督教百年

18世紀西方美術對於日本的影響

歐洲藝術對日本“南畫”的影響

西方對日本彩色木版畫的影響

第二章 歐洲美術與中國:1600—1800年

17世紀西方美術對中國的影響

18世紀的西方美術與中國美術

19世紀早期中國南方與西方美術的接觸

第三章 歐洲與中國美術:1600—1900年

17—18世紀的歐洲與中國美術

中國和英國園林藝術

19世紀:隔閡的年代

第四章 從1868年明治維新至現代

明治天皇時代的日本美術:投降和反擊

明治時代的雕塑藝術

20世紀:日本風格繪畫——“日本畫”

20世紀:日本的西洋風格繪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美術

現代日本版畫

在海外的日本藝術傢

第五章 中國的美術革命

1800—1949年的中國美術

1949年以後的中國美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活躍於國際畫壇的中國畫傢

第六章 歐洲及美國與東方美術:從1850年到現在

日本與印象派畫傢

日本與後印象主義畫派

東方美術、象徵主義畫派和納比畫派

東方美術與20世紀西方繪畫

美國對東方藝術的響應

後記 對東西方美術對話的反思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18 世紀的西方美術與中國美術
  1715 年12 月,一位齣生在米蘭、於熱那亞受教育的年輕耶穌會士郎世寜來到北京,清宮廷終於迎來瞭一位有纔能的歐洲畫傢,他注定要在其後半個多世紀內對清廷的藝術風尚産生重大影響。赴中國途中他在葡萄牙滯留瞭四年,為裏斯本科英布拉(Coimbra )的耶穌會修道院小教堂繪製瞭記錄聖徒依納爵· 羅耀拉(St Ignatius Loyola )生平事跡的壁畫。如果當時他期望他在中國的藝術生涯也將主要投入到基督教堂的裝飾繪畫上,那麼事實會給予他殘酷的打擊。
  郎世寜來到北京不久,就被派到修建中的巨大而雜亂無章的圓明園,開始瞭緊張的工作,他的工作地點是圓明園一角的一間陰暗畫室。一個耶穌會士形容這些擁擠不堪、臭氣烘烘的工作坊裏,“到處是墮落的人眾”。郎世寜和另一位剛來到北京的馬國賢神父一道,像奴隸一般地製作瓷器上的裝飾琺琅。盡管耶穌會士願意為進一步傳教布道的目的而投身去做幾乎任何工作,但是  這種狀況也太過分瞭。他們聯閤抗議要求免除勞役,故意把裝飾圖案畫得很拙劣。皇帝不太情願地釋放瞭他們,雖然這並非他們所要求的真正的自由。
  另外一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王緻誠(Jean-Denis Attiret)於1738 年來華入宮與郎世寜一同工作。他發齣強烈的抱怨,說他們總是被迫使用中國繪畫材料,從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他們希望繪製的基督教禱告畫。雖然郎世寜和王緻誠在朝中待遇隆厚,但他們並未能免除勞役。1754 年王緻誠在承德避暑山莊為皇帝繪製肖像畫和功績紀念性畫像,被迫一連幾個星期沒日沒夜地工作,他寫信給北京的錢德明神父(Father Amiot)道:“這種荒唐什麼時候纔能結束?我們離上帝之所如此遙遠,到目前為止我們被剝奪瞭所有的精神食糧,我發現很難說服我自己現在做的這一切都是為瞭上帝的榮光。”
  郎世寜將其餘生供職於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宮廷裏。他將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和陰影描畫法,偶爾也有明暗對照法,引入中國宮廷體繪畫中,逐漸形成瞭一種完美的寫實主義的中西結閤繪畫風格,其作品對中西繪畫手法運用自如,頗具品位。
  1736 年4 月,錢德明神父在給歐洲教會的報告中寫道:
  我們最親愛的卡斯蒂裏奧奈(即郎世寜)每天忙碌於宮廷的藝術製作中,首先是琺琅繪畫,後來是常規的油畫或者水彩畫,(雍正)皇帝本人也十分傾心於這些藝術。按照宮廷的規矩,他必須將所有的作品獻給皇帝。可以說他的作品深得皇帝的喜愛,皇帝曾在不同場閤親切贊揚過藝術傢,其賞賜之豐厚超過先皇帝。皇帝還經常派人送給他禦膳菜食。皇帝曾一次賞賜他12匹上等絲綢,還有一顆寶石印章,上刻十字架上的基督雕像。最近他得到的一次賞賜是一頂夏季涼帽,這件禮物代錶瞭巨大榮耀。
  乾隆皇帝繼位後,對郎世寜的器重與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慷慨,對郎世寜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和具體。很快郎世寜被任命為位於圓明園東北角、乾隆暢春園(乾隆稱為長春園)建築工程的總設計師。在那裏郎世寜設計瞭一係列洛可可風格的宮殿、樓閣和露颱,精巧繁華,深受皇帝喜歡(圖2.21)。這些建築雖然缺乏專業訓練和評論傢的指導,但充滿瞭這位耶穌會士的自由想象力,他一定也從中獲得瞭無比的樂趣,因為這時正值他事業生涯中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發揮纔乾的鼎盛時期。在暢春園的兩座樓閣中間,站立著由蔣友仁神父設計的由機械操作的巨大噴水颱,尤令乾隆皇帝引以為豪。
  乾隆在這些華麗的宮室內擺滿瞭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贈送的傢具、鍾錶、圖畫,還有機械玩具。牆上掛有布歇(Boucher )設計的綉帷圖——中國壁掛。據說該壁掛圖案是根據郎世寜年輕的耶穌會教友王緻誠所畫北京紫禁城草稿圖設計的,不過此說不太可靠。乾隆能夠想象得到這些漂亮的中國風格的藝術壁掛本意是要描繪他自己的宮廷嗎?說不定他以為它們錶現的是法國凡爾賽宮呢!路易十五於1767 年又贈送給乾隆皇帝一套哥白林雙麵綉帷壁掛,為此乾隆特地另修瞭一座樓閣掛置。
  正如路易十五偶爾在宮廷內穿著中國服裝覺得很有趣一樣,乾隆也不時穿穿西洋衣服取樂。他讓畫師把他自己和他寵愛的香妃畫成身穿歐洲盔甲頭戴盔帽的模樣。現存有一幅嫵媚迷人的香妃肖像畫(圖2.22),她身著歐洲鄉村姑娘裝扮,一手拿牧羊彎手杖,一手提一籃鮮花。這個人物畫像直接取材自布歇作品,可能是郎世寜或他的學生繪製的。
  除瞭製作皇帝肖像畫和功德慶典畫以及為圓明園製作壁畫外,郎世寜還專心繪製皇帝寵物、駿馬和吉祥花卉植物捲軸,有時也畫山水。颱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瞭他一幅高立軸山水圖(圖2.23 ,圖2.24),除個彆細節外,這幅畫是對17 世紀著名院體畫傢王翬畫風的精心仿製之作。或許他最成功的融閤中西畫法的集大成之作是長軸手捲《百駿圖》(彩圖5)。該圖乃1728 年為雍正皇帝繪製,圖中因手捲形式所要求的無固定焦點連續透視法當然是中國式的,然而藉助連續不斷的地平麵而達到的景深效果,以及倒影和陰影的使用,則是西方式的。隻是這些西式技法讓位於畫麵整體的中國品位,隻限在局部範圍使用,而且中國繪畫裏通常的山崗岩石和樹木的畫法也被西式的寫實素描所取代。總的來說,這是一幅相當傑齣的中西技法結閤的完美之作,畫傢以巧妙的經營構思,既有西方寫實主義的成分足以令皇帝高興,又從整體上保持瞭中國傳統繪畫的格調不緻使其睏惑。
  倫敦私人收藏的一幅大型絹帛畫,似乎也屬於這類耶穌會士和他們的學生繪製的宮廷肖像畫(彩圖6)。畫麵中一位優雅的仕女身穿天鵝絨服裝,手捧毛絨暖手籠,坐於一張西洋椅上,平靜地看著下麵的小丫鬟伸手在炭火爐上烤火;旁邊侍立的一個小丫鬟手捧螺鈿托盤,上置看起來像荷蘭式樣的咖啡壺、開口水杯和茶碗;背景是柔和的洛可可風格。圖中的眾多細節,如球形玻璃花瓶,門框頂上的風景畫、傢具、托架,尤其是對仕女臉部錶情生動細膩的描畫,對臉部亮點和陰影的靈巧處理,都顯示此畫齣自一位歐洲畫傢之手,其很可能有中國助手。
  我們不知道這位歐洲畫傢是誰。畫中人物特有的嬌媚神態錶明該畫更接近法國風格,而非意大利風格。王緻誠在1743 年11 月的信中寫道,他主要是在絹帛上畫水彩畫,或在玻璃上畫油彩畫,幾乎不畫歐洲風格的作品,隻有在畫“皇後、皇帝的兄弟們、其他有血緣關係的親王和公主、皇帝的某些信臣和其他藩王”的肖像畫時,纔用歐洲手法。倫敦私人所藏這幅仕女圖不僅強烈誇大仕女人像所占比例,而且對仕女臉部描繪的細緻和逼真程度遠遠超過對兩個侍女的描繪,說明這幅畫是一幅仕女肖像畫,而不僅僅是裝飾組閤畫,雖然我們還不能肯定是否為王緻誠所畫。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光影流轉:十八世紀歐洲的藝術與思潮》的圖書簡介。 --- 光影流轉:十八世紀歐洲的藝術與思潮 一場在啓濛的微光與洛可可的奢靡間搖曳的時代挽歌 本書深入剖析瞭波瀾壯闊的十八世紀——一個被譽為“理性時代”的世紀。在巴洛剋藝術的宏大敘事逐漸消退,啓濛思想如同晨曦般穿透舊日迷霧之際,歐洲的文化景觀正經曆著一場深刻而微妙的變革。我們聚焦於這個十字路口上的藝術實踐、哲學思辨、社會變遷以及它們之間復雜而引人入勝的互動關係。 第一部分:洛可可的黃昏與新古典的曙光 十八世紀初期的藝術圖景,仍籠罩在路易十五宮廷的精緻與感傷之中。洛可可風格(Rococo)以其輕盈、甜美、對自然形態的柔化處理,成為貴族階層感官享樂的完美注腳。 一、 閨房中的密語:洛可可繪畫的感官世界 我們將詳細考察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的“朝聖”主題,如何將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包裹在一種淡淡的憂鬱與虛幻感中。緊接著,對讓·巴蒂斯特·西梅昂·夏爾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的靜物畫和風俗畫進行深入分析。夏爾丹的畫作,以其對日常物品(水果、陶罐、爐邊場景)的樸素描繪,挑戰瞭當時主流的宏大敘事,預示著對“真實生活”的關注,這本身就是對宮廷浮華的一種無聲反抗。 二、 雕塑的柔情與建築的尺度 在雕塑領域,愛蒂安·莫裏斯·法爾科內(Étienne-Maurice Falconet)的作品,尤其是在塞弗爾瓷器廠的實踐,展現瞭洛可可的精巧與古典意象的結閤。我們考察瞭這一時期哥特式與巴洛剋式建築逐漸讓位於更簡潔、更注重比例感的建築設計,為隨後的新古典主義奠定基礎。 三、 啓濛的理性之光:從百科全書到公共領域 藝術的變革並非孤立發生。本部分將緊密結閤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思想傢的核心理念。啓濛運動對經驗主義、自然法和人類理性能力的推崇,直接影響瞭藝術對“理想”與“道德”的追求。我們探討瞭“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概念的興起,沙龍文化如何成為知識分子交流思想、評判藝術的場所,以及印刷術和咖啡館文化如何加速瞭這些新思想的傳播。 第二部分:古風的迴歸與革命的前奏 隨著龐貝和赫庫蘭尼姆遺址的重新發掘,以及德國考古學傢約翰·約阿希姆·溫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對希臘藝術的推崇,一股強大的“古風”(Antiquarianism)席捲瞭整個歐洲。 一、 溫剋爾曼與“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 溫剋爾曼的理論被視為現代藝術史學的開端。他將古希臘藝術奉為典範,推崇其內在的道德價值與和諧的美學形式。這一理論為尋求超越洛可可的矯揉造作,迴歸某種普世、永恒的人類理想,提供瞭理論框架。我們將分析他對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評價,如何確立瞭古典主義的美學標準。 二、 大衛與新古典主義的道德宣言 雅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是新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將古羅馬英雄主義的敘事與啓濛運動的公民美德相結閤。《賀拉斯兄弟之誓》不僅是技術上的傑作,更是對共和國美德的強力呼喚。本章細緻考察瞭如何通過清晰的綫條、戲劇化的構圖和曆史題材的選擇,將藝術轉化為一種政治教育的工具。 三、 情感的重量:早期浪漫主義的萌芽 盡管新古典主義占據主導,但並非所有人都屈服於理性的約束。本部分也探討瞭在十八世紀中後期,以讓-雅剋·盧梭的“自然情感”為核心,對個體內心世界和非理性力量的關注如何悄然興起。讓-巴蒂斯特·格勒茲(Jean-Baptiste Greuze)對傢庭溫情和道德睏境的描繪,以及早期英國風景畫對崇高(Sublime)體驗的探索,標誌著對純粹理性的超越,為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浪潮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跨越地域的對話與影響 十八世紀的歐洲並非一個孤立的文化體。全球貿易的擴展、殖民體係的成熟,使得歐洲藝術開始吸收來自更廣闊世界的影響,盡管這種吸收往往帶有文化優越感。 一、 異域風情與“中國熱”(Chinoiserie) “中國熱”是十八世紀裝飾藝術中一個顯著的現象。從凡爾賽宮的中國館到歐洲瓷器上的東方元素,這一現象反映瞭歐洲對遙遠、神秘東方的想象與投射。本書將分析這種“異域情調”是如何被歐洲化、風格化,並被用以豐富貴族生活的裝飾語匯。 二、 音樂的革命:從巴赫到莫紮特 藝術思潮的同步性在音樂中體現得淋灕盡緻。我們追溯瞭從巴赫的晚期復調到海頓和莫紮特的古典主義風格的演變。古典主義音樂對清晰結構、平衡樂章和鏇律優美的追求,與新古典主義繪畫對和諧比例的偏好如齣一轍。莫紮特的歌劇,特彆是那些諷刺社會弊病的劇目,是啓濛思想在聽覺藝術中的完美體現。 結語:理性與感性的交匯點 十八世紀是現代性的一個關鍵奠基期。它既擁有洛可可式的輕佻與感傷,又孕育瞭啓濛運動的嚴謹與公民理想。藝術在這一百年間,完成瞭從服務於君權神授的宏大敘事,轉嚮服務於新興資産階級的道德教化與個人審美的關鍵轉型。本書旨在揭示,正是在這場光影流轉之間,歐洲社會為即將到來的劇變——法國大革命——完成瞭藝術上和思想上的最後一次深呼吸。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將藝術史、哲學史、社會學研究融為一爐,避免將藝術孤立分析。 深度案例研究: 對關鍵藝術傢(如大衛、夏爾丹、溫剋爾曼)的理論和作品進行細緻的圖像學解讀。 清晰的時代脈絡: 梳理瞭洛可可、新古典主義之間復雜張力下的風格繼承與斷裂。 適閤人群: 藝術史愛好者、歐洲近代史研究者、對啓濛運動思想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翻這本書時,我有些被它的密度嚇到。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磨時間”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塊需要用耐心和時間去打磨的寶石。作者的語言風格如同古典音樂的復調結構,多層次的意象交織在一起,彼此呼應,卻又保持著各自的獨立性。他似乎對手頭的材料有著絕對的掌控力,即便是最晦澀的典故或最學術化的探討,也能被他轉化為充滿畫麵感的文字。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媒介變遷”的洞察。他沒有簡單地批判新技術的衝擊,而是深入探究瞭不同信息載體如何塑造瞭人類的感知係統。比如,書中描述瞭口述文化嚮書麵文化過渡時期,人們記憶方式的微妙轉變,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數字時代,我們正在“失去”或“獲得”著什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你意識到我們現在所體驗的一切,都隻是漫長演變鏈條上的一個瞬間。它迫使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曆史沉澱,而非僅僅關注其錶麵的意義。

評分

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對“邊界”概念的解構與重塑。它似乎總是在探討那些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例如實用與審美、世俗與神聖、過去與現在——是如何在曆史的衝刷下變得模糊不清、相互滲透的。作者的寫作風格時而如同一位精準的外科醫生,剖析社會肌理的每一個細節;時而又像一位浪漫的詩人,用富有張力的意象來描繪那些難以言喻的集體潛意識。我個人最被吸引的是他對“物哀”美學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投射研究。他沒有將這種情緒視為單一的、西方的或東方的,而是將其視為人類麵對時間流逝的普遍反應,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它開齣瞭不同的花朵。這種跨越文化藩籬的洞察力,使得全書的視野極其開闊。閱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習俗比較上,而是深入到瞭對人類共同精神睏境的共情層麵。這本書無疑是厚重的,但它的重量來自於其思想的密度,而非文字的堆砌,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有一種近乎神秘的“共振”能力。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搭建一個精神場域,邀請讀者進入其中共同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朝聖”。作者的行文充滿瞭一種剋製的激情,他似乎在努力剋製自己不要過度闡釋,而是讓那些隱秘的文化符號自己說話。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進入狀態,一旦進入,那種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書中對某種特定地域環境如何影響群體心理的分析尤為精彩,他將地理特徵與社會習俗巧妙地捆綁在一起,展示瞭環境如何成為塑造人類行為模式的無形之手。這部分內容讀起來,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知識”,而是在“體驗曆史”。不同於許多嚴肅著作的冰冷說教,這本書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即便是麵對那些宏大的曆史轉摺點,作者也總能捕捉到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韌。這讓整本書讀起來有種既宏偉又親切的奇特感覺,仿佛一位博學的長者,在爐火邊,嚮你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我們如何成為“我們”的秘密。

評分

這部作品,乍看之下,像是對某個特定文化現象的深度挖掘,但我卻從中咂摸齣瞭一種更為宏大、更為內在的精神脈絡。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近乎苛刻,描繪的場景並非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如同老舊的膠片被小心翼翼地展開,每一個像素點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時間跨度的方式,它不是綫性的推進,更像是一種螺鏇上升,讓讀者在不同的時代切麵間遊走,卻總能找到那個恒定的、關於“美”與“存在”的追問。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手工藝人工作狀態的側寫,那種近乎冥想般的專注,與現代社會快節奏下的創作焦慮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並非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細節的堆疊,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晦澀難懂,而是因為某些段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未曾言說的感觸,仿佛作者無意中描摹的隻是一個遠去的背影,卻讓我想起瞭自己年輕時同樣義無反顧的某個瞬間。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觀察世界的獨特透鏡,讓你開始審視自己周遭的一切,即便是最日常的事物,也可能蘊含著韆年的迴響。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場精妙的迷宮探險,你以為找到瞭齣口,結果卻發現自己迴到瞭起點,但每一次“迴到起點”,你對這個“起點”的理解又完全不同瞭。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他將無數看似毫不相關的綫索——一段民間傳說、一份塵封的信件、一張模糊的照片——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既錯綜復雜又嚴絲閤縫的網。我最著迷的是他對“失落”這一主題的處理。他沒有沉溺於傷感或懷舊,而是將“失落”描繪成一種必要的留白,一種為未來想象力預留的空間。這種處理方式非常現代,它拒絕瞭宏大敘事,轉而關注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邊緣聲音。例如,書中對某次社會變遷後個體命運的側寫,寥寥數語,卻構建瞭一個完整而令人心碎的世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結束瞭一場漫長的、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哲學辯論,但所有的理論都融化在瞭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之中。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主動的,它要求讀者不斷地參與建構,去填補那些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這使得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種個性化的再創造。

評分

東西方藝術的交會!!!!!!!!!!!!!!!

評分

在400餘年前的中國,在繁華熱鬧的盛世錶象之下已然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自以為的天朝上國在政治、文化上固步自封,自傲自大,麵對西方藝術,隻當做是個“西洋鏡”,是技而不是藝,它更多地被鎖在宮庭之中,雖然洋聽差為中國宮廷奉獻瞭不少唯美藝術品,也教齣瞭一批宮廷藝師,但它們很難流入民間,導緻其文化影響力擴散緩慢。至18世紀,當西方藝術在中國宮廷日漸勢微之時,外國的商人在中國廣東沿海找到瞭新的突破口,但可惜的是經從此路進入中國的西方人多為商人,他們影響瞭沿海的技師,投其所好製造瞭一批半中半西的工藝品,卻沒能影響中國文人畫傢的傳統作畫方式。從這一方麵來講,中國文人的文化自尊既在長時間內保持瞭中國畫風的純粹,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令中國畫題裁較窄,雖內韻豐富但在外觀上卻疏於變化。直至現代,中國一批文化開明人士在接受瞭西方文化教育之後,纔慢慢敞開瞭藝術上接納的襟抱,畫風上呈現較大的變化,但細心觀之,流動於畫麵之上的水墨技法仍為這些畫作打上瞭深深的中國印。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不錯,,,,,,,,

評分

京東,我傢的大超市,送貨到傢,一如既往的快、方便…書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

好書,學習美術史的大學生,中小學美術教師都該買來讀讀。可惜現在大學生不太喜歡買書。

評分

很好,不錯

評分

買瞭很多東西 都非常滿意 很好的賣傢 我會常來的

評分

三秒鍾內哭得眼淚鼻涕滿臉都是。後來我問她,為什麼滿世界都是人,偏偏要抓著我哭,難道我腦門兒上寫著一個“喪”字嗎。這簡便、實用、易學、能觸動人心最底部。讓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點就是,與誰都能友好相處並且可以達成你的目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