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演唱理论丛书”选入明清两代四种昆曲演唱理论著作,由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兆申及余丹主持,进行整理、研究、注释、今译及英译工作。此丛书的主旨是帮助当代读者更好的了解昆曲,接触昆曲演唱艺术的一些重要文献。
《曲律》
《曲律》仅以千字篇幅,条例清晰、简洁扼要地阐述了昆曲演唱表演之津梁。涉猎呼吸、发声、吐字、四声、行腔、板眼、曲趣等诸多声乐理论。昆曲演员向来奉《曲律》为必学之经典。
作者魏良辅在昆曲艺术发展进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明嘉靖、隆庆年间,由他主导吸取北曲和海盐腔、弋阳腔之精华,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细腻、婉约的昆曲新腔。
《方诸馆曲律》
《方诸馆曲律》由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所著。内容涉及戏曲源流、音乐、声韵、曲词特点、作法,并对元、明不少戏曲作家作品加以品评。作者在书中对南北曲的创作进行了分门别类、比较详尽的探讨。
《度曲须知》
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所著《度曲须知》一书将南北曲之源流、格调、字母、发音、归韵诸种方法,一一辨析其故,使度曲者有规则可循。故清初学者李光地盛赞他“有功于词曲”。因其书系作者度曲实践经验之积累,故此后至今昆剧演员常用为唱曲之依据。
《乐府传声》
《乐府传声》为清初戏曲音乐家徐大椿所著,他总结了明代曲家魏良辅、沈宠绥等人的经验,又有所发展和创造。所论包括字音、发声及口形、乐曲情感的处理、演唱的一般基本知识等词曲唱法中的主要环节。
古兆申(1945~),笔名古苍梧。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文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早年活跃文坛,曾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及赴法国进修现代文学。曾任台湾《汉声杂志》主编、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学术总监。近年致力昆曲研究及推广,曾任香港大学昆曲研究项目研究员,为浙江昆剧院改编《牡丹亭》、《暗箭记》及为上海昆剧团改编《蝴蝶梦》,著有昆曲美学论文多种。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讲师。
余丹(1945~),为香港大学英国文学荣誉学士。曾任香港政府翻译及传译员,后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为研究员,负责中译英翻译期刊《译从》之编务。1976年起,先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任教及从事翻译研究。曾出版英译中及中译英译著多种。开设昆曲理论研究项目,以古籍之三种文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并列出版,为其独特构思,旨在为中国古籍之译介开辟新形式及新路向。现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
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给我的感觉,像是从一位经验老到的戏班师傅那里直接听到的教诲,它的直白和实用性是其他几部理论著作所不具备的。我发现,这本书完全摒弃了那些繁复的理论术语,而是直接针对演唱者在舞台上面临的实际困难给出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关于“气口”与“换气”的论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板眼”下气息的支撑点,这对我这个非科班出身,但热衷于模仿和学习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调整了自己在高腔部分的发声方式,竟然立刻感觉阻力小了很多,声音也更加连贯圆润。这种即学即用的效果,证明了沈氏的经验总结是多么的宝贵和贴合实际,它连接了高深的理论与粗粝的舞台实践之间的鸿沟。
评分这部丛书的出版简直是为昆曲研究者和爱好者送上了一份厚礼,我刚翻阅了其中的几篇导读,就深感其价值非凡。首先,关于魏良辅的《曲律》,传统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其理论的严谨性,但这次的解读却非常细致地剖析了魏氏在“叶法”框架下对声腔、板眼、水磨调的精妙构想,尤其是对“一字多音”处理的理论基础阐述得十分到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魏氏理论与今日昆曲实践之间张力的探讨,它没有陷入单纯的复古崇拜,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这些经典理论在当代舞台上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流派对同一曲牌在“上下句敷腔”处理上的差异,并追溯到《曲律》的源头,这种深挖细究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部看似遥远的理论著作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光是这部分,就足以让我花费大量时间去揣摩和消化。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排版非常考究,不仅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还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注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籍的门槛。我个人尤其欣赏的是,四部著作虽然主题相近,但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昆曲演唱理论体系。从对基本音律的界定,到文学性的要求,再到舞台实践的指导,直至宏观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我发现,仅仅阅读其中对“水磨腔”的几种不同描述,就足以让我对这一核心概念产生全新的认识。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梳理和深入钻研昆曲演唱艺术的权威工具箱,其价值远超一般学术资料的范畴,简直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则将视角拉高到了一个历史与美学的高度,我深切感受到这不仅是一部音乐理论,更是一部流派发展史。与其他几部作品聚焦于“如何唱”不同,《乐府传声》探讨的是“为何这样唱”,它系统梳理了昆曲声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对清代中后期昆曲在民间传播过程中的“变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书中对于“腔调演化”中,文人和民间艺人相互影响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它揭示了昆曲审美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流动与适应。这使得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老规矩”时,能多一份历史的敬畏和理解,而不是僵硬的教条主义。
评分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在这次汇编中展现了与《曲律》截然不同的风貌,它更像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圆融结合,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遣词造句”和“情景交融”部分的论述。以前我总觉得古代的曲论家过于注重声律上的雕琢,而忽略了文学性,但王骥德的文字却充满了诗意的生命力。书中提到“曲文之妙,在乎入微”,接着用具体的范例剖析了如何通过音韵的自然流转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波澜,这种细腻的文学鉴赏视角,对我理解传统戏曲的“韵味”至关重要。特别是他对于“宾白”与“唱腔”衔接的处理,提出了很多极具操作性的建议,这不仅仅是理论,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作曲家与演员的案头工作指南。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昆曲表演,其内在逻辑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评分值得推荐的民间艺术读物
评分其它都挺好,本来五星的,就是看到于丹两字有的不淡定了
评分給老人买的,老人喜欢。我也高兴。
评分其它都挺好,本来五星的,就是看到于丹两字有的不淡定了
评分給老人买的,老人喜欢。我也高兴。
评分其中《曲律》是原著的全文收录。其他三本书仅仅是摘录了原著涉及演唱的部分。这个在拆封阅读后才发现,出版社并没有声明,比较坑爹。要看原著全貌的要注意了。
评分和它自己的书内容重复了
评分給老人买的,老人喜欢。我也高兴。
评分其它都挺好,本来五星的,就是看到于丹两字有的不淡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