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材矿山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842-2013)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mine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材矿山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842-2013)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mine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建材矿山工程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842-2013
  • 工程建设
  • 矿山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 质量验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03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0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mine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材矿山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842-201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589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50842-2013,自2013年5月1日实施。其中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材矿山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842-2013)》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建材矿山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施工准备
5 土方工程
6 爆破工程
7 采准剥离工程
8 场地平整
9 道路工程
10 基坑、基槽、管沟
11 废石场工程
12 竖井工程
13 巷道施工
14 天井、溜井和硐室施工
15 竖井井筒装备
16 井架和井塔施工
17 辅助工作
18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9 环境保护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关键结构材料的性能、制备技术及其在各类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与质量控制。全书聚焦于混凝土、钢材、复合材料以及新型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前沿与工程实践,旨在为土木工程专业人士、科研工作者以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专业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高性能结构材料基础理论与制备 第一章:先进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重点分析了不同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对水泥石微观结构演变和宏观力学性能(包括早期强度、长期耐久性)的影响。详细介绍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材料体系设计原则,包括超细粉体级配优化、高效减水剂的选择策略以及纤维增强对韧性提升的机理。内容延伸至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动性测试方法和抗离析机理分析,为工程实践中实现复杂结构的高质量浇筑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章:现代工程钢材的冶金与服役行为 本章侧重于现代桥梁、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材的冶金工艺控制。详细阐述了低合金高强度钢(HSLA)的成分设计、热处理工艺(如正火、淬火加回火)对晶粒细化和相变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钢材在复杂荷载条件下的疲劳断裂机理,包括应力循环次数、应力幅值与裂纹萌生和扩展速率的关系。同时,探讨了耐候钢在特定环境下的锈蚀机理及防护涂层技术,确保结构在长期服役中的可靠性。 第三章:土木工程用高分子与复合材料 本章系统介绍了土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聚合物材料,包括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在结构粘接、防水和修补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力学特性,特别是碳纤维(CFRP)和玻璃纤维(GFRP)在结构加固中的受力模式和界面粘结性能。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基体选择和纤维铺设方向,优化复合材料的抗拉、抗剪强度和长期蠕变性能,以满足高标准工程结构的需求。 第二部分:工程应用与质量控制 第四章: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技术 本章详细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HPC)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强调了水胶比、外加剂掺量与骨料密实度的相互关系。内容涵盖了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和施工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策略,例如低温施工的抗冻融对策、高温环境下的早期强度控制。施工技术部分聚焦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控制,包括导热系数模拟、预冷骨料的使用以及分层浇筑的技术要点。同时,介绍了先进的搅拌、运输和布料设备对混凝土均匀性的影响。 第五章:结构工程中的无损检测(NDT)技术 质量控制是现代工程的生命线。本章全面介绍了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和材料性能评估的无损检测技术。详细讲解了超声波检测(UT)在判断混凝土内部缺陷(如空洞、裂缝)和钢筋位置中的应用原理与数据解读。重点介绍了回弹法、钻芯取样配合的强度评定标准,以及声发射技术在监测结构受力过程中的实时预警能力。针对钢结构,阐述了磁粉检测(MT)和射线检测(RT)在焊缝质量评估中的应用细则。 第六章:新型结构工程中的材料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面向未来工程需求,探讨了材料科学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限制方面的突破。详细介绍了地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的材料体系、反应机理及其低碳优势。讨论了再生骨料(RA)的性能改良技术,包括活性浸渍法和高压蒸煮法,以提高再生骨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使其能够应用于高标准结构。最后,总结了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指导工程师选择环境友好型的工程材料。 总结 本书内容严谨,图表丰富,结合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旨在提升读者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认知深度和工程实践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工程师在面对复杂结构挑战时,进行科学决策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工具书。本书所有内容均围绕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科学原理、先进技术、施工控制与质量验收展开,不涉及任何关于矿山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或地质勘探方面的具体技术标准或条文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负责的一个项目正好涉及到复杂断层带的采掘工作,这在业内一直被视为“硬骨头”。过去处理这类问题,很多时候依赖于项目负责人的个人经验和现场临时决策。但这次,我特意带着规范去现场比对,发现其中关于“特殊地质条件的支护与监测”的章节,给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它不仅仅是要求增加支护密度,而是深入探讨了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强调了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的部署优先级。这种从理论深入实践,又从实践反馈回理论的编写思路,让规范本身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标准集合体,指导着我们如何在面对未知挑战时,依然能坚守科学和安全的底线,高效、稳健地完成任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会感觉有些枯燥,毕竟是国家标准,专业术语和条文措辞必然严谨。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字、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法律效力和技术权威性。我着重研究了关于混凝土衬砌和注浆加固的章节,这部分是很多地下工程稳定性的重中之重。规范对材料的性能指标、配合比控制、浇筑工艺的温度要求,乃至养护周期,都给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的要求。这种对细节的苛求,使得任何一个想走捷径、偷工减料的行为都无处遁形。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进行招投标和工程质量审计的人员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定海神针”,所有的争议和分歧,只要回溯到对应的条文,就能得到公正的裁决。它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不可逾越的质量高线。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到这本《建材矿山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842-2013)》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审视态度的。毕竟,国标的更新往往伴随着行业标准的提升,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新的要求。然而,初步的浏览下来,我发现这次的更新抓住了核心痛点。它明显地吸取了近些年工程事故的教训,并在“验收”这一环节做了大量的细化和前置。过去,我们常在项目收尾时为验收标准模糊而焦头烂额,现在,规范清晰地界定了从隐蔽工程到最终竣工的每一个验收节点及其评判依据。这不仅仅是图个省事,更是从源头上保证了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我对其中关于“信息化施工与监测”的章节尤为关注,它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洞察力,将BIM、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纳入了规范考量范围,这无疑是推动建材矿山行业向“智慧矿山”迈进的关键一步。

评分

从一个刚入行的年轻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部规范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是极佳的学习教材。它不是那种只给结果不给过程的指导手册,而是采用了一种“目标导向—过程控制—结果检验”的完整逻辑链条。比如在探讨浅埋隧道施工时,它会先设定一个安全目标,然后分步说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如超前地质预报、合理的钻爆参数),最后才落脚到如何检验这些措施是否到位(验收标准)。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新技术的学习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东拼西凑不同教材和旧图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GB 50842-2013 已经提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知识框架。对于提升整个行业新人的整体专业素养,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这部规范的出版,对于我们建筑材料矿山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我们这个行业,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严苛,迫切需要一个权威、全面、与时俱进的指导文件来规范我们的日常操作。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能感受到它涵盖的广度和深度。从前期的场地准备、基础施工,到后期的支护、开挖、爆破,再到最后的验收标准,几乎将整个施工和验收流程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比如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新型支护材料的应用等,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和量化的指标。这种详实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无数工程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地图”。我特别欣赏它在安全标准上的强调,安全永远是工程的生命线,规范在这方面毫不含糊,为我们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风险防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