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磷肥生产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963-2014

硫酸、磷肥生产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963-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 编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硫酸
  • 磷肥
  • 设计规范
  • 环保
  • 工业废水
  • GB 50963-2014
  • 化工行业
  • 水污染防治
  • 排放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37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21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99号公告发布,自2014年8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污水处理系统,硫酸生产污水处理工艺,磷肥生产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站(场)的选址及布置,污水处理主要设施,药剂制备系统,管道设计,监测与控制,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安全与卫生。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硫酸、磷肥生产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污水处理系统
4 硫酸生产污水处理工艺
5 磷肥生产污水处理工艺
6 污水处理站(场)的选址及布置
7 污水处理主要设施
8 药剂制备系统
9 管道设计
10 监测与控制
11 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
12 安全与卫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不包含《硫酸、磷肥生产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963-2014》相关内容) 前言 本规范是为保障建筑物、构筑物在发生火灾时,能有效地预防火灾的发生、控制火灾的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 本规范是国家标准之一,其内容是针对各类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本规范的实施,对于统一我国建筑防火设计标准,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防火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建筑防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近年来消防安全形势的变化,对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进行了系统性的修订和完善。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建筑分类的防火要求,强化了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标准,优化了消防车道、消防救援窗口等外部消防救援设施的设置要求,并对防烟排烟系统、自动消防设施的配置标准进行了更新。 第一章 总则 1.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防火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规范适用于除下列情况外的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设计: 地下掩体、人防工程:其特殊性质应遵循专门的人防工程设计规范。 文物保护单位:应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参照本规范执行。 特殊工业生产设施:如核设施、军工设施等,应遵循国家相关保密和专业部门的规定。 1.2 基本原则 建筑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的耐火极限、火灾危险性、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扑救条件,采取下列基本措施: 合理划分防火分区,限制每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 确定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耐火等级。 采取可靠的防火结构构造措施,防止火灾蔓延。 设置必要的防火分隔、防火卷帘、防火门等设施。 保证安全疏散通道的畅通和有效性。 配置与建筑规模相适应的消防给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排烟设施。 1.3 术语 本规范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如“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宽度”、“高位中庭”等,均有明确的定义和量化标准,确保设计人员理解一致。 1.4 荷载与材料性能 在进行防火设计时,所有用于承重、分隔的建筑构件必须满足其规定的耐火极限和不燃性要求。结构设计应考虑火灾荷载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章 建筑的防火分类 2.1 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根据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火灾负荷和人员密度,建筑被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火灾危险性等级。例如,生产、储存和使用大量易燃液体的场所划为甲类,而普通办公楼、居住建筑通常划为丙类或丁类。此分类直接决定了后续的防火分隔和系统配置要求。 2.2 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 建筑的耐火等级是衡量其主体结构抵抗火灾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分为一级至四级。一级要求最高,如重要的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必须达到一级或二级。耐火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墙体、楼板、梁、柱等主要构件的最低耐火时间要求。 第三章 建筑耐火极限和建筑构件的防火性能 3.1 构件的耐火极限 本章详细规定了承重结构(柱、梁、墙)、楼板、防火分隔构件等在标准火灾荷载作用下,能维持其承重、隔热或完整性所需的最低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3.2 构件的燃烧性能 规定了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A级-不燃,B1级-难燃,B2级-可燃,B3级-易燃),并对不同等级的材料在不同部位的使用比例进行了限制,尤其强调了公共走道、门厅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装饰材料应采用A级或B1级材料。 第四章 建筑的防火防灾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与消防车道 建筑的平面布局必须保证消防车道的设计满足消防救援车辆的接近、停靠和操作要求。规定了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回车场尺寸、以及外部消防救援的操作空间。 4.2 防火分区与层数限制 根据建筑的面积、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确定了不同建筑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和最大允许层数。例如,高层建筑的防火分区面积远小于多层建筑。防火分区应通过防火墙、楼板等进行有效分隔,确保火灾被限制在局部区域内。 4.3 疏散设施 本章是人员安全疏散的核心内容。详细规定了安全出口的数量、疏散走道的宽度、安全出口的门向、疏散楼梯的类型(封闭、防烟、普通)及其布置方式。特别强调了疏散距离的计算方法和最大允许疏散时间的控制。 4.4 阳台、走廊和庭院 对建筑的阳台(特别是居住建筑的连通阳台)、室外走廊的防火要求进行了规范,以防止火势通过这些外部连接构件蔓延。 第五章 消防设施的设置 5.1 消防给水系统 规定了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消防水泵的设置要求、管网的布置方式,确保火灾发生时能提供可靠的水源和水压。 5.2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 要求根据建筑的性质和高度,设置火灾探测器(烟感、温感等)、报警控制器,并规定了与其他消防设施(如排烟系统、电梯、防火门)的联动控制逻辑。 5.3 自动灭火系统 明确了对特定场所(如地下室、设备机房、高风险仓库)必须设置的自动灭火系统类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及其设计参数。 5.4 防烟、排烟系统 针对无自然通风的场所(如中庭、地下室、长度超过一定距离的走道),要求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排烟设施,以控制火灾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5.5 消防电梯与无障碍疏散设计 高层建筑必须设置消防电梯,并规定了其前室的防烟要求、电梯的防火分段及控制要求。 第六章 附属工程的防火设计 6.1 变配电室、水泵房等设备用房 对设置在主体建筑内的附属设备用房,要求其围护结构必须达到更高的耐火等级,并设置独立的排烟和防火门。 6.2 管道井、电缆井的防火封堵 规定了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管道井、电缆井必须进行防火封堵,以防止烟气和火焰通过井道垂直蔓延。 6.3 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 对地下空间的防火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疏散宽度、通风排烟以及防火分隔措施。 附录 本规范的附录部分包含国家标准中引用的其他标准规范的列表、关键术语和符号的定义,以及一些设计参数的查表。 本规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提升建筑综合防火安全水平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是指导所有建筑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的强制性技术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风格严谨到近乎刻板,每一个术语、每一个参数的引用都附带着明确的法规来源或实验数据支撑,这保证了其在法律效力和技术参考上的无可指摘性。然而,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也无意中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对于需要快速检索特定流程参数的工程师来说,翻阅起来略显吃力,因为它不像一本“工具书”那样,将核心数据点独立提炼出来进行高亮展示,而是将其深埋在冗长的条文解释之中。举个例子,寻找特定 pH 调整范围的最佳投药速率曲线,需要穿过好几章关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铺陈。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规范的更新速度似乎总是在追赶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尽管 GB 50963-2014 已经是当时的最优解,但时至今日,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和新材料的出现,一些在书中被视为“最佳实践”的工艺路线,在面对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的要求时,可能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忠实记录了特定历史节点下的工程共识,但对于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我们还是需要另寻他途去汲取灵感。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项目经理的视角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重点关注其在项目风险控制和合同条款制定中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强有力的“免责声明”和“质量底线”的定义者。书中对于安全间距、材料耐腐蚀等级的选择、以及关键安全连锁装置的设置,都有明确且不可逾越的界限。这对于保证项目的基础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但从项目精益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在“成本优化”与“规范满足”之间的平衡艺术上,提供的指导相对模糊。规范倾向于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基准,而不是一个“经济高效”的优选方案。例如,在处理某些复杂混合污染物时,规范可能提供A、B、C三种技术路径,但并未对这三者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上的差异进行深入的量化对比分析,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经济性评估模型。这导致我们在向业主汇报时,往往需要自行构建复杂的财务模型来论证为何选择规范中推荐但成本较高的方案,而不是直接引用书中的权威结论。它为我们设置了“不能低于”的标准,但并未强有力地指导我们如何“最优地”达到标准之上。

评分

这本被誉为行业标准的厚重典籍,初翻之下便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其装帧设计简洁而专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然而,作为一名在设计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更关注的是其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和操作层面的可落地性。坦白说,虽然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样,清晰地勾勒出从理论基石到工程实践的完整路径,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座庞大的知识迷宫中探索。书中大量篇幅着墨于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方针和对特定污染物处理的理论阐述,对于具体到项目实施阶段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设备选型的权衡利弊,以及不同地域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着墨略显不足。例如,在涉及新型膜技术或高级氧化工艺的应用案例分析时,往往只停留于概念介绍,缺乏对不同工况下能耗、药剂消耗和长期运行稳定性的量化对比数据支持。这使得我们在实际项目招标和技术论证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查阅补充资料,以填补规范条文与一线应用之间的“鸿沟”。当然,它无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但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实战派”来说,可能需要更多来自实际工程经验的“油墨”来润色这份蓝图。它更像是一份宏伟的建筑设计总图,而非详细的施工节点图纸。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试图啃下这本关于特定化工废水处理的“圣经”,我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和“运维优化”这两个维度。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偏向于一种教科书式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导方式,它详尽地罗列了各种技术路线的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这无疑对提升新入行人员的理论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而言,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对“边界条件”的反复确认,而非“突破创新”。书中对于不同处理单元间的衔接优化,例如流态的平稳过渡、二次污染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应对周期性负荷波动的缓冲系统,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关键环节,着墨得相对保守和笼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自动化控制和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章节,希望能看到一些前沿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故障诊断模型或能耗优化算法的介绍,但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PID控制和基础采样分析层面,缺乏对工业4.0时代背景下,智能化运维的深入探讨。这本书在“该做什么”上做了完美的规定,但在“如何做得更聪明、更具弹性”方面,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补。

评分

对于首次接触化工废水处理领域的学生或者跨界进入此领域的管理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地图,让学习者能够迅速建立起对硫酸、磷肥行业废水处理全貌的认知框架。从预处理的物理分离到生化反应池的微生物代谢,再到深度处理的化学沉淀与膜分离,其脉络清晰,逻辑递进。但是,这种宏大叙事结构在细节的呈现上,呈现出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操作”的倾向。比如,对于污泥的处理和处置这一环节,往往是工程中最头疼、成本占比最高的痛点之一,但规范中对不同类型污泥的脱水设备选型、干化工艺的能耗评估,以及最终的安全填埋或资源化利用路径的详细指导,略显单薄。读者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处理污泥”,但却可能在“如何最有效、最环保地处理好这堆泥”这个关键操作点上,感到手中的工具书不够“趁手”。总而言之,它是一份优秀的基础蓝图,但通往最终胜利的“战术手册”,可能还需要我们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与前沿研究成果去共同撰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