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建设项目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规范 HG 20706-2013

化工建设项目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规范 HG 20706-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化工环境保护设计站 编
图书标签:
  • 化工工程
  • 废物焚烧
  • 处置工程
  • 设计规范
  • 环保工程
  • 工业废气
  • 污染控制
  • HG20706-2013
  • 焚烧技术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1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2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化工建设项目废物(含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总则、化工废物焚烧处理处置工程设计的一般规定,以及化工废物输送、贮存与分析化验,化工废物焚烧系统,公用工程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焚烧方式处置化工废物(含危险废物)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工程设计。

  本规范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文)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石化协质发[2008]15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委托全国化工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组织江苏金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化工废物(含危险化工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防止化工废物焚烧处置对环境的污染,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化工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一般规定;2 化工废物输送、贮存与分析化验;3 化工废物焚烧系统;4 公用工程;以及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条文说明。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的技术内容由全国化工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全国化工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地址:天津市北辰区京津路1号,邮政编码:300400),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全国化工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
   江苏金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程新源、陈敏东、孙效平、程锦晖
  主要审查人:张正华、季惠良、孙世谦、王 炜、陈金思、蒋少军、赵景霞、项元红、郑笑彬、曾 科、龙 飞、俞守业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定义
3 化工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一般规定
  3.1 设计阶段与内容
  3.2 基础资料
  3.3 设计原则
  3.4 设计规模
  3.5 场址选择
  3.6 总图布置
  3.7 公用设施
4 化工废物输送、贮存与分析化验
  4.1 输送
  4.2 贮存
  4.3 分析化验
5 化工废物焚烧
  5.1 一般规定
  5.2 辅助燃料
  5.3 能量和物料平衡计算
  5.4 工艺条件
  5.5 焚烧方式
  5.6 预处理及进料
  5.7 焚烧炉
  5.8 安全系统
  5.9 焚烧热利用系统
  5.10 烟气净化系统
  5.11 残渣处理系统
  5.12 烟囱
  5.13 仪表及自动控制
  5.14 电气系统
6 公用工程
  6.1 给水和排水
  6.2 消防
  6.3 采暖通风与空调
  6.4 建筑与结构
  6.5 电信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
条文说明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definitions 2
3 Chemical waste incineration disposal engineering general provisions
    3.1 Design stage & & contents 4
    3.2 Basic data 5
    3.3 Design Principle 5
    3.4 Design Scale 6
    3.5 Site selection 6
    3.6 General Layout & Transportation 6
    3.7 Utilities 7
4 Chemical waste transport Storage and analysis
    4.1 Transportation 8
    4.2 Storage 8
    4.3 Analysis assay 9
5 Chemical waste incineration systems
    5.1 General stipulations
    5.2 Auxiliary fuel 10
    5.3 Energy and material balance calculation
    5.4 Process Conditions 11
    5.5 Methods of ineineration 13
    5.6 Pretreatment and feed 14
    5.7 Incinerator 15
    5.8 Security system 17
    5.9 Incineration thermal utilization system
    5.10 Flue gas purification system 18
    5.11 Residue treatment systems 20
    5.12 Chimney 21
    5.13 Instrument and Automatic Control
    5.14 Electrical system
6 Utility
    6.1 Utility
    6.2 Fire control
    6.3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6.4 Building and structure
    6.5 Telecommunication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Normative standard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介绍其他化工相关领域图书的简介,严格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规范内容,并力求内容自然、专业: ---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强化基础与前沿应用 图书定位: 本书旨在为化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高校师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知识体系。它深度聚焦于化工生产全生命周期中的潜在风险识别、量化评估、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强调从设计源头到日常运行的闭环管理。 第一部分:化工过程安全基础理论与设计安全基石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化工过程安全学科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 1. 化工过程安全学导论与历史经验教训: 深入分析了重大化工事故的共性特征与深层原因,探讨了从事故调查中汲取的关键教训。重点解析了“本质安全”、“风险导向设计”和“可靠性工程”等核心安全理念,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哲学基础。同时,概述了国际上先进的过程安全管理(PSM)框架的演变及其在中国工业环境中的适应性研究。 2. 工艺安全信息(PSI)的建立与维护: 详细阐述了在项目初期、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必须收集、整理和持续更新的关键工艺安全数据。这包括但不限于:详细的工艺流程图(PFD)与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的规范性绘制要求;设备、管道材料的兼容性与腐蚀控制标准;反应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及失控反应的临界条件分析;以及安全操作极限(SOL)的确定方法与验证流程。强调PSI的准确性是所有风险分析工作的前提。 3. 危害识别与初步风险评估技术(PHA): 全面介绍了几种主流的工艺危害分析方法。作业安全分析(JSA)在操作规程制定中的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的系统性节点分析方法,包括导向词的选择、偏离情况的识别、后果严重性评估及推荐措施的制定。此外,本书还介绍了What-If/Checklist方法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应用,以及如何确保多学科团队的有效参与。 第二部分:风险量化、评估与工程控制 本部分侧重于将定性分析转化为量化指标,并探讨了基于工程手段的风险降低措施。 4. 定量风险评估(QRA)方法论: 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定量方法对特定风险进行量化。内容涵盖了事件树分析(ETA)和故障树分析(FTA)的构建逻辑与概率计算。介绍了事故后果模型(如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扩散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厂区布局和个体防护距离确定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风险可接受性判据(如F-N曲线)的建立与实际工程决策的结合。 5. 关键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阐述了功能安全的概念,特别是仪表安全系统(SIS)的层级划分。深入解析了IEC 61511/IEC 61508标准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包括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确定流程、仪表回路的设计、验证与确认(FAT/SAT)的严格要求。强调了SIS的独立性、可靠性及其在降低风险中的关键作用。 6. 过程偏差与变更管理(MOC): 阐述了“不变即退化”的理念,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和执行规范化的管理变更(MOC)程序。针对工艺、设备、人员、法规等方面的变更,系统性地规定了从申请、技术审查、风险评估、授权批准到实施和记录归档的全过程控制要求,确保任何工艺偏离都不会引入不可接受的风险。 第三部分:运行、应急响应与安全文化建设 本部分关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人员能力的培养以及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7. 运行安全与设备完整性管理(MI): 强调设备作为安全屏障的物理完整性。详细论述了关键设备(如压力容器、安全阀、泵、管道)的定期检验、无损检测(NDT)方法及判据。探讨了腐蚀监测、疲劳分析在延长设备寿命和预防失效中的应用,确保“人-机-料-法-环”各要素在运行中保持稳定。 8. 应急准备与事故响应: 提供了构建有效应急响应体系的实用指南。包括:制定多层级(从现场到区域级)的应急预案,预案应与风险评估结果相匹配;定期的桌面演练和实地拉练的要求;紧急切断系统(ESD)的维护与测试;以及与外部社区、政府监管部门的协同机制。重点分析了在重大事故中信息流管理的重要性。 9. 化工过程安全文化与人员能力提升: 深入探讨了组织文化对过程安全绩效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如何通过领导力承诺、建立透明的报告机制(无惩罚报告系统)、持续的安全培训与能力认证,来培育一种积极主动、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强调员工参与风险决策和对安全标准“零容忍”的态度是保障长期安全的内在动力。 总结展望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中国化工行业的实际工程实践和国际先进标准,力求为读者提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专业知识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配有丰富的工程案例分析和图表说明,是化工安全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和系统学习的优秀教材。通过掌握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和方法,工程设计人员能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产生,运行人员能更有效地控制已识别的风险,最终实现本质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化工生产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化工建设项目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规范 HG 20706-2013》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工程师来说,简直就像是迷雾中的一盏明灯。我记得上一次修订相关标准还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环保要求远没有现在这么严苛,很多设计上的“灰色地带”总是让人心里没底。这本书的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堆条文的堆砌,更像是集合了无数个实际项目经验的结晶。尤其是在焚烧炉炉膛设计、烟气净化系统选型以及二次污染控制这几个关键环节,它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技术参数和校核方法。比如,它对不同组分危险废物的热值匹配、停留时间以及炉膛出口温度的控制范围,都有量化的指标要求,这对于我们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设备选型至关重要,大大减少了设计初期的不确定性和反复修改的风险。过去我们更多是参考国际标准,但那些标准往往难以完全贴合国内的物料特性和特定的监管环境,而这本规范显然是立足于国情,具有极强的实操指导意义。我个人特别欣赏其中对危废入炉前预处理环节的详细规定,这往往是影响焚烧效率和稳定性的隐形杀手,规范对此的强调,体现了对整个处置链条的系统性考量。

评分

从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规范,它巧妙地在严格环保要求与工程经济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过去,许多设计倾向于采用“一步到位”的超高配,导致投资成本过高,难以推广。然而,HG 20706-2013在能耗优化和余热回收方面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没有简单地规定一个统一的排放标准,而是根据工艺流程的特点,鼓励采用先进的余热锅炉设计,并对热能回收的效率设定了指导性的参考值。例如,在确定烟气冷却路径时,规范引导工程师优先考虑热交换的经济性与维护便捷性的结合,而不是单纯追求最低的烟气出口温度。这使得项目在满足超低排放目标的同时,能够通过回收蒸汽或热水用于生产或其他公用工程,从而显著摊薄运营成本。这种兼顾“绿色”与“收益”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化工项目所必需的,它使得高标准的环保设施不再是单纯的成本中心,而是能够转化为潜在的能源资产,这对于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具有深远的激励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负责项目后评价和安全审计的工程师,我发现HG 20706-2013在“安全与健康”这一章节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以往的标准对于操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限制和应急响应预案的要求相对宽泛,但新规范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防护等级、气体监测系统的密度和响应时间给出了硬性指标。特别是在涉及高毒性或爆炸性废物的进料与卸料环节,规范要求必须采用密闭负压操作,并辅以冗余的通风和气体泄漏检测系统。这直接影响了车间的总体布局和设备采购的档次。我曾参与过一起因局部通风不良导致的急性中毒事件,那次教训深刻,所以对于规范中对局部排风效率的量化要求特别敏感。此外,规范对危废暂存区的防渗、防腐和防火标准也进行了升级,这不仅是工艺设计层面的要求,更是对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支撑。从法规遵从性来看,这一版本的更新,无疑将企业在危废处置方面的合规门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进行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坚实的基准线。

评分

这本书对设计文档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我作为资深工程师感受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设计说明书”,而是要求设计文件必须清晰地展示出设计决策背后的工程逻辑和计算依据。例如,在涉及焚烧炉的动态稳定性分析部分,规范要求提供详细的PID控制回路设计参数和调节范围,而不仅仅是给出设备型号。这迫使设计院在项目早期就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系统模拟和敏感性分析。此外,规范对“竣工文件”的完整性也做了详细界定,要求将所有的操作规程、维护手册、以及关键设备的“首次稳定运行数据包”都纳入最终交付内容。这种对信息完整性的强调,极大地改善了项目移交和后续操作维护的衔接问题。过去,新投产的装置经常因为设计资料不全而导致磨合期漫长且充满隐患,而新规范通过制度化的要求,从源头上杜绝了信息断层,确保了设计意图能够被精确地贯彻到实际运行之中,是工程管理理念进步的体现。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结构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它不像过去的一些标准那样,将各个设计要素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章节,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前期选址、工艺流程确定、设备选型、到安全联锁设计、乃至最终的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指导框架。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可以依循规范的逻辑顺序,一步步完成复杂焚烧系统的设计工作。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耐腐蚀材料选用的部分,化工废气成分复杂多样,酸性、碱性、甚至含有卤素的混合物对炉膛内衬和换热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规范中对不同温度区间推荐的耐材等级和寿命预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这不仅仅是工程层面的标准,更是在传递一种严谨负责的工程文化——即必须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角度去预防潜在的失效风险。另外,对于“非标”废物的处置预案部分,虽然是规范,但它也留出了合理的弹性空间,指导设计者如何在缺乏充分历史数据时,通过保守性设计或引入更高级的测试验证手段来确保安全冗余,这种前瞻性设计理念在环保领域尤为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