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油炉技术条件 HG/T 20567-2013

热油炉技术条件 HG/T 20567-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化工工业炉设计中心站 编
图书标签:
  • 热油炉
  • 热媒炉
  • 工业炉
  • 技术标准
  • HG/T 20567-2013
  • 设备技术
  • 热能工程
  • 石油化工
  • 节能技术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81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热油炉的设计、制造、砌筑、检验和验收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热油炉用材料的选择与采购、热油炉的制造、砌筑、试验和验收、安装等。适用于被加热介质为液相导热油的热油炉。导热油的使用温度不大于390℃,工作压力不大于2.5Mpa。适用于立式或卧式圆筒形管式热油炉和方箱形管式热油炉。适用的燃料有: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固体燃料。

  本标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10] 74号文)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文件(中石化联质发[2010]222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组织全国化工工业炉设计技术中心站、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HG/T 20567―1994《热油炉技术条件》。
  本标准是对原HG/T 20567―1994《热油炉技术条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
  本标准修订后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定义,材料,燃烧装置,制造,砌筑,出厂检查和验收,包装、运输与铭牌,安装等。因编制要求编列了“引用标准名录”和“条文说明”。
  本标准与HG/T 20567―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 对“1 总则”内容加以补充调整。把为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作为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将原有关制造单位资质的条文移到新编的“5 制造”中。鉴于当今热油炉制造技术水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为此取消了对热油炉供热能力的限定,而将使用温度、工作压力作了调整。
  2 新设“2 术语和定义”。为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了解标准的有关内容,汇编了一批主要的术语和定义。
  3 在“3 材料”中,将热油炉制造所用的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耐火、隔热材料两节。而后者为新增内容。
  4 新编的“4 燃烧装置”中,除基本保留了原有内容外,还适当增补了相应内容。
  5 新修订的“5 制造”,将原第4~7章及第9章内容纳入本章,并按与相关标准取得协调一致的原则,对方箱形盘管及圆筒形炉和方箱形炉的钢结构内容作了补充调整。新设的“5.1 一般规定”中,列出了热油炉制造从按相关规定获得制造许可起直到制成产品这整个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对“受压元件无损检测”则单独设节及增补内容。
  6 新编的“6 砌筑”中,增补了相关内容。
  7 在“7 出厂检查和验收”,保留原章节关于检验和试验方面的部分内容并予以补充,将属于制造过程的内容转编到“5 制造”中。特增设了热油炉产品应受安全监督部门监督检验的条文。
  8 新设的“8 包装、运输与铭牌”,替代原章节,并按相关要求将“标志”更名为“铭牌”,既规范又与条文内容相适应。另有补充和调整,将“监督检验印记”列入了铭牌内容。
  9新增设“9 安装”,主要是针对热油炉整体安装时应遵守的基本条文内容,而不涉及热油炉在制造过程中零、部件组装的内容;对安装单位的资质、安装施工技术方案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本章还就安装热油炉的锅炉房建设提出了一般性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主编单位:全国化工工业炉设计技术中心站 天津辰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洽兴 娄 磊 曹启光
  主要审查人:任杰 李永辉 于昕洋 汪扬 洪达 刘秦怡 蒋自平 张海燕 郭慧波 刘克 朱明丽 孙学波 张立铭 毛先胜 夏毓芳 傅宗国 刘晓山 佟爱民 程方清 李杰 沈洁 胡鸣
  本标准于1994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1次修订。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定义
3 材料
3.1 金属材料
3.2 耐火、隔热材料
4 燃烧装置
5 制造
5.1 一般规定
5.2 炉管
5.3 炉壳
5.4 钢结构
5.5 焊接
5.6 受压元件无损检测
5.7 检验和试验
6 砌筑
7 出厂检查和验收
8 包装、运输与铭牌
8.1 包装
8.2 运输
8.3 铭牌
8.4 储存
8.5 出厂文件
9 安装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技术文献综述:聚焦工业热力系统与过程控制的综合性著作 导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中,热能的有效传递与精确控制是确保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石。本篇综述旨在介绍一部专注于工业热力系统设计、运行与维护的权威技术文献。该文献系统性地梳理了应用于高温加热工艺的特定设备——热油炉——在工程设计、材料选择、安全规范及性能评估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要求与操作标准。通过深入解析该领域的关键技术文档,我们可以洞察其如何指导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构建和管理复杂的加热系统。 第一部分:热力系统设计的核心原则与标准遵循 本书的核心内容首先聚焦于热油炉作为热传递介质的系统设计层面。这不仅涉及热力学计算,更关乎工程实践中的具体约束条件。 1.1 系统热负荷评估与热媒循环设计 该文献详尽阐述了如何根据生产工艺(如聚合反应、换热、干燥等)的需求,精确计算所需的总热负荷。关键在于热油炉的设计热负荷必须留有合理的裕度,以应对工况变化和设备老化。 热媒选择与特性分析: 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导热油(如联苯醚混合物、合成烃类)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其最高允许使用温度、热稳定性、粘度特性曲线以及热膨胀系数。设计中必须严格依据所选导热油的工况曲线来确定泵送能力和换热器的设计压力。 循环回路的压力降计算: 综述了强制循环系统的设计要点。管道、阀门、弯头以及换热器等元件对热油流动的阻力是影响循环效率的关键因素。文献提供了详细的摩擦阻力计算方法(如达西-威斯巴赫公式的应用),并强调了在系统启动和停机过程中,需保证足够的最小循环流量以防局部过热。 1.2 换热器与炉体结构设计规范 热油炉的核心是燃烧系统与换热系统。该技术文件对这两大部分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规范。 燃烧室与烟气流程设计: 强调了燃烧效率与低氮氧化物(NOx)排放的平衡。设计必须确保燃料在炉膛内得到充分燃烧,并对烟气流速进行优化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换热面积和最低的烟气携带固体颗粒的风险。对于不同燃料(如天然气、重油)的燃烧器选型与布置有明确指导。 管壳式换热器与盘管布置: 对于直接或间接加热的换热设备,文献详细规范了加热管或盘管的材质选择(例如,考虑高温下的蠕变和氧化腐蚀)、壁厚计算(基于ASME或相关欧洲标准),以及管束的布局原则。特别指出,设计应避免死角和滞流区域的产生,这些区域是导热油分解和积碳的主要诱因。 第二部分:材料选择、制造与检验标准 热油炉长期处于高温高压(或高热应力)的严苛环境下,材料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本章节着重于指导材料的选取和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 承压部件的材料要求 文献严格界定了用于接触高温导热油和高温烟气的部件的材料标准。 高温合金钢的应用: 详细说明了在炉膛内壁和关键受热管材中,对碳素钢、低合金钢(如15CrMoG)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的使用限制。对于超过400°C的高温区,推荐使用具有优异抗渗碳和抗热疲劳性能的特种合金。 密封件与绝缘材料: 导热油系统对法兰连接和填料密封的要求极高,以防止热媒泄漏。规范中列出了耐高温、耐油浸的石墨填料、金属缠绕垫片的技术参数要求。同时,对外包装的耐火保温材料(如陶瓷纤维、耐火砖)的热导率和容重提出了明确指标。 2.2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无损检测(NDT) 制造质量是确保设备长期安全运行的前提。 焊接工艺评定(WPS)与焊工资格: 针对高温承压管道和炉体,文献要求采用特定的焊接方法(如TIG/MIG/SMAW),并对关键接头的焊后热处理(PWHT)的温度曲线和保温时间进行了严格规定,以消除焊接应力。 压力试验与泄漏测试: 明确了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倍数(通常是设计压力的1.25至1.5倍)以及保压时间要求。对于导热油系统,还特别强调了在系统投运前,必须进行惰性气体(如氮气)吹扫和密封性测试,以排除空气和水分。 第三部分:运行、安全管理与故障排除 技术文件不仅关注设计与制造,更延伸至设备投用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安全运行规程。 3.1 导热油的劣化管理与维护 导热油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氧化、裂解、聚合,导致性能下降和结焦风险增加。 定期化学分析指标: 规定了年度或半年对导热油进行取样分析的频率,关键监测指标包括酸值、闪点变化、粘度变化率以及热裂解产物(如轻质组分)的含量。当指标超出预设的报警限值时,应启动维护或更换程序。 系统清洗与再生: 提供了针对油品污染和设备内部积碳的化学清洗和机械清洗方案。特别是对清洗剂的选择,要求其对设备本体材料无腐蚀性,且清洗后的残留物易于排出和中和。 3.2 关键安全连锁与应急响应 热油炉的安全运行是重中之重,本节详细描述了保护系统。 多级安全保护: 阐述了必须设置的自动连锁保护点,包括: 1. 最低油位保护: 确保加热盘管不被淹没,防止管壁直接暴露于火焰而烧穿。 2. 出口最高温度/压力报警与联锁停炉: 避免导热油超过其热稳定性极限。 3. 循环泵故障保护: 当主循环泵停运时,必须立即切断燃烧系统供油/供气。 火灾与泄漏应急预案: 针对热油炉可能发生的炉膛熄火、导热油喷射火灾等突发事件,提出了详细的现场处置步骤,包括紧急切断燃料供应、启动辅助油泵进行热量导出(若可能),以及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要求。 结论 该技术文献作为指导热油炉工程实践的标准性文件,其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从理论基础、工程设计、材料选型到现场运行与维护的完整技术框架。它强制要求从业人员在设计和操作此类高温高风险设备时,必须遵守严谨的科学计算、严格的材料标准和规范化的安全操作流程,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业生产的连续性、经济性和操作的安全性。该书是热力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关于热油炉的“技术条件”文献,我原本的期望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比如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对炉膛内热点进行实时、高精度监测的先进方法论。毕竟,现代工业对精细化控制的需求越来越高,温度均匀性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和设备寿命。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所侧重的内容,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基于标准热电偶和压力变送器的巡检和记录层面。虽然规范了点检的频率和数据记录的格式,但对于如何解读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潜在的结焦或积垢问题,这本书完全没有涉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告诉你“必须做什么”,但对于“如何做得更好、更智能”,则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好比,它告诉你了汽车的各个部件必须符合的强度标准,却没告诉你如何优化发动机的燃烧程序以达到更低的油耗。对于追求技术前沿的同行来说,这种滞后感是比较明显的,它似乎慢了行业发展至少五年以上的步伐。

评分

从文献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整体美观度和易读性确实不高,更像是一份内部使用的技术手册草案。纸张的质量略显单薄,印刷的字体和图表的清晰度也达不到国家标准出版物的精致水准,这使得我在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条款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辨认那些略显模糊的图示。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复杂结构剖面图的章节,如果能采用更精细的矢量图,并配以更详细的注释标注,对于理解热油炉内部的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将会大有裨益。现在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加上大段的文字描述,这种组合方式对于需要进行三维空间想象的读者来说,效率是极低的。我期待的是一本可以被翻烂、被笔迹标注、并随时可以放在工作台旁作为快速参考的“工具书”,但目前的形态,更像是一份需要郑重对待的、不宜沾染油污的档案文件。因此,如果能将其内容数字化,并增加交互式的三维模型链接,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作为技术参考资料的实用价值和在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度。

评分

我尝试以一名设备采购专员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为大型石化项目选择定制化的热油炉设备时,技术条件文件是至关重要的比价和评估依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为不同供应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裁判标准”,确保了我们不会因为A厂家的标准过于宽松而接受了次优产品,也不会因为B厂家的标准过于苛刻而错失了性价比高的选择。它在界定何为“合格”的边界上做得相当清晰。但是,当我试图利用这本书来深入评估那些被认为是行业顶尖的、拥有专利技术的炉型时,我发现它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些顶尖制造商往往在自己的产品设计中融入了大量非标准化的、但已被实践证明高效的创新点,比如独特的鳍片管设计或是专有的烟气再循环路径。这些超越了“最低技术要求”的亮点,在这份技术条件中找不到对应的评估维度。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合格线”的文件,而不是一份“卓越线”的指南,它能帮你排除掉明显不合格的竞争者,但无法帮你识别出那些真正能带来长期运营优势的“黑科技”产品。

评分

作为一个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各种标准和规范有着近乎本能的敬畏,但同时,也对那些只停留在纸面上、脱离了现场实际操作的书籍感到难以忍受。这本书,从我初次接触的印象来看,更像是某次标准修订会议的纪要汇编,缺乏那种能与现场工程师产生共鸣的“实战感”。比如,它详尽地描述了法兰连接的扭矩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当一个炉体在冬季低温启动时,不同膨胀系数的管道如何协同工作以避免热冲击的细节,却付之阙如。我更想看到的是,在某些特定介质(比如高粘度导热油)的循环泵选型上,考虑叶轮磨损和汽蚀现象的修正系数是如何应用的,以及这些修正系数在不同运行周期内如何动态调整。坦白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官方和抽象,充满了缩写和代号,使得理解的门槛陡然增高,对于非该领域核心圈子的人士来说,阅读体验算不上友好。它更像是为已经非常熟悉整个体系的审核员准备的参考工具,而不是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设备“灵魂”的工程师准备的进阶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工业领域的严谨与可靠,但老实说,当我真正翻开它,试图寻找那些关于“热油炉”运作原理的奥秘时,我感到了一丝困惑。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清晰勾勒出传热介质循环路径、燃烧效率优化策略的图文并茂的解析,最好还能深入探讨一下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蠕变和疲劳特性。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偏向于一套技术规范的罗列和标准化的术语定义。例如,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热油炉设计或操作的工程师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应符合哪些压力等级”这样的硬性指标,更需要理解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材料组合,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如何通过调整燃料配比和烟气流速来精确控制出口温度的波动范围。我翻阅了好几页,发现多数篇幅都在详述检验流程和文档归档要求,这无疑是合规性工作的基础,但对于提升实际操作层面的“技术含量”来说,帮助着实有限。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质量控制手册,而非一本旨在启发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深度技术参考书。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故障诊断树、异常工况下的应急预案,或者至少是对不同类型热油炉(如直接加热式与间接加热式)在能耗和维护周期上的对比分析,这些似乎都缺失了,留下了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框架,却缺少了填充血肉的经验之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